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广德及周边的余氏宗亲!
寻从湖北麻城迁到安徽广德的余氏宗亲。很多线索,以待对接。麻城同宗支下,金寨胭脂、河南新县有分支。
寻迁至陕西余氏宗亲。清朝期间迁自麻城张家畈,家谱记载:元孝、元卿俱签陕西。无更多记载。上辈可能会口传派字为:有应元德贻谟雅淑佩品载后接新字>笔者觉得很可能会是在陕西安康一带。笔者听到部分安康人讲方言和麻城方言非常相似。 有知道相关线索的请联系我QQ或微信315354862
我们也有迁居广德的约!!楼主 发表于: 2017-04-16 , 编辑
余氏良公支云甫公裔修谱采稿函
本支余氏一世祖余云甫公,号仁甫,宋宁宗理宗时人,世籍黄州府城外洗马池之桥市,敕授修职郎,晋赠通议大夫。后辈一支聚居湖北武汉新洲区先发起续谱!
派字:世启良国献 性有克秉允 其楚守时正 邦自尚嘉本 仁爱心和睦 德厚富贵昌 万古常斯萃 百代享安康。
随着时间推移家族不断扩大,逐渐以原籍为中心向周边及周围省份迁移,省内迁到整武汉全境,黄石大冶,鄂城,红安,麻城,仙桃,襄阳陶溪河,竹山,竹溪等,外省到信阳的光山,罗山,商城,新集,余集,固始县,应山等,陕西平利县,石泉县等,四川,重庆万州开州云阳等,安徽霍邱县,广德县,芜湖扬四庙,湖南,云南等都有!
家谱对他们及其后代有连续近两百年记载,迁居后,大部分参加了1892年第五次修谱。之后因国家时局不稳,其中很多迁外宗亲与原籍失去连续,续谱中断,到现在有一百多年,生死不知两茫茫。家谱记载的很多老地址现在改名了,找不到,如原商城铜井畈,王胡堰等,又如提到黄金山口介子龙,有很大一支人,但不知道现在地址在哪里。寻找困难,特发寻亲启事。
祖辈被迫背井离乡,出外谋生实属不易,现在国兴民富,湖北武汉新洲区这支余氏正联合已找到迁外宗亲发起寻找余氏后人,进行第八次续修谱。希望所有字辈相同的余姓后人速与联系,提供修谱资料,认祖归宗!
余氏云甫公后QQ群:584799543
麻城孝感乡 迁陕安康余氏家谱
迁安余氏世派
原老谱十六世
天(添)O思O守 O 国 O 尔
O 朝 天 启 宗 大 兴 明 发
民国十八年续二十世
祖 武 光 先 进 泽 仁 益 世 昌
文 章 开 庆 善 孝 义 治 家 邦
始祖天(添)贵公,约一三八O年至一四五O年人,纰王氏,生二子 厂,玉。
一 世 厂,玉
二 世 思府, 思聪
三 世 余受 府子,纰冯氏,生二子:守贤,守纪
四 世 守贤 约生于一五OO年,生一子 碧
四 世 守纪 生卒子嗣不详
五 世 余碧 生于明嘉靖七年(一五二八年)殇于一五九四年。生三子国宾,国臣,国相
六 世 国宾 生于一五五O年,殇一六二O年。生三子,渊,宰,洲
六 世 国臣 约生于一五五五年
六 世 国相 约生于一五五八年,其他不详,至十世宝朝公,人丁兴旺,家业庞大。宝朝公有三子,启贤,启划,启波
七 世 余渊 国宾长子,生子 尔鳌
七 世 余宰 宾公次子,约生于一五八五年 ,迁五里镇余家山,为余家山始祖。
七 世 余洲 宾公三子,生于一五八八年,生子,尔坤。
八 世 尔鳌 渊公子,约生于一六一五年,生子 恺
八 世 尔坤 洲公子,约生于一六二O年,生子 变
九 世 余恺 尔鳌子,约生于一五三五年,生二子,有朝,近朝
九 世 余变 尔坤子,约生于一六五O年,生子 板朝
十 世 有朝 恺公子,一六六O年生,生三子,天福,天禄,天爵。
十 世 近朝 恺公次子,约一六七O年生,生子 天秀。
十 世 板朝 详见世袭卷四大门下。
十一世 有朝 恺公长子,生二子,启有,启仓。
十二世 启有 福公长子,生四子,宗胜 另三子不详。
十二世 启仓 福公次子,生三子,宗文,宗武,宗臣。
始祖天(添)贵公,约一三八O年至一四五O年人,纰王氏,生二子 厂,玉。
一 世 厂,玉
二 世 思府, 思聪
三 世 余受 府子,纰冯氏,生二子:守贤,守纪
四 世 守贤 约生于一五OO年,生一子 碧
四 世 守纪 生卒子嗣不详
五 世 余碧 生于明嘉靖七年(一五二八年)殇于一五九四年。生三子国宾,国臣,国相
六 世 国宾 生于一五五O年,殇一六二O年。生三子,渊,宰,洲
六 世 国臣 约生于一五五五年
六 世 国相 约生于一五五八年,其他不详,至十世宝朝公,人丁兴旺,家业庞大。宝朝公有三子,启贤,启划,启波
七 世 余渊 国宾长子,生子 尔鳌
七 世 余宰 宾公次子,约生于一五八五年 ,迁五里镇余家山,为余家山始祖。
七 世 余洲 宾公三子,生于一五八八年,生子,尔坤。
八 世 尔鳌 渊公子,约生于一六一五年,生子 恺
八 世 尔坤 洲公子,约生于一六二O年,生子 变
九 世 余恺 尔鳌子,约生于一五三五年,生二子,有朝,近朝
九 世 余变 尔坤子,约生于一六五O年,生子 板朝
十 世 有朝 恺公子,一六六O年生,生三子,天福,天禄,天爵。
十 世 近朝 恺公次子,约一六七O年生,生子 天秀。
十 世 板朝 详见世袭卷四大门下。
十一世 有朝 恺公长子,生二子,启有,启仓。
十二世 启有 福公长子,生四子,宗胜 另三子不详。
十二世 启仓 福公次子,生三子,宗文,宗武,宗臣。
始祖迁安,无证可考,众说纷纭,从接代传辈之口说,大致都是从湖北麻城孝感乡(就地名)集中后迁移走的。也有人说是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来的。
其实,由于元末爆发的农民战争,陕西南部,湖北西北部,四川北部,人口稀少,明朝政府为强化地域经济,巩固中央集权,从湖北.河南.安徽.江西等人口密集地,强行征迁。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至永乐元年(1403年),在近二十年之间有数十万人北迁,始祖公便是这次大迁移的人员之一。
从余氏其他族谱中看,安康原称兴安府,其下设为鋪这里为牛玲东圃,其管辖范围约为文武.县河.迎风.财梁.张滩.关家.公正.石梯.八里.坝河。余家湾据张滩镇2.5公里,东至天星山,南临黄洋河,西与汪岭交界,北以磨河为界,辖四沟三梁十余平方公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始祖后代分布较广,这也是人多分家,树大发叉之正理。居住在河西镇西山村支脉,人口众多,民国初年曾聚首续世派,新增二十辈,到会三十余人,有五里.张滩.恒口.汉阴.平利.旬阳等地名人。十九世纪修襄渝铁路是,笔者听关庙皂树余家桥余朝彦老人讲,他们余家桥人,原余余家湾是一家人,因兄弟语言不和而打架,后分住余家桥,并自行续了派,至今两家世派并列便用,无一通婚。
西山余家湾人,最早居于柳林,分居也很广,花园曹沟,茨沟.五里.余河洞.大同镇.建设乡.梅子铺等,但也有很多族支不是与我族同时迁安的,清朝初年迁入者较多。有来自湖北.河南.安徽.江西。虽不同支,却同祖同宗瓜瓞同脉。
张滩余湾支脉外迁最多是宝朝后裔,清末迁入旬阳烂麦沟,关家洛河等。有朝房支因白莲教案,十三,十四世比活埋者逾三十人,而逃脱者不下十人,平利老县柳林.大贵.西河.洛河.旬阳无处不有。在朝公十二世(启有三子),十三世有五子,十四世大鳌六子居址不明,十世以前无据可查就多了!
二O一三年余氏家谱编纂委员会再续二十世派
学礼尚贤德 诚勤炳嘉祥
正廉忠和道
跋
家谱是一个姓氏的血缘关系,世系派辈。以及昭穆分尊卑,明婚姻。而收集着大量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族家庭史。地方史.战史.灾害史.宗族制度.人物传记......等具有重大价值的研究史料。因此,写历史的学者,把家史定为国史,方志并列的中华民族文化三大支柱。历代伟人对谱牒均有重要论述。毛泽东早在一九五七年就指出:“搜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资料”。
余姓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主要成员之一,从2010年国家统计数据看,在中国人口最多的一百大姓中,余姓排名40位,总人数580万人,而且人才济济,仅收入中国名人大辞典有142人。
余氏祖先最早出于陕西咸阳.西安附近。是罕公之后,罕之子孙移住下邳。由余十一世孙余经纬,自修为魏右丞相,封地下邳,故百家姓上所注出处,余姓下邳郡。自汉始,余姓慢慢开始东迁,先到河南,继而分迁江淮,分居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广东.湖北.,到唐宋时期已遍布长江南北。宋代,人口主要集中在江西.福建.湖北.浙江.广东.河南.江苏。
明初随着人口大迁徙,余姓被迫从江西.湖北.河南等地迁入四川.陕西.贵州。我们迁安余氏一族,正是这时迁入,他们先是从江西迁往湖北,继而有从湖北麻城孝感乡长途跋涉落脚安康,居住安康市汉滨区境内的余姓人口约一万余,占汉滨区总人口1.1%,而我们这一支脉人口要占60%,由于种种原因能纳入本谱之数人口尚不足50%。这是本次编纂委员会全体人员最大遗憾,对遗漏.未载入此族谱之房支.个人表示深深的歉意。在这里我恳切希望迁安家族后来贤达,再次聚首,续修,补修,合修。
自明洪武三十(1397)年,永乐初年,先祖随北迁之族,于兴安郡落户,距今已600余年,这期间,由于战乱.荒灾.交通不便等诸多原因,迁安一族与原籍失去了正常联系,所以其中必然出现接宗断派之正常现象。这次修谱我们在速集整理中经过大量走访.查询,最大遗漏是:始祖迁安600余年,尚无正规老谱,只用简单的记世派方式,记述各死后的人名,叫神位牌或神祝。而这里边缪误遗漏甚多。比如说:下三流不得入谱,土匪.盗窃.嫖娼.赌棍.吹鼓手,死后不得入宗祠,入神位牌,犯法受刑之人不得入,随母下堂不得入,无钱交人头费不得入......由此我们从承寿公保管的神位牌中从始祖至十三祖,先后三百余年有男21位,纰氏17位,总计一百零几个几个字,连一个出处交代俱无。这给编辑工作带来特别多的麻烦和阻力。编委人员随均在甲子之年,手头资料一片空白,大家查遍余姓所有墓碑,从只言片字中寻找踪迹,因此难免缪误多多。
本次挖掘搜集.整理编辑迁安余氏家谱一是受周边姓氏之启发及余氏安徽山本族先之鼓励。二是旨在发扬光大我们余氏先贤之功德,激励后辈,长江水后浪推前浪,为子孙树形象。
我们迁安余氏宗族,源远流长,人才济济,明清末前后四百余年因缺乏史料无法查考,难免埋没不少贤能志士,为官显贵。但近百年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就本次选编入谱,科级.团级.大本以上党.政.军.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界贤能人士一百多人,但愿以此为引,激励我后辈重科教力学躬行,在普我辈辉煌华章。
本次编纂迁安余氏家谱,感谢主持和参加与编辑工作的全体编委工作人员,他们为弘扬祖德肩负重担,不计分文报酬,甘于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称道和赞扬,对本次编辑提供大量参考资料和提出宝贵意见的先贤表示感谢,对本次编纂家谱热心捐资的各位宗亲,族中贤达能士,再一次表示衷心的谢意。
迁安余氏家谱编纂即交印刷,愿我迁安族人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新潮中,扬帆奋进,争做新一代弄潮健儿,为我族争光,荣光耀祖,光照门庭。
迁安余氏十九世孙武生拙笔
二O一三年八月
麻城孝感乡 迁陕安康余氏家谱【先贤传记】
清诰封中宪大夫墓志铭
余辉远,生于嘉庆庚申(1800)年五月十四日寅时,字晴川,世居楚北,占居平利。上华备员枢部,逢国大庆,屡邀褒宠,晋中宪大夫。同治元年十二月,粤逆困兴安,先考自城外东厢入城,倡议据守,匝(一月)月城陷,以身殉国。事闻,天子悯焉,恤典如例。
麻城孝感乡 迁陕安康余氏家谱【先贤传记】
(皇清诰封中宪大夫府墓志铭)
余上华(1819——1880年)字芾丞,道光二十九年(1849)举人。咸丰六年(1856)进士,光绪假岳父,签分兵部职方司主事。外员外郎郎中,补浙江道御史,后迁户科给事中,直言敢谏。历任贵遵义府知府,调署铜仁府。政绩著显,奉满引见,百姓攀辕卧辙,因格于例,未能留任,为勒石以志去思。便道省亲,籍志退居。后北上引见,行经汉口病卒。皇闻大悲:“奉赦于地方修坟建碑,恤荫如例”。文革碑毁坟翻。
余国桢(清),字少芾,安康县人,癛贡受职,分四川候补直隶知州,历署芦山.射洪等县。工于诗,凡所行历,皆有题咏,宗旨既正,功力复深,意必生新,言皆有物,人比之小王漁洋。著有【小鲜斋诗集】,【小渔洋馆诗集】.(纂【渔少先生行状】.【重续兴安府志】)。
余怀堂(清),字路门,平利县大贵乡人,道光二十九年(1838)进士,【平利县志】云:“邑之甲榜自公始。任山西平陆知县,颇著政声。以丁优归,关心乡梓教育,慨捐田地一段,课五十石作为士子宾兴之费,邑中人才蔚起,实赖次义举也。”(纂【新平利县志】
麻城孝感乡 迁陕安康余氏家谱【先贤传记】
【皇清诰封中宪大夫府君墓志铭】
余上华(1819年——1880年)字芾丞,道光二十九年(1849)举人,咸丰六年(1356)进士,光绪帝假岳父,签分兵部职方司主事。外员外郎郎中,补浙江道御史,后迁户科给事中,直言敢谏。历任贵遵义府知府,调署铜仁府。政绩显著,奉满引见,百姓攀辕卧辙,因格于例,未能留任,位勒石以志去思。便道省亲,籍志退居。后北上引见,行经汉口兵卒。皇闻大悲:‘奉赦于地方修坟建碑,恤荫如例“。葬于吉河镇文革碑毁坟翻
麻城孝感乡 迁陕安康余氏家谱【先贤传记】
余魁龙,字景垣(原名余兴魁)天爵系宗金之孙,大成之次子,清道光七年(1827)二月初二生,以军功起家,历官陕西固原提林,中军参将。光绪二十年(1895)年殇。以剿甘肃叛匪阵亡。“奉赦于死事地方建立专祠,并赐恤荫如例”。享年68岁。兴魁公幼年习武,少壮从军,一八九五年甘肃回民造反,清政府派僧格林沁统三十万大军平叛,于兰州遭叛军四面伏击,清军大败。魁身受重伤,保主帅突出重围,终因伤势过重,流血过多,无法救治而亡。见【续安康县志】
麻城孝感乡 迁陕安康余氏家谱【先贤传记】
余大鉴(明),字德孚,湖广武冈州人,万历年间任旬阳县典吏。上下和睦,狱讼无滯。常捐资修骆驼领险路,行旅便乏。知医施药,人赖以济,人民爱之。【旬阳县志】
余闲云(清),原名求亨,字锡龄,有字葆贞,号闲云。平利县仁河瓷器沟人,清国子监增生,求亨与兄锄云(名求元)为祖传第四代中医。他们潜心寻医,精通岐黄术,对医治伤寒尤为见长,许多垂危患者经其求治转危为安,时称中医之杰,各地慕名就医者日众。闲云,锄云兄弟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应诏到西安为慈禧治病,疗效卓然,慈禧尝书赠【龟寿二难】匾额(二难者难兄难弟之谓)褒奖,著有【临床验方】医书,纂【平利县志】
余成龙,字云峰,安康人,由陕安镇标经到从征关陇,战功迭保至记名总兵,尝戴花翎,及克勇巴图鲁名号。光绪中,官榆林镇中营游击,龙坨镇总兵。卒于任。字鼎臣,光绪戊子,陕西乡试举人,凤阳知县。
余发成,生于晚清,系余明娇之长子,身材魁梧,为人正直,有一定文化,思维敏捷,能言善辩,曾在安康县东路当保长数年,辖五六个行政村,为官清廉,家业不丰,晚年神志不清,1974年去世,享年88岁。
流沙河:祖先改家史
直到晚年,我才发现我们的家史是被祖先篡改了。
我们家的第一代迁入川的祖先,是在康熙初年从苏北——当时的扬州府泰州县大圣村军旺庄迁入川。迁入川的第一代祖先叫余良正,他迁来的时候不是移民的身份,他是一个最低级的公务员,调到成都来当公务员。他职位相当于县政府里面的管武装的武装部长,这个级别非常低,比很多科长都还低一级。
他调到成都来,大概也是做这个工作。由于那个时候信息不通,明末的战乱给四川成都造成那样大的破坏,然而在江苏苏北那边,我这个三百年前的祖先余良正,一点儿都不知道,所以他就是认认真真到这儿来报到了。一个小公务员,地位低下,生活也苦,但他是安了心了,他们全家,他和他的女人还有四个儿,一共六口人,随着移民就这样调来了。
调来到了成都,作为工作人员去报到,然后他才知道全部真相:成都城里面全部都毁了,连衙门要在成都找一个办公的地方都找不到,全城都毁了!而川西平原整整16年没有种过庄稼,农田全是构树这些长得快的树木,还有杂草,十里不见人烟。衙门在成都找不到办公地点,就搬到阆中去办公了。
我的祖先是个小公务员,到了成都在哪里报到都不知道。到了他才晓得这回完了,全家都带着过来了,回又回不去,从前走路迁徙是非常艰难的。
看到成都连住都没有办法住,他这种小公务员就更不要想了,也不知道还要多少年才能恢复办公。他就跟他太太和四个娃娃一起住到了资阳,在资阳那个时候生存就只靠当小贩,孩子又小,生活非常艰难。在资阳住了一阵,可能又为生活所逼,不得已他又迁到了彭县,彭县有一个场叫隆丰场,隆丰场有一个庙子叫化成院,至今还在。他就迁到化成院,捱着庙子住。为什么要捱着庙子住?据我推测,庙子里要施斋饭,一天两次发放免费的饭,很可能是为了这一碗饭,至少饿不死,然后就在彭县隆丰场化成院边上住下来了,一定是搭的棚棚,住了很多流浪人员,迁移的、找不到落脚点的都在这儿生存。
那么后来就住在这儿了,余良正的太太就死在这儿了,并埋在这儿了。他的这四个儿,其中老三叫余允信,后来我们称他叫允信公。你想在那个时候显然书也没有读什么,当年他24岁,就单独说我去当农民。当时可以插占农田,一个人可以插占一百亩,那时土地都全部荒起的,官方鼓励你去当农民,五年内不交任何税。
允信公去找的这个地方,就是那个时候的金堂县北门外甘泉乡大小寺村。大小寺是一个庙子,明代就有了,到清代的时候那个庙子已经不在了,只留下个名字,那个村庄就叫大小寺村。允信公就在那儿插占了一百亩地,又跟本乡的一位黄姓女子结了婚,两人开荒耕作。
什么叫插占呢?圈好一百亩地,然后在周围界限的树上都剥下一块小的皮,做好标记,表明这就是你的边界了,这样就叫插占。然后去把里面的树木全部砍了,树根全部挖了,草除了,开垦成农田。你想那样的生活如何苦?允信公夫妻俩就搭了一个棚,白天夜晚苦做,做累了就去睡,睡醒了又来挖,两个人就这样没日没夜的劳作,活了下来。想来最初是种点芋儿、红薯、玉米,这些很快就能填饱肚子的东西。
生活稳定后,允信公就到彭县隆丰场把他母亲的遗骸挖出来,自己背着到大小寺村他开荒的这一片空地上,把他母亲埋了,还在坟旁栽种了柏树。这就是第一代,我的祖先到了金堂,在那里劳作生活,定下了根,成为勤劳的农夫。
允信公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他知道自己入川到这儿来就算第一代,要把班辈(字辈)定出来,因此就定出来第一代的班辈叫:允、绍、心、纯、克、鸿、懿、勳、奎、璋、庆、达、茂、进、增、荣,第八代就是我。
允信公的第二代就是邵字辈,他有两个儿,这个农夫没有文化,但是他知道在社会上要学文化。
所以大儿就去药铺,学中药,最初当抓抓匠,就是在里面拣药的,后来就当了医生,他当医生真是不要钱,因为那个时候的人那样穷,也没有钱来给,他成了那儿一带的的名医。这个老大脾气怪,因为他又不挣病人的钱,有时候心情不好他就不给病人看病。但时间长了,别人发现他有一个弱点,就是你必须骂他才好。
有一回他在路上走,就看到有一个人蹲在路边喊痛,他就问:“什么事?”那人说:“我肚子痛。”“你怎么不去找医生看呢?”那人说:“我们这儿有一个姓余的医生,他歪得很。”他问:“你见过他没有?”那人说:“我没有见过,不想见他,他要骂人的。”他说:“算了算了,我来给你看,那个医生不给你看,我来给你看。”然后开了药方,还拿了点钱给那个病人,让他去拣药吃。后来那个人说:“我把他骗了,我晓得就是他,我看到他来了我才哎哟哎哟的叫唤,结果他来了我骂他,反而还给我看。”
这个农民余允信,他知道二儿子(叫余绍虞)不能再种庄稼了,要学文化,他就把二儿子送到乡村里的私塾去,读四书五经,后来又参加了考试,成了秀才,他就是我们家族第一代的读书人。取得秀才资格以后,就能够每个月两次到县城里面去,在文庙里面,专门有教授的老师,把大家集合起来,一个月学习两天。平时你在各个私塾学的那些拿到这儿来,在老师这儿背,老师出一些题考你,考了还给你批卷子,一个月你来两天,这个就叫国学。县上办的,文庙里面一个月有这两次文会。这个就叫取得国学资格,所以我们家谱上面第二代邵字辈的小儿子底下有“国学”两个字,上面写着的,我才晓得原来国学是这个意思。
这个时候,他们仍然是农民,没有想到要篡改家史,是因为他们清清楚楚是从什么地方来的。那么到这一代了,既然把班辈都定出来了,就要立一个碑,把16个字的班辈全部列到上面,叫允、绍、心、纯、克、鸿、懿、勳、奎、璋、庆、达、茂、进、增、荣,16个字。你想一代人30年,16代它可以管很多年了。那么立了这个碑,上就要刻字,第一句就是“康熙初年从扬州府泰州县大圣村军旺庄迁来”,这一句是老老实实定的,改不了了,刻在上面的。
那么第二代就有了读书人余绍虞,第三代就是这个秀才公底下就有很多儿子了,儿子一长大了就是劳动力,那么多男的劳动力,庄稼就做得非常好了,年年丰收,丰收就积累了钱,积累了钱就去买土地。当时土地不值钱,很少的钱就能买到一亩土地,就那么就到了第三代的兴字辈,已经有一千亩田了,家里男男女女同时去劳作,辛苦得很。
这个家族庞大了也就有实力了,那么第三代人就都去读了书了,有的去参加科举考试,不但中了秀才还有考过了举人,就有社会地位了。有了社会地位以后,我分析他们的内心,想要当官!因为在从前的制度之下是聚族而居,住的地方都是他们的人。你们是赵家庄,“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全庄的人都姓赵,互相联络,一个人当了官可以照顾赵家的其他人。
而我们这个余家是单家独户,绝对孤立,在四川没有任何关系。他们就知道了,四川姓余的,其中有一股是相当大,就在元朝末年,元朝亡的时候,有一个在湖广那边的曾经封了王的蒙古人,名叫铁木健,他们家逃亡来的。当时长江中下游都是朱元璋那些起义部队,在那儿革命,铁木健这类元朝的官,逮到了都要被杀的,于是铁木健的九个儿子全部都逃亡入川,入了川他们在泸州会合,然后就分散开,这样就好潜伏下来。但到了明朝,朱元璋也要杀这些元朝的官员,于是这些蒙古人就改姓余,这发生在六百年多年前元朝亡的时候。
我们家族来得很晚,是三百年多前,跟人家这个余毫无关系——这是蒙古人冒充余姓潜伏下来的,在川南、川西都有,包括泸州、内江、遂宁、乐山、南充……那边的余,甚至还有西昌那边的,他们这一个余就很有势力,是因为他们能够把他们祖先的故事讲出来,说他们的祖先是九子十进士,是元朝的大官怎样,他们还有故事是怎样来的。
结果,我们家族入川的第三代兴字背的读了书,想要在政治上有所发展,主动跑去投靠人家那一个余,是因为那一个余在青神县,在明代曾经出了一个余子俊,是中央级的大官,曾经管过西安。我们这边第三代的几个读书人就主动地去投靠青神余子俊那一家,人家那边余家有族谱,我们就把人家的族谱抄下来,抄下来不说,就把人家的祖先故事加到我们这儿来,但是又不好写在书上,因为这个明明是假的,不能写在书上,就口头传授。
因此从第三代起,就违背了前两代的那种本谱,就自己口头传授说我们是蒙古当官的贵族。你想口头传授从第三代起,他们就传授这个,传授到我这个第八代小娃娃的时候,家中所有的老的嫂嫂、老的婶婶、老的婆婆、老的爷爷全部都告诉我:我们是蒙古人,曾经人家要杀我们,我们怎样潜逃过来的,我们是九子十进士的余家,在四川有多少人。他们专门研究谱系学的,发现这是全国的一件大案,四川的蒙古姓的余究竟是怎样来的!
于是后来我们家族的人没有任何怀疑,我从小就知道我家中所有的男男女女全部都认为我们是这样来的。但是有一点,就是幸好家中有文化人,幸好我们余家这一族,到我的上两辈,就是第六代有真正的读书人,他叫余松生。在清朝后期,他当过锦江书院的教授,教授不是教书的,和我们今天的意思不同,教授相当于一个学校的校长或教务主任。
那么到了他这一代,书写家谱,这个家谱就必然有两个部分,一个是口头部分不能写出来,一个就是直接写出来的这一部分,就是余松生,锦江书院的这个教授写的,他在序言上面说“不管我们家中有怎样怎样的传说”,因为他不好意思,毕竟没有证据,我们写家谱的是写历史,我们不写上去,所以我们那个家谱翻开没有写这个,而是口头上讲从青神余氏移过来的关于我们祖先的传说。这个就是我们祖先怎样改了家史,改的是口头家史,文字上因为有教授把关,因为他们是文化人,懂得历史的起码原则,家史也是历史,一切传说没有铁证绝不采纳。
所以我们的家谱上面就没有写,后来我去找家谱翻,也没有看到这个。我就觉得很奇怪,看了序言,余松生说的我们要看重证据,没有铁证不采用。唯一可靠的就是祠堂里面的碑,“其先”就是他的先人,“其先于康熙年间自扬州府泰州县大圣村军旺庄迁来”,这一句是刻到石头上的。
我在小的时候,有一年冬至节,我们住在城里的就要到乡下,当初第一代祖先栽的柏树已经成为一大片柏树林,是我们那个乡的一道风景,在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地平线上黑压压的一片。
我到了余家院子,一下子就看到一个我的孙辈,拉架架车的,年纪比我大得多。他来了,我就问他:我说你还记得我们小的时候乡下那个祠堂不?他说:我怎么不记得喃!我说:我记得有一个碑,可惜了,我当时还小,没有想到那个碑上就记了我们从哪儿来的。他说:我记得,我告诉你。他叫余育璋,按辈份该喊我爷爷,但年纪却比我大得多。他说:我还小的时候,我们家里就喊我背那个碑文。我说:你背得下来不?他说:我怎么背不下来呢?我只背得下来第一句!我说:你赶快,赶快。然后他就背:“其先于康熙年间自扬州府泰州县大圣村军旺庄迁来。”我赶快把这记下来,我说:幸好你还在,如果你也死了我连这一句也找不到。那个时候我就死死把它背着,每个字怎样写都记着。
后来,到80年代我回到成都,就要来弄清楚这件事情。于是就发现,我们既然是蒙古姓余的,那么总还要有一点记录下来的东西,我就去找这些材料。我就重新把旧的家谱——大小寺那边有一家余家人还是文盲保留了最后一份。我到乡下去调查,他就把这最后一份家谱交给我,信赖我。我问他的班辈,发现按辈份他应该喊我喊曾祖父,我赶快看这份家谱,结果发现没有蒙古的这个记载。我就想怎么会是这样呢?难道说我们家中的那些长辈欺骗了我们?不可能欺骗我们!大小寺所有的余家,他们一说起这个事情都还很激动:历史上我们祖先就这样的!我说我们是蒙古余家的一支不可能是假的,怎么可能会是假的呢?当时我还深信不疑。
但在整理族谱的时候,我就发现没有青神县的族谱。我说既然我们的口头传说就他们的一支,就把青神县族谱的前面,因为说我们是蒙古人的后代嘛,我把它取下来了,用我的笔概括了写在我们大小寺那个族谱的前面,我自己写的,写在那上面自己也信了!但是我心中总是有谜,就是那个碑文,因为那一个余松生教授说的,不管任何传说,必须要有铁证,没有铁证我们不采纳。原来我们那个家谱上面就没有我们是蒙古人后代一说,是我加上去的,我就认为我们的祖宗绝对不会欺骗我们!
直到十几年前,我人也老了,我想世间很多事情要弄明白了再去死,不要走早了。
于是我就委托扬州市文化局,委托他们去帮我查找我的祖先,我把这个写下来,而且还特别说我们是蒙古人的后代,蒙古一个什么王怎样逃入四川,还有我们家族的传说。结果那边查,找到了,泰州市确实有军旺庄,和我们家谱上面说的一样,但是没有大圣村。碑上说的是“大圣村军旺庄”,我说必须要完全符合。然后泰州市电视台他们就专门去调查,调查了以后他们就请我,说沿途要给我录像,让我回乡去认祖。我说:还没搁平,不能乱说。我不敢去。我说:算了,别去。
为什么呢?我们那个是大圣村军旺庄,那个大圣村找不到,现在有一个军旺庄,已经不叫军旺庄了,叫军旺镇,大得很的一个镇。我说:你们要去军旺镇查余家湾。结果他们查军旺镇没有余家湾,而且连姓余的都没有,所以这个问题就大了。但是他们那个研究地方史制上面说的,泰州市分出去一个泰兴市,泰兴市那边有一个余家湾。然后他们到泰兴市的一个叫商井村,那一个大村好多姓余的,那里就有余家湾,然后去调查那些姓余的,没有一个是蒙古后代。
我就很惊异,我说我非要亲自去找。那么今年(2016年)春天,我都85岁了,我就亲自去了,去了之后他们泰兴市文联的人就帮助我,不然我到那儿连语言都听不懂。他们那儿没有军旺庄,没有这个地名,但是有大生公社,这个“生”和“圣”还是不同,“生”是平声,“圣”是仄声。大生村那里没有军旺庄,只有商井村,商井村有很多余姓的。
我说我还是去看,到了商井村,地方干部通知了那里姓余的,说是你们姓余的三百年前入川的那支的子孙他要回来看。我回去看,那些姓余的老大爷好多都围上来,我完全听不懂他们说话,然后那个地方的史志办把他们的族谱拿出来,一直翻到明代,没有任何关于蒙古后代的记载。
这个研究地方史志的专家非常聪明,他偶然发现了一个秘密,所以他就赶快给我写信,喊我赶快去,发现什么了呢?他在大生桥不远的地方——几里路以外,发现有一个很小的村庄叫蔡家庄,蔡家庄里面恰好有一个文化人是研究地方志的,那个文化人就告诉这个专家说:我们这个蔡家庄原来不叫蔡家庄,叫郡王庄,不是军旺庄。哎呀,就恍然大悟了!他就晓得我们祖先犯的错误,他来信给我说,难怪人家说蔡家庄这一带的人叫平声蛮子,就说他们是野蛮人,把平声读成了仄声,又把仄声读成了平声。恰好我的祖先就是这样,我的祖先来的第一代文化低,他把“郡王庄”读成“军旺庄”,到了在这儿的第三代要开始立碑了,但因为把“郡王”两个字读成“军旺”,因此碑上写的就是“军旺”,恰好又和泰州市的那个“军旺”两个字一样,就搞来夹缠起了。这个专家说的:我现在把一切秘密都找到了,你来绝对不会错。然后我才想起,果然,我们那个祖先把“大生”的“生”,平声蛮子读成“圣”,那边记录下来写就写成“圣”,“大圣村军旺庄”,错了三个字。我一下子就知道了。
然后这个专家把直到明代的商井村余家的族谱都翻了,没有提到蒙古,我最后才恍然大悟,就是我的祖先在第三代余绍虞他们读了书,想要在政治上有地位,就去巴结人家青神那边的余家,因为那边的余家是很大的,而且我们这个祖先在前几代就和蒙古余家认了本家。
我说幸好我去了,几代人的错误,只有我自己去了才真正发现我们就是农民,不是蒙古贵族的后代,而且我为这个事情还犯了错误。成都市满蒙学会,他们就觉得我们是蒙古人后代,结果就喊我写了字,我还题了字,题字上面我都说我们祖先是元代怎样怎样,等于我无意之间重复了第三代祖先的谎言。
我说我去泰兴这一趟也还是值得,因为这一个秘密传了好多代,到我这一代,我毕竟还是个文化人,我还知道历史应该怎样书写,我还能够知道我的三辈前那一个余松生教授他的这种实事求是,认为历史应该从证据出发,这些我牢牢记在心。
所以我终于把真相搞清楚了,就是我们这个家和很多家庭都一样,类似这一类的,就是去投靠人家大姓,所以你就知道中国的姓绝对是这样的。
比如姓刘的这样多,难道都是汉代刘邦的子孙吗?不是。因为从春秋战国就有姓刘的,庄子书上写刘累,在夏朝就有的,豢龙氏,是养鳄鱼的专业户。刘累一个人能有这样多的后代吗?不可能。原因非常简单,就是汉代既然那么强大的一个朝代,那个时候还有很多老百姓根本就没有姓,没有姓就是巴到人家贵族的姓,所以到今天中国还有那么多姓刘的,你这样一下子就明白了。
这些中国的姓氏中间,就是有这种状况,恰好洋人、欧美的基本上没有这样的,中国的好多都是巴到姓。洋人的姓,比如说欧美民族的,其中一半的姓氏来自于他们住的那个地方——地名,中国的姓有很多也是出于地名。洋人的姓,地名占了一半,除了这一半,另外就是职业,比如Cooker就是厨师,Carpenter就是木匠,Smith就是工匠……这些都是职业,所以他们的那些姓氏没有发现有好多是巴到某个贵族姓的。
中国的特别严重,第一个就是李,中国十分之一的人口姓李,你如果要解释,那就是唐代,老实说李世民他们都是少数民族,根本就不姓李,后来他们怎样就姓了李,这个姓李的还不能光算唐代,因为在春秋战国时代好多人姓李,姓李的相当多。姓李的我发现一个秘密,就是商朝,商朝的贵族全部姓子,子的古音就读“李”,就比如《诗经》中的“子不我思,岂无他人”,就是你不想我,还有其他人想我。子就读“李”,那个子就是第二人称的你。至于商朝的贵族姓“子”,是他们的女性祖先吞了燕子生的蛋,那个蛋也叫“子”,所谓“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所以他们姓“李”。最初那个“李”是写成“子”,所以说商朝的贵族姓“子”。那么姓李的之所以这样多,基本原因是商朝,在商朝的时候很多老百姓就没有姓,商朝亡了以后,需要有姓的人因为是从商朝来的,所以就姓成“子”,读音就是“李”,后来一写就写成“李”了。
因此大量姓李的,尤其是到了唐代,唐代又那么强大,巴到姓李的人多得很。所以天下所有姓李的,他们神龛上、门口的匾都写的“紫气东来”,这个“紫气东来”用的典故是老子的典故,怎么可能天下那么多姓李的都是老子的后代。显然都是附会着姓李的,就是因为唐代李姓是很有地位的。这个是中国姓中间特别显著的,附到大姓上。
实际上,世界上好多国家和民族都没有姓的,比如缅甸人到现在都没有姓,所以在40年代缅甸独立的时候,缅甸自由独立党的全部党员姓德钦,德钦就是自由的意思,是他们党的纲,所以后来50年代缅甸的总理吴努,40年代是叫德钦努,后来60年代缅共还有一个领导人叫德钦丹巴顶,他们没有姓,至今好多人还没有姓。
日本人从前只有贵族才有姓,平民没有姓,是明治维新的时候搞改革,要建立户口制,然后由政府公务员给这些老百姓取的姓,老百姓来登记户口没有姓,就问你家住哪里?我家住在一棵松树底下,那就叫松下。我们家那里就是一片山口,那就姓山口。所以它的取名就是以地名为姓,这个大概也是根据西洋的标准,因为西洋的姓有一半都是地名,所以日本人有姓也是非常晚的事了。
中国人有姓特别早,所以中国早期没有地位的人和穷人要去附会到一些世家望族,这些现象也非常普遍。就像我的第五代祖先他们都居然这样做,我还拿到证据了,就是我们留下来的有一份是青神余氏族谱,上面居然有我们第三代的几个人的名字给加到人家的族谱上面去了。大概就是第三代起,他们主动去投靠大姓,人家是开放的,巴不得你来,越是多越是好,所以也就认了他们,就允许把他们的名字写到青神县余家的族谱上,然后又把那个抄一份回来变成我们的族谱。
这就是真相。
我很幸运,到晚年还有这样的机会把我的祖宗的糊涂纠正过来。《易经》中间有一条叫“干父之蛊”,我就是做了一回干父之蛊。
四川仪陇县余家坝余氏家族寻根记
本家为四川省仪陇县同古余氏,老一代记忆为湖广填川时迁移至此地,祖传字辈为:凤 科 学 再 权,永 术 丙 启 正,志 云 兴 佩 席,培 成 德 已 升,远 东希 江 景,万 册 换 阳 明。
湖广娄底新化县余学诗、余学礼五兄弟,学诗、学礼两兄弟迁川,到了重庆某地,两兄弟分手各走一方,余学诗住重庆市铜梁县围龙镇附近,现在有一千多人,余学礼未知定居何处,字派是:
凤和学在铨
泳树炳起镇
继雲新培锡
泽本焕垗明
一看就是本支,你们可以联系
寻江西省吉安市太和县余氏宗亲
我是贵州省黄平县余氏宗亲,有一本手抄的老谱书,上面记载的始祖余德山由江西吉安府太和县大丘迁入四川顺庆府在迁贵州思州府,现在后人居住在贵州省黄平县。传下来的字派有:德兴文正朝,之学再胜秀,宏明元天启,世代显宗思。如江西吉安市太和县有与余德山有关的记载的,麻烦给予我们联系,联系QQ:106645813.黄平余氏在此敬谢
四川沈边土司余氏渊源
沈边土司。嘉绒十八土司之一。
《四川通志》载:"沈边长官司余尚昀,原籍江西吉水县人,其先祖余锡伯于前明,从征来川,授土千户,世袭土职。国朝顺治九年,余期援投诚改名永忠,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余明奇授职,颁给印信号纸,住牧沈边(泸定沈村)。
从沈边长官司余氏的家谱看,余确实是外来人授封的土司,家谱书写余氏为元朝宰相世家后裔,是蒙古族。因南征定居于江西吉安府吉水镇,后调守成都征战川境各地反叛,屡建功勋。
余氏首任沈边地区职官较早,是在元末。但当初并未授土司职,是商道职官,因川、黔地区民叛时,受皇帝征调出征授给千总职衔,因建功受奖后回沈边,将河西十二堡划拨给他管理,授为"千户协守"职。后因抚部院调守成都,因援省有功优偿,后回沈边承袭"商道成宁屡蒙"(一种元代商道官衔)。后来冷碛土目纠伙始场高土司和黎州马土司合兵攻沈村。余氏率兵征剿,擒斩流寇有功,加御指挥使,颁给印信。
明洪武二年,因余氏守护沈边地区有功,管理边民有方,被授给都刚院万抚司,应说此时为余氏始授沈边土司之始。
顺治九年,余期援投诚清廷改名永忠,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余氏第十二世祖余明奇授封为沈边长官司职,颁给印信号纸,
历朝历代沈边余氏土司都能顺应朝廷,服从征调,多次受王朝嘉奖,清乾隆年间两次皇帝用兵金川,沈边都奉调出兵在泸定,康定设卡护后,屡受皇帝赞赏。
沈边土司辖地东至飞越岭三十里,交清溪县界,南至雨雨洒坪八十里,交大田土司界,西至蒙古冈一百二十里,交松坪土司界,北至佛耳岩五里,交冷边土司界,四至共二百三十五里,原管番民一百二十户,每年纳杂粮一百石,每石折徽银五钱,共折徽银五十两,解打箭一炉同知衙门,上纳兑支泰宁营兵
余氏土司世袭:
按其余氏土司家谱记载,沈边余氏土司共传二十代。其各代名为:
一代余伯昔,二代余毕泽,三代余恩山,四代余长寿,五代余初宝,六代余景禄,七代余结宝,八代余福宝,九代余永忠,十代余从国,十一代余期援,十二代余明奇,十三代余世统,十四代余显仁,十五代余洪泽,十六代余国瑞,十七代人科尚祥,十八代余铭华,十九代余志祥,二十代余启麟。
余氏土司从首封沈边土司至末代为二十代,从清代授封至末代,只传了九代。
传至末代余启麟时为宣统年间,被赵尔丰缴其印信,纳入改土归流,为沈边土司终。
余氏土司居住在大渡河天险,征战边关,为历代封建王朝,"安康治藏"立下大功,余明奇曾于康熙四十四年参加并主持修建"泸定桥",这是勾通内藏的大举,是至今为中外一大名胜。
《清史稿》卷五百十三 列传三百
◎土司二
○四川
沈边长官司,原籍江西吉水县。其先余锡伯,前明从征来川,授土千户。顺治九年,余期拔归附,改名永忠。宣统三年,改流。
四川甘孜州丹巴县余氏家族字辈
我家口传字辈:国、太、德、发、金、银、丛,现已经发展到银字辈了,请问余氏家长我们这个余氏家族是属于哪一个宗支系派的,谢谢。
探大埔下营村余氏族谱与四川奕昌余氏族谱之渊源
一 奕昌余氏家族源流 据谱记载余氏源流分派实出於秦,由余封建食采赐姓以王父为氏也,传于夏禹少康苗裔历敉千百年世传及於汉唐遭黄巾赤眉之乱惧禍及宗枝遂改余姓为佘。迨至宋朝人文代出镸史公.镸官公兄弟俱权威科登朝宰。於宋太宗朝考核佘姓与蛇同音,奏为乞復原姓。奉旨依奏復姓原余姓事理世居福建宁化安褔石壁村。
二 余氏家族繁衍迁徒 我太祖公余崇乃宁化石壁村人也,赐进士第任江洲府中顺大夫传至祖考余三九公移居上杭石傑公为始祖为一世之昭,至宋朝鼎沸我祖考淳叟公由闽抵粤於潮洲府大埔县清溪村创业,公为二世之穆。公生三子长曰余百二..次曰余百三.三曰余百四。长房梅洲住二房饶平住。百四公号朴翁乃是叟公第三子也是为三世之昭。公生三子镸曰念二名秋岩.次曰念三名元庆.三曰念四名荣禄又为四世之穆矣。公居清渓子孙之繁枝叶茂自此最盛。及镸房秋岩公後裔俱移居在恵洲府歸善縣海丰县宗子无人。立荣禄公为宗子号耕逸乃朴公之第三子也。公生四子镸曰徳兴.次曰德成.三曰孔贤.四曰孔贞。真猶出颖移居大麻崑崙肇居基创业起户立籍以为始祖又为一世之昭。公生二子長曰余七十一名惠聪.次曰余七十二名恵明。二公可谓难兄难弟同居崑崙是为二世之穆矣。然祖宅之地多竹二公砍去竹筑室于斯遂名之曰竹楼背。镸房聪公生五子镸名義養.次名宗胜.三名宗广.四名宗用.五名宗茂。。。。。。。。。。。
根据本人手中的资料与下营村余氏世系表分析四川奕昌余氏家族与下营村余氏家族是同宗同祖。我们都是出自惠聪公,下营余氏出自三房宗广公,而我们则出自四房宗用公矣。虽然我们的祖辈迁徒地有些不同但大的地址沒有太大的差别。由於奕昌余氏远途迁移蜀地至今已有261年的历史,加上距祖地遥远通讯非常困难。入川后又迫於生记而多次搬迁,族人分散。族谱修定工作困难较大因而造成记载缺失,如奕昌余氏和下营村的世系代存在有差异。我真心的想与下营村的宗亲取得联系,以便相互勾通统一认识以完成族谱的完整性。身为余氏家族的后代我想这是我们的责任。请知情宗亲给予支持。
谢 谢 !
联系人:余治和
联系电话1839
是由余,襄公,崇龟,九子一婿,为十贯苗裔。你公为五贯,是由余六十三世孙也
临澧县佘市桥余氏
据《道水余氏四修族谱》记载,始迁祖余公莲自江西长茅迁出,是良公第十代后裔。其后裔除部分在祖居地繁衍生息外,还有外迁四川三山庙、湖北鹤峰、来凤、咸丰、松兹县蓬加朋、石门县四都平、桐梓岗余家峪、龙山、桑植县四方溪、慈利县十九都等地创业发展。议定班排自辈为:启修以成、开业后昆、远绍明德、寰宇有声、宗为善士、邦作良民、人文蔚起、万代维新
四川余氏历史考证
以下來自贛州余氏89世同宗XXX
三世裔煥公,三十之孫也,於唐僖宋(疑爲宗)年間避黃巢之亂,遷東粵之詔州府曲江縣武溪,是戭公爲曲江開基始祖,後之子孫星羅碁(旗)咸稱戭公爲一世祖矣,戭公生曰從曰咸曰袞,咸公之裔遷湖南之長沙,袞(?)公之裔遷浙江錢塘縣,從公仍居原籍力孝道。
表
建坊生瑩公,瑩公生慶公澤公,慶公爲太常博士生靖公翊公端公,靖登進士知制誥除右正言同列諫官集賢校理,又不廣帥十年生伯荘仲荀叔英,叔英登明經進士,生惠光惠朝惠就,光公遷江西南昌府義寧州長茅,後居奉新縣觀北村,又分居於廣上饒,生深公爲爲門下中書侍郎知樞蜜(密)院事,生安仁安行,安行公號石月,登進士,作春秋新傳,於紹興中和閣論時事,事遭斥逐而不悔,樂道恬養修輯家乘,生崇?崇?,?公字景望登進士,出知江州,生九子一貫至九貫,一貫公授福州參(?)軍,由奉新觀北村遷廣東惠州府長樂縣琴江都洋坪約,開基立籍,後建祠宇蘓茅上,今之稱爲余洞者即公故墓也,夫源遠流長根深葉茂,天壤間無省不有子,姓乃派衍支分播遷難枚舉,,其間鼎甲聯登簮纓世紹興,夫忠節孝義理學名臣光垂史冊益,足以徽我余氏世族之盛矣,爰覽遺譜,宋有樂道安恬養安行公總紀,以前元有授贛州府學文興公績紀,以後有至我
下爲家族族譜記敍,與上可相接
我祖一贯原住江西赣州府会昌縣大石堡青州湖人氏,惟日樂韜光岩穴而已。及我大明朝太祖高皇帝勦滅胡人蕩平僞王,始榜諭天下殷民赴各地方狀(原字爲"丬又")報糧藉當差於洪武二年九月初六日奉旨,有祖一貫收榜諭流至廣東省惠州府長樂琴江都下洋約魚洞村創業,居住數世後,子孫衆多,地窄人稠,以是遷於小抜(原字有上有一“丿”)村長江埔竹園裡住,置創田塘地業糧米八十伍石,安居而樂業焉。
後貫祖長子余四百三郎同男余原守于洪武十二年復遷於海豐石陂屯居住,已分田地併附胞弟余三百六郎之子原宗管業,自此分割藉貫各居一方。
又有祖文廣亦隨石陂屯居住因賊首劉漢成造反,征勦後設立衛所屯田撥軍承耕,廣公見石陂立屯恐軍民混擾同男余宗顯於永樂元年復回長樂十二都金坑居住。
原守公男明海亦慮軍民共耕後世必爲子孫憂遂卜崙嶺清平鄉竹薗後居住。
遷入四川的記載
康熙戊戌年岐興伯父 祖開同至湖廣探知四川田廣烟稀土地肥美,財榖甲於天下,且龍行帶叠嶂層巒山水東南之美,於是興開伯達兄母擕幼跋山涉水歷江西湖廣貴州越數月至四川成都府內江縣西鄉安仁裡樂而居焉,在岐之遷時旣得兄弟五人丈夫子四僅總角而未冠,年富力強可以大有爲斯遷也但願子肖孫賢勤耕苦
贛州“年年有余”的族谱,实际也是错误多,错别字也多。文中所言也一头雾水,让人家看不明白。
(三世裔煥公,三十之孫也,於唐僖宋(疑爲宗)年間避黃巢之亂,遷東粵之詔州府曲江縣武溪,是戭公爲曲江開基始祖)。按照福建古田余氏族谱;一世煥公传到五世戭公......,而上却是什么三世裔煥公,韶州府并不是詔州府,曲江縣也没有武溪,一般武溪指的是乐昌的武水。汉朝伏波将军马援 征交趾就路过武溪,和门人辕寄生写下了《武溪深》。(摘自广东通志)
一贯公既然是崇龟公的儿子,就不应该是明朝人,而是南宋末期的人物,籍贯也应该是福建的兴化仙游。
余琰,四川渠县人,弘治九年丙午科(1496年)进士。
余尚春,四川渠县人,崇祯七年甲戌科(1634年)进士。
我也是四川,绵阳三台县人,我们这里的余氏家族。到我们这一代,没有几个知道我们是从哪里来的。听老人们说,我们20代以前从外地迁入!
我是四川仪陇的,我们老谱上记载的我们这支是江西丰城注塘的。康熙四十四年奉旨入川的。
经过我对于仪陇县二道镇余锦贵一支余氏的考证:总属良公后裔,其29世道贞次子世俊,字明拔生于1747年4月30日午时,娶易氏,生于1754年4月15日卯时,公殁于1806年4月10日亥时,享年60岁,葬仪陇县二道镇古井村,坐北朝南,妣易氏殁于道光十一年10月13日,享年78岁。其字辈是:文希孔道,世作师隆,正延锦策,昌盛显荣,敦原济美,万纪咸亨。
一,余学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