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香港影星莫愁去世,诗人易君左送上一副挽联:
与尔同消万古;
问君能有几多。
上联出自李白《将进酒》诗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下联出自南唐后主李煜词《虞美人》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明眼人一看,上下联都有意将原诗最末一字“愁”(莫愁的名字)隐去,可谓影星陨落,不堪言愁,以此委婉表达对莫愁的深情悼念,十分感人。
像这种故意将句中某些字略去,从而隐藏他意的对联,称为隐字联。
过去,文友交往之中,留下不少隐字联趣话。明代一寒士,有远道好友来访,问及家境,寒士答道:
人不风流只为;
寒士反问好友为何姗姗来迟,友人答道:
马行无力皆因。
彼此会意,皆抚掌大笑,原来,两人对答恰成一联,上联末隐“贫”字,下联末隐“瘦”字。
有秀才送酒一坛祝寿。主人开坛饮之,并无酒味,纳闷之余,细看酒坛外书有一联:
醉翁之意不在;
君子之交淡如。
原来这是一副隐字联,上联出自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隐去“酒”字;下联出自《庄子·山水》“君子之交淡如水”,隐去“水”字。主人心明其意,非但没有责怪,反而分外敬重这位秀才。
北宋宰相吕蒙正,早年家贫。有年除夕,他书写了一副对联贴于大门上: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横批:南北
路过这里的一位员外见了对联后说道,此贫家必出才子,于是给予接济。原来,他看出这联所隐的字义是“缺衣(一)少食(十)无东西。”
《聊斋志异》中也记述了与之相似的一副联: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礼义廉。
上联隐去一个“八”,意喻“忘八”,谐言“王八”;下联隐去一个“耻”字,意喻“无耻”。联语将嘲讽对象骂为“王八”和“无耻”之徒。后有人借用此联,讽刺窃国大盗袁世凯。
隐字联可用于不同场合。有的隐字联用于庆贺,旧时某书生童试、乡试连捷,友人送来一联相贺,联为:
端午以前,犹是夫人自称曰;
重阳而后,居然君子不以言。
原来这年童试题目为“夫人自称曰小童”,乡试题为“君子不以言举人”。上联将童试试题隐去“不童”二字,下联将乡试试题隐去“举人”二字。其寓意为:端午前犹是童生,重阳后已是举人。庆贺之意,自在其中。由于童试、乡试正好有如此巧合的试题,才成就了这么一副隐字贺联。
有的隐字联,借所隐的字荡浊扬清,发挥独特的嘲讽作用。明末,被称为“江左三大家”之一的钱谦益,曾官至礼部侍郎,后被革职。清军入关后,变节降清,复任清朝礼部右侍郎,后又被罢免。他晚年自号“逸民”,在居所挂一“逸老堂”横匾,并在自己的手杖上刻字“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易》中句)把自己的变节行为和沉浮喻为“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手杖。人们痛恨其无耻,有正直之士在他横匾两侧加上了一副对联:
逸居无教则近;
老而不死是为。
上联出自《孟子·滕文公》句“逸居而无教则近乎禽兽”,下联出自《论语·宪问》句:“老而不死是为贼”。联首分嵌“逸老堂”名,联末分别隐“禽兽”和“贼”,对这个毫无气节的“逸老”进行了无情的鞭挞。还有人偷取钱谦益的手杖,在上面加刻一行字,与原刻字组成一联: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而将焉用彼相矣;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上联引用《论语·季氏》中句,借题咏手杖,抨击钱谦益于国家危亡之际,降清变节的丑行,令钱谦益难堪之极。
清光绪年间,近代改良派领袖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失败后逃到海外,后来变成反对革命的保皇派。为此,同为参加维新运动而流亡的章太炎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他还仿前人手法,撰一隐字联讽康有为:
国之将亡必有;
老而不死是为。
上联隐“妖孽”二字,下联隐“贼”字,且联末分嵌康有为大名,把康有为痛骂一顿。当然,历史地看康有为这位人物,他同顽固派也作过坚决斗争,积极推动维新变法,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还不至于与“妖孽”等量齐观。
这个故事还有另一个续话版本,在康有为生日寿诞上,有人送来这副寿联,正当客人们惊讶不已时,康有为的大弟子梁启超在联后挥笔疾书四字,该联变成:
国之将亡必有忠烈;
老而不死是为人瑞。
众人读罢,赞叹不已。
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消息传出,举国声讨。有人撰写一联:
不管三七;
只图九五。
民间有俗语“不管三七二十一”,上联末隐去“二十一”,矛头直指《二十一条》;下联讽刺袁世凯只想登“九五之尊”的帝王宝座,而出卖国家主权。表达虽然曲折,却暗藏锋芒。
如果说前面两联单从字面上就可以闻出嘲讽的辛辣味的话,那么,下面这一联看起来就显得彬彬有礼了:
士为知己;
卿本佳人。
这是人们送给清朝皇室爱新觉罗·双富的对联。双富号士卿,曾任监察史,因贪污被撤职。该联出自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中句“士为知己者死”和《北史》中句“卿本佳人,何为作贼”。该联明捧暗嘲,惟读懂所隐字义者才心领神会个中奥妙。据传,双富收联后浑然不知,悬挂许久后,被人道破,顿时狼狈不堪。
隐字联可用于讽刺,也可用于褒扬。广东珠海纪念近代民族英雄关天培、张国栋的祠庙里,就有这样一副别开生面的对联:
无命欲何如,徒令上将挥神笔;
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上联出自李商隐《筹笔驿》诗:“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故意将“关张”二字隐去。下联出自杜甫《蜀相》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隐去“出师”二字。以“关张”(关羽、张飞)喻关天培、张国栋,悼“关张”而隐“关张”,更加增添了人们的追悼思念之情。
隐字联有时也被人们用来斗智。相传历史上苏东坡曾巧撰隐字联,解了一道外交难题。说的是北宋嘉祐年间,辽国派使臣到汴京,出句:
三光日月星;
声称,如对得出来,便为上邦;对不出来,便为下邦。皇帝传旨百官,皆不能对。因为出句言三事,而“三”字已用。而对句也必须言三事,却又不得再用“三字”,这当然是个大难题。后皇帝召苏东坡,东坡对以:
四德元亨利。
辽使叹服。原来,对句出自《易·辞》中句“四德,元亨利贞”。然而“贞”为当朝皇帝宋仁宗(赵祯)的讳字,按传统规矩,庆避讳不言。
这个故事另有一说,言苏东坡对以“四诗风雅颂”。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由风、大雅、小雅、颂组成,故苏东坡对之,亦足显其巧思。
关于这个故事,还有后话。相传清代大学士纪晓岚某日遇到宫中一宦官(太监)。宦官知道大学士才学过人,连皇帝也未曾难倒过他。宦官出句要大学士应对:
三元解会状;
纪晓岚眼光在宦官身上一扫,对道:
四季夏秋冬。
宦官问道:“怎么没有‘春’呢?”纪晓岚嘿嘿一笑,说:“春在哪里,你怎么知道!”原来,太监都是被阉割而失去性功能的人,自然不会有“春情”。宦官愣了一阵,才知道被纪大学士戏弄了。纪大学士这对句虽然够刻薄,但在那特定场合应对,却也称得上绝妙。
有一副行业联也把隐字手法运用得十分出色。过去有户人家是操持粪肥业的,屡次请人撰联,都空手而返。原因是,涉及粪肥实在难以着笔。后来,有位秀才为之撰了一联:
曾说佛头原可着;
只愁名士不能担。
联文极为典雅,人们简直想不到写的是粪肥业。原来联中巧用了两个典故。上联将成语“佛头着粪”隐去“粪”字。该典出自宋代,说是有人在欧阳修作所的《五代史》前加了一篇序言。王安石读后大为不满,斥之“佛头上岂可着粪”?后来化作成语“佛头着粪”,用来比喻美好事物上沾了污秽。而这则联语故意牵强附会引申为“曾经有人说佛头原可着粪”,从而反衬粪肥业并非下贱行当。下联出处宋诗人林逋的一句话:“世间事皆能之,唯不能担粪与著棋尔。”林逋的本意是说他不会去做担粪这样的事,而下联也将“粪”字隐去,并对“担”字来个“别解”,说这工作恐怕连林逋这样的名士都担当不了,从而反衬粪肥行非同寻常。尽管撰联者可能并非真正尊敬粪肥业,只是一个调侃之作而已,但这副联的隐字创作手法真令人叫绝。
还有一类姓氏联,数典及祖,隐寓姓氏,也是一种有特色的隐字联。例如:
千秋绝唱桃花扇;
万古奇文论语篇。
上联说及清代戏曲家孔尚任写传世名作《桃花扇》,下联言孔子作《论语》。该联隐切“孔”姓。
为了宗族荣光,相传朱、项两姓曾用姓氏隐字联较量过一番。朱家在祠堂贴出一联:
两朝天子;
一代圣人。
上联炫耀朱氏祖先出了两个皇帝:朱温是后梁皇帝,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下联抬出宋代“亚圣”朱熹。项姓看了不服气,针锋相对贴出一联:
烹天子父;
为圣人师。
上联说的是楚汉相争时,项羽把刘邦团团围困,架起大锅,把刘邦的父亲押在锅上方,告诉刘邦说:“今不急下,吾烹太公。”虽然仅威胁一番,并不曾烹,但确有那么回事。下联说孔子曾以七岁的项橐为师,项橐玩耍,在路上砌了垛短墙横着。孔子经过,想跨过去,被项橐拦住了,教训了一番:“君子岂有越墙之理?”孔子只得听从,绕道而过。项家以这两个典故入联,显然胜出朱家一筹。
作者:潘国璋 原载:《联苑百花奇观》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转贴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