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好诗词,就到“诗词世界”公众号
后台回复苏轼、李白、杜甫,看精彩文章
今天是庚子年腊月初四,中国农历年的最后一个月。一进腊月“年”以倒计时的脚步临近年味儿也越来越浓
儿时的腊月,是诗词里的寒冬。民谚有云:“腊七腊八,冻掉下巴”。它意味着要穿秋裤,要裹着大棉袄,因为一年中最冷的日子就要来了。
腊月至,欲还乡,唯有故土的温度,才能驱除这岁末的寒意。
所以,白居易窝在邯郸的客栈里,
写下: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长大后才知,腊月其实是古人祭祀祖先的日子。常言道:“腊者,接也。”它连接着每个人过去。每逢此时,家家户户都要举行“猎祭”,人们去到山中猎杀野兽,回来拜神敬祖,祈福求寿。
古人深信,举头三尺有神明,在那冥冥之中,祖先将庇佑我们,世代平安。如今腊月已至,我却来不及回头,直至披上满头的月光。
腊月·集市
腊月里辛苦劳作了一年的人们急切地期待着春节的到来过年对国人而言是隆重而不可轻怠的往往刚一入腊准备工作便热热闹闹地开始了
早年间为了筹备年货人们会在闲暇时候前往“腊月市”购买腊肉、粥果、各色野味为腊月里的种种习俗做准备
那种属于腊月的热闹你是否还记得在天寒地冻的时节有红红火火的集市每一处都披上了喜庆的大红色预示新一年的好兆头
腊月·习俗
老年间,“春节”是专指立春而言,农历元旦叫“正旦节”,后来俗称新年,北方人叫“大年初一”,除夕叫“大年三十儿”。从筹备到结束这段时期叫“年关”,总称“过年”。
一般年前的准备阶段有二十多天,自“腊八”至除夕,这些日子里北方人是很忙乎的,即所谓“家无虚丁,巷无浪辈”。
一进腊月,市面骤现繁荣,这是一年内的特有市场,叫腊月市。先是卖咸肉(即腊肉)和粥果的,为“腊八”做准备。
过了初十,开始卖卫画门神、挂千、金银箔、烧纸、等等。
二十日以后,以卖糖瓜、糖饼、江米竹节糕、关东糖等物,是为“祭灶”准备的。
二十五日以后,货物齐全,琳琅满目,为除夕之夜做准备,价格也相对的涨高,京师谚语有“腊月水土贵三分”之说。腊八粥
腊月初八,我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腊八粥。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又称“大家饭”,到宋代,传说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汉族民间争相效法,都在农历十二月初八熬腊八粥,象征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腊月歌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去打酒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腊月二十三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腊月二十四
腊月二十四,也是南方小年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古代把春节大扫除称为“扫年”,起源于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年终的卫生大扫除。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
腊月二十五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腊尽春回,人们度过了漫长的冬天,即将进入到新的一年,贴窗花、贴福字、挂对联是必不可少的。
腊月二十六
腊月二十六,春节传统汉族民俗“炖大肉”。民间谚语称:“腊月二十六 ,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
腊月二十七
腊月二十七,过年的前夕,民谚称“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这一天,家家户户除了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赶集上店、集中采购,主要是买卖年节物品,例如鞭炮、春联等。
腊月二十八
腊月二十八,多数地方在这一天要赶制过年的面食,贴窗花。
腊月二十九
腊月二十九,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大年三十
大年三十,除夕是新旧交替的时刻,各行各业停了交易。都在自己家里打着如意算盘,企盼在新的一年中,碰上更好的运气。
除夕夜的活动也是千姿百态——辞岁、守岁、迎岁……这种庆祝活动一个接一个。午夜一到,腊月就结束了,新的一年也随之开始了。
腊月呵,一年之岁尾。漫长的时光长河里,人们把想念做成小小的腊味。不论你身在何处、何种境遇,只要用火蒸上那么一小会,故乡、亲情、念旧、坚忍...所有的情感和信念,仿佛点着的落日,嘶嘶啦啦烧遍你全身。
远在他乡的游子,你可还曾记得乡愁?它就是腊月里一块小小的腊肉,我在这头,故乡在那头。
因为疫情,
也许今年你不能回到家乡,
看一看家门口的小溪,
看一看院门口的那棵大树。
不能和母亲共诉烛光。
不过没关系,
只要心在一起,
只要知道我们彼此挂念,
心向团圆,就很好。
在这个特殊的年节时,
唯有平安,是我对你最深的祝愿。
【版权声明】本文由“诗词世界”综合整理自网络,部分素材来源“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