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春秋笔》是马连良先生的“打炮戏”之一,马门扛鼎之作。一经问世,其名段便不胫而走。
《春秋笔》张学津、高彤饰张恩,张凯饰王彦丞
(视频较长,请在WIFI环境下欣赏)
《春秋笔》讲南朝宋文帝时,北魏入侵,史官王彦丞、将军檀道济与权相徐羡之政见不和;檀道济出征,其妻生女,因无子,命女佣抱女入灯棚,窃换他人子。适王彦丞仆人张恩抱王彦丞儿玩耍,竟被檀家女佣骗换而去。张恩失儿,回府请罪,王妻放张恩逃走,中途遇酒友陶二潜,代之为永安驿丞;适王彦丞遭徐羡之诬陷,发配至驿。徐羡之更遣校尉追至,令驿丞杀王彦丞,张恩乃替王彦丞死。王彦丞逃,沿途纠集军粮,至檀道济军中,檀道济军得粮,大败北魏,奏凯回朝;徐羡之获罪,王彦丞、檀道济各认子女归宗。
《春秋笔》张恩剧照
《春秋笔》王夫人剧照
左起:芙蓉草(赵桐珊)饰张嫂、张君秋饰王夫人、马连良饰张恩
《春秋笔》移植自同名秦腔,先经李亦青先生提议,后由名画家吴幻荪、剧作家翁偶虹二位执笔,通力打造,以“舍生取义、共御外侮”为主题,在诸多戏剧悬念的设置下,自始至终,紧紧揪着观众的心,使之随着剧中人的命运变化,时而焦灼忧虑,时而感叹唏嘘。剧中人的内心冲突和春秋大义精神既令人同情,又能引起共鸣。
马连良先生前饰胸怀大志的仆人张恩,责无旁贷、义薄云天,在“灯棚换子”、“换官杀驿”中有极为生动,富于激情的唱、念表演;后饰遭奸佞陷害仍忧国忧民、耿耿忠心的史官王彦承,以“唱筹量沙”之计,智助主帅檀道济击败侵略者,大获全胜,又是一段“见诸史实的佳话”。
1938年,此剧首演于上海黄金大舞台。张恩替死持刀上场时,穿青褶子、系绦子、穿青皂鞋上,头戴甩发与秦腔、晋剧相同。在“急急风”中颤抖而上,至“九龙口”翻吊毛,跪步甩发,站起颤刀跑小圆场,边走边唱。童祥苓先生该折录像,即以此所本。后改为戴黑发髻持刀上场,穿褶子、挽袖子。上场后,摸刀,扔刀,指刀走蹉步,拾起刀,大锣“仓仓仓”三下,颤刀,起“望家乡”,再转圆场,边走边唱。到台中后,与程义“双让刀”。这一演法于今日之舞台较为常见。
《马连良京剧团演出特刊?春秋笔》
刚于今年仙逝的武生名家王金璐先生,早期随陕西京剧团赴河北邢台演出成名作《七侠五义》时,剧场检场人员临时变更、技术不熟,竟使机关布景操作失误,造成舞台事故。王老不幸腰部受到重创,回京休养。
“你从小就是我收的徒弟,我不能不管。”面对断绝了经济来源的爱徒,马连良先生施以援手,邀王妻李墨瑛做自己的秘书并“抱本子”——拟整理出《春秋笔》剧本,收录于《马连良演出剧本选集(二)》集结、出版。为此特赴津门演出了全剧,同期钢丝录音,一心只为留存。可惜“文革”爆发,选集续作未及问世,王老即遭“红卫兵”抄家:录音带改录《毛主席语录》;据此整理的剧本也被抄走,下落不明。因此,本剧既无全豹行世,舞台面貌亦不可尽知。
《马连良演出剧本选集》编纂小组:马连良、学者吴晓玲与王金璐夫妇
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后的马先生顶着“戏改”的重压,不得不对剧本做出些许违心的调整:为回避“义仆报恩”之嫌疑,将张恩的人物设定,由掌家身份改为门客,以确保此剧不被禁演、顺利“过审”,一如程砚秋之于《锁麟囊》的修改。可惜后人不察,囿于时代。今日之张恩,仍以门客目之,恐非出于马先生本心。马先生与张恩,便不如程先生与薛湘灵幸运,得以再“换珠衫”、恢复本色了。
《灯棚换子》:改为门客后,头戴的罗帽相应地改为改良学士巾,二桃仍如旧
《换官杀驿》:新中国成立后改“卍”字帽翅为花朵图案
而2009年复排本,系1979年北京京剧院建院后,经京剧耆宿、著名花旦表演艺术家张正芳长子、著名京剧导演宋杰老师(代表作《画龙点睛》)执笔,据马崇仁先生印象中的马改本整理恢复。而原剧中,与粮商斗争、激励百姓犒军等繁复的情节,也被简化为路遇百姓,劝民筹粮。删繁就简,在叙事上得到凝炼。
左起:常秋月饰张嫂、姜亦珊饰王夫人、高彤饰张恩(2009年纪马从艺百年)
京剧《春秋笔?灯棚换子》张学津饰张恩, 这是怹生前最后一次彩唱
但在张恩就义前加上“保护王大人去至檀大将军营中,助他成功”的念白,若以此结穴或单演折子戏,还可算是“升华主题”;但如有情节接续,再简单沿袭原剧中王彦丞逃亡时状态消沉的唱段,就与之相左,接下来的行动也势必缺乏必要的思想转变过程。而以“多亏了”的口吻去描述替死者,即便许以对方义士也不适宜,更体现不出王彦丞与之“交好”,“提高地位”便无价值,尚不如之前动情。
而在“杀驿”的“叫头”中,张恩仍口呼“老爷”,更是自相矛盾。反不如原本几处“王大人”、“恩主爷”之称,避免重复、着意区分来的别致。而北魏拓跋安撷中计,误以为宋营并不缺粮,随即退却后,檀道济竟可以直接奏凯还朝杀贼——退敌不等于胜利,班师不等于凯旋。如此杀徐羡之,理由并不充分。而不出示押牌,斩徐羡之及其党羽更不能成立,且证据不足。而主演马连良义子马长礼先生虽艺兼多派,但每每谦称自己学马“不够格”。平心而论,衰派做功的确非其所长,戏不对工。所以演出场次极为有限,只留下一份静场录像(一直被视为内部资料,未见外传,近年来渐见诸网络),便束之高阁、无人问津了。
马长礼主演的《春秋笔》戏单
2009年也因时间仓促,上述问题未加思得解决之法,便“一礼全收”,匆匆上台了。加以“金殿”一场,删去了大量王彦丞抗敌、打赌的念白,即便演员贤如张凯般出类拔萃,亦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收效未免差强人意。
京剧《春秋笔》张凯饰王彦丞(2009年摄)
而反观民国廿八年北京首演时,持“演至《杀驿》之主张”者,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据悉,即便马先生本人,晚年亦多如此。纵严格如津门,观众也从不为怪。据澳门侨胞、辽宁大连籍剧评家穆凡中先生口述,与钮二可先生珍藏戏单(北京京剧团“四大头牌”时期)互为印证,可知解放后马先生也多单演《换官杀驿》一折,只个别外阜(现存杭州东坡剧院演出完整版《春秋笔》的戏单)曾露演全剧。据此可断定:马先生确实认为剧本的后半部分存在固有问题。对其不如意处,有修改之夙愿。
1954年马连良剧团《春秋笔》戏单 (1)
1954年马连良剧团《春秋笔》戏单 (2)
北京京剧团马连良主演《春秋笔》戏单 (1)
北京京剧团马连良主演《春秋笔》戏单 (2)
北京京剧团“四大头牌”折子戏《春秋笔?换官杀驿》戏单
2014年,马连良先生嫡孙马龙责成北京马连良艺术研究会青年编剧丁嘉鹏,就《春秋笔》原稿本予以完善、加工。次年,其完成的整理改编本入选文化部艺术司“三个一批”戏曲剧本创作扶持项目。这一方面体现出国家文化部对民族传统文化艺术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则深刻地说明了马派名剧拥有永恒的艺术生命力,历久弥新。
“戏曲含义要取新,不要让他失去戏曲的原义,能辅社教,使他有存在的价值”。这既是当年马连良先生的创作宗旨,也是如今马连良艺术研究会的创作标准和艺术原则。因此,此次整理改编虽称之为“改编”,也没有违背原著意旨、大拆大卸,而是在尊重经典的前提下,保留精华、浓缩提炼,加强了戏剧节奏,人物关系更加明晰,剧情发展亦脉络更清,更为激烈、起伏跌宕。
《春秋笔》作为“一颗璀璨夺目的恒星,在京剧艺术的历史上光前裕后”,其成功之处,不仅在于能够与时俱进,契合现当代的戏剧观念,也凝聚着亘古不变的人类共同的情感。
(本文文字材料由北京马连良艺术研究会青年编剧丁嘉鹏提供,略有删减;戏单资料来自钮二可先生《氍毹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