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是我国瓷器生产的最重要的时期。也是历史上中国瓷器最辉煌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无论瓷器生产的匠意、形式,还是艺术、技术都渐臻于完善的顶点—以前不同种类的瓷器如
青瓷、白瓷、白釉釉上彩、青花釉里红彩仍在继续烧造,又创烧了斗彩、五彩、素三彩、珐琅彩、粉彩以
及各种高温、低温单色釉瓷器。
明清彩瓷的生产,使得以往占据统治地位的颜色釉瓷器生产逐渐退居次要地位。那些以单纯釉色取胜的瓷
窑如耀州窑、磁州窑、龙泉窑与生产青花、彩瓷的瓷窑相比,明显处于下风,它们的生产逐渐衰败下来,
并且一蹶不振。而以青花、彩瓷生产见长的景德镇窑瓷业则发展迅速,成为明清时期无可争议的制瓷中心
。景德镇也就成为明清时期历代官窑的所在地。
因此,明清瓷器的鉴定,主要是体现在官窑瓷器上,体现在景德镇窑烧造的瓷器上。这一点,与宋元瓷器
的鉴定有很大的区别。
明代瓷器
明代景德镇所生产的瓷器,数量大,品种多,质量高,销路广。“天下窑器所聚”,至精至美之瓷,莫不
出于景德镇。“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宋应星《天工开物》)
明代景德镇之所以成为瓷都,是有其必然原因的。
景德镇在元代时,其瓷器生产已经有相当规模了,瓷器的烧制技术和创新意识在当时都属一流。元代青花
釉里红新品种的烧制成功,以钴为着色剂的霁蓝和铜红高温单色釉的出现,以及描金装饰手法的应用,
都为明代景德镇瓷窑的兴盛奠定了技术基础。
到了明代,洪武二年(1369)起,明官府就在景德镇的珠山设立御器厂,置官督烧瓷器并将产品运送到京
(南京)。这些瓷器,一是用来作“祭器”,因为当时规定“祭器皆用瓷”;二是供皇室生活使用和朝廷
对内对外赏赐之用。
宫廷用瓷的烧造窑场的确定,使得那些景德镇以外的各大窑场不再受人青睐,日趋衰落。
首先是钧窑系的衰落,这个窑系的各种产品入明不久就全部停止生产。宋元时期大受欢迎的龙泉青釉瓷在
明初虽然仍继续大量烧造,但它已无法和景德镇的釉下彩、釉上彩、斗彩以及多种多样的高低温色釉相竞
争,所以在明代中期以后就不可避免地衰落了。磁州窑系的白地黑花器、耀州窑系的刻花青瓷虽然还为民
间所喜爱,但与景德镇的青花瓷器相比,就明显处于下风,最后亦归于没落。
各大窑场的衰落,使得那些具有特殊技能的制瓷工匠自然会向瓷业发达的景德镇集中,于是出现了景德镇
“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的局面。
景德镇成为制瓷业中心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其境内的麻仓山、湖田、余干、婺
源等地蕴藏着丰富的制瓷原料。境内有昌江及其支流西河、东河,既便于运输制瓷燃料松柴,又便于设置
水碓,利用水力粉碎瓷土,以及淘洗瓷土。
明代景德镇号为瓷都,其瓷器的确蔚为大观。青花瓷成为全国瓷器生产的主流,尤其是永乐宣德的青花瓷
,后世难以企及;成化时期创烧的斗彩瓷,开彩瓷制作的新风;永乐、宣德时期铜红釉和其他单色釉的烧
制成功,则表明了当时工匠高超的技术水准。这一切,标志着中国制瓷史上的鼎盛时代的到来。
明洪武时期
洪武时期的瓷器流传至今的数量很少,目前尚未发现真正带有洪武官款的瓷器。20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研究
不深,易与元代青花相混淆,现在已能较为清楚地鉴别,如上海博物馆藏青花“春寿”篆书铭文云龙纹梅
瓶原定为元代,现更正为明洪武青花瓷。以往谓“洪武无瓷器”,实际上洪武瓷较元瓷更为稀少。
由于明初瓷器生产是在元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洪武瓷与元瓷很相似,往往被人误认为是元瓷。实际
上,二者之间还是能够予以区分的。
青花瓷
洪武早期的青花瓷风格几乎与元代风格一致,难以区分。洪武中晚期青花瓷的风格开始有所变化:瓷器胎
质相类,胎体较元青花瓷略为轻薄,底足较大,露胎。
釉色:白中透青,呈鸭蛋色。釉汁莹如堆脂,釉面白润而肥腴。
青花发色:大多偏淡偏灰,不如元青花那样浓翠;还有一些偏黑,类黑色。这是采用国产钴料的缘故。洪
武青花瓷主要使用淘洗纯度不等的国产料,国产钴料含铁量低,含锰量较高。由于也使用元代存留的进口
料,因此,洪武青花发色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种:
1清新明快的淡蓝色,色调稳定,不晕散,纹饰浓重之处也能呈现出青花的层次。
2青花发色浅淡,少有晕散,纹饰中常有明显的深色小点无规律的星布其中,似群星遍布。
3青花色泽泛灰 ,釉面呈灰乳色。由于钴料中含有较高的锰杂质,所以纹饰中常有较大斑状的黑青色,深
入胎骨,手感凹凸。
青花料若不罩在釉下,烧出后则为黑色,近似唐代耀州窑白地黑色的作品;如果青料罩在釉下,烧出的成
品则为灰蓝色。
文饰:图案布局渐趋疏朗,开始改变元代青花瓷装饰多层次,满花纹的风格,花纹趋向于多留空白地。多
使用扁菊花纹、缠枝或折枝牡丹纹、莲叶纹,葫芦叶纹不像元代那样画得规矩;龙纹身形较元代龙要粗壮
。常见的图饰有松竹梅、奇石芭蕉、缠枝花卉纹、变形莲瓣纹、牡丹、荷花、茶花、灵芝、长尾的如意头
云纹、龙纹,还有团花形装饰、卷草纹、蕉叶纹,还有篆书“春寿”、草书“福”、“寿”等等。人物故
事、动物、水禽、莲池等纹饰比较少见。纹饰舒展柔和,但画法简单,技法较为单一,或勾连留白,平涂
,以圆弧形线条居多,线条粗细明显。
器型:造型趋敦厚,多见玉壶春瓶、梅瓶、盘、碗、折腰碟、三足炉、高足杯等。瓶罐如元代器。
器底:多为砂底,或有“火石红”,糙底的盘碗之类底部有红色护胎釉,且多数有明显刷纹,也有刷白釉
浆的釉底。瓶罐足壁较厚,足壁有倒角切削,底部也有乳钉状突起。盘碗足内壁呈斜坡状,足跟平切,与
元代足跟斜削不同。
款识:迄今未发现洪武官窑上的年款,个别器物上有“春寿”字样的铭文。洪武民窑青花碗心有“福”、
“寿”款字。
断代提示:
洪武官窑纹饰,虽承袭元代,但较元代层次感强,或勾连留白,或平涂;首创的“一笔点划”的大笔写意
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其主要特点是圆弧形线条居多,线条粗细变化明显。
凡是瓷器似元青花瓷,但又有椭圆形的扁菊花纹饰的,或者蕉叶纹重叠排列,蕉叶边缘用笔不实,叶脉中
茎中空的,应该视为明洪武青花瓷。至于那种器内壁模印云龙纹,外壁绘青花云龙纹的大瓷盘,只要底足
露胎而且大,底足壁较元青花瓷底足壁稍薄,也似应视为明洪武青花瓷。
由云龙纹来鉴别明洪武朝青花瓷与元代青花瓷,也是一个判断依据。元代的龙纹注重表现龙体的协调与美
观:其身体较匀长,动感十足;头部扁长,双目虽小但有神采,龙角状如鹿角伸向脑后,龙颈细长而弯曲
;须、发、肘毛挥洒飘扬,背鳍整齐密布向后掠;龙爪三、四、五不等;龙鳞多呈鱼鳞状。既有灵动威武
之气势,更有清新飘逸的神韵。其四周的云纹为青花折带云,虽勾边填色但不留白,宛如蝌蚪状。
明初洪武的龙纹注重表现龙的凶猛和气势:其身体壮硕,弯曲度较大;龙首发似直立,肘毛似飘带;背鳍
多处理成一高一矮的参差状,龙鳞刻点精细;龙爪多为五爪;整个图形较元代龙纹要复杂。其云纹为露白
的如意形或礼花形。
釉里红
明洪武釉里红瓷较之元代釉里红在烧造技术方面略有进步。
釉色:釉色较白,釉面白润肥腴。铜红发色:个别鲜红,大多色淡,色泽趋灰趋黑,有红色晕散。器物釉
面往往有开片。
纹饰:以花卉为主,多使用扁菊花纹,还有缠枝牡丹、折枝牡丹、缠枝莲、西番莲、草叶、灵芝、鱼纹、
龙纹、凤纹等。
器型:玉壶春瓶、梅瓶、环耳瓶、盖罐、高足杯、三足炉、盘、碗、盏托、执壶等。
底足:除玉壶春瓶、玉壶春执壶以及口沿在20厘米左右的大碗为釉底之外,其他均为糙底。凡糙底的盘、
碗之类底部均刷有一层釉浆,烧成后呈红色,且多数有明显刷纹。碗足已摒弃元代足外壁斜削的习惯而采
用平削,底足平齐。
青花釉里红
洪武青花釉里红少见,器型有盘、瓶。盘是内壁印花再施釉里红,外壁为青花纹饰。瓶有蕉叶纹、卷草纹
莲瓣座纹(俗称八大码)、菊花纹、贴花、串珠纹等。青花为主,釉里红为点缀;红色偏淡偏灰。底足
为糙地,有的刷有不匀的釉浆。
明永乐时期
永乐时期国力强盛,明成祖多次派郑和出使西洋。郑和带回了波斯雷伊(一说是伊拉克)所产的青金蓝钴
料,这种青花色料,名“苏勃泥青”,又译作“苏麻离青”。外国使臣的朝贡和朝廷的赏赐,又使得这一
时期生产的瓷器器形及文饰,带有一些西亚风格。
设在景德镇的永乐御窑厂,一般称之为永乐窑。其烧瓷工艺在元瓷的基础上,又有很多创新。主要表现在
下列几个方面:一、瓷胎中逐渐增加高岭土的用量,以减少瓷器的变形;二、精工粉碎和淘洗原料,去除
原料中的粗颗粒和其他有害杂质以增加瓷器的白度和透光度:提高瓷胎的烧成温度以改变其显微结构,从
而改进瓷器的强度和其他物理性能;四、改进瓷器装匣支烧的方法,从而增加美观并利于实用。永乐窑的
瓷器特别是红釉瓷、甜白釉瓷和青花瓷,在中国制瓷史上独树一帜,占有特殊的地位。
青花瓷
永乐青花瓷是明清最重要的青花瓷产品。以其胎、釉精细,青色浓艳,造型多样和纹饰优美而负盛名,与
宣德青花瓷一道被称为开创了中国青花瓷器的黄金时代。
釉色:釉层晶莹肥厚,釉面洁白光润。釉汁厚积处,如圈足与器身交接处闪现较深的青色。
胎质:胎土淘炼精细,质地细腻洁白。有厚胎、薄胎、浆胎、脱胎四种。以厚胎多见,以脱胎器名传于世
。
青花发色:色泽浓艳,犹如宝石蓝一般光泽。由于采用了“苏麻离青”这种含锰量低、含铁量高的青花料
,在适当火候下,就能烧成浓艳的青蓝色;不过,由于青花料含铁量高,往往会在烧成的青花部分留下黑
疵斑点—线条纹理中常见钴铁结合晶斑,浓重处凝聚为黑色锡光。也有将进口料和国产料合用的,如以淡
色国产料绘云水,浓色进口料绘游龙,使色泽对比鲜明,凸现主题。在传世品中也有不带铁锈瘢黑斑,青
花色泽极为幽雅美丽的瓷器,其使用的青花料还难以确定。估计是淘洗纯度较高的国产钴料或进口国产混
合料。
器型:永乐时期大件器皿较少,盘、碗制作规整,器物的圈足较低矮,较元代放大,显得格外平稳。瓶罐
一类琢器修胎讲究,接胎痕迹不明显。器物造型轻重适宜。典型的器物有压手杯、菱口或板沿口大盘、高
足碗、莲子碗、圆扁壶、僧帽壶、梅瓶、玉壶春瓶、执壶、抱月瓶、八角烛台等。受伊斯兰文化影响,新
出了花浇、水注、无裆尊、卧壶等器型。精致小巧的压手杯也是永乐青花瓷的新品种,在明代就受到高度
的评价:“永乐年造压手杯,坦口折腰,砂足滑底,中心画双狮滚球,为上品;鸳鸯心者,次之;花心者
,又次之。杯外青花深翠,式样精妙。”(谷应泰《博物要览》)天球瓶、单面扁壶、鸡心扁壶、双系扁
瓶(抱月瓶)、桶形器座等也是新出器型。
纹饰:一反元代的繁缛,大多疏朗秀丽,笔意自然。图画花纹多为双钩填色,绘笔用小笔触,往往出现深
浅不一的颜色。圆器内外加花,并广泛采用器心绘画的装饰手法。龙纹,其威猛已不如洪武时期;缠枝莲
花叶太小;有凤纹、锦纹、莲荷、枇杷、萱草、灵芝、牡丹、菊花、牵牛、阿拉伯文加缠枝莲纹、园景花
卉、竹石芭蕉、枝果花鸟、婴戏、胡人歌舞、松梅、蟠螭、夔龙衔灵芝(摩羯鱼)、海水、海兽等纹。
款识:永乐青花瓷一般没有款识。只有官窑压手杯中见有“永乐年制”的四字篆字款,写在器里面中心,
围以双圈线、单圈线和花瓣飘带;最宝贵的是青花双狮绣球心款、花心款、鸳鸯围款。民窑产品偶有“福
录(禄)、寿”等款字。
底足:大盘、瓶、罐等为细砂底,白色,有小块铁色斑;呈糯米粉状,摸之细腻滑润。也有釉底,釉底白
釉匀净,釉薄处泛黄色,厚处呈浆白色或闪青白色,有些底釉开有细片纹。小器底足多施釉,有的底釉呈
波浪纹;细瓷底足平切,足跟较窄。琢器器底足大多是边棱状,即削切痕明显。圈足露胎处泛火石红,足
内墙多泛黄斑。盘、碗底心多是外凸内凹。
断代提示
永乐青花纹饰的线条中常有钴铁的结晶斑,这是由于钴料研磨不细所致。器物上构图形式多样,丰富多彩
。其纹饰无论是粗笔写意,还是细笔描摹,均给人以清秀之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时已不见洪武朝
盛行的以扁菊花为主题纹饰的图案。
辨伪
伪仿品瓷胎厚薄均匀,而真品胎较薄,迎亮可看见不均匀现象。永乐青花压手杯为历代所仿伪,明万历时
产品青花色润泽而不浓艳,器形略大于真品;清康熙、雍正时产品酷肖真品,然而在胎釉、图案上带有清
代风格;清同治、光绪时产品器型增大,胎重纹粗。近现代的仿伪品往往忽略其圈足之外的一道贴地凸线
。
清代雍正、乾隆时所仿之器,青料中铁锈点色泽较淡,为黄褐色,浮于釉面而不沉着入里。
永乐窑基本无款,但从明正德年开始,就出现了仿冒永乐窑器款。其后,明嘉靖、万历,清康熙、雍正,
清末民初都有仿款。历代仿款有:青花写款、阴文刻款、阳文刻款三种;字体和写法也不一。款的外围常
饰花瓣形图案,线条硬直欠流畅,也有的围以单圈。所以,凡以四字楷书或六字款写以器里与底足、口边
者,多系后代仿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