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今日头条,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大黄冠啄木鸟
1. 大黄冠啄木鸟。为啄木鸟科绿啄木鸟属的鸟类。体长29cn--36cm之间,体重122g--160g之间,是体形较大的绿色啄木鸟。喉黄色,具形长的黄色羽冠,尾黑。翅上飞羽具黑色及褐色横斑,体羽局部绿色。与黄冠绿啄木鸟的区别在头部无红色。 攀木觅食时以嘴叩树,叩得非常快,频率达每秒15-16次。头骨十分坚固,大脑周围有一层绵状骨骼,内含液体,对外力能起缓冲和消震作用;头骨周围还具有起减震作用的肌肉,能把喙尖和头部始终保持在一条直线上。
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中、低山常绿阔叶林内。留鸟。主要以昆虫为食,有时也吃植物种子和浆果。分布在中国南部,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赤胸拟啄木鸟
2.赤胸拟啄木鸟。 ,是 须鴷科 、 拟啄木鸟属 的小型鸟类,体长15-17cm,体重38g--48g,前额和头顶前部朱红色,头顶后部黑色,其余上体橄榄绿色。眼上眼下具鲜艳的橙黄色斑,在暗色的头部极为醒目。颏、喉、胸橙黄色。上胸具一宽的鲜红色胸带,在橙黄色的胸部亦甚显眼。其余下体淡黄白色,具暗绿色纵纹,脚鲜红色。
赤胸拟啄木鸟主要栖息于低山和山脚平原地带阔叶林和林缘与农田地区,以植物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吃昆虫和昆虫幼虫等动物性食物。中国以内分布于云南的盈江、潞西、双江、永德、耿马、澜沧、景谷、景东、思茅、西双版纳、元江等地区。赤胸拟啄木鸟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蓝耳拟啄木鸟
3.蓝耳拟啄木鸟。 为 须鴷科 、 拟啄木鸟属 的小型鸟类,体长约17厘米,外形和 蓝喉拟啄木鸟 非常相似,但体型较小,头顶无红色,额黑色,头顶蓝色,眼下有一红色斑,喉和耳覆羽蓝色,耳覆羽上下各有一红色斑。上体暗草绿色,下体黄绿色。蓝耳拟啄木鸟幼鸟头顶全为蓝色。其余似成鸟。
蓝耳拟啄木鸟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休息时多栖于高树顶端水平枝上,并不断发出粗犷的鸣叫声。叫声变化多样且发声快速,但在冬季几乎不鸣叫。主要以植物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吃部分昆虫和昆虫幼虫。蓝耳拟啄木鸟在中国以内分布于云南西南部和南部。蓝耳拟啄木鸟已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
蓝喉拟啄木鸟
4.蓝喉拟啄木鸟。 是须鴷科、拟啄木鸟属的鸟类。蓝喉拟啄木鸟为小型鸟类,体长20-23cm。前额至头顶鲜红色,其上有一宽阔的黑色横带,将此红色分为前后二块;头侧、颏、喉蓝色,下喉两侧各具一红色点斑。上体草绿色,下体淡黄绿色。
蓝喉拟啄木鸟常单独或成对活动,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m以下的中低山地、丘陵、沟谷和山脚平原地带的常绿阔叶林中,以榕树和其他树木果实、种子和花等植物性食物为食。分布于云南西部、中部、南部和东南部,以及贵州和广西。在中国以内分布于云南西南部和南部,蓝喉拟啄木鸟已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
黑眉拟啄木鸟
5.黑眉拟啄木鸟。 为须?科、拟啄木鸟属的小型鸟类,体长20-25cm,外形和金喉拟啄木鸟非常相似,但具粗著的黑色眉纹,头侧和耳覆羽以及下喉蓝色而不为银灰色,前颈两侧各有一块鲜红色斑。
黑眉拟啄木鸟主要栖息于海拔2500m以下的中、低山和山脚平原常绿阔叶林和次生林中,常单独或成小群活动,以植物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吃少量昆虫等动物性食物。黑眉拟啄木鸟在中国以内分布于广西、海南岛和台湾,黑眉拟啄木鸟已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金喉拟啄木鸟
6.金喉拟啄木鸟。 是须鴷科、拟啄木鸟属的鸟类。金喉拟啄木鸟为小型鸟类,体长19-24cm。额深红色,头顶金黄色,后枕具一大块深红色斑,耳羽和头侧银灰色,上体草绿色,颏和上喉金黄色,下喉淡银灰色,其余下体淡黄绿色。嘴厚,脚绿色。
金喉拟啄木鸟栖息于海拔500-2500m的常绿阔叶林中,主要以植物果实、种子和花等植物性食物为食。分布于云南贡山、 泸水 、 腾冲 、盈江、永德、澜沧、西双版纳、绿春、马关、屏边等西部、南部和东南部以及西藏南部和广西西南部。金喉拟啄木鸟已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鳞腹绿啄木鸟
7.鳞腹绿啄木鸟。 是啄木鸟科、绿啄木鸟属的中型鸟类,体长30-36cm,雄鸟头顶和冠羽血红色,眼先和眉纹白色,白色眉纹之上又有一条黑纹。背、肩草绿色,腰黄色,翅和尾暗褐色而具白色横斑。下体绿白色,具暗色鳞状斑。嘴黄色。雌鸟头顶不为黄色而为黑绿色。
鳞腹绿啄木鸟主要栖息于海拔2500m以下的山地阔叶林和混交林中,以蚂蚁等蚁类为食,也吃蚁卵和其他昆虫。鳞腹绿啄木鸟在中国以内分布于西藏南部。 鳞腹绿啄木鸟已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 》(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黄纹拟啄木鸟
8.黄纹拟啄木鸟。 黄纹拟啄木鸟头部纵纹色深,耳羽绿色。其虹膜为褐色,嘴颜色近黑,脚为黑色。可以发出per-roo-roo-rook的喉音;也发圆润如笛音的升调叫声。黄纹拟啄木鸟常栖息于开阔的落叶林中。 以树木种子为食。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绿拟啄木鸟
9.绿拟啄木鸟。 须科拟啄木属的一种。形较大拟啄木鸟略小,体长约260mm。头、颈及胸浅褐而具淡黄白色条纹;喉几为淡黄白色;身体余部草绿色。 虹膜 棕褐色,眼周裸露部黄色;嘴峰角黄色; 跗跖 和趾角黄色或橙黄色,爪褐色。 国内仅见于云南省的景洪、勐腊、耿马及盈江那邦等地, 留鸟 。多见单个活动于坝区或村寨附近的高树上,有时也见于龙山林中。食物以 果实 为主。
大拟啄木鸟
10.大拟啄木鸟。体长30-34cm。中型鸟类,背、肩暗绿褐色,其余上体草绿色。头、颈蓝色或蓝绿色,羽基暗褐色或黑色。上背和肩暗绿褐色,或缀暗红色。下背、腰、尾上 覆羽 和 尾羽 亮草绿色。尾羽羽干黑褐色。食物主要为马桑、五加科 植物以及其他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此外也吃各种昆虫,特别是在繁殖期间。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和西藏南部。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大灰啄木鸟
11.大灰啄木鸟。 是 啄木鸟科 、啄木鸟属的一种大型灰色啄木鸟,体长约51厘米,通体石板灰色,喉皮黄色。雄鸟有红色颚纹,喉和前颈缀有玫瑰色。雌鸟无红色颚纹,喉和前颈淡皮黄色。 大灰啄木鸟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脚平原常绿阔叶林和次生林中,以蚁类和 昆虫 为食,也吃少量植物果实与种子。在中国以内分布于云南南部沧源和西双版纳。
大灰啄木鸟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易危(VU)。大灰啄木鸟已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黄嘴栗啄木鸟
12.黄嘴栗啄木鸟。 体长30厘米。识别特征为体羽赤褐具黑斑,形长的嘴浅黄色。与 竹啄木鸟 区别在体羽具黑色横斑。雄鸟颈侧及枕具绯红色块斑。与 栗啄木鸟 的区别在于横斑更显浓重,嘴为浅黄色。海南亚种的背及臀部无黑色横斑。虹膜红褐色;嘴淡绿黄色;脚褐黑色。叫声:沙哑的嘎嘎声。普遍罕见,主要栖息于海拔500-2200米的山地常绿阔叶林中。主要以昆虫为食。也吃蠕虫和其它小形无脊椎动物。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竹啄木鸟
13.竹啄木鸟。 是 啄木鸟科 、竹啄木鸟属的小型鸟类,体长23-25厘米。嘴蓝白色或淡蓝色,头顶至枕玫瑰色而缀有橙色或全为红色。额、眼先、颊淡皮黄色或黄白色,后颈和颈侧橄榄黄色,上体栗红色,下体橄榄褐色。翅黑褐色,具棕黄色或白色斑点,腰和尾上覆羽具暗红色羽缘,尾暗褐色,具浅色横斑和栗红色羽缘。雌鸟头顶黄绿色而无红色,其余似雄鸟。 竹啄木鸟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山竹林或杂有竹林的混交林、灌木林和次生林中,以蚂蚁和昆虫为食。
竹啄木鸟在中国以内分布于云南西部和南部、广东和福建; 竹啄木鸟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危物种。
大金背啄木鸟
14.大金背啄木鸟。 是 鴷形目啄木鸟科的 鸟类。体重232-240克,体长310-354毫米,嘴长而直,鼻孔长且扩张。脚格外强壮,大趾发达,爪长而强外侧尾羽较尾上覆羽略长。是一种色彩艳丽的 啄木鸟 。非常似 金背三趾啄木鸟 ,但体型略大,具两条黑色颊纹至颈侧相连,具四趾而非三趾。雌鸟顶冠黑色具白色点斑。 鉴别特征为鼻孔裸露,背羽金橄榄色而无斑;有羽冠,颈后面白色,腰红色。喜欢较开阔的林地及林缘。成对活动,有时錾木声很大。 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平原常绿阔叶林和混交林中,也出现于林缘和疏林。 主要以各种昆虫为食,也吃蠕虫和其它小型无脊椎动物。秋冬季节也吃步量植物果实与种子。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金背三趾啄木鸟
15.金背三趾啄木鸟。 是一种体长28-30厘米,体重57-100克的中等体型、色彩浓艳的啄木鸟。额、头顶、枕及羽冠黑色,脸部具黑白色条纹,背金黄色沾橙黄色,腰鲜红色。雄鸟头顶及羽冠红色;雌鸟顶冠黑而具白色条纹。足仅具三趾。尾羽的羽干刚硬如棘,能以其尖端撑在树干上,助脚支持体重并攀木。嘴强直如凿。舌细长,能伸缩自如,先端并列生短钩。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脚平原常绿阔叶林和混交林内。以昆虫为主食,亦吃浆果。为常见的留鸟。分布在中国云南南部西双版纳。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灰头绿啄木鸟
16.灰头绿啄木鸟。是鴷形目 啄木鸟科的鸟类。全长27厘米。雄鸟上体背部绿色,腰部和尾上覆羽黄绿色,额部和顶部红色,枕部灰色并有黑纹。颊部和颏喉部灰色,髭纹黑色。初级飞羽黑色具有白色横条纹。尾大部为黑色。下体灰绿色。雌雄相似,但雌鸟头顶和额部非红色。嘴、脚铅灰色。鼻孔被粗的羽毛所掩盖。嘴峰稍弯;脚具4趾,外前趾较外后趾长。尾为翼长的2/3稍短,强凸尾,最外侧尾羽较尾下覆羽为短。栖息于山林间,性胆怯。夏季取食昆虫,冬季兼食一些植物种子。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
红颈绿啄木鸟
17.红颈绿啄木鸟。体长30厘米,体羽主要是绿色的啄木鸟。头顶、枕、领及髭须纹均红。 额暗灰而沾绿色,眼先 淡红综色,头侧余部淡绿 色,头顶至后颈深红色。自后颈沿左右两侧向下至胸部中央,有一深红白色的领状圈。上体包括肩羽和两翼的小 覆羽 均辉浓绿色。下体 基本为绿色。 红颈绿啄木鸟为 留鸟 ,主要栖息于低山常绿阔叶林和林缘地带,也出现于竹林和次生林。常单独活动。多在树上和地上活动和觅食。主要以天牛成虫和幼虫、鞘翅目昆虫、叩头虫、蚂蚁、小蠹虫、吉丁虫、蚜虫、松毛虫和虫卵等各种昆虫为食。在我国仅见于云南东南部河口。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近危。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
鳞喉啄木鸟
18.鳞喉啄木鸟。 ,是 啄木鸟科 、 绿啄木鸟属 的鸟类。鳞喉啄木鸟为中小型 鸟类 ,体长约30cm。外形很像 鳞腹啄木鸟 ,但腰亮黄色,喉白色,具橄榄褐色条纹,胸淡绿色,其余下体绿色,整个下体全被有鳞状斑。 雄鸟 头顶红色,眉纹和颚纹白色。 雌鸟 头顶黑色。 鳞喉啄木鸟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m以下的低山和山脚平原地带开阔的森林中,以 蚂蚁 和 昆虫 等动物性食物为食。分布于云南西部腾冲。
鳞喉啄木鸟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鳞喉啄木鸟已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花腹绿啄木鸟
19.花腹绿啄木鸟。 体型中等(30厘米)的绿色啄木鸟。雄鸟顶冠红色,雌鸟黑色;背绿;腰黄;尾黑;初级飞羽黑色具白色条纹;喉皮黄;胸皮黄而具明显的绿色羽缘花纹;黑色的过眼纹及颊纹杂白;颊蓝灰。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栖息在山脚和低海拔的 热带雨林 中,数量稀少,嗜食 害虫 ,对人有益。我国仅见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
纹胸啄木鸟
20.纹胸啄木鸟。 为 啄木鸟科 、啄木鸟属的小型鸟类,体长18-22cm,雄鸟头顶至枕鲜红色,雌鸟黑色;上体黑色,背中部具黑白相间横斑;翅上具白色斑点和横斑;尾黑色,外侧尾羽具白色横斑;颏、喉污白色,其余下体皮黄色,具粗著的黑色纵纹。尾下覆羽红色。 纹胸啄木鸟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m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常绿或落叶 阔叶林 中,常单个或成对活动,以蚁类和 昆虫 为食,也吃少量浆果和种子等植物性食物。
纹胸啄木鸟在中国以内分布于云南盈江、潞西、思茅、西双版纳、江城、绿春、河口等西部、南部和东南部地区。 纹胸啄木鸟已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
黄颈啄木鸟
21.黄颈啄木鸟。是啄木鸟科、啄木鸟属的小型鸟类,体长21-24厘米。上体黑色,前额有一窄的白色横带斑,雄鸟枕部有一红色带斑,肩和翅斑白色,外侧尾羽具白色横斑,飞翔时明显可见。耳覆羽后面和颈侧橙皮黄色,颊污白色,颚纹黑色,喉和上胸中部污褐色,其余下体淡皮黄色,具粗著的黑色纵纹,尾下覆羽红色。黄颈啄木鸟栖息于山地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主要以昆虫和蠕虫为食,也吃其它小型动物。
黄颈啄木鸟主要栖息于山地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海拔高度多在1500米以上至3000米左右。 主要以昆虫和蠕虫为食,也吃其它小型动物。黄颈啄木鸟在中国以内分布于云南贡山、巴坡、泸水、片马、姚家坪、腾冲、盈江、丽江、龙川江、怒江、澜沧江和新平,西藏昌都,四川西部及西南部地区。 黄颈啄木鸟已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
白翅啄木鸟
22.白翅啄木鸟。 是啄木鸟科、啄木鸟属的小型鸟类,体长22-23厘米。外形和大斑啄木鸟非常相似,但翅为白色,初级飞羽白色,具黑色亚端斑和尖端。白翅啄木鸟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山脚、平原、低地、山谷、河流等地的阔叶林和次生林中,常单独活动,繁殖期成对,主要以昆虫为食。在中国分布于新疆北部克拉玛依、西部天山和南部地区。 白翅啄木鸟已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
三趾啄木鸟
23.三趾啄木鸟。 是啄木鸟科、啄木鸟属的小型鸟类,体长20-23cm,雄鸟头顶金黄色,雌鸟黑色而具白色斑点。眼至耳覆羽黑色,眼后有一条白色纵纹,颊纹白色,颚纹黑色,甚为醒目。枕和后颈黑色,背和腰白色;飞羽黑色而具白色横斑。下体白色,胸侧具黑色纵纹,后胁具黑色横斑。三趾啄木鸟主要栖息于山地和平原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中,是典型的森林鸟类,以昆虫为食,有时也吃植物种子。
在中国以内分布于内蒙古东北部呼伦贝尔盟,黑龙江小兴安岭,吉林省长白山,新疆西部喀什、天山和新疆西北部,青海东北部和南部,甘肃,四川北部、西部和西南部,云南西北部。
小斑啄木鸟
24.小斑啄木鸟。 为 啄木鸟科 、啄木鸟属的小型鸟类,体长14-18cm。额和颊白色,头顶雄鸟红色,雌鸟黑色。后颈至上背黑色,下背白色而具黑色横斑。两翅黑色具白色横斑。尾黑色,外侧尾羽具白色横斑。下体灰白色,两侧具黑色纵纹。
小斑啄木鸟栖息于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 阔叶林 和混交林中,除繁殖期外常单独活动,以各种昆虫为食。在中国分布于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和辽宁。
大斑啄木鸟
25.大斑啄木鸟。 小型鸟类,体长20~25cm。上体主要为黑色,额、颊和 耳羽 白色,肩和翅上各有一块大的白斑。尾黑色,外侧 尾羽 具黑白相间横斑,飞羽亦具黑白相间的横斑。下体污白色,无斑;下腹和尾下 覆羽 鲜红色。雄鸟枕部红色。 栖息于山地和平原针叶林、 针阔叶混交林 和阔叶林中,尤以混交林和阔叶林较多,也出现于林缘次生林和农田地边疏林及灌丛地带。 主要以甲虫、小蠹虫 、蝗虫、 吉丁虫 、天牛幼虫、蚁科 、蚊科、胡蜂科、鳞翅目、鞘翅目等各种昆虫、昆虫幼虫为食,也吃蜗牛、蜘蛛等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偶尔也吃橡实、松子、稠李 和草子等植物性食物。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白腹黑啄木鸟
26.白腹黑啄木鸟。 是 啄木鸟科 、黑啄木鸟属的中型鸟类,体长43-46cm,头顶具长的红色羽冠,颚纹亦为红色,其余头、颈、胸和上体黑色,腰和腹白色,飞翔时白色腋羽和翅下覆羽亦明显可见。雌鸟头顶黑色,亦无红色颚纹。 白腹黑啄木鸟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m以下的山地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常绿及落叶阔叶林中,多在高大 乔木 的中、上部活动和觅食,主要以蚁类和 昆虫 为食,也吃少量植物果实与种子。
在中国以内分布于四川西南部、云南泸水、丽江、澜沧江、勐海、勐养以及怒江和澜沧江之间的山地。白腹黑啄木鸟已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濒危(EN)。
喜山三趾啄木鸟
27. 喜山三趾啄木鸟。体型略大(30厘米)啄木鸟。上体金色,腰红,形长的冠羽红色。脸部具黑白色条纹。与金背三趾啄木鸟难分,不同处为喉侧具两道黑色细纹,其中间部位褐色,而非一条黑色中央条纹。下体具明显的黑色条纹和鳞状斑。虹膜暗褐或绯红;嘴近黑;脚铅色或绿褐色。在中国沿海地区有分布。
白眉棕啄木鸟
28.白眉棕啄木鸟。 小型鸟类,体长8~9厘米。额金黄色,眉纹白色,在暗色头部甚为醒目。 上体 为棕色和橄榄绿色混杂状,下体 全为暗棕色。尾较短、黑色。嘴也为黑色。脚橙黄色或黄色。野外特征甚明显,不难识别。中国还未发现与之相似的种类。 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脚平原阔叶林、 竹林 、林缘疏林、 灌丛 及河滩芦苇丛中。以蚂蚁和各种昆虫为食,也吃蠕虫等其他小型动物。
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云南西南部、南部和东南部,贵州榕江、新华和广西瑶山。 该物种已列入中国 国家林业局 2000年8月1日发布的《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
斑姬啄木鸟
29.斑姬啄木鸟。体重10-16克,体长96-110毫米,雄鸟额至后颈栗色或烟褐色,头顶前部缀以橙红色、羽基黑色。背至尾上覆羽橄榄绿色,两翅暗褐色,外缘沾黄绿色,翼缘近白色,翅上覆羽和内侧飞羽表面同背。尾羽黑色,中央一对尾羽内侧白色或黄白色,外侧3对尾羽有宽阔的斜行白色或淡黄白色次端斑。雌鸟和雄鸟相似,但头顶前部不缀橙红色,为单一的栗色或烟褐色。 栖息于海拔2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和山脚平原常绿或落叶阔叶林中,也出现于中山混交林和针叶林地带。尤其喜欢活动在开阔的疏林、竹林和林缘灌丛。主要以蚂蚁、甲虫和其它昆虫为食。
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北抵甘肃南部、陕西南部和河南南部、巧抵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东南部。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