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壹方城”提供文旅峰会速记素材
中粮主要是想打造四个平台:一个是打造农业创业平台,我们与院校合作,为大学生农业创造驱动支持;第二个,打造惠农利农的平台;第三个,打造销售推广平台,能够将一些新兴的食品花卉及家庭农业设施推广到千家万户,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第四个,打造交流研发平台,与农大深入合作,他们有很多农业科研成果,我们提供转化平台,有一些新兴的成果可以在农场进行试种落地。
我叫胡小泉,来自于中粮集团,目前主要是负责农场经营这一块,当然,我也参与了农场的策划建设,我们做这个农场的团队其实是房地产出身的。
我今天主要从三个方面跟大家交流一下,因为要说农场首先要说一个生态谷这个项目的由来,可能对大家做房地产的同行有一些借鉴。然后再分享一下我们生态谷项目的模式,最后我来介绍一下智慧农场现在已经建成了,农场这一块具体的一些情况。
生态谷项目其实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10年,已经有5年多了,当时为什么我们中粮要做这个项目,中粮现在是中国最大的粮品企业,做旅游这一块其实不擅长,原先中粮是多元化的,可能从事过电影、旅游这些行业,后来应总来了,他把一些小的,涉及到的行业重新整合了。
现在我们重新涉及这方面的行业,主要还是从房地产根源说起,北京和全球的房地产市场大家都知道,现在作为房地产商在北京拿地越来越难了,就是市场召开化就看大家手里的资金实力,所以说应总来了中粮以后,我们在市场上拿地在北京一直很困难,我们就想探索一模式,能不能从别的行业,从中粮本身的优势行业入手,去给房地产探一条路。
后来我们团队在研讨的时候就发现,中粮本身是粮油食品的,跟农业是国内最大的,我们能不能从农业的角度切入,正好有一个契机当时应总跟北京市一些常委领导在沟通的时候,去国外考察的时候也发现,在国外的一些郊区的小城镇这一块环境特别优美,人们生活的环境都挺好的,北京市的常委就跟应总提出来中粮能不能探索干这么一个事,咱们在北京郊区拿一块地出来,能不能探索新兴城镇的建设,所以才有了生态谷这个项目。
2009年中旬有了这个项目初步的印象,2010年的时候跟北京市签署了一个战略合作协议,有了生态谷这个项目。这个项目是在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总的占地面积是11.4平方公里,我们当时项目签了协议以后,整个团队其实一直在琢磨怎么做这个项目,因为面积太大,总和也太大,如果前期做不好,个项目后面容易做黄了。
所以说我们团队这一块也跑了很多的地方,日本、美国、欧洲都去了很多地方,但是最终我们就形成了一个自己的团队项目开发的思路,我们是农业先行,紧接着产业,最后相当于是商业配套这一块,整个项目有三个业态,我们想成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业态,一产就是农业这一块我们做了中央智慧农场这一块,农业这一块是1200打造一个中粮智慧农场,主要是现代都市农业的示范和农业高品位的生活休闲体验,产业这一块是健康科技产业,今年我们产业有1400多亩,我们自己其实也是涉及到一级开发和二级开发,我们现在有一部分地已经在自己手里了,今年产业这一块第一块地就大健康产业今年动机,主要方向是设计在医疗、健康和农业这一块。房地产这一块我们现在5600亩的建设用地,就涉及到住宅、商业,这一块已经纳入到北京市的棚改计划里面。
生态谷的模式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农业真的不赚钱,而且要持续投,对于整个项目来说,农业尽量自己能够减亏、打平,产业微利,更多的项目是在中央美丽小镇房地产这一块,这一块是整个项目的核心,这个是大家做房地产这一块应该很清楚。
我们农场这一块当时是2014年的年底开的工,我们的定位是想打造一个集引领、示范、创新研发、推广转化、展示普及功能于一体、国际领先水平、有商业模式可复制的现代都市农业示范中,现在大家去琉璃河那一块现在就可以直接参观我们的农场,我们的农场现在已经运行了七八个月了,接待了4万多的游客。
这一块现在有好多来谈合作的企业和政府,其实这个农场真实的来说,在北京它可以做成是农业的科技示范,但是可能我们现在下一步在全国复制的时候,它会根据地域的不同需要去调整,这种方式在北京能做,但是在别的地方做不了。因为这个投资收益大家一测算的话,这个打不平。
我们农场这一块中粮智慧农场位于整个生态谷项目的核心区域,是我们携手中国农科院联合打造的一个中国首个世界级的一个都市农场,它的占地面积是1200亩,固定投资是3.8亿,去年10月20号开的园。
我们的整体布局是“一心六园”,一心是智慧农业中心,它有7栋联体的温室,它里面更多的是现代都市农业的一些技术和一些农业的特殊品种的展示,室外这一块六园这一块更多的是生态农业休闲。
农业“一心六园”其实现在建成的现状跟鸟瞰图基本上是一致的,我们的1号馆我们智慧农业的一个体验馆,在1号馆里面我们能够全面的了解中粮智慧农场总体全面的了解跟接待中心一样,这是我们的1号和2号的一个联廊实景图,2号馆是垂直农业的技术综合馆,里面有一些垂直农业的高端技术,国内外基本上在这一块有一个集成,有多层面饰旋转追光系统,有吊着长的植物等等一系列的农业种植,这是我们整个馆的7个温室的一个中控室,就是物联网技术的一个应用,整个农场这一块温室是3.5万平米,但是我们现在的工作人员只有十个人,其他的更多的是外包人员,这10个人基本上通过中控室就能够控制所有馆里面的操作。
这是我们2号管理最核心的自动旋转追光系统,这一块是芽苗菜,我们把欧洲的技术引到国内来,让来园区参观的家庭游客和一些政府官员能了解一下,现在国际上的一些农业种植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了,更多的起到科普的作用。
我们有3号馆是蘑菇工厂,房山区是蘑菇生产大县,我们在这里更多的是引入一些国际国内新品种和技术,跟房山区当地的一些蘑菇生产大户相结合,起到一个扶持作用。
4号馆是一个都市园艺冠,本身农场是接待游客的,这个馆是整个园区的配套,餐饮、休闲这些配套。这是管理的一些实景图。
5号馆是我们中粮自然学校,大家都知道北京的学生资源比较丰富,整个农场要自负盈亏,学生是我们最大的一个客群之一。我们现在这一块在农场里面打造的是学生体验式的休闲实践课外活动,北京学生有一百多万都是我们的目标客群,每个学生现在北京市都有专项经费,每个学生我记得去年是400块的专项经费,学校必须花在课外实践活动上面,所以我们这一块目标客群比较明确。
同时,在我们馆里面有6号馆和7号场馆我们花卉工厂和番茄生产的工厂,这两个工厂运用的是纯的以色列和荷兰的生产技术。这是我们的番茄馆,整个农场在农业种植这一块的技术,可能单项技术在别的一些农场都能见到,这个在咱们有的人可能去过,但是在我们的农场里面现在技术是相对比较集成的。
整个农场这一块技术有7项世界领先的技术,20项国内领先的技术。室外这一块是打造田园的生态环境,室外的环境相对来说比较休闲,比较生态。这是我们当时去年开园时间的实景图,我们室外分了花前漫步,目前这个阶段我们花海这一块区域用的是欧式花海布景就是一小块一小块的,错落有致的这种感觉相对来说跟国内大面积花海的感觉不一样,感觉特别放松。
第二块区域是牧场悠歌,这一块是草坪区域,这一块我们每到节假日和中国传统的一些节日,我们在农场都会有一些主题性的活动,给游客提供一些更多游玩的机会。我们在园区里面做了一块儿童玩的区域,这里面不光自己带着小孩可以玩,而且像我自己也是农村的,从里面也能找到一些原来的干农活的一些记忆。
我们在农场里面打造了一块田园拾萃,目前正在往外切地,给北京的三口之家、五口之家按照有机的指导方式,我们全程指导种子、技术整个过程都会有。整个农场涉及一些采摘,涉及到葡萄采摘、蔬菜采摘,当时叫中粮智慧农场,智慧我们现在内部也进行系统梳理,更多的体验在四个点上,一个是科技主要设在国际国内智能农业的技术,我们充分结合了荷兰、以色列、丹麦等等,第二个体现在智能,整个园区的控制都是智能控制,生态这一块整个农场这一块从里面环境的打造,从里面作物和果蔬的一些生产,就是全程都是用的蔬菜基本上都是无土栽培,果蔬这样一块都是有机的生产方式,整个中央智慧农场更多的是想带给广大市民这一块一种节水、节能源、节人工、节地一种理念的冲击。
商业模式这一块其实正在探索,因为我们本身不是专业的搞旅游的,刚才商务听了几位专家的介绍,正好让我们回去好好消化吸收一下,接下来还要跟几位专家有学习、沟通,因为这一块也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困惑,我们需要农场这一块能够尽快在3-5年内最起码能够打平,这样这种模式才能成立,如果一直亏损下去,在生态谷项目里面它还是成立的,它起到最核心的作用就是圈,但是如果它能够自己通过经营把这个打平,对整个生态谷农业+产业+地产这种模式来说,那就是一个更大的点。
这一块就是我们开园以后接待的一些领导,这个从政府层面反响效果都特别好,在节假日的时候主要是面向学生,亲子家庭,一些散客,一些在央企团队等等,这一块参观相对比较多。
中粮主要是想打造四个平台,一个是打造农业的创业平台,现在大家都在说创业,我们这一块是想通过跟院校的合作,为大学生农业创造一个驱动的支持。第二个打造一个惠年利农的平台。第三个是打造销售推广平台,更多的是能够将一些新兴的食品花卉及家庭农业设施推广到千家万户去,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第四个打造一个交流研发平台,我们现在跟农大也有深入合作,他们有很多农业科研成果,其实都没有实际的转化,我们可以提供这个平台相互转化,有一些新兴的成果可以在我们农场里面进行试种落地。
整个生态谷团队,整个中粮其实更多的是想为保障首都的健康,食品安全承担一份责任,为北京建设世界城市提供有利的支持。同时,因为企业都得考虑到赚钱,国资委对中粮也有考核的压力,所以说对我们来说,这么大的一个项目必须得找到一个盈亏平台的点,所以说我们在整个模式上是希望能够通过生态谷这个项目找到一条农业+产业+地产,或者说是农业+地产,或者产业+地产的这么一条为未来的发展探索。
接下来我们生态谷对战略这一块进行了梳理,我们未来3-5年内在全国有5-6个实质性项目的复制,我们在选择区域的时候也进行了探讨,一个是政府政策的灵活性,政府支持力度有大是很核心的一块。另外一个是当地城市的消费力,消费人群、消费习惯,这一块是对整个项目落地有很大影响,其实现在很多城市找过我们,沈阳、苏州、成都、安徽都找过我们,但是有一些目前在团队的评估来说,可能还不合适下一步直接复制的,可能我们目前更关注的一线城市的郊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