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宅,位于浙江省东阳市区东侧,南峙笔架山,北枕东阳江,历800余年,从选址到建筑组群,与自然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营建起规模宏大的厅堂宅第,为我国江南久负盛名的明清古建筑群,它不仅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一个物质外壳,而且还显示出复杂的传统文化内涵。卢宅被古建筑专家称之为“具有国际水平的东方住宅”,是我国明清建筑艺术中的珍贵遗产。
建筑历史
东阳丘陵起伏、河道交错,是浙中的富庶之地,卢宅自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卢睿中进士以来,五百年间,科第绵延,于是卢氏家族相继建房置产,致房屋千间,院落连片,街巷纵横。现存卢宅主建筑群建于明景泰七年(1456年)至明天顺六年(1462年),其后又不断修建而成一区规模庞大的住宅群体。全宅占地约5公顷,由十余组按南北轴线布置的宅院所组成(图1)。卢宅是东阳民居营造技艺的集大成者,融东阳的教育、木雕、建筑“三乡”文化于一体。
图1 卢宅轴线牌坊
传说典故
南宋初年,《封神榜》中出将入相、分封诸神的姜太公之后裔——卢氏迁至此地,聚族而居。明清两代,卢氏家族以诗礼传家,科第绵延,成为当时的名门望族。卢氏族人卢睿成进士及第起,到清代中叶一直是科第不绝、人才辈出,据传,明清两朝,卢氏家族共出进士8 人,举人28人,涉足仕林者120余人,荐举恩封30余人。科举场上曾出现过“同胞三凤”、“一跃双龙”、“祖孙父子兄弟同科甲”等史迹,被首推为婺州望族,并在此地相继兴建了许多规模宏大的宅第,是户宅发展的鼎盛时期。后来又经过了300多年的陆续兴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明清住宅建筑群。
建筑特色
东阳卢宅是国内现存的唯一一座拥有九进纵深、面阔五间的古民宅,因其空间序列与北京故宫紫禁城如出一辙,而被称为“民间故宫”。“具有国际水平的东方住宅”东阳卢宅是一座由许多轴线组成的建筑群,主体的部分被流经的雅溪所环绕。用鹅卵石铺成的一条大街贯穿东西,街北的“肃雍堂”轴线是主要的建筑,肃雍堂是卢氏宗族的公共厅堂(图2),是整个卢宅的主轴线,建筑的规模和在整个建筑群中的地位都显得十分的突出。
图2 肃雍堂
堂面阔三间、进深十檩,有左右挟屋。堂由两个人字形的坡顶组成,梁柱用材讲究,雕刻细腻精致。梁柱之间不用瓜柱,而是采用坐斗及重拱,梁头伸出柱外,雕刻成各种的图案。不论是斗、拱还是梁、枋、檩,只要是可以雕刻的地方,都刻有花纹、线脚等纹样,能彩绘的地方都施有彩绘。步入其中,满堂生辉,色彩鲜艳,令人目不暇接。肃雍堂的东侧与之平行的有“世德堂”轴线和“大夫第”轴线(图3),西侧与之平行的是“世进七第”轴线,靠北与肃雍堂平行的有“五台堂”轴线,南面临街有“柱史第”、“五云堂”、“冰玉堂”等轴线,其中有不少是明代的建筑。 雅溪以西的主要建筑还有卢氏相堂、善庆堂、嘉会堂、宪臣堂、树德堂、惇叙堂等(图4),厅堂的主体部分是用硕大的木材作为梁架构建的,装饰华丽,富丽堂皇,大多数是清代中期的建筑遗留。
图3 善庆堂
图4世德堂
卢宅理想的环境风貌,庞大的建筑组群,精湛的木雕技艺,传承着民族传统文化和源远流长的地域色彩,既是浙江人民不断适应地域资源、气候条件以及生活方式的必然产物,更是体现人们传统生活方式、生存理念、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的重要载体,凝结着浙江人民的生存智慧。
课题编号:18ZC21
课题名称:浙江民居建筑文化品读
单 位: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姓 名:崔 巍
浙江学术
浙江学者
浙江实践
工作性 思想性 知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