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庄子说,其学问“无所不窥”,以老子的思想为依归;庄子著书十余万言,内容充满奇思妙想,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
今天我们读到的《庄子》一书,约有七万字,为晋代郭象作注,分为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
其中,内篇代表了庄子的核心观念,司马迁评说庄子,但是引述的是外篇杂篇的文章,可见他并未把握庄子思想的重点。
庄子生当战国时代中期,学习道德经而深有心得。
他对各家学问都有一定的理解,也提出了中肯的批评。像大家熟悉的儒家、墨家、法家,虽然各成一家之言,但在庄子看来,都是一偏之见,反而为个人生命带来更多困扰与烦恼。
从这里不难看出,庄子敢于说出自己独立见解的勇气。
《庄子》一书充满了神奇瑰丽的想象,这使我们不得不关注他的写作特色。
庄子的写作策略是,常常使用“寓言、重言、卮言”。
寓言,是借想象的故事来说明他的道理。于是鸟兽虫鱼、树木花果、山河大地、风雨雷电,以及神话传说、奇人轶闻,都在他笔下栩栩如生,成为他借事说理的巧妙工具。
重言,是借重古人的话,来说明道理。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的是,庄子最常借用的古人中,孔子位列第一,老子反而只居其次。
卮言,是指随机应变的话,往往因时、因地、因人而调整其表达方式。
庄子在《大宗师》一篇中谈及“道”时,用了“自本自根”一词来描述。
亦即,他认为老子的道是“自己为本,自己为根”。此言一出,可谓是一锤定音,精准地把握了老子思想的核心。
后世以“老庄”并称,将庄子与老子作为道家的代表,殆无可疑。
老子经常将悟道者称为“圣人”,不同于老子,庄子笔下的悟道者,除了偶用“圣人”一名之外,最常见的是“真人、神人、至人、天人”等奇特的名称。
他的用意在于,期许每一个人修练到“悟道”的程度,可以像他一样“上与造物者游”、“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这也正是庄子的可贵之处。庄子所展示的精神境界是无比开阔、无比卓越、无比逍遥、无比自在的。
关于庄子的精神境界,我们简单以四句话来概括。
第一,与自己要安。对于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都要安心接受。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不需有情绪反应,却要借由理解而明白自身处境,见利思害,避开危险,再以审美眼光看待万物。
第二,与别人要化。活在世间,上策是“外化而内不化”。
外化是在言行方面随俗从众,既不自命清高也不特立独行;内不化是因内心与道同在,不受外在遭遇之影响,不动如山而安然自处。
第三,与自然要乐。自然界依规律而运作,没有不公平的可能性。
人正可亲近自然界,暂时消解人间的烦恼,享受“万物与我为一”的乐趣。
第四,与大道要游。道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万物皆在道之中,而道“无所不在”。
人若悟道,就像婴儿回到母亲怀抱,又如一滴水融入大海,安全舒适不可言喻。“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审美感受洋溢心中。
当您读完本文时,您有两种选择:
1.您可将它分享出去,让更多的人受益;
2.您也可以不理会。
这就叫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让我们一起转起善缘!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点击文末右下角在看,让更多朋友学习傅佩荣教授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