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体字网 > 知识库

情归同里

来源:篆体字网 2024-01-21 01:52:57 作者:篆字君

玉琼

和同里的相遇,似乎晚了一些。

听闻同里,很早。中学时,家人一起去旅行,同里便是其中一站。可惜因为学业,我成了唯一被留在家里的那个人,只好望照片兴叹。烟水小镇,桥倚碧波,那是我对江南最初的印象。

多年以后,还是因为学业,我迁居苏州。曾经的无限向往,开始变得唾手可得。那些错过的、失去的、遗憾的,皆有机会以更好的方式得到弥补。

然而,对同里心生向往,因它的大名,数年来,迟迟未踏足同里,却也是因它的大名。江南古镇众多,畏于游客熙攘,平日里更喜欢去一些知名度小的地方休憩、发呆、晒太阳,比如甪直、锦溪。

可我始终相信,每一座古镇,都有自己的独特况味。我想走遍每一个遗落在时光里的古村古镇,去亲手触摸那些远去却依旧生动的故事。所有的遇见,或许会迟到,但绝不缺席。这个冬日午后,就让我美衣华裳,去赴了同里这场迟到的约。

穿过入口处的石牌坊,眼前豁然开朗。水面宽阔,两岸粉墙黛瓦人家半落水中,含情脉脉,彼此遥相对望。

小立中川桥上,抬眸西眺,泰来桥占据了视野的大部分。泰来,取“否极泰来”之意。这座乾隆十一年易木为石、后重修于道光庚子年的古桥气势非凡,屹立同里中心,陪古镇穿过了整个近代的乱局烟云,存续至太平盛世的今朝。泰来桥廊顶镂空,据说,是因为此桥地处风口,大风过境,桥顶数次盖了又被掀,便索性随它去罢。拗不过自然,那就不拗。顺势而为,反倒成就了这番后来人眼中的独特景致。

“题柱客从云表度,涉川人向镜中来”,桥基上书对联。我想,不论是一心求取功名荣显的“题柱客”,抑或是历经艰险、远道奔波而来的“涉川人”,走过此桥之时,看着眼下天水难分,云藏素影,怕是要醉心于这一片恬淡宁静中,自此抛却名利,洗净风尘,不愿再离开了。

不远处,戏台上唱起了梁祝。台下驻扎着一些戏迷,多是上了年纪的阿公阿婆,一眼便知是常客。老一辈爱戏,祖宗传下来的宝贝,因他们这辈人的喜欢,还保留着些许生机。至于游客,大都拍张照便匆匆离去。若是往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可以懂戏、爱戏,让戏曲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那便是国之幸运。

钻进人群,站定,看台上水袖翻飞影婆娑。这方小小的戏台啊,千百年来,不知见证了多少世情冷暖、离合悲欢。戏幕起,戏幕落,你我皆过客。倘若入戏太深,散场后的台上人,又有谁来和?

光影在漆红色台柱上缓缓移动,听戏半出,起身转进旁边一条巷弄。

白墙上,树影斑驳。明暗在此交织,拼凑出一个个天马行空的故事。有阳光的冬日,人是幸福的,单是看光与影,就足以消磨浮生半日。

小巷深深,狭窄悠长。拐角处,骑着电瓶车的身影忽现,由一个小点,一点点放大。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于传统和现代之间,寻找着平衡的支点。

再往前,是丽则女校。丽则女校由退思园第二代主人创办,开了吴江女子受教育之先河。女校的部分如今已改为民宿,另一部分开放供旅者参观。清水砖墙,青红相嵌,上有观音兜,眼前是典型的中西合璧民国风校门。走进去吧,去探寻那段民国旧时光。

教学楼前,国耻纪念碑端立亭中,彰显着当年中华女儿的铮铮傲骨和爱国热情。它的存在,让这片飘着书香的温柔之地多了几分硬朗。我静立于拱形门柱交织的长廊下,思绪纷飞。如今的女校,早已不复听闻莘莘学子的读书声,只余下落满院子的光陪着百年的老建筑,听风吹树叶、鸟鸣喈喈,看人来人往、世事沧桑。

天色将暮,还有一事莫忘,那便是,追着日光走一走三桥。太平、吉利、长庆,合称“同里三桥”,走一圈,可以祈福避灾。同里人家嫁娶,定是要来沾沾福气的。这三座桥,不知托起了多少动人的故事。走着走着,我亦忍不住幻想,自己是否也会跌进某个故事里。

桥头有一小酒馆,名曰“花木兰”。夜微凉,入内坐定。台上的歌手拨弄琴弦,浅吟低唱。我朝着门的方向望去,视线穿过彩色的灯光,落在玻璃门外的世界。时有行人路过,他们的表情各不相同。树叶伴着清风慢慢摇,像电影中的慢动作。同行的老友说起了从前。我静静聆听,偶尔也和几句,如此,就着老歌和新酒,细品人生滋味、世情百态。

良久,夜渐深。走出藏满人们情绪的小酒馆,踏入同里的夜色。桥下,河水依旧在缓缓流淌。黑色的夜,把河水也浸成了黑色,表现出一种不可见底的深沉。霓虹的影落在水面上,勾勒出清晰的线条,夜因此又变得不那么冷峻了。月正圆,清辉满地。视线所及的一切都被覆上了一层薄薄的白霜。此时的同里,行人寥寥。不见扛着大旗的旅行团,小镇渐渐趋近于它的本来面目,一派恬淡温柔。

忽地,对岸传来了几声孩童的吵闹。老房子还在,老居民还在,古镇的灵魂便在。年轻的一代继续被这片水乡孕育着,古镇便有了生生不息的力量。

我想啊,待到多年以后,这些孩子长大了、离家了,月光下踩着青石板追逐嬉戏的当下,将会成为他们无比怀念的童年记忆,继而,在物殊境异的刺激下,发酵成一点浓得化不开的乡愁。水岸月下同嬉游,当时只道是寻常。一个人的乡愁,往往是在童年时期刻印在骨子里的。

漫步在生活气息浓郁的夜同里,内心一片沉静安然。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旅人,在这份沉静安然中,把如斯烟水温柔地当作了自己心灵的原乡。

今夜,你我打此走过,皆是心归人。

上一篇:三多九如

下一篇:鹿鼎生存法则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