篆体字网 > 知识库

情感化设计

来源:篆体字网 2024-01-18 23:19:25 作者:篆字君

唐纳德·A·诺曼 著

付秋芳 程进三 译 严正 傅小兰 审校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5

【内容摘要】

本书以独特细腻﹑轻松诙谐的笔法,以本能、行为和反思这三个设计的不同维度为基础,阐述了情感在设计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深入地分析了如何将情感效果融入产品的设计中,可解决长期以来困扰设计工作人员的问题-物品的可用性与美感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好用的东西一般都是难看的,本书堪称设计心理学的经典力作{692126}。

书中列举了非常丰富且新颖的事例,从日常家用电器到电脑,从个人网站到电子邮件,从计算机游戏到电影,从现代通信工具,如手机,到机器人,覆盖范围非常广泛,因而正如最后所指出的一样,我们都是设计师,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实际上都在与设计打交道。

《情感化设计》这本书对所有从事设计和心理学研究的人们均会有所启发,特别是软件设计人员和工业设计人员。

【作者介绍】

唐纳德·A·诺曼,一位享誉全球的认知心理学家。他不仅是美国西北大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教授,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名誉教授,同时还是尼尔森·诺曼集团的联合创办人和灵魂人物,苹果公司先进技术组的副总裁和一家远程教育公司的管理者。他所阐明的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已深入人心,他所写的《设计心理学》已成了设计人员的必备经典。

【推荐序】清华大学 张钹

人与技术(包括其物化了的产品)的关系向来是大家关注的话题。过去,人们往往站在技术(产品)的立场去看待与处理这种关系,见物不见人。当工程技术人员设计一件产品时,他首先想到的是产品的功能,而不是用户的感受。换句话讲,在人与技术之间,人们注重技术、而忽视人的心理与情感,以及它们所起的作用。事实上,人是产品的创造者与设计者,同时又是最终的使用者,“人”本应该是被关注的焦点。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的地位不断地显现出来,人们开始把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人类自身,提出了“以人为中心”(Human-centered)或“以人为本”的口号。本书的作者Don Norman就是一位站在“以人为中心”的角度去探索人与技术关系的先驱者。他的开创性工作揭示了人的情感与产品之间所存在的微妙关系,提出一系列新颖的、富有启发性的观念与思路,令人耳目一新,而在国际上引起广泛的兴趣。如“日常物品设计”(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是2002年出版的一部畅销书。本书“情感化设计”(英文版)又是一部经典之作,从2004年出版至今,就已经有了意大利问和日文的译本,正在着手翻译的还有中、俄、韩、葡萄牙以及西班牙等文字,仅中文就有简体和繁体两种版本,可见大家对此书的关注。

本书探索人的情感与产品设计的关系。作者首先指出人类情感的多样性,并从设计心理学出发,不仅深刻地分析了如何把情感融入产品设计,同时阐明了通过这种融入可以达到美感与可用性的统一,使“有魅力的物品更好用”。作者以生动的语言透过常见的物品与平凡的事例以小见大,揭示出情感与设计之中所深藏的奥秘。书中同时讨论了机器的情感,以及人与有情感机器的未来关系,作者从这些看似遥远的话题中,巧妙地讲述其背后所蕴含的与“情感”有关的现实问题。

本书所提出与探讨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对其它学科领域很有启发意义。像本书所讨论的什么是有情感的机器,如何面对这种机器,如何设计它、又如何使用它等等。事实上,信息科技工作者早已遇到过类似的问题。比如,当我们谈论计算机网络系统与用户“协同工作”,网络提供“个性化服务”,以及研究网络与用户之间建立自然、和谐的交互关系时,用户成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科技工作者已经在考虑机器应如何理解用户的“情感”(表情)和兴趣,以及如何表达自己感情的问题了。有比如人与机器人的关系,过去还只是科幻小说与电影探讨的话题,如今,在机器人等科技领域中,“人机共同进化”,“人机和谐共处”等问题也已经在研究之中。人与机器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不断地向我们提出新的研究课题,比如,计算机是不是与传统的机器一样只能被动地听命于人的指令,如果这个指令的执行对系统造成损害,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时候,计算机是否可以“违抗”,什么情况下可以拒绝执行等等。也就是说,机器能有多大的自主性?这些都已不是遥远的事情,当今计算机网络中早已充满了这类恼人的难题。总之,本书围绕着人的情感与产品设计以及人与机器(产品)的关系所提出的各类问题都值得深入地思考,以便寻找一种情感与设计、人类与机器间和谐的关系。

这是一部人文与科技知识相融合的书籍,作为信息科技工作者,我读了这部书也深受启发。本书作者既是国际著名的认知心理学家、又是计算机专家,同时具有探索人的心理与机器的能力,这也许就是他的著作受到许多领域读者欢迎的原因。将此书翻译成中文可以使更多的读者读到它、理解它,为此,我愿意推荐此书给广大的读者,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以及其它技术科学领域的读者

【推荐序】叶展 人机交互设计师 2005年春节于美国芝加哥

有的人在文字上诙谐有趣,但面对面的时候,却是言语平淡无奇。Donald Norman就是这样的人。他的“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是每一个人机交互设计人员的必读经典。但若慕其名而到会议上听其演讲,多半会失望而去。因为其演讲中规中距,可谓乏味得紧。

好在我们在这里只是介绍其书,而非其演讲。Donald Norman写书的功夫,是没有人质疑的。

《情感化设计》是Donald Norman自“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 ”之后的又一大作。由于前作的巨大影响和经久魅力,本书一出来就好评如潮。但和前作不同,如果说前作是开创了一场运动并引发了一场革命的话;那么本书则是顺应一种潮流,体现一种时势。

《情感化设计》向我们透露的这个潮流就是:情感化、艺术化、美观化,已经不仅局限于传统的娱乐休闲产品,而是在更广泛的商用领域得到了重视。以软件业为例,如果谈到情感、艺术、美这几个词,人们一般会认为我们在说游戏软件。因为传统上只有游戏软件才涉及这些因素。游戏软件要通过美轮美奂的图像来调动玩家的情感,达到一种虚拟的情境。但是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商用软件的设计,摆脱了沉闷和枯燥的陈腐样式,在艺术美观和调动用户的情感方面,做出了尝试。设计出来的软件界面,一眼看上去就给用户一种舒服的感觉。通过在视觉层次上的美化,在情感层次给用户一种安抚,将有助于提高用户的工作效率。

可以说,对2000年以后的商用软件设计者们,可用性(usability)已经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是必须保障的;而他们孜孜以求的更高层次的东西,就是美观和情感层面的东西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趋势(虽然并不起自Donald Norman,但却被他的书所准确捕捉并代表了),与20世纪初德国包豪斯(Bauhaus)运动有诸多相似之处。当年的包豪斯是工业设计领域的革命重镇。当时人类社会刚从手工作坊过渡到大规模生产的工业产品时代,迫切需要找到在工业时代美化生活的法门。原有的为皇室服务的手工作坊方式不能满足工业时代的需要了,而新的设计法则和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工业化生产的早期产品,虽然功能上堪用,但形象上粗鄙简陋之至。包豪斯的教师们,探索在工业化生产条件下如何美化人类的生活,极力鼓吹新的设计理念和实践。他们在工业设计领域的影响,极为深远。而近几年这种全面注重美观和情感因素的设计潮流(特别是在软件设计领域),实际上就体现着在信息时代背景下重新美化人类生活的努力。

Donald Norman的这本书,是写给设计师们看的。这里的“设计”,是广义的设计,包括产品设计、软件设计、交互设计、游戏设计等等。在书中你找不到任何关于如何进行设计的具体指导。同Donald的前一本书一样,这本书不是具体的设计手册或者指南,而是一种比较抽象的理念阐述。书中所述为一种大的思想方法,并介绍给你一种看待事物的不同视角。换言之,这本书是给比较高层次的人看的。作为设计师,一般会有这种感触,一开始从事设计工作时,最看重的是借鉴具体设计案例和成文的规矩,注重很具体的层面的东西。但做到后来,就迫切需要一些高层次的、抽象的、有点哲学意味的东西来指导和补充了。Donald Norman的书,基本上都在后一层次上。

书中最重要的概念,乃在于他把设计和设计的目标(即用户最终是如何享用一项设计的)明确划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本能层(visceral)、行为层(behavior)、反思层(reflective)。所谓本能层,就是能给人带来感官刺激的活色声香。比如说一个游戏,三维画面华美,一眼看上让人感觉炫目多彩。这就是游戏的本能层在起作用。而行为层,是指用户必须学习掌握技能,并使用技能去解决问题,并从这个动态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爽快感。还用游戏做例子,一个打斗游戏,设计师预先设置了游戏的规则。玩家需要逐渐掌握这个规则并利用其来和其他玩家或者计算机控制的对手来打斗,并力求胜利。这个设计如何做得好,玩家就会从这个动态过程中获得爽快感。这就是设计的行为层在起作用。而最高的层次,是反思层。这个词很难翻译,查遍国内的书籍好像没有涉及的。所以只好借用日本人的翻译(正如我们现在使用的中文中许多转译自日本的外来词一样),将其称做反思层。这个层次实际上指的是由于前两个层次的作用,而在用户内心中产生的更深度的情感、意识、理解、个人经历、文化背景等种种交织在一起所造成的影响。用我们中国人的话说,就是“触景生情”。据《世说新语》中记载:“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如果仅仅有本能层,粗大的柳树并不能引起太多的审美反应;而反思层的存在,则使得主人公产生了强烈的情感波动。反思层的重要,可见一斑。而作者更进一步阐述了反思层对现代产品设计的重要性,比如说它有助于建立产品和用户之间的长期纽带,它可以帮助用户建立自我标识(self-identity)等等。

对中国来说,Donald在书中所布教的这一切,尤其具有现实的意义。近几年中国社会在物质方面的进步可称神速。各种产品、无论是家居还是商业用途,一律求洋求新求奢华。但在奢华的表面下,往往却忽视了其可用性,更忽视了其和使用环境是否和谐,不能和用户建立长期的感情纽带。也就是说在行为层和反思层做得还不够。Donald的书带给我们很多思考、很多新鲜的想法和视角,将有助于我们改善我们的设计。正因为如此,中国的设计人员,特别是软件设计人员和工业设计人员,是很需要读一读本书的。

【作者序】唐纳德·A·诺曼 加利福尼亚

多年前,我去过安徽的黄山。对我的家人和接待者而言,那是一个五天的旅程。在满是人的车子里,花了一天的时间。游玩了三天,又用了一天的时间开车回合肥的大学。在黄山时,绵长的旅途是拥挤的,无数的中国游客在坚忍不拔地向上攀登着。

那儿的经历改变了我,因为我遇到了迥然不同的观看方式:看到了绘画的激情,而不是相机的逻辑。

山顶的景色令人惊讶地美,在云朵汇成的海洋里,各处的小山峰在云海露出它们的头,仿佛就是岛屿。事实上,我们第一夜是在山上一个叫“北海”的地点度过的,此处由于它的山顶看起来像云海里的小岛而得名。怪石嶙峋、奇株异琶,以至于我只能用中国的方式来形容它们。我突然意识到,中国名画中千奇百怪的形态并不是出自幻想:那是乡间里的真实景象。

如何记录这样一种奇妙的事件呢?我的家人和我,忠实于我们心理记录的传统,只是惊叹着四处走着。现在的中国人都有相机,他们在黄山传统的纪念物前相互照相留念。

不过,给我印象更深的是庞大的艺术家群体。清晨,当太阳的光线透过迷雾,穿过云层照到山顶上时,艺术家登上有利的位置,在那儿耐心地坐上几个小时,进行勾勒、上色、标注。

通过照相就可以得到一个精确的形象,为什么还有人想画画呢?因为绘画使这一经历变成个人的。绘画艺术要求专心致志和强化体验的素描。因此,即使画被弃置一旁再也不看,在创造时积极的参与也使黄山的经历变得更强烈、更个人、更愉快。

我们常常认为,产品关注的是技术和它们提供的功能。不是,成功的产品关注的是情感。黄山的部分乐趣就是源于它很难游览的事实,这一经历美妙极了。是的,每个登上山顶的人都有相机,但是那些绘画的人比照相的人具有更丰富的体验。

在我们的设计中如何捕获这一体验呢?

在我的书《情感化设计》中,我试图为理解这些问题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我指出,一项设计必须考虑三种不同的水平:本能的、行为的和反思的。

本能水平的设计关注的外形,行为水平的设计关注的是操作,反思水平的设计关注的是形象和印象。本能和行为水平在全世界都是相同的,尽管有迥然各异的文化。只有反思水平在文化间有很大差异。文化间的差异和相似已让我高兴了许久。因此,尽管一种文化在其他文化的人的眼里很怪异,但是令人惊讶的是这种文化的很多东西都可以被理解。因为在本能和行为水平上,相似多于不同。

然而,反思水平在文化间却有很大差异。请注意,文化不只是指国家:它还指年龄群体、地理位置和职业。北京的女士似乎与重庆的女士有非常不同的爱好。与此类似,北京的青少年与他们的长者也有很大的不同,尽管他们都在北京,就更不用说纽约、巴黎、东京或者里约热内卢的青少年了。

这些相似和差异对设计者提出了饶有趣味的挑战,即什么使设计变得如此有趣,如此快乐。为了恰当地设计,设计者必须懂得和理解那些相同的部分和不同的部分。优秀的设计使有趣、舒适和快乐的产品与单调、乏味甚至可能是讨厌的产品变得泾渭分明。

很高兴看到我的书将出现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产品开发出自中国,中国具有无数个设计学院:未来属于中国。在我游览黄山时,我经历了一种深刻的变化。这一变化,我确信,是使我写作这本书的部分原因。因此,看到这本书绕了一个圈子,有回到这些情感的出处,我感到非常心满意足。

【译者序】付秋芳 程进三 2005年1月北京

翻译此书,让我们经历了一段令人难忘的心灵历程。在此中,我们“相识了” 唐纳德·A·诺曼,一位享誉全球的认知心理学家。他不仅是美国西北大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教授,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名誉校长,同时还是尼尔森·诺曼集团的联合创办人和灵魂人物,苹果公司先进技术组的副总裁和一家远程教育公司的管理者。他所阐明的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已深入人心,他所写的《设计心理学》(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已成了设计人员的必备经典。

在《设计心理学》这本书中,诺曼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一切,总是对运作不良的物品百般挑剔。他指出,应该让用户一目了然地知道如何去操作产品,应该让消费者在使用产品时享受乐趣,而不是饱受挫折。他大声疾呼,用户在使用产品时遇到的挫折全是应该责备设计者考虑不周,设计人员或商家应该为设计的易用性而努力,用户也应该为设计易用性而呐喊。这样就会有更多的产品让我们体验到操作的快乐,用户再不要因为设计的错误而惩罚自我。

然而,后来诺曼却惊奇地发现,单纯是运作良好的物品未必会受到用户的喜欢。因为人都有感性的一面,对待一个物品,除了理性分析之外,还有感性认识的成分。而且,很多时候,感性认识比理性分析对于人们做出决定更为关键,这说明了情感因素的重要性。因此,一个成功的设计者,必须在重视产品的易用性的同时,还要强调产品对用户的情感影响。而这正是《设计心理学》一书所欠缺的,所以,诺曼写作了这本新书《情感化设计》,旨在引导广大设计者重视人们的情绪情感,在设计中考虑产品的情感因素。继《设计心理学》之后,《情感化设计》无疑将成为设计心理学的又一本经典之作。

在这本书中,诺曼指出,人脑有三种不同的加工水平:本能的、行为的和反思的。与人脑的这三种加工水平相对应,对产品的设计也有三种水平:本能水平的设计、行为水平的设计和反思水平的设计。本能水平的设计主要涉及产品外形的初始效果;行为水平的设计主要是关于用户使用产品的所有经验;反思水平的设计主要包括产品给人的感觉,它描绘了一个什么形象,它告诉其他人它的拥有者是什么品味。设计者在设计新的产品时,应综合考虑设计的这三种水平,创作出既美观易用又富有个性的产品。诺曼在书中满怀激情地赞扬了那些优秀的设计,并用整体的方法对其设计的这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以供广大设计者借鉴。

这本书的翻译,源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傅小兰研究员和纽约州立大学奥伯利分校的严正博士向国内读者介绍电子社会和当代心理学丛书的想法,后来与电子工业出版社不谋而合,并进行了友好而又高效的合作。于是,我俩作为中科院心理所的博士研究生和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的博士研究生很荣幸地成为这本书的译者。这本书的介入,希望能给国内的设计工作者以新的视角和新的思考方法,提高国内的设计水平;也希望能给从事心理学研究的人员一定的启示,以在认知科学研究领域取得更大的进展。

在这本书的翻译过程中,我们始终得到了严正博士和傅小兰研究员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帮助。我们衷心地感谢二位老师为这本书的翻译所付出的大量努力和艰辛工作。二位老师为学时锲而不舍和精益求精的精神,让我们终生受益。我们感谢中科院心理所傅小兰老师课题组的宇明老师和各位同学,以及电子工业出版社博文视点的孙学瑛老师和朱沭红老师,他们给予我们很多的帮助。

最后,我们还要感谢我们的父母,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他们始终给予了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

上一篇: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地址

下一篇:老边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