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记得回望过去,也要能时刻坚定地展望未来。回望过去,是为了总结经验和教训,而展望未来,是为了更好地走好人生之路。古人常有“十年寒窗”的举动,还有“磨杵成针”的故事。所有的古代先贤向世人展露其过人本领之前,都有过或是长期伏案苦读、不懈思考, 或是走遍天下、看尽百姓疾苦的经历,从而生发出自己的济世救人思想,而这一切就是他们整个人生的真意义!
孔子讲学
当年孔子在南下去楚国的路上,和弟子们被困于陈国、蔡国之间,已经七天没有生火,只以野菜充饥,弟子们被饿得头晕眼花。子路,就进去问孔子说,“老师,我一直听说,为善之人,天会赐福于他,作恶之人,天会惩罚他。而老师您久行施惠,大行义事,积德行善已久,为什么我们现在却如此落魄?” 对此,孔子回答:
“由不识,吾语汝。汝以知者为必用邪?王子比干不见剖心乎!汝以忠者为必用邪?关龙逢不见刑乎!汝以谏者为必用邪?吴子胥不磔姑苏东门外乎!夫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材也;君子博学深谋,不遇时者多矣!由是观之,不遇世者众矣,何独丘也哉!且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
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知祸福终始而心不惑也。夫贤不肖者,材也;为不为者,人也;遇不遇者,时也;死生者,命也。今有其人,不遇其时,虽贤,其能行乎?苟遇其时,何难之有!故君子博学深谋,修身端行,以俟其时。”
孔子说:“由!居!吾语汝。昔晋公子重耳霸心生于曹,越王句践霸心生于会稽,齐桓公小白霸心生于莒。故居不隐者思不远,身不俟者志不广;汝庸安知吾不得之桑落之下?”
孔子周游列国
以上孔子的这段话句句经典,即使是两千年后的今天读来,仍然震聋发聩。这段话的大意是:
“ 子由你不知道,我来告诉你。你以为有智慧的人必然要受到重用吗?王子比干不是被剖腹挖心了!你以为忠诚的人必然要被重用?关龙逢不是被刑杀了!你以为进谏的人必然要被任用吗?伍子胥不是被碎尸在姑苏东门外!遇不遇得到贤明的君主,是时运的事;有德才还是没有德才,这是资质的事了;君子博学多才深谋远虑而时运不济的人多了,何止是我呢!白芷、兰草生长在深山老林里,并不因为无人欣赏而不散发芬芳。
君子学习,并不是为了通达显赫,为的是(处于)贫困而不困惑,(遇到)忧患而意志不衰退,懂得福祸死生(的道理)而内心不迷惑。一个人是贤良之士还是不肖之徒,这是由品质决定的;有作为还是无作为,是由人自己决定的;遇不遇得到赏识自己的人,是时运决定的;是死还是生,是由命运决定的。如今有人遇不到时机,虽然贤能,他能有所作为吗?如果他遇到时机,又有什么难的呢!所以君子深谋远虑,修养自身端正行为,以等待时机。”
“子由!你坐下,我告诉你。当年晋国公子重耳建立霸业的心思是在逃亡曹国的时候产生的,越王句践建立霸业的心思是在困守会稽时产生的,齐桓公小白建立霸业的心思是在逃亡莒国时产生的。处境不窘迫的人想得就不远,自身没有奔逃过的人志向就不广大;你怎么知道我不会得志于去世之后呢?”
上面的这段话不仅是在回答子路的问题,更像是孔子在明志。什么志呢?就是成为贤良之士,豁达而可以有所作为。而这段话更深远的意义则在于,孔子以事实为依据教导世人:“怀才不遇“是时运的事,但是要得志,就必须经受艰难困苦的磨砺。
看过诗人公刘(原名刘耿直)说过的一句话,很有感触。他说:“我们在山西一睡十多年(指在山西下乡劳动改造的十多年),浪费着大好的青春和生命……我觉得我愧对了昨天严酷的历史。” 我们如今还有多少人能像公刘这样反省自己的过去?恰恰是一段充满了痛苦和酸楚的过去时光,才是有可能成就我们“得志“的高光时刻。人各有志,道法自然。惟愿君子越来越多,深耕不辍的人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