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体字网 > 知识库

与孕妇梅开三度章节

来源:篆体字网 2024-01-20 05:32:43 作者:篆字君

竹沥

竹沥来源通竹茹系新鲜的淡竹和青杆竹等竹竿经火烤沥出的液汁。味甘,性寒。归心、肺、胃经。功效清热滑痰。临床用名有竹沥、竹油。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竹叶,味苦平。主咳逆上气溢筋急,恶疡,杀小虫。

根,作汤,益气止渴,补虚下气。

汁,主风痓.实,通神明,轻身益气。

《名医》曰:生益州。

案《说文》云:竹,冬生草也,象形,下者,箁,箬也。

《名医别录》:气味甘,大寒无毒,主治暴中风,风痹,胸中大热,止烦闷,消渴劳复。

《开宝本草》:大寒,疗暴中风,风痹,胸中大热,止烦闷。

《本草衍义补遗》:《本草》大寒。泛观其意,以与石膏、芩、连等同类,而诸方治产后胎前诸病,及金疮 口噤与血虚自汗、消渴尿多,皆阴虚之病,无不用缩手待尽。哀哉!《内经》曰:阴虚发热大寒能补,正与病对。薯蓣寒而能补,世或用之,惟竹沥因大寒置疑,是犹因盗嫂受金而弃陈平之国士也。竹沥味甘,缓,能除阴虚之有大热者。大寒者,言其功也,非以气言,幸相与可否。若曰不然,世人吃笋,自幼至老者,可无一人因笋 寒而有病;沥即笋之液也,况假于火而成者,何寒如此之甚?《本草纲目》:竹沥性寒而滑,大抵因风火燥热, 而有痰者宜之。若寒湿胃虚肠滑之人服之,则反伤肠胃。丹溪谓大寒,言其功不言其气,殊悖于理。谓大寒, 竹性虽寒,亦未必大寒也。

治子冒风痉,解射罔毒。又治牙疼。

《本草蒙筌》:木部

<篇名>淡竹叶

味甘、淡,气平、寒。阴中微阳。无毒。竹类颇多,难指何是。惟尝笋味,淡者为然。竹、雷竹、水竹,味淡兼甜,治病第一。竹、竹,味皆纯淡,采用亦宜;苦竹、紫竹,苦辣膻,不堪入药。东坡苏公云∶淡竹者对苦竹为文,除苦竹之外,皆淡竹也。迹此观之,足可征矣。逐上气咳逆,喘促,退虚热烦躁不眠。专凉心经,尤却风痉。(一种草类如铁线,茎似嫩稷,叶长尺余,亦名淡竹叶,俗多采,利小水,治喉痹等证并神效。)根止消渴神明,轻身益气。皮茹削去青色,惟取向里黄皮。主胃热呃逆殊功,疗噎膈哎哕神效。

败船茹原亦竹皮刮下,大用程漏处极多。取干煮之,亦止诸血。

烧取竹沥,与荆沥同。横锯截尺余,直劈作数块。两砖架起,紧火中烘。沥从两头流出,少加姜汁调服。(每沥一杯,加生姜自然汁二匙。)却阴虚发热,理中风噤牙。小儿天吊惊痫,入口便定;妇人胎产闷晕,下咽即苏。《衍义》云∶胎前不损子,产后不得虚。止惊悸,却痰涎。痰在手足四肢,非此不达;痰在皮里膜外,有此可驱。但世俗反以大寒,置疑不用。殊不知系火出,又佐姜汁,有何寒乎?

竹肉状如肉脔,每生苦竹枝上。鸡蛋般大,生啖毒多。戟人喉颡来红,且令爪甲变黑。须灰汁煮炼三度,然后依常菜食之。杀三虫,破老血。别有功效,人未尽知。

竹蓐惟盛夏间,状类鹿角色白。系慈竹逢雨滋润,每滴汁着地发生。同赤白治验。

节内黄粉,即天竺黄。(俗云天竺国生,非也。)旋飞尘沙结成,老竹间或可得。形类黄土,一名竹膏。

治小儿急慢惊抽,疗肥人卒暴风中。镇心明目,解热驱邪。\x竹笋\x发气托痘疮,更止消渴利小水。

桃竹笋苦有毒,(赖笋不成竹者,俗谓顽笋是也。)用捣成膏;六畜皮肉生蛆,纳入尽出。灰汁煮才可食,不尔亦戟人喉。更有\x仙人杖\x味咸,是笋成竹时立死。色黑如漆,收宜夏初。惟苦竹多生,专生哕气呕逆。大人翻胃反食,以虱入腹为病。状如症瘕,煮服即除。

《本草纲目》:淡竹沥

【修治】机曰:将竹截作二尺长,劈开。以砖两片对立,架竹于上。以火炙出其沥,以盘承取。时珍曰:一法:以竹截长五、六寸,以瓶盛,倒悬,下用一器承之,周围以炭火逼之,其油沥于器下也。

【气味】甘,大寒,无毒。

时珍曰:姜汁为之使。

【主治】暴中风风痹,胸中大热,止烦闷,消渴,劳复(《别录》)。中风失音不语,养血清痰,风痰虚痰在胸膈,使人癫狂,痰在经络四肢及皮里膜外,非此不达不行(震亨)。治子冒风痓,解射罔毒(时珍)。

蓳竹沥

【主治】风痓(《别录》)。

苦竹沥

【主治】口疮目痛,明目,利九窍(《别录》)。

功同淡竹(大明)。治牙疼(时珍)。

慈竹沥

【主治】疗热风,和粥饮服(孟诜)。

【发明】弘景曰:凡取竹沥,惟用淡、苦、蓳竹者。

雷曰:久渴心烦,宜投竹沥。

震亨曰:竹沥滑痰,非助以姜汁不能行。诸方治胎产金疮口噤,与血虚自汗,消渴小便多,皆是阴虚之病,无不用之。产后不碍虚,胎前不损子。本草言其大寒,似与石膏、黄芩同类。而世俗因大寒二字,弃而不用。《经》云:阴虚则发热。竹沥味甘性缓,能除阴虚之有大热者。寒而能补,与薯蓣寒补义同。大寒言其功,非独言其气也。世人食笋,自幼至老,未有因其寒而病者。沥即笋之液也,又假于火而成,何寒如此之甚耶?但能食者用荆沥,不能食者用竹沥。

时珍曰:竹沥性寒而滑,大抵因风火燥热而有痰者宜之。若寒湿胃虚肠滑之人服之,则反伤肠胃。笋性滑利,多食泻人,僧家谓之刮肠篦,即此义也。丹溪朱氏谓大寒言其功不言其气,殊悖于理。谓大寒为气,何害于功?《淮南子》云:槁竹有火,不钻不然。今苗僚人以干竹片相戛取火,则竹性虽寒,亦未必大寒也。《神仙传》云:离娄公服竹汁饵桂,得长生。盖竹汁性寒,以桂济之,亦与用姜汁佐竹沥之意相同。淡竹今人呼为水竹,有大小二种,此竹汁多而甘。沈存中言苦竹之外皆为淡竹,误矣。

【附方】旧十四,新七。

中风口噤:竹沥、姜汁等分,日日饮之。(《千金方》)

小儿口噤体热:用竹沥二合。暖饮,分三、四服。(《兵部手集》)。

产后中风,口噤,身直面青,手足反张:竹沥饮一、二升,即苏。(《梅师方》)。

破伤中风:凡闪脱折骨诸疮,慎不可当风用扇,中风则发痓,口噤项急,杀人。急饮竹沥二、三升。忌冷饮食及酒。竹沥卒难得,可合十许束并烧取之。(《外台秘要》)。

金疮中风,口噤欲死:竹沥半升,微微暖服。(《广利方》)。

大人喉风:筀竹油,频饮之。(《集简方》)。

小儿重舌:竹沥渍黄柏,时时点之。(《简便方》)。

小儿伤寒:淡竹沥、葛根汁各六合。细细与服。(《千金方》)。

小儿狂语,夜后便发:竹沥夜服二合。(姚和众《至宝方》)。

妇人胎动:妊娠因夫所动,困绝。以竹沥饮一升,立愈。(《产宝》)

孕妇子烦:杨氏产乳:竹沥,频频饮之。《梅师方》:茯苓二两,竹沥一升,水四升,煎二升,分三服。不瘥,更作之。

时气烦躁,五、六日不解:青竹沥半盏,新水半盏,相和令匀,非时服。(《千金方》)。

消渴尿多:竹沥恣饮,数日愈。(《肘后方》)。

咳嗽肺痿:大人、小儿咳逆短气,胸中吸吸,咳出涕唾,嗽出臭脓。用淡竹沥一合,服之,日三、五次,以愈为度。(李绛《兵部手集》)。

产后虚汗:淡竹沥三合,暖服,须臾再服。(昝殷《产宝》)。

小儿吻疮:竹沥和黄连、黄柏、黄丹敷之。(《全幼心鉴》)。

小儿赤目:淡竹沥点之。或入人乳。(《古今录验》)。

赤目眦痛不得开者,肝经实热所致,或生障翳:用苦竹沥五合,黄连二分。绵裹浸一宿,频点之,令热泪出。(《梅师方》)。

猝牙齿痛:苦竹烧一头,其一头汁出,热揩之。(姚僧坦《集验方》)。

丹石毒发:头眩耳鸣,恐惧不安。淡竹沥,频服二、三升。(《古今录验》)

《药鉴》:气寒,味苦辛平,痰家之要药也。必用姜汁佐之,方行经络。故痰在四肢者,非竹沥不能开。痰在皮里膜外者,非加姜汁不能除。痰在胸间者,当用竹沥,风痰亦用。能治热痰,又能养血清热。有痰厥不省人事几死者,得竹沥灌之立醒。

《本草经疏》:竹沥,竹之津液也。经云大寒,亦言其本性耳。得火之后,寒气应减,性滑流利,走窍逐痰, 故为中风家要药。凡中风之证,莫不由于阴虚火旺,煎熬津液,结而为痰,壅塞气道,不得升降,热极生风, 以致猝然僵仆,或偏痹不仁。此药能遍走经络,搜剔一切痰结,兼之甘寒能益阴而除热,痰热既祛则气道通利,经脉流转,外证自除矣。其主胸中大热,止烦闷者,取其甘寒清热益阴之功耳。观古人以竹沥治中风,则知中风未有不因阴虚痰热所致,不然,如果外来风邪,安得复用此甘寒滑利之药治之哉?

简误:寒痰,湿痰,及饮食生痰,不宜用。

《雷公炮制药性解》:竹叶,味甘淡,性平,无毒,入心、肺、胃三经。主新旧风邪之烦热、喘促气胜之上冲,疗伤寒,解虚烦,治消渴,疗喉痹,止呕吐,除咳逆。有一种苦竹叶,主舌疮目痛。去青刮取为竹茹,主胃热呕呃,除烦解渴,疗吐衄崩中、噎膈气溢、筋极五痔。火烧竹沥,主阴虚发热、中风口噤,除自汗,解消渴,止惊悸,清烦躁,痰在手足四肢非此不达,痰在皮里膜外有此可驱,又主小儿天吊惊痫、妇人怀妊晕闷,胎前不损子,产后不得虚。笋,补气止渴,久食益人。

按:竹叶生于中半以上,故主治多在上焦,心肺胃皆脏腑之居上者也,宜并入之。味苦者,专泻南方。竹茹者,兼除土郁,故主用小殊。竹沥者竹之液也,犹人身之血也,极能补阴,况阴之不足,由于火烁,竹沥长于清火,则血得其养。《本经》已载其功,丹溪又详其效,而世俗不能常用者,盖泥《证类》之大寒耳。不知竹即笋之老者也。今人自幼食笋,至老不撤,曾无中其寒凉之害者,沥则假火而成,何寒之有。《证类》所谓大寒者,盖表其功,非论其气也。幸高明者准之以理,斯药无遗用矣。

《本草乘雅半偈》:竹叶(本经中品)

尸录贞五年,禹有海犯盗禁,罪罗浮,入至十三岭,巨竹百,围二一尺,二十九,长二丈,海户因破之为筏,后献于刺史李复陆可为图而记之。观其节候,则策数刻,定无盈亏。

青白之交曰茹,可称部署之少阳分形层之层,胁所□。

通中有节,界节似经,顾如环无端者奇之,八偶之十二可默会矣。

合天之文并合地之理矣,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之阴阳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每见种竹人,三岁者尽删之,并锄前根之老夙者,此唯更历六期之半。【气味】苦平,无毒。【主治】主咳逆上气,血溢,筋急,恶疡,杀小虫。根作汤,益气,止渴,补虚,下气;实【核】曰∶土中苞笋,各以时出,旬日落箨成竹也。茎有节,节有枝,枝有节,节有叶。叶必三之,枝必两之。枝下之枝,一为雄,二为雌,雌者孕笋成竹。根鞭喜行东南,六十年一花,花实则枯。枯曰 ,实曰 ,小曰筱。大曰 。按戴凯之竹谱云∶植物之中,有名曰竹曰笼竹,黄帝使伶伦伐之于昆仑之墟,吹以应律者;曰员丘帝俊竹,节可为船;曰竹,薄肌而劲;曰篁竹,坚而促节;曰棘竹,生交州诸郡,丛生,有十数茎,大者二尺围,肉至浓,实中,夷人破以为弓,其笋食之,落人须发,一名笆竹;曰 竹,大者如腓,虚细长爽,南人取其笋,未及竹者,灰煮,续以为布;曰弓竹,出东垂诸山中,长数十丈,既长且软,不能自立。薛翊异物志云∶斑驳如玳瑁,曰苏麻竹,一名沙麻竹,长数丈,叶大如履,竹中可爱者,可以为弓,五岭左右遍有之。曰 竹,叶薄而广,吴都赋所谓竹则即越女试剑竹是也,桃枝,是其中最细者。曰 竹,生昆仑之北南岳之山,长千丈,断节为大船;曰般肠竹,生东郡,缘海诸山中,其形未详;曰服伤竹,大者五六寸,其中实满,曰挲摩竹,桂广皆植,大若茶碗,竹浓而空小,一人正擎一竿,见岭表录;曰箸竹,长三丈许,围数寸,至坚利,土人以为矛,可作弹弓弦,其笋未成竹时,堪为纠,又名史叶竹,又名竹;曰百叶竹,生南垂界,甚有毒,伤人必死,一枝百叶,因为名,一名竹;曰繇竹,为物丛生,见吴郡赋;曰竹,一丰二种,至似苦竹而细软肌薄;曰盖竹,亦大,肌薄色白,生江南深谷山;曰简篑竹,竹节疏而笋可食;曰 筒竹,见吴都赋,笋可食;曰鸡胫竹,似胫,大者不过如指,疏叶黄皮;曰竹,似芦,出扬州东垂,肌理匀净,可以为篪;曰箭竹,高者不过一丈,节间三尺,坚劲中矢,二竹,亦皆中矢;竹,一尺数节,叶大如扇,俗谓之,可以作篷,亦可作矢;彗筱竹,中帚;细竹,若箭竹可作箭;莽竹,疏节;邻竹,坚中;竹,中空;仲竹,无 俱见尔雅;种龙竹、竹,见广志;桃枝竹,皮滑而黄,可以为席;竹,实浓脆,孔小,几于实中,安成以南有之;又桃竹,江心石上出,可为杖,竹谱云∶竹皆中空,此竹独实如木;利竹,蔓生若藤,实中而坚韧;汉竹,大者一节受一斛,小者受数斗;菡 竹,大如脚指,笋皮未落,往往有细虫啮之,箨陨成赤文,似绣画可爱;木竹,出灵隐山,中坚,亦通节脉;菰 竹,生于海南,内实外泽,晋竹,吴王赐越,见吴越春秋;永嘉大罗山,有龙牙竹,其竹长四五尺,稀节,人取,必有大风雨雷电,人下山则止;齐民要术, 竹,笋无味;杜台卿淮赋,有槟榔竹;身毒国,出竹,可为杖,一名狭竹,张骞西至大宛所得,见汉书,一名 竹,广志,新州石城陕隘,宋绍兴中,州守黄济,植 竹,围绕之,竹有刺,芒棘华然,一豚不能入;涩勒竹,有芒,可以锉爪,见老学庵笔记;繇梧竹,长三四丈,围一尺八九寸,可作屋柱,出交 ,见南方草木状;葺竹,头有文,文见字林;狗竹,毛在竹间,见临海异物志;无筋竹,色如黄金,坚贞疏节,出岭南,见竺法真罗山疏;石麻竹,劲利可为刀,见裴渊广州记;苞竹,堪作布,见顾微广州记;实心竹,文彩斑驳,可为器物;又垂丝竹,枝弱下垂,见云南记;咸都有对青竹,黄而沟青,浙亦有之,惟会稽颇多,呼为黄金间碧;玉竹,见养 漫志;护居竹,见无锡县志;竹,如苦竹,长节而薄,可作屋椽;竹,青皮,内白如雪,软轫可为索;三棱竹,状若棕榈,叶茎柄三脊;射竹,可为箭;峡州玉泉,鬼谷子洞前竹,竹叶有文成符,叶叶不同,佩之可以避患,见宋陈日华琐碎录;有匾竹,出庐山,释惠远,能役使鬼神,善辟蛇,行者尝持此竹,笋出亦匾;建安 竹,一名箪竹,节中有人,长尺许,头足皆具,大者中甑,笋亦中射,见异苑;雷州有电斑竹,见地理志;相迷竹,内空生黄,堪作丸;镛竹,内空,容三升米,亦生黄,俱出广州;新妇竹,出武林,竹圆,直可作篦;高潘州有疏节竹,五六尺一节。通志,竹之良者有 竹,又溱州通竹,直上无节,空心,见北户录;桂阳县出筌竹,大者围二尺;又交趾有 竹,实中有毒,以刺虎,中之则死,见山海经注;辰州有龙丝竹,高盈尺,细如针,江湖中一种野竹,其叶纠结如虫状,名虾蛸竹,见语异录;当涂县慈姥山,有箫管竹,圆致异于他处,篁坚而促节,皮白如霜粉;蜀嘉定,产月竹,每月生笋;汉阳出 竹,南方草木状;扶南有云母竹,一节为船;山海经舜林竹,一节可为船;罗阳竹,若芭蕉;黎母竹,每丈一节;临贺竹,其大十抱;人面竹,有节,一覆一仰,如画人面;广西出雪竹,斑极大,红而有晕;蜀涪州有相思竹,对抽并胤;竹,异物志,南方思劳国所产,可砺指甲,李商隐射鱼曲 弩箭磨青石,绣额蛮渠三虎力,字又作涩勒,东坡诗倦看涩勒暗蛮村;合欢竹,出南岳下渚州,安思县多苦竹,有青白紫黄四色;浙中有天亲竹,末皆两岐;成都府彭县,大隋山,生竹若龙头,俗呼龙头竹;九嶷山有双梢竹,初生枝叶即分两梢,亦名合欢竹、荻芦竹,冬天不凋,其竹似芦荻;鹤膝竹,节下大小似苦竹,闽中人呼为槌竹;石竹,生闽中,竹似石竹而小;古散竹,节似马鞭,叶似桐树而皮似棕榈;竹,出襄州卧龙山,诸葛亮祠中,长百尺,只梢上有叶,雪峰语录,雪峰为刹,与经蒋诸山相甲乙,冈峦百里间,有竹;玄倭国有 干竹;少室山有爨器竹;又繇广志,永昌有汉竹,围三尺余,大者,一节受一斛;神异经,南方荒中,有 竹,长百丈,围二丈五六尺,浓八九寸,可以为船;有筛竹,一名太极竹,可以为船;占城国,出观音竹,如藤,长丈八尺许,色黑如铁;会稽县有公孙竹,高不盈尺;越州产越王竹,状若荻枝,代酒筹。次有沙箸竹,欲采者,轻步从之,闻人声,则缩入沙中;罗浮山有龙公竹,大径七尺,常有凤凰栖宿;增城县,倪山,产娑罗竹,围三四尺,性坚,可为弓;篷山有浮筠竹,叶青;梧竹,可作屋柱;奉化新岭山生竹,高仅五寸,叶皆白色;清江县瑞筠山有竹,色如烂银;齐民要术,芜竹,黑皮,竹汗有文,茎紫,子如大珠。郭璞云∶桂竹出始兴,小桂县,上合防露,下疏来风,每日出罗纨金翠,望若花开;山经云山有桂竹,甚毒,伤人必死,一曰状如甘竹而皮赤;方竹,见宁波志,葛仙植于定海灵峰者;益部方物志,有方竹赞,笋谱方竹出澧州、西游川、铁冶辰山之阳,北户录澄州产方竹,体如削成,劲挺,堪为杖,隔州亦出,大者数丈;又黑竹,出西山,长二尺许,如指大,纯墨色,叶玄碧,见文太史墨竹铭,蕲水县,凤栖山下,有王羲之洗笔池,崖边小竹,俱成墨色;笋谱,道州泷中多丹竹,每节一丈,或八尺,茎不大,袅袅摇空,粉节,上似有丹色;竹谱,宜都县,飞鱼口,有大者不过寸许,鲜明可爱;黔阳县亦竹冈,冈垄纠盘,丛生赤竹;云窗杂志,凝波竹,出区吴山,紫枝绿叶,花如石榴,实如莲子,服之体轻,赵飞燕舞于掌上,服此实也;谷漫录,张堂云∶同邑安福西乡,周俊叔家,有十二时竹,绕节凸生子丑寅卯十二辰字,点画可数;清异录,荆南判官刘或,弃官秦陇,箧中收大竹十余颗,每有客,则斫取少许煎饮,共辛香如鸡舌,人坚叩其名,谓之丁香竹,非中国所产也;睽车志,绍兴中,四明有巨商泛海,阻风,抵一山下,因攀蹑而登绝顶,有梵宫焉,窗外竹数个,枝叶如丹,商坚求一二竿,截之为杖,每以刀锲削,辄随刃有光,心异之,至一国,有老叟曰∶君亲至补陀落伽山观音坐后,旃檀林紫竹也,

商惊悔,取削弃余札宝藏之,有久病无药可愈者,煎汤饮之即愈。又有似竹而异名者曰楝,曰棕,盖别类也;品类虽繁,入药宜用 竹,次用淡苦二种,又有一种薄壳者,曰甘竹,其叶最良。先人博议云∶易生易长,虚中有节,性质疏畅,映芘幽独,岁寒不凋,春荥自若,真隐君又云∶秋深引根,冬半孕笋,然以偶生,略分先后发也。春分出十成竹,枝必偶,叶必三,空中直上,具木中有火之象。故笋可发疮,沥通经脉,茹主呕哕,叶清烦热,皆透达木火之所不及者也。

又云∶去外皮一重,取青白之交曰茹,此竹气通上彻下,透表及里之所,用之可通上下,而使气清,达表里,而不致骤急者也。

又云∶直达中空,抽水土之力迅捷,沥即竹中之水,顾理文如腠,而界节似经,则通中之节,固非往而不返者矣。如病久渴,即节而不通;心烦,为通而不节;竹沥之力,通节交互,故渴可解,而烦可息。但竹沥行中有节,直达之力居多,须佐以姜汁,便可横遍,且得尽木火之体用也。

【 】曰∶竹者,物之有筋节者也。故筋节字皆从竹,又竹从两个,枝必二,叶必三,即火二木三之象也。性喜东南,故九河鲜有,以卦推之,尔雅翼云∶巽为竹。易系云∶震为竹, ,幼竹也。可见方以类聚矣。茎有节,节有枝,枝必三枝复有节,若三候成节也故主候失符节,致令气逆气溢,或若霜露不下,则菀 不荣,致令筋急焦渴也。实通神明,轻身益气者,竹六十岁始华,穷历支干变化故也。客曰∶吾见竹叶一岁成,二岁茂,三岁密,至四岁则细,五岁疏,六岁瘁矣。未见有至六十岁而华者。颐曰∶古人盖指疏理得宜,根历一元而言,不但举一茎之荣枯已也。客曰∶竹节生时已具,安见其与四时合耶。颐曰∶冬半而孕,春半而生,夏半而代叶,秋半而引根,四气历然,非独以出土之时为生也。(述异记云∶卫有淇园出竹,在淇水之上。埤雅传云∶淇园 ,下淇园之竹以为,伐淇园之竹以为矢,淇园,殷纣竹箭园也。盖淇之产竹,土地所宜,故风人以此美卫武之德也。)

(谢庄云∶直而不介,弱而不亏,香袅人圃,箫瑟云岩,推名楚潭,美质良池。)

(江云∶有嘉生之美竹,挺纯姿于自然,含虚中而象道,体圆质而仪天,托宗爽,列族圃田。)

(刘宽夫云∶坚可以配松柏,劲可以凌霜雪,密可以泊晴烟,疏可以漏梢月,婵娟可玩,劲(白居易云∶竹似肾,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性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思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多树之为庭实焉。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犹爱惜之封植之。竹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竹不能自异,惟人异之,贤不能自异,惟用贤者异之。故作记以闻于今日用贤者云)。

(阳明子云∶竹有君子之道四焉,中虚而静,通而有间,有君子之德,外节而直,贯四时而 叶无所改。有君子之操,应蛰而出,遇伏而隐,雨雪晦明无所不宜。有君子之时,清风时至,玉磬珊然。中采齐而协肆夏,揖逊俯仰,若洙泗群贤之交集风止籁静,挺然独立,不挠不屈,恍虞廷群后,端冕正笏,而列于堂陛之侧,有君子之容,竹有是四者,而以君子名,不愧于其名。)

《景岳全书》:味甘,性微凉,阴也,降也。治暴中风痰,失音不语,胸中烦热,止烦闷消渴。丹溪曰:凡 风痰虚痰在胸膈,使人癫狂,及痰在经络四肢、皮里膜外者,非此不达不行。

《本草易读》:淡竹沥

内容:甘,寒,无毒。清热除烦,消痰止渴。治中风失音,解风痹胸热。

中风口噤,同姜汁服。(验方第一。)

子烦,频服。(第二。)

小儿重舌,同黄柏时时点之。(第三。)

小儿目赤,点之。(第四。)

《本草崇原》:气味甘大寒,无毒。主治暴中风,风痹,胸中大热,止烦闷,消渴,劳复。(《别录》附)

(?竹、淡竹、苦竹皆可取沥,将竹截取二尺许劈开,以砖两片对立架竹于上,两头各出五七寸,以火炙出其沥,以盘承取。)

朱震亨曰∶竹沥滑痰,非助以姜汁不能行。

《本草新编》:淡竹叶,味甘、淡,气平寒,阴中微阳,无毒,入心、脾、肺、胃。逐上气咳喘,散阳明之邪热,亦退虚热烦燥不眠,专凉心经,尤祛风痉。

竹茹,主胃热呃逆,疗噎膈呕哕,尤止心烦。竹沥,却阴虚发热,理中风噤口。小儿天吊惊痫,入口便定。妇人胎产闷晕,下喉即苏。止惊怪却痰。痰在手足四肢,非此不达;痰在皮里膜外,非此不却。世俗以大寒置之。不知竹沥系火烧出沥,佐之姜汁,水火相宜,又何寒哉。以上三味,总皆清痰泻火之药,因其气味寒,不伤元气,可多用,以佐参、苓、芪、术健脾开胃也。

或疑竹叶、竹茹、竹沥,同一物也,何必强分其功效?不知有不可不分者在也。竹叶轻于竹茹,虽凉心而清肺;竹茹轻于竹沥,虽清心而清胃;若竹沥则重于竹叶、竹茹,虽清心而兼补阴也。

或问古人以竹沥治中风,似于中风皆痰也,痰生于风乎?曰:中风未有不成于痰者也,非痰成之于风也。使果成于风,似外邪之中矣,古人何以复用此甘寒滑利之竹沥,以化消其痰哉。

或问淡竹叶世疑是草本,是耶非耶?曰:即竹叶耳,但不可用苗竹、紫竹之叶。盖二叶之味多苦,不堪入药,其余诸竹之叶,味皆淡者也,故以淡名之,非草本之叶也。若草本之叶,非是竹叶,乃俗名畅脚者也,其性虽寒,能止咳嗽,然而终不能入心以消痰也。

《本草备要》:泻火,滑痰,润燥

甘寒而滑。消风降火,润燥行痰,养血益阴(竹之有沥,犹人之有血也。故能补阴清火)。利窍明目。

治中风口噤,痰迷大热,风痉癫狂,烦闷(《产乳》方∶妊娠苦烦名子烦,竹沥不限多少,细服。《梅师》加茯苓煎)消渴,血虚自汗。然寒胃滑肠、有寒湿者勿服(《经疏》曰∶中风要药。凡中风未有不因阴虚火旺、痰热壅结所致,如果外来风邪,安得复用此寒滑之药治之哉!丹溪曰∶痰在经络四肢、皮里膜外者,非此不能达行。又曰∶味甘性缓,能除阴虚之有大热者。寒而能补,胎后不碍虚,胎前不损子。世人因《本草》大寒二字,弃而不用,然人食笋至老,未有因寒而病者。沥,即笋之液也,又假火而成,何寒如此之甚耶?《治法》云∶竹沥和米煮粥,能治反胃)。

竹类甚多,淡行肉薄,节间有粉,多汁而甘,最良;?竹坚而节促,皮白如霜;苦竹本粗叶大,笋味苦。入药,惟此三种,功用略同。竹茹即刮取青皮。竹沥如取荆沥法。姜汁为使(姜能除痰,且济其寒)。

笋尖发痘疮(《本草》未载。昂按∶笋蕨多食,皆能燥血,故笋有刮肠篦之名。惟同肉煮食,则无害也)。

《本经逢原》:竹叶兼行肌表,故能疗疮杀虫;竹茹专清胃腑,故能止呕除烦;竹沥善透经络,能治筋脉拘 挛,痰在皮里膜外,筋络四肢,非竹沥不能化之。纯阴之性,虽假火逼,然须姜汁鼓动其势,方得应手取效。

《千金》治风痱身无痛,四肢不收,志乱不甚,有竹沥饮子。详《本经》疗筋急,专取竹沥之润以濡之也。《千 金》治四肢不收,则兼附、桂、羚羊之雄以振之也。一以舒急,一以收缓,妙用不可思议。或言竹沥性寒,仅可 施之热痰,不知入于附桂剂中,未尝不开发湿痰寒饮也。惟胃虚肠滑,及气阻便秘者误投,每致呃逆不食,脱 泻不止而死。不发则已,发则必暴,卒难挽回也。

《本草经解》:竹沥气大寒,秉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甘无毒,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

暴病皆属于火,火炽风生,以致僵仆,或偏痹不仁,竹沥甘寒,可以清热缓急,所以主之。胸中者,太阴脾经经行之地,脾阴虚,则胸中大热矣,甘寒清热,所以主之。肾者水也,心者火也,水不制火,则心中烦闷而消渴矣,其主之者,甘寒可以壮水而清火也。劳复也,伤寒热病愈后,劳碌而复热也,其主之者,亦以甘寒能补能清耳。

《本草从新》:竹沥

泻火滑痰、润燥。

甘苦寒滑。清痰降火。(虚者宜与参并行、人参固其经、竹沥通其络、则甘寒气味、相得益彰。)治中风口噤。(经疏云∶中风要药、凡中风未有不因阴虚火旺、痰热壅结所致、如果外来风邪、安得复用此寒滑之药治之哉、痰迷大热。(丹溪曰∶痰在经络四肢、皮里膜外者、非此不能达行、时珍曰∶竹沥性寒而滑、大抵因风热燥火而有痰者宜之、若寒湿胃虚肠滑之人服之、则反伤肠胃、笋性滑利、多食泻人、僧家以笋为刮肠篦、即此义也。)卒然牙疼,(烧苦竹沥乘热揩之。)风痉癫狂。自汗烦闷。消渴反胃。(和米煮粥服。)寒胃滑肠。有寒湿者勿用。(竹能损气、故虚人食笋、甚不相宜。)竹类甚多。淡竹肉薄。节间有粉。多汁而甘。最良。竹坚而节促。皮白如霜。苦竹本粗大。叶长阔。笋味苦。入药惟此三种。取竹沥如取荆沥法。姜汁为使(姜能除痰、且济其寒、故每兼用。小儿吻疮、竹沥和黄连、黄柏、黄丹傅之、效。)

《得配本草》:竹沥

姜汁为之使。畏皂刺、油麻。

甘,寒。治狂闷,利九窍。疗破伤中风,止因触胎动,养血明目。凡痰在经络四肢胸膈及皮裹膜外,非此不达不行。和姜汁,治中风热郁之痰。合地黄,治时症阴虚之热。

肠胃寒湿者禁用。

《本草求真》:[批]清皮里膜外燥痰。竹沥专入经络皮里膜外。甘寒而滑,治专消风降火,润燥行痰,养血益阴。凡小儿天吊惊痫,阴虚发热口

噤,胎产血晕,痰在经络四肢皮里膜外者,服之立能见效。盖沥之出于竹,由血之出于人也。极能补阴,长于清火,补阴亦由火清而致。性滑流利,走窍逐痰,故为中风要药。以中风莫不由于阴虚火旺,煎熬津液成痰,壅塞气道,不得升降,服此流利经络,使痰热去,气道通,而外症愈矣。故火燥热者宜之。时珍曰:竹沥性寒 而滑,大抵因火烁热而有痰者宜之。若寒湿,胃虚肠滑之人服之,则反伤肠胃。笋[批]竹笋。性滑利,多食泻 人,僧家谓之刮肠篦,即此义。朱氏谓大寒,言其功不言其气,殊悖于理,谓大寒为气,何害于功。若脾胃肠 滑,寒痰湿痰,食积生痰,不可用也。

《神农本草经读》:气味甘、大寒,无毒。疗暴中风,风痹,胸中大热,止烦闷,消渴,劳复。(《别录》)

《本草便读》:竹沥

能豁痰而清热。皮间膜外尽搜除。治类中与偏枯。经络四肢都走遍。以其甘寒滑利。须同姜汁和冲。(竹沥甘寒滑利。入胃腑。达大肠。功主清热豁痰。以其为竹中之津液也。故凡经络四肢及皮里膜外痰热壅滞者。非此不达不行。一切卒暴中风等证。经络中皆有痰涎。均宜配入姜汁用之。不特热以制寒。且姜汁亦有开痰宣散之功。一开一降。相辅而行也。)

《本草撮要》:【竹沥】

内容:味甘。入手少阴足阳明经。功专豁痰下气。得姜汁治中风口噤。得葛根汁治小儿伤寒。和黄连、黄柏、黄丹数小儿吻疮效。得茯苓治子烦。姜汁为使。

《本草害利》:

〔害〕寒,滑肠,有寒痰、湿痰及饮食生痰者,勿用。

〔利〕甘辛淡寒,若热痰在皮里膜外者,直达以宣通,痰在经络四肢者,屈曲而搜剔,开失音不语,舒肢体挛蜷、风痱等证

〔修治〕伐取淡竹,俗谓之光竹,须生长甫及一年者嫩而有力,多汁而甘,去枝叶,截去节,对劈开,架砖上,中间火炙,两头用磁盆承取。

《本草分经》:甘、苦,寒、滑。消痰降火,行经络四肢皮里膜外之痰,凡痰因风热燥火者宜之。姜汁为使。虚者与参同用,使人参固其经,竹沥通其络,则甘寒气味相得益彰。

《本草择要纲目》:竹沥

【气味】 甘大寒无毒。姜汁为之使。(凡取竹沥。宜用淡苦竹者佳。以竹截长五六寸。以瓶盛倒悬。下用一器承之。周遭以火逼之。其沥滴流于器内。)

【主治】风痹。胸中大热。止烦闷。消渴劳复。养血清痰。风痰虚痰在膈胸。令人癫狂。痰在经络四肢及皮里膜外。非此不能达。治子冒风 。解射罔毒。凡阴虚则发热。竹沥味甘性缓。能除阴虚之有大热者。寒而能补。与山药寒补义同。大寒言其功。非独言其气也。其性滑痰。非助以姜汁不能行。诸方治胎产金疮口噤。与血虚自汗。消渴小便多。皆是阴虚之病。无不用之。然寒湿胃虚滑肠之人。服之则反伤肠胃。

《玉湫药解》: 味甘,性寒,入手太阴肺经。清肺行痰。

竹沥甘寒疏利,清胸膈烦渴,开痰涎胶黏,治中风心肺郁热,孔窍迷塞之证。

鲜竹去节,火烘沥下,瓷器接之。其性虽寒,不至滑泻肠胃。清上之药,最为佳品。

【来源产地】

《中药大辞典》

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茎用火烤灼而流出的液汁。

大部分地区均产。

【现代药理研究】

1.竹沥有镇咳、祛痰、平喘作用。

2.竹沥有促进小肠推进运动的作用。

(整理编辑、审核校对/小k)

(媒体/全思捷)

上一篇:碧昂斯 诺里斯

下一篇:上司喂养手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