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望族常州庄氏
康熙年间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王熙说:“大江以南,山川秀美,人文荟萃,毗陵庄氏家世尤盛。” 这是一个出将入相的巨族世家。
从万历年间第八世到光绪年间第二十世,284年间,常州庄家代代榜上有名,共出状元1名、榜眼1名、传胪1名,翰林11名,进士35名,举人82名,贡生54名,在历史上罕有其匹。
毗陵庄氏族谱
盛宣怀的夫人、瞿秋白的奶奶、吴祖光的母亲、史良的外婆……庄家,几乎和当时的名门都有联姻。毗陵庄氏家族缔姻必崇门第,交友必择贤良。通过联姻交友,毗陵庄氏家族成功地建立了一个有着牢固的政治、经济地位的望族共同体,保持着最好的成长环境、优秀的基因遗传,形成自己独特的家学理念。
一度,庄氏家族的房子,从城西到城东,几乎占据了常州半个古城,单单祠堂就有20多个。到第八代有庄起元、庄廷臣同祖兄弟双双考中进士,分别搬到常州城内西门织机坊和东门太平仓,人称“西庄”和“东庄”。
现存的“西庄”院落里面,保存最好的是位于民元里的济美堂、传胪第,坐南朝北,硬山式砖木结构,雕刻精美的挂落长窗,一踏进院落,隔世之感顿生。
济美堂内回字楼
济美堂内江南院落
庄氏家族曾占据常州半个城
毗陵庄氏是明清时期常州地区知名的文化家族,在全国也有相当的影响力。和多数江南大家出自本地或北来士族高门不同,毗陵庄氏本是普通百姓,从安徽流寓金坛,随后入常州经商。经过数百年发展,毗陵庄氏通过巧妙的通婚和持续不懈的努力,完成向上的阶层流动,成功跻身江南顶级书香世家。毗陵庄氏明清时期共中举79人,中进士35人,在全国范围内罕有其匹,更有兄弟鼎甲、兄弟会魁、兄弟三进士、兄弟二进士、三代八进士、七世十九进士、同榜三进士等诸多盛事。甚至直到当代,毗陵庄氏仍然家风不坠,如庄逢甘、庄逢辰、庄逢源三兄弟并为院士。
庄氏家族在明清时期的常州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名门望族。庄氏家族的房子,从城西到城东,几乎占据了常州半个古城,单单祠堂,就有20多个之多。
以庄存与故居为例,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后由庄氏后人扩建。乾隆十九年(1754年),庄存与弟弟庄培因考中状元,遂成“状元第”,原有仪门、旧有水码头、照壁及宝砚堂、启裕堂等房屋百间之多。
毗陵庄氏家族,以从金坛迁入常州的庄秀九为一世始祖。纵观庄氏家族,以中进士而发达,比如第四代中了进士,后到第八代有庄起元、庄廷臣同祖兄弟双双考中进士,分别搬到常州城内西门织机坊和东门太平仓,人称“西庄”和“东庄”。此后庄氏在科举中取得成功,基本都是这两个分支。而其他在科举上没有成绩的,基本上就湮没无闻。
庄存与故居
如今庄氏家族房屋遗存,一处位于常州市中心的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庄存与故居。故居位于医院西南一处角落,掩映在周边高楼大厦之中。庄存与故居是典型的江南院落,有着两进两间大院,目前已经修葺一新。
另外一处庄氏家族房屋则是位于市区杨柳巷和早科坊之间被称为“西庄”的“民元里1号”。经过修葺的“民元里1号”也是一座大型院落。进门处则是“庄氏塾馆”。
用常州话讲,庄家人很多在当地是'大先生'。庄氏族人重视教育,在家乡先后主办或参与创办的学校有常州私立中学、正衡中学、芳晖女中、粹化女学、冠英小学堂、幼幼女学、涤氛蒙养院等学校,为常州早期新式教育作出重大贡献。在外地,许多在官的庄氏子弟重教兴学,为地方和国家培养人才,赢得极好的口碑。比如现在常州当地著名的觅渡桥小学,其前身就是庄家创办的冠英小学堂。
庄氏家族与常州当地其他家族很多都是姻亲。在毗陵庄氏族谱上,姻亲栏目里列出的名人有一长串:唐荆川、洪亮吉、恽南田、盛宣怀、吕思勉、赵翼、瞿秋白……
可以说,庄氏家族塑造了常州的文化景观和生态。常州号称千载读书地,明清庄氏家族为这个称号奠定了基础。
中国科举第一家族,基本无贪官
《经学》的作者艾尔曼先生,亲自为庄氏族谱作序。在序言中,艾尔曼这样写道:明清时期,富饶的江南三角洲地区成为中国主要的粮仓,那里的文人学者成为日后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统治地位的艺术、文字和学术变革的主要发动者。宗族组织在长江三角洲引人瞩目的学术、社会和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常州庄氏家族的崛起便是一个重要的例证。
艾尔曼在书中分析,庄存与是因为与和珅的政治斗争而最终转向学术。庄氏家族从庄存与开始逐渐从政治方面的追求转向学术,并发展出常州学派,政治斗争是一方面原因,应该还有其他更为复杂的因素。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里面也体现出庄氏家族的一大特点,即他们家族通过科举考取进士数量之多,称之为“中国科举第一家族” 毫不为过。
明清时期庄氏出了200多位中上级官员,但是基本上无贪官,这也很少见。这与庄氏重视家风、家学渊源分不开。 常州周边市镇并不发达,因此庄氏家族中进士开始发达后,就迁居到常州城内,最后发展成为一个“城市宗族”。
庄氏家族的核心是“读书”,同时他们又是与时俱进的。在科举时代,读书是为入仕、做官,进入民国以后,随着科举的取消和时代社会的变迁发展,读书后的选择更多。特别是从民国开始,庄氏后人迁居上海、北京乃至海外都很多,取得更大的发展。对常州学派的研究,近来在学界也有“变热”的趋势。
清代庄氏代表人物书法欣赏
庄柱(生卒年待考),字书石,武进(今江苏常州)人。雍正五年(1727)进士,官浙江海防道。庄柱与其子庄存与、庄培因皆进士及第,世称 “父子文宗”;而庄存与、庄培因兄弟一个中榜眼、一个中状元,世称“兄弟翰林”。集状元、榜眼于一门,父子皆为进士之盛况极为罕见。 庄柱善书,诗文亦有家法。下面欣赏到的庄柱传世行书作品,脱胎于圣教序,行笔张弛有度,气息温文尔雅,一派文人书卷气息。
庄柱行书
庄存与(1719年~1788年),字方耕,号养恬,阳湖(常州)人。乾隆十年一甲二名进士(榜眼)。授编修,历任湖北、浙江乡试主考官,会试副考官,湖南提督,直隶学政,内阁学士,后升礼部左侍郎,潜心经学,旁及天文、田地、算法、乐律等籍,无不精研,善书法。为《常州经文学派》创始人之一。
他性清淡,虽长期任侍郎之职,却从不以经学自鸣。直至死后40年,其代表作《春秋正辞》才由其孙授甲刻印行世。成为常州学派第一部著作。他的经学理论开始作为家学由其侄儿庄述祖、庄有可,长孙庄绶甲、外孙宋翔凤、刘逢禄继承,继而影响社会,后学者有龚自珍、魏源,直至晚清的康有为、梁启超,遂开清代今文经学一派。因其主要代表人物多为常州人,故称常州学派,又称公羊学派。与惠栋的吴派、戴震的皖派鼎足而三。他通六经,兼治古文经学,尤其长于《尚书》,著有《尚书既见》、《尚书说》等。后人集有《味经斋遗书》总13种,另有《味经斋文稿》,已佚。
庄存与
庄存与行书楹联
庄存与书法匾额
庄培因(1723-1759)字本淳,号仲醇。江南阳湖(今江苏武进)人。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甲戌科进士第一人。授职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乾隆二十一年,庄培因出任福建乡试主考官。乾隆二十三年,出任福建学政,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乾隆二十四年病死于任上,年仅三十七岁。庄培因以诗文名,而恭和御制诗居大半。
庄培因之兄庄存与是乾隆十年乙丑科榜眼,故庄培因与其兄庄存与被称为“兄弟鼎甲”。而庄培因又是雍正五年丁未科状元知彭启丰的女婿。故他们又被称为“翁婿状元”。
庄培因崇尚气节,诗文流畅,书法精妙,尤以工楷闻名于世。乾隆二十一年,典试福建乡试归来所作《舟过富春江诗》及两年后的诗作《长侯试院杂花树诗》,留传于世并著有《虚一斋集》五卷。
庄培因书法'才德兼优' 匾
中国书法史册,感谢您的关注和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