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体字网 > 知识库

我们15个直播

来源:篆体字网 2024-01-19 01:11:30 作者:篆字君

夏天到来的时候,我注意到一场新的真人秀节目拉开了帷幕。

以前,一些名人的真人秀也很火,但我真的看不下去,我觉得那都是没有灵魂的娱乐,说难听点,是把观众当做猪一样糊弄呢。

我说的这档节目,官方说法是荷兰公司Talpa和腾讯视频联合研发的一档真人秀,名叫《我们15个》。其实更准确地说,是荷兰电视节目《乌托邦》的中国版。

说起荷兰人的原创能力,是整个电视界不能小觑的,他们是继英国人之后另一只奇兵。

《乌托邦》是由电视模式专家约翰-德-莫尔(John deMol)根据荷兰同名电视剧改编创作并执行制作的。莫尔在电视圈大名鼎鼎,他的作品有著名的《老大哥》(Big Brother)、《Dealor no Deal》、《好声音》(The Voice)和《恐惧元素》(Fear Factor)。

从技术层面看一看这个节目的特点吧——

http://www.audio160.com/news/2014/7/2014_1_28150.htm

别的咱就不说了,《中国好声音》不陌生吧?

荷兰的《乌托邦》意在打造一场“社会实验”:被隔离的15人在脱离原有社会规则的情况下创建出一个迷你社会。《我们15个》则基于国内条件,将节目宗旨设定为“生活实验”。节目组动用了120台360度全高清摄像机、60个麦克风,打算通过互联网24小时直播15位居民一年的生活。所有人的生活细节,都将被置于公众视野下,被观察和评价。

节目的真实感首先征服了我。我必须承认,这是近几年来我看过的最好看的电视节目。我是在手机上下载了一个APP来看的,这同时也宣示了另外一个事实——新媒体正在全面攻陷传统媒体的阵地。而观众的互动——网上吐槽、扒内幕、投票、弹幕……又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对节目的深度介入。

荷兰《乌托邦》节目的参与者掌握一点钱,一头牛和几只鸡。他们当中有一位手工匠(保罗,53岁),一位艺术家(比利,31岁),一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流浪汉(李恩克,29岁)……他们得自己想办法弄到食物,生火取暖,还得自己搭建一间厕所。想建设乌托邦得先白手起家。

《我们15个》根本就是照搬了《乌托邦》的节目模式。在拍摄现场,最醒目的建筑是一幢用木板悬空搭建起的双屋顶大谷仓。这伙人的全部家当只有两头牛、一群鸡、5000元现金和一部话费很少的非智能手机。在官方介绍上,这是一个由工人、农民、大学生、设计师、拳击手、模特、流浪皮匠、退伍军人和哈佛心理学博士生组成的团队。显然,这些人的选择是费了导演组一番心力的,希望每个人的生活背景和能力能成为生产力,希望他们故事能产生收视率——来自15个人的合力和冲突。

往更深层看去,我想导演组希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归属,在年龄层次、社会位置等层面上,都能呈现出这个时代完整真实的社会缩影。

这更像是一场实验:人在极端环境中会有怎样的反应?一个团队如何形成?人能否重构生活价值?现实中到底能不能建起“乌托邦”?

而我随着节目的进展,考虑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是这15人种的一员,我该怎样去做?

《乌托邦》中,这15位实践者遇到的也大多是生活中的琐碎之事,有时候也会引发矛盾和冲突。不同于"BigBrother","乌托邦"的参与者可以和外界产生关联。他们自己打造家具、烤蛋糕、画图画……不过他们辛辛苦苦赚来的一点小钱究竟应该花在什么地方呢?是买有机蔬菜还是买包烟呢?

在我们这边,几乎所有的人在现实生活中都是强者,而当这些强者聚拢一起时,该听谁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张,主意太正太想领导别人会遭致反感,而默默无闻听不到你的声音又会被轻视……人们就是在这样一个微妙的氛围中重塑自己的位置。

我们对《乌托邦》进行的最重大的改革就是加进了了淘汰机制,这是荷兰原创版本中所没有的。而这真的符合我国观众的欣赏习惯,也展现着东方式的谋略,不知不觉中演出了现实版的《宫心计》。为了不被淘汰,明面上要更积极劳动,更尽心尽责,背地里则会笼络亲近,拉帮结派,传播小道消息,刺探他人内心……总之,把一个好好的平顶弄得乌七八糟。

可是,这不就是社会的缩影吗?哪里有真正的乌托邦呢?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档节目在荷兰获得成功后,先是有了美国版,接下来被多国电视台引进并制作本地版,如法国电视一台(TF1)、德国Sat.1电视台、土耳其TV8以及罗马尼亚的PrimaTV。

而最新消息,优酷买了《老大哥》的版权,准备在今年推出中国版了。

我觉得,这样的真人秀节目,已经被全世界的收视狂潮证明了,它是电视节目的未来。

但我希望,这是真正无脚本、不被干扰的生活直播,而不是演戏。因为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们的节目制作人员名单里,会有“编剧”这样一个名目?

上一篇:星海园

下一篇:孔侑新剧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