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 花 卿【唐·杜甫】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释 疑
①花卿: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花敬定。
②锦城:即锦官城,此指成都。
③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泛指音乐。
④纷纷:这里指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
⑤天上有:指神仙才能享有。此处也指宫廷内苑所有。这句诗极力写乐曲的动人优雅,流露出诗人的无限感慨。
译 文
锦官城里的音乐声轻柔悠扬,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
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间里哪能听见几回?
海 海 赏 析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致。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
“天上”者,天子所居皇宫也;“人间”者,皇宫之外也。这是封建社会极常用的双关语。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纷纷”,于是乎,作者的讽刺之旨就在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作 者 简 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原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二十岁起,漫游吴越、齐、赵。746年赴京应试,落第后旅居长安十年。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流离兵灾中。后投奔肃宗拜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因直言极谏,被贬华州。
759年弃官西行入蜀,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筑茅屋而居。前后住了四年,写诗两百四十余首,其中包括《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名篇。一度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765年携家经水路出蜀,至夔州又滞留二年。出三峡后瓢泊于荆、湘,以舟为家。
770年病逝于湘江舟中,卒年59岁。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他怀抱着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心情,但仕途失意,遭遇坎坷,战乱的时局把他卷入颠沛流离的人群中,使他真实而深刻地接触和认识了当时的种种社会景象。
他忧国忧时,挥毫赋诗,直抒情怀。留传至今的一千四百五十多首诗歌,思想与艺术造诣极高,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世誉为“诗史”。
在诗歌艺术上,他能够吸取和总结前人的成就,融合众长,兼备诸体,并形成特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他是我国诗坛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集大成者,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