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看过清朝题材古装戏的朋友都有一个疑问。那么就是在清宫戏中所说的白衣究竟是什么意思?而且包衣听上去还给人一种很高大上的感觉。比如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年羹尧就是四爷爱新觉罗·胤禛的包衣奴才。并且年羹尧还以自己是胤禛的包衣奴才为荣。这就更加让人感觉包衣确实是一个非常高大上的职业。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包衣全称为“包衣阿哈”。原本包衣阿哈是一句满语。翻译成汉语意思就是“家仆”的意思。包衣阿哈是一种满清时期八旗满洲内部的一种人身领属制度。通俗的来说,清朝时期,八旗子弟都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包衣阿哈。而这些包衣阿哈存在的价值就是服务他们八旗子弟主人。而八旗也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上三旗的包衣阿哈只服侍皇室成员,而且他们由内务府管理。也就是说同样是奴仆,但服务于上三旗的包衣阿哈时皇室的奴仆。而下五旗的包衣则分别归属效忠于五旗的王公贵族。虽然他们相对于上三旗来说地位要低下。但在满清时期相对于绝大多数的汉人来说。他们这些服务于满清的贵族的包衣也算是人上人了。
包衣阿哈在某种意义上来讲算是一种奴隶。满清时期包衣阿哈的来源有三种。最初的包衣阿哈就是满清的平民。满清平民在犯罪之后,自己包括家族之人会被贬为奴仆,而这些人就是包衣阿哈的主要来源。其次,有人愿意从自由人主动变成奴仆的话也可以成为包衣阿哈。但这种人相对于满清自身而言相对要少一些。第二种来源就是原本的包衣阿哈所生下的子女。按照惯例包衣阿哈为家庭中的奴仆。她们所生的孩子同样还是这个家族的奴仆。他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会受到主人的主宰。
最后一个来源就是通过战争。从最早满清各族还是分裂时期开始,女真各部路会相互之间的攻伐不断,其目的自然是为了吞并其他族群壮大自身。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同样会掠夺对方的人口作为奴仆。而这些奴仆就是包衣阿哈的主要来源之一。后来女真族通过对其他各族的战争来获得足够的奴仆。而这些奴仆不仅可以自己使用,同样也可以把他们进行交易。所以说满清的包衣制度也包含着人口贩卖的因素。
当然了满清统治者对于八旗子弟自己所属的包衣阿哈数量并不没有限制。清朝爱新觉罗·昭梿在《啸亭杂录·汉军初制》中记载“雍正中,定上三旗每旗佐领四十,下五旗每旗佐领三十,其不足者,拨内务府包衣隶焉,其制始定。”可见雍正时期雍正皇帝就对八旗子弟所属包衣的数量进行了限制,并且要求不能多也不能少。可见包衣阿哈也是满清子弟加强满清统治势力的一种方式。
说到这里想必大家都很清楚,所谓高大上的包衣实际上就是服务于满清贵族的奴仆。但即使是奴仆,在满清时期也有无数人梦想成为包衣阿哈。虽然成为包衣地位会变的十分低贱。但是他们更容易接近满清的统治阶层。并且成为满清统治者的身边人。正所谓“宰相门前七品官”。包衣奴才虽然身份地位低下,但是却很容易获得权利。而有了权力之后的包衣社会地位也会随之上升。随着地位的上升也有机会让自己的主人给自己抬籍。长此以往下去还真的有可能脱离奴籍。所以成为统治阶层的包衣也是许多有野心人的晋升之路。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实际上就是一个满清统治阶层的包衣奴才。曹雪芹的家族是一个贵族世家。但同时曹雪芹家族又是一个奴才世家。因为曹雪芹的先人很早之前就成为了正白旗佐领的包衣阿哈。近代红学会的许多研究学者也证明了这一点。由此可见满清统治时期“包衣奴才”还真是无错不在。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