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体字网 > 知识库

徐氏父子

来源:篆体字网 2024-01-21 17:16:13 作者:篆字君

2016年5月30日

企业背景

传化集团创始人--徐传化,1935年出生,浙江萧山人,传化集团名字的由来。1986年创办起了生产液体肥皂的家庭作坊(传化集团的前身),靠一口大缸和一只铁锅开始创业。短短25年间,这家企业的营业收入已突破两百亿。现在传化集团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已成为涉足化工、物流、农业和投资的多元化企业。

传化集团创始人 徐传化

徐氏双雄

徐传化:(没读过书,但却是个好奇、好学的人;会交朋友,为挣钱,四处寻门路;胆子大,敢吃头口水;懂生活,会生活,有担当;有政治敏感度)

1935年出生,浙江杭州人,无党派人士,1980年参加工作,高级经济师。现任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执委,浙江省政协副主席,浙江省党建研究会秘书长,浙江省工商联会长,杭州市政协常委等职务。

1986年,徐冠巨的父亲徐传化为给患溶血性贫血的徐冠巨治病,办起了生产液体肥皂的家庭作坊,是为传化集团前身。

1987年,徐家液体皂销售额达到33万余元,获得了创业以来的第一桶金,

1990年,徐传化的儿子徐冠巨成功研制“901”去油灵,为企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并种下了自主创新的基因,同时也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1995年传化集团正式成立。

创业经历

1986年10月,徐传化设备简陋的家庭作坊诞生了。他们一开始因为资金少,只能晚上生产,白天用自行车驮着液体洗涤剂到各村各户去叫卖,再把卖来的钱购原料再生产,如此循环往复。”

徐家的生意越来越好,1987年,销售额达到了33万元,利润超过了3万元。这一年,徐家不仅还清了债务,还成了当地的富裕户。更令人惊奇的是,徐冠巨的病原本很难治,但在那年却大有好转。

1988年,由于液体洗涤剂供不应求,徐传化父子租用村里房子作厂房,扩大生产规模。此时徐家的一些亲戚朋友也加入到生产和销售中来,家庭作坊逐渐演变为家族型企业。1989年,徐传化父子和他们的企业又向前跨出一步。他们向当地政府租用了3亩地,盖起了厂房,安装了锅炉。在继续拓展液体洗涤剂市场的同时,产品开始向印染助剂类扩展,企业规模继续扩大,职工人数已达几十人。从此之后,徐传化父子的企业逐渐走上正轨。

人物故事

徐传化没有进学校读过一天书,按照他的话他是一块“白木头”。然而,他却是一个好奇、好学的人。看到别人会而自己不会的技能,他都想学。虽然没上过学,可是,当村里夜校来扫盲的时候,他学得比谁都认真,一个字一个字地认,硬是脱了盲。

徐传化的致富得益于他的学习。他是村里第一个盖楼房的人。当初村里别人住的还是草棚,他的楼房在村里十分显眼,一度成了村里标志性建筑。徐家盖得起楼房是因为他那年苗木卖得很好。他种苗木的本事是跟邻村的一位“万元户”学的。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他听说邻村的苗木大户老戴卖苗木赚了大钱,于是,对种苗木一无所知的徐传化立即赶过去求教。后来,他帮助苗木大户找到了当时紧缺的五针松,获得信任后得到老戴的指点,在村里率先种起了苗木,两年后获得了10多万元的收入。这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是一个天文数字。他用这笔收入盖起了楼房。“敢吃头口水”是萧山话,意思就是思想灵活,敢于追求新事物。,徐传化敏锐地发现了浙江苗木的种植机会,当时由于害怕风险,很多农村家庭不敢贸然进入,但徐传化带着小儿子徐冠巨,先后种植了黄杨、龙柏,并借了当时视为“巨款”的4000元进行大面积种植。在家人的反对和周围人的怀疑中,徐传化“敢吃头口水”的性格为他取得了成功。由于提前进入市场,徐家的苗木卖出了好价钱,并较大程度规避了随后的大规模跌价风险。

他也是村里第一个办厂的人。“逼上梁山”的创业

摆在已经51岁的徐传化和生病的毛头小伙子徐冠巨面前的问题是,家里已经债台高筑,创业资金要从哪里来呢?这时,浙江人的聪明才智发挥了关键作用,徐传化用较低的资金,买下了倒闭的磷肥厂和用来铺路的部分磷肥,自己把这些磷肥经过加工后再出售,同时从亲戚朋友家借钱,总共凑齐了2000元的启动资金。“就是这2000元,也东拼西凑地借了十几家。”徐冠巨语气带唏嘘地说。

即便如此,2000元的启动资金,也无法创办一家像样的企业啊。正好,这时徐传化的一个朋友建议,做液体皂不需要太多资金,只需要采购原料的钱,还有一口反应锅。徐家听从了这个朋友的建议。

起初他们从上海请来了“星期日工程师”,后来他不断学习,掌握了配方和工艺方法。其间,为了掌握关键工艺,他花2000元钱买了技术人员嘴里一个“盐”字,学费有点高昂,但却成了传化开发技术的动因,慢慢步入了正轨,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萧山的农民以勤劳而远近闻名,特别是宁围镇一带的农民更是如此,他们吃苦耐劳,省吃俭用,在生活方面很“不想通”。徐传化很勤劳,可是,却是一个很“想通”的人。他喜欢追求时尚的生活。他在村里有很多“第一”:第一个装电灯、有线广播、电话,第一个买来自行车、摩托车、拖拉机,第一个买汽车……这些“第一”,都是徐传化所喝的“头口水”。

徐传化是村里第一个上台演奏乐器的人。创办企业前,他和普通的农民一样,以种地为生。可是,和普通农民“一亩田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不同的是,他的生活洋溢着浓郁的“文化味”。30岁那年,他从一位下乡的知识青年那里学会了二胡、笛子。每当从田间劳作归来,总喜欢坐在家里拉拉二胡,吹吹笛子。后来,又学会了吹琐呐,弹奏琵琶。

徐传化身体很好。在他一手创立的传化艺术团里,他和年轻人一起走南闯北,只要没有特别重要的事情,他都会活跃在舞台上。看着他硬朗的身体,人们很难把这个老人和73岁联系在一起。徐传化有一套自己的养生秘诀,概括起来主要是“四个控制、三个忘记”:控制饮食,吃饭7分饱;控制睡眠,每天大约睡7小时;控制体重,每天坚持锻炼一个小时,跑跑步,举举哑铃;控制情绪,要“忘记年龄,忘记仇人,忘记疾病”,保持乐观快乐的心情。

为乡亲带来快乐,徐传化的第十八次“头口水”,就是成立传化艺术团。这次头口水喝得他每年倒贴100多万元,但他觉得是喝得最舒服、最得意、最开心的一次。

随着传化集团的飞速发展,人们发现:曾经叱咤一方的企业创始人徐传化渐渐淡出了企业员工们的视野,远离他曾经奋斗多年的商界。而在另一个领域,徐传化却十分活跃:他带着传化艺术团活跃在杭州及附近的城镇乡村,为老百姓带去欢声笑语。

传化艺术团以前是员工兼职的,演出也比较“业余”。后来,徐传化着手对艺术团进行改造,在4年前挂牌成立,使之变成“正规军”,他自任团长。为了保证演出水准,艺术团添置了一流的演出设备,并且招兵买马,从绍兴等地招了来一批科班出身的演员,而且个个都有绝活,比如:张婷的越剧、樊宇楠的莲花落、赵玉燕的绍剧以及徐滔的小品等。艺术团还请来胡兆海、翁仁康、黄宪高等一些曲艺“大牌”担任顾问。艺术团的水准是专业的,可是,演出的场地却以农村为主,演出曲目也都是以莲花落、越剧等地方戏为主,而且滑稽喜剧占了多数,所以,每到一处,都能为群众带去欢声笑语。徐传化在舞台上是一个幕后英雄,每次演出的开场锣都是他敲响的,然后便是伴奏,唱越剧时的主胡、唱莲花落时的琵琶、唱绍剧时的板胡都是徐传化演奏的。休息时他也和演员一样,站在舞台旁吃快餐。

身为团长,演员在演出中出现问题时,他从不马上批评,而是“冷处理”,放在几天以后再和演员进行交流、沟通,语气温和得好像是邻家老大爷,令演员们感动、感激。

和别的几次“头口水”不同的是,艺术团成立至今,从来没有赢利过。演员的工资、车辆交通费、舞美灯光等费用都是企业出,尽管在演出时承办单位也有补贴,那只是杯水车薪。每年,艺术团要“亏损”100多万元。徐传化却认为一点都不亏,当他看到台下观看演出的乡亲们一张张笑脸时,心中比吃了蜜还甜。他认为乡亲们的快乐是无价的。

创业难守业更难

徐冠巨:(劫后余生,珍惜生命,有创事业的激情;读书不一定优秀,但自学化工,获国际发明金奖;有现代管理意识,有政治敏锐度,但不一定喜欢化学)

“我是死过一次的人,所以更加珍惜生命的可贵,更加珍惜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我想做的事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徐冠巨多次这样说。“传化集团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创办的事业,而且是我的第二次生命,是我的价值所在。”徐冠巨说,对中国的大多数企业家而言,改革开放意味着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但对于他还意味着生命的重生。创办企业,不仅解决了他看病的资金,同时让他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实际上,徐冠巨是不愿意回忆自己的创业史的,说服他回忆过去颇费了记者一番口舌。在他看来,回忆过去需要很多的时间,花费很多的精力。而他,却是一个珍惜时间、珍惜生命,想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当下的人。徐冠巨对待自己的人生,印证了现在的成功流行语:“不抛弃、不放弃。”奇迹般地战胜病魔,坦然面对创业的坎坷,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并非每个人都可以做到。

这是一个真正靠自己双手和意志改变人生的鲜活个例,正如他自己所说:勤奋、毅力和智慧,是成功的不二法门。

徐冠巨曾公开表示,自己最崇拜的人是自己的父亲。“我从小就喜欢跟在我父亲后面转,看他在外面和人交流,做些小生意。”在徐冠巨的心中,徐传化是个典型的浙江农民,勤劳、乐观且富于韧性,对徐冠巨影响最大的,是徐传化“敢吃头口水”的性格。

人物名片

徐冠巨,男,1961年7月出生,浙江萧山人,研究生学历,高级经济师。1986年10月,徐冠巨与父亲徐传化一起共同创办传化企业。现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传化集团董事长。

历任萧山市工商业联合会副会长、萧山市工商业联合会会长、杭州市工商业联合会副会长、浙江省工商业联合会副会长、浙江省工商业联合会会长、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执行委员、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常务委员;萧山市政协常委、萧山市政协副主席、杭州市政协常委、浙江省政协委员、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

徐冠巨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全国关爱员工优秀民营企业家、中国光彩事业突出贡献奖、全国光彩之星、中国经营大师、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21世纪封面人物、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省经营管理大师、浙江省优秀企业家、杭州市工业兴市功勋企业优秀经营者、杭州市劳动模范、杭州市“十杰”青年、萧山区“十五”时期杰出工业企业家、萧山市劳动模范。

个人简历

1961年出生于浙江萧山

1980年高中毕业后进入万向从事会计工作

1986年和父亲徐传化一道创办传化集团的前身———生产液体肥皂的家庭作坊

1995年任传化集团董事长

2002年当选浙江省工商联会长

2003年当选浙江省政协副主席

人物故事

2000元一勺“盐”

1978年,徐冠巨参加了“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二次考试,可惜连续两次均名落孙山。1980年,正在准备第三次高考的徐冠巨,同时参加了当时还是乡镇企业的万向节厂招工考试,600人中最终录取了49个,19岁的徐冠巨正是其中之一,并从此进入万向担任会计。

1985年底,徐家的小儿子徐冠巨,突然染上了可怕的血液病———溶血性贫血。被医生断定“休养得好大概可以活10年”。两个月就欠债2.6万多元,这对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天文数字。为了还债,父亲徐传化抱着背水一战的心态,决定做生意,搞一个家庭手工作坊:做液体洗涤剂。当时作坊里的技术活主要依赖从外面请来的“星期日工程师”。每次在液体皂的工序快完成时,“星期日工程师”就会拿出一包粉末倒入配料中,液体皂就会变得黏稠;但是没有这包粉末,液体皂就会又清又稀,无法出售。但出于“商业机密”,“星期日工程师”一直拒绝告诉徐冠巨粉末是什么东西。

受制于人的徐传化开始到处寻觅答案,这时一个同行提出4000元出售这个“商业机密”,最终,徐家以全部家当2000元买下了这个秘密。该同行告诉徐传化,这个高深莫测的东西,实际上就是徐家天天都要用的、再普通不过的一勺食盐。

2000元买了一勺盐,让徐家父子痛感挫折,被父亲骂“花钱供你们读书有什么用”的徐冠巨,开始刻苦自学化学知识,研究配方。自此以后,徐冠巨就成了自家企业的研发经理兼唯一的研发人员,许多液体皂的配方都由徐冠巨调制。

在生产出液体皂后,徐传化在偶然中获悉,纺织印染厂需要一种去油污的洗涤助剂,用来去掉印染坯布上的污渍,这种洗涤助剂的基本原料和液体皂比较相似。

这时候徐冠巨的哥哥已经辞职回家负责财务,从财务领域脱身的徐冠巨则通过自学研究化工,成为了自家企业的第一个“工程师”。通过不断的实验,徐冠巨造出了两种洗涤助剂—————105和209,并分别卖出了两吨和一吨给一家印染厂,这也使徐家的家庭作坊,第一次可以和企业“做生意”。

不过,由于技术水平导致的去污能力差,1990年,国内去污能力强的印染洗涤助剂市场几乎完全由外资企业占据。徐传化和徐冠巨决定开发去污能力强的洗涤助剂,打造自己的“拳头产品”。

必须打造“拳头产品”的现状和受“2000元买一勺盐”的激励,使徐冠巨下了狠心。1990年,经过1000多次实验,徐冠巨发明了“901特效去油灵”。1991年,“901”通过杭州省级鉴定;1992年,“901”获得了北京国际发明与专利展览会金奖,并在随后几年内连续获得11个国家级和省级发明或产品奖。“至今为止的18年内,还没有能明显超越‘901’的同类产品。”徐冠巨说。

2000年,徐冠巨正式从父亲徐传化手中接过接力棒,担任传化集团的第二代掌门人。虽然自己成功地实现了“接班”,但出乎意料的是,徐冠巨坚定地表示,传化集团未来的领军人物,不一定要由自己的下一代担任。“中国的民营企业,有99%会想子承父业,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徐冠巨说,“但是巨额财富的传递,对于下一代来说,可能接过的不是一座金山,而是一座泰山。”

为了解决未来长远发展的问题,经历了家庭作坊—家族企业—裙带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传化集团,已经开始规避个人决策带来的风险。徐冠巨表示,目前传化集团已经基本实现了管理的社会化,其高管团队中,大部分均是非家族成员。

据了解,目前在传化集团的高管团队中,只有徐冠巨和他的哥哥徐观宝分别担任董事长和副董事长,而其他的高管均非家族成员。包括徐冠巨的妻子、嫂子、妹妹虽然都在传化上班,但都是普通工作人员,而徐冠巨的妹夫则是传化集团一个下属公司的总经理,也没有出任公司的高管。

“现在的民营企业,往往是股东、董事长、总经理三合一。传化引入现代的管理制度,就是要逐步改变这一局面。”徐冠巨说,并不会强制让自己的孩子来接班。“传化要做百年企业的话,领军人物的位置需要能者居之,不管他是下一代或是职业经理人。”

创建于1986年的传化集团,20年依靠于化工强势发展,主要业务覆盖物流、农业、投资。2008年实现140多亿的营销收入,创下22亿多元的利润,上交国家10.5亿的税收。但是徐董透露说,主要的收益来源仍是化工,作为物流仍是传化培育的产业。在中国民营经济集中的杭州,钱塘江两岸可谓是寸土寸金。在这儿坐拥5000亩土地,实在是令人羡慕的事。

但是对于拥有两家上市化工企业,年利税超过10亿元的传化集团来讲,却在这块黄金地带上种上了花花草草。2000年,传化涉足高科技农业产业,2002年,首个业务项目“园艺生物科技”投入生产经营,标志着园区正式投入运营。

回想当年,中国政府提出对农业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各地掀起发展高科技农业产业高潮。浙江省则考虑走一条由政府扶持企业化运作的途径,萧山的领导便找到了传化。对于徐董来讲,物流对他来说很陌生,农业更是一个门外汉,但是有深厚“农民”情结的他还是一口应允了下来,虽然在今天看来有些感性。

正如前任董事长徐传化所讲的那样,“投资农业就是一个责任项目,不能按一般企业算收益账。”对于传化的这项慈善之举,外人更多的回应是不解,但徐冠巨给予了掷地有声的回答:“感觉自己还是一个农民,在企业做大了以后应该对农民、农业、农村有所贡献,传化虽然没有通过基金的形式来搞慈善事业,但是却把投资农业作为一种慈善事业来做。”

创业历程父亲影响

徐冠巨曾公开表示,自己最崇拜的人是自己的父亲。“我从小就喜欢跟在我父亲后面转,看他在外面和人交流,做些小生意。”徐冠巨说。“在‘文革’期间最苦的时候,邻居家有的吃不上大米,但我们家总能吃上大米。相对来讲,我父亲的努力,让我们家比同类家庭都要好一些。”

在徐冠巨的心中,徐传化是个典型的浙江农民,勤劳、乐观且富于韧性,对徐冠巨影响最大的,是徐传化“敢吃头口水”的性格。

“敢吃头口水”是萧山话,意思就是思想灵活,敢于追求新事物。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徐传化敏锐地发现了浙江苗木的种植机会,当时由于害怕风险,很多农村家庭不敢贸然进入,但徐传化带着小儿子徐冠巨,先后种植了黄杨、龙柏,并借了当时视为“巨款”的4000元进行大面积种植。在家人的反对和周围人的怀疑中,徐传化“敢吃头口水”的性格为他取得了成功。由于提前进入市场,徐家的苗木卖出了好价钱,并较大程度规避了随后的大规模跌价风险。

长期跟随父亲徐传化成长,让徐冠巨和徐传化既是父子,又是师徒、搭档,同时,徐冠巨的商业启蒙课也均是来自于父亲。

历史境遇

除了源自父亲的商业头脑外,勤奋加上好学不辍,也让徐冠巨这个高中毕业生,做成了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

1978年,徐冠巨参加了“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二次考试,可惜连续两次均名落孙山。1980年,正在准备第三次高考的徐冠巨,同时参加了当时还是乡镇企业的万向节厂招工考试,600人中最终录取了49个,19岁的徐冠巨正是其中之一,并从此进入万向担任会计。 1985年,一场可怕的疾病降临到了年仅24岁的浙江萧山农村青年徐冠巨身上,他患上了一种在血液病中难以治疗的重病—————溶血性贫血。徐冠巨被医生断定“休养得好大概可以活10年”。这场突如其来的疾病,也改变了徐冠巨的人生轨迹,如果不是身患重病,最终世界上可能多了一个好学的“徐会计”,少了一个化工大王。

“当时,由于较早进行苗木栽培和种植,我们家在萧山当地的农村是比较富裕的。”徐冠巨对记者说。徐家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成为了“万元户”,在1985年之前,徐家花7万元盖的楼房是3层的,每层6间,这在当时的萧山农村,是不折不扣的“豪宅”。

“那时肉才九毛钱一斤,万元户已经被视为富裕的象征,一个工人一个月的工资也才几十块钱而已。”徐冠巨回忆说,当时可谓祸不单行,就在同一年,由于供应过剩引发了苗木价格暴跌,徐家的苗木开始卖不出去,而父亲徐传化工作的磷肥厂也倒闭了,父亲只能退休拿着50块钱一个月的退休工资,这也断绝了徐家主要的经济来源。

到了1986年底,为了给徐冠巨看病,徐家已经欠债2.6万元。同时,由于生病,原来在鲁冠球的万向节厂当会计的徐冠巨只能回家静养。“这意味着,两万六的欠债可能一辈子也还不起了。”

在生存的压力下,徐传化在和徐冠巨商量之后,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通过创办企业摆脱家庭的经济困境,也为儿子徐冠巨继续治病筹集资金。但那时的背景是,国家刚刚开始允许个人开办商店,个人开办企业,可以说是“敢为天下先”的举动。

重获新生

不过,摆在已经51岁的徐传化和生病的毛头小伙子徐冠巨面前的问题是,家里已经债台高筑,创业资金要从哪里来呢?

这时,浙江人的聪明才智发挥了关键作用,徐传化用较低的资金,买下了倒闭的磷肥厂和用来铺路的部分磷肥,自己把这些磷肥经过加工后再出售,同时从亲戚朋友家借钱,总共凑齐了2000元的启动资金。“就是这2000元,也东拼西凑地借了十几家。”徐冠巨语气带唏嘘地说。

即便如此,2000元的启动资金,也无法创办一家像样的企业啊。正好,这时徐传化的一个朋友建议,做液体皂不需要太多资金,只需要采购原料的钱,还有一口反应锅。徐家听从了这个朋友的建议。

就这样,1986年底,传化集团的前身———徐家简陋的家庭作坊正式开业。一口自家的水缸和从生产队借来的一口大铁锅成了创业的全部设备。没有反应锅就用水缸和铁锅,没有锅炉就用几块砖头搭炉灶烧,没有搅拌机就用人力搅拌。

不可否认,徐冠巨是不幸的,溶血性贫血几乎将他逼入绝境,但徐冠巨也是幸运的,计划经济时代的物资短缺,使他们忐忑不安进入的液体皂市场,没有遭遇太大的市场竞争。 1986年12月,徐家的第一桶液体皂出炉了,当时一桶液体皂的成本是8元,售价14元,每桶可以获得6元的净利润,走家串户一天能卖10到20桶,也就是一天可以赚60到120元。

徐家父子的分工是,徐冠巨主内、徐传化主外。具体来讲就是,需要在家养病、当过会计的徐冠巨负责财务、电话联络买家以及和工商等政府主管部门联络等工作,徐传化则负责销售。

刚开始徐家是夜里生产、白天销售,做一缸卖一缸。但很快液体皂的走俏就让他们的货供不应求了,到了第二年,通过和萧山600多个供销社网点达成合作,液体皂的销售额达到了33万元,利润3万多元,还清了所有欠债并支付医药费后,还剩余一万多元。

至此,徐家开始走出绝境,重病青年徐冠巨也开始乐观起来。

创新动力

虽然“徐氏作坊”的经济效益不错,但因为没有技术,徐家人常常有种挫败感。

当时作坊里的技术活主要依赖从外面请来的“星期日工程师”。每次在液体皂的工序快完成时,“星期日工程师”就会拿出一包粉末倒入配料中,液体皂就会变得黏稠;但是没有这包粉末,液体皂就会又清又稀,无法出售。但出于“商业机密”,“星期日工程师”一直拒绝告诉徐冠巨粉末是什么东西。

受制于人的徐传化开始到处寻觅答案,这时一个同行提出4000元出售这个“商业机密”,最终,徐家以全部家当2000元买下了这个秘密。该同行告诉徐传化,这个高深莫测的东西,实际上就是徐家天天都要用的、再普通不过的一勺食盐。

2000元买了一勺盐,让徐家父子痛感挫折,被父亲骂“花钱供你们读书有什么用”的徐冠巨,开始刻苦自学化学知识,研究配方。自此以后,徐冠巨就成了自家企业的研发经理兼唯一的研发人员,许多液体皂的配方都由徐冠巨调制。

“901”的诞生

在生产出液体皂后,徐传化在偶然中获悉,纺织印染厂需要一种去油污的洗涤助剂,用来去掉印染坯布上的污渍,这种洗涤助剂的基本原料和液体皂比较相似。

这时候徐冠巨的哥哥已经辞职回家负责财务,从财务领域脱身的徐冠巨则通过自学研究化工,成为了自家企业的第一个“工程师”。通过不断的实验,徐冠巨造出了两种洗涤助剂—————105和209,并分别卖出了两吨和一吨给一家印染厂,这也使徐家的家庭作坊,第一次可以和企业“做生意”。

不过,由于技术水平导致的去污能力差,1990年,国内去污能力强的印染洗涤助剂市场几乎完全由外资企业占据。徐传化和徐冠巨决定开发去污能力强的洗涤助剂,打造自己的“拳头产品”。

必须打造“拳头产品”的现状和受“2000元买一勺盐”的激励,使徐冠巨下了狠心。1990年,经过1000多次实验,徐冠巨发明了“901特效去油灵”。1991年,“901”通过杭州省级鉴定;1992年,“901”获得了北京国际发明与专利展览会金奖,并在随后几年内连续获得11个国家级和省级发明或产品奖。一位化工权威感叹地说:“没想到这东西被一个高中生搞成了。”

“至今为止的18年内,还没有能明显超越‘901’的同类产品。”徐冠巨说。

“2000元买一勺盐”事件同时也坚定了徐冠巨引入技术人才的决心,从1992年开始,徐冠巨就开始引入大学生和社会人才,建立自己的实验室。

徐冠巨的十年

在十年的浙江省工商联主席生涯里,徐冠巨从不惑走向了知天命,也完成了一个企业家对政治的探路与追问,并发出了自己应该发出的声音。

浙江开创了私营企业主出任省级领导的先例,“红顶商人”争议之外,徐冠巨亦被公众寄予了厚望。十年之后,民营企业家任职省级工商联主席者在全国依然寥寥。

十年间,徐更强调自己的非官员身份,“我觉得副部级的说法就是一句玩笑话,我对自己的定位始终是一个企业家。工作平衡的原则就是尽可能地公私分明。企业的事情就是企业的事情,公务工作就是公务工作。”徐冠巨称,“说不矛盾是不可能的事情,只能协调好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努力扮演好这两种角色。”

为民营企业“代言”

对徐冠巨来说,这过去的十年不单是属于自身个体成长的十年,一如其在某次演讲中所述,“也是民营经济加速、加快发展和转型的十年”。

徐冠巨说,“我们这一代人很幸运。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成就于改革开放的好年代。改革开放给了我们致富的机会,成就事业的机会。我们对党充满感激”。

上一篇:何首乌的吃法

下一篇: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