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体字网 > 知识库

小沈阳姓什么

来源:篆体字网 2024-01-21 01:14:01 作者:篆字君

也谈“小沈阳”现象
小沈阳火了,这是不争的事实。自从小沈阳《不差钱》的小品登上央视春晚舞台后,可谓是一夜串红,春节后,电视里多个频道小沈阳都在伸头露脸,大街上到处叫卖着小沈阳的影碟。目前又传来小沈阳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消息,对此虽然有褒有贬,但小沈阳的火,这是谁也难以否认的事实。
对于小沈阳的人气大旺和五一劳动奖章的获得,无论是日常还是在网上,都可以听到这样的话,小沈阳不男不女、嗲声嗲气、动作乖张。却大火而特火,凭什么?是不是有人吃错药了。
小沈阳是个二人转演员,小沈阳的节目我也看过几次,二人转的节目我在农村也看过多次,但并没有对此做过深入的探讨研究。据说,二人转是清朝晚期诞生于东北大地的,迄今近二百年的历史。和东北大秧歌一样成为了东北地区特有的民间文艺形式。二人转据说是东北地区主要的宗教形式—萨满教的宗教仪式脱胎演化而来,所以我们至今仍可以从二人转中神调等段子中那九腔十八调一嗨嗨中看出萨满教跳神仪式对二人转的影响和影子。二人转为何产生和延续于东北大地?这要从它的历史渊源和地域特点说起。清朝初年,原本地旷人稀的关外由于八旗子弟随多尔衮入关,人烟更加稀少。清朝开国以来到清朝晚期的几百年间,由于清朝将关外视为龙兴之地而严禁关内人口向关外迁徙,关东大地仍是与关内几乎隔绝的蛮荒之地。关东大地上有着少量的驻防兵丁和以农业为生的人口,除此之外,就是内陆犯罪被清廷流放到宁古塔、打牲乌拉等地的人们,再者就是在关内犯了重罪私逃到关外以躲避严惩的人们。当时东北最北的城镇三姓(即现在的依兰)以北更是只有主要靠渔猎为生的人们。在清朝道光年间曾多次深入东北的英国人拉文斯坦在其所著的《俄国人在黑龙江》一书中,在描述俄国人对我国黑龙江的入侵和中俄交涉以外,对当时关外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也做了大量的描述,使我们看到了东北大地的历史面貌和生活概况。
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驻防的八旗兵丁几乎都是目不识丁,当地居民亦和文化教育无缘,流犯、逃犯是社会最底层的人物,更很难有接触文化、接受教育的机会。在与中原地区相隔绝的状态下,关内的文化和文艺形式很难流传到这一地域中来。在这样的条件下,人们生活要继续下去,就要寻找娱乐的方式,于是,脱胎于萨满教宗教仪式的二人转就诞生并繁衍起来。我们知道,二人转是后来的名字,解放前的名字叫蹦蹦,是出于宗教仪式的形象化,还是出于二人转表演的形态,对此寻根溯源亦非易事。二人转这一出于东北大地特殊历史背景、特殊地域条件的产物,它与中原的京剧等剧目的表演形式不同,它不需要特殊的舞台、道具、伴奏器具,所需的只是一身服装、一把扇子、一片手绢。无论是大车店、田间地头,场院、民房内都能不受空间和条件限制而上演。从二人转的曲目来讲,二人转上演的都是比较小的节目,大段的节目则很少,如我们现在看到的小拜年、猪八戒拱地、包公赔情等节目,所以叫小帽和段子。我们现在看到的二人转节目是由一男一女来表演,这是后来的事情,解放前,则由二个男人来演,由其中的一个男人来扮演女的。正因如此,男扮丑,服装怪异、动作夸张,既是二人转的特色,也是二人转的传统。在今天的二人转舞台上以及小沈阳的身上都可以看到这样的传统和特色。由于东北当初人烟稀少,女人和男人的比例相差比较悬殊,为了取悦观众,在节目中,显示色情的,打情骂俏的内容也较多,即是现在所谓的脏口。在现在的农村和城市的小剧场的二人转演出还可以看到这样的内容。总的来讲,二人转是脱胎于萨满教宗教仪式,在东北地区农村长期流行,适于文化层次相对较低人群的一种民间文艺形式。和三言、二拍中的故事一样,为市井文学,是一种民间曲艺形式。既有着短小、适应性强、泼辣幽默等特点,也有着脏口内容多的不足。现实中,有的人评价二人转节目以及小沈阳节目谓其低俗,这也是可以理解的,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各有欣赏的层次和人群,这也是无足为怪的。
时下,二人转节目在一些大城市的热演,应该算是二人转的鼎盛时期。小沈阳的火,更是二人转节目的一大亮点。但人们对此也褒贬不一。对小沈阳获五一劳动奖章,有人更持反对态度。如笔者说来,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要知道,小沈阳的火,是不争的事实。他的火,不是几个人扇起来的,也不是几个人能扑灭的,和社会其它事物一样,都有着历史背景和社会因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的也就是这样一个道理。二人转的热演,小沈阳的一夜窜红,推其功劳,应该说非赵本山莫属。赵本山的出名,并非是靠二人转,而是靠央视春晚上的小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如今,赵本山给全国人民几多欢声和快乐,成为了全国第一笑星。这不是自封的,也不是吹起来的,而是全国人民给的。至于时下有人说赵本山江郎才尽、难以为继,但也不是贬低赵本山的理由。再精彩的节目也有谢幕的时候。多年央视春晚如没有赵本山的节目就像缺了半壁江山一样,这就是挺不简单的事情。二人转在赵本山的倡导和推波助澜下,走出了农村,走出了小剧场,登上了大雅之堂,使人们耳目一新,给人们送去了欢笑。这是人们感同身受的。至于小沈阳那较为俊秀的容貌、高亢的嗓音、学唱歌曲的惟妙惟肖以及他的插科打诨,都给人们留下了较深的印象,也给人送去了欢乐,可以说在电影、相声、京剧等文艺相对比较沉寂的状况下,让小沈阳火一把,给其一个五一劳动奖章,我看也未尝不可,小沈阳也不是多大的官员,也是靠劳动吃饭的嘛。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些既不是政府干预能行的,也不是经济手段能调节得了的。至于小沈阳能不能继续火下去,那是小沈阳的努力和市场的风向问题。就像现在我们的国粹-京剧,几百年的历史、唱念做打、字正腔圆。但一上演就那么几个老段子,很少有人再在剧本创作和创新上下功夫,已处于无可奈何花落去的状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文学上的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不断替代和发展已充分证明这一道理和规律。
一切为政治服务,这是我们多年奉行的原则。在文革中它成了禁锢一切、打杀一切的理由。但只有样板戏,只有高大全式人物的年代毕竟已经过去,人们也不会怀念那个年代。目前,在文艺市场上,正剧、悲剧、喜剧同样有着市场,影片《集结号》等政教片和周星驰的娱乐片也在分割占有着各自的观众群体。但我们也应看到,文艺市场时下,有的影片只是为了国外获奖,群众看得似懂非懂上座不高。相声、京剧等传统艺术创作后继乏力,人们不买座,观众不叫座。呈现着比较尴尬的状况。而从现实生活来讲,竞争似乎成了主旋律,生活的压力在加大,工作的节奏在加快。人们都在相对狭小的空间里,在生活工作的快节奏中拼搏。很多人已无暇去欣赏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没有耐心去听几个小时一场的国粹京剧。听一段小品,看段不伤大雅的二人转,获得欢乐和愉悦。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正常的。变化和求新无疑是人们追求的本性和特点。小品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异军突起并占据着文艺市场的较大空间,也是人们在现实中对文化生活追求的一个很好的折射。
百花齐放,是我们的文艺指导方针,幽谷芝兰可登大雅之堂。小草野花也可别有情趣。大家闺秀、小家碧玉各有可爱之处。针对近年二人转的走向大剧场,小沈阳的一夜窜红来讲,据我个人观点,二人转这一艺术形式的文化底蕴和表现形式与京剧、越剧等艺术形式相比,还是给人一种小家碧玉的感觉。而且赵本山、小沈阳表演的节目与传统的二人转节目已有较大的源流上的区别,是二人转的推陈出新,还是二人转的异化,短时间内还未可妄断。从二人转这一民间艺术形式的创作和演出而言,目前二人转的创作还只是一些小品式的作品。其传统节目的演出还只是限于农村和一些小剧场内。其脏口和低俗的表演还在大行其道。对此,我想既无需大肆吹捧,也无需妄加贬低,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有一定的因素和道理。作为东北地区民间艺术形式的二人转,目前在农村、小剧场暗流涌动的传统式的二人转,如何摆脱低俗、推陈出新,走向大雅之堂。赵本山、小沈阳所实践的二人转加小品的“二人转之路”在人气正旺的状况下,如何持续并发扬光大。这是我们生长在这片黑土地上的人们所关心的。同时,我们也衷心祝愿和热烈企盼,我们的二人转一路走好,我们的新升之星—小沈阳更一路走好。

兰帆向你致敬-

该文发表于2009年4月

体验新版博客

上一篇:红枣枸杞茶的功效

下一篇:舟山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