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体字网 > 知识库

伤寒杂病论

来源:篆体字网 2024-01-18 22:15:53 作者:篆字君

各位同道,今天下午我们一起讨论《金匮要略》腹痛的证治,《金匮要略》原名《金匮要略方论》,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伤寒、 金匮这两本书原为一本书,就是《伤寒杂病论》。这里面的方是很多的,伤寒论有113条方,金匮在1?22篇有205首方,除了一些有方名没有药物的, 这样还是有两百多条方,所以它的临床价值很高,将近一千八百多年来一直指导着临床实践。
原来我想从整个脾胃方面讨论,后来觉得内容太多太丰富 了,题目太大,现在我是从一个病,就是从腹痛来进行讨论。
一、腹痛
阴阳两虚,脾胃虚弱型
《金匮要略》第六篇原文“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痠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阳虚生寒就出现里急腹痛这些临床症状,治疗的话就要先治中气,从阴引阳,从阳引阴,执中央以运四旁,调节中气,中气建立后腹痛病就好了。方用小建中汤,就是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黄芪建中汤就是小建中汤加上黄芪一两半,偏于益气。
小建中汤在虚劳病篇里是治疗虚劳病寒热错杂的主要方剂,现在我们临床用来治疗脾胃虚弱的各种腹痛,如慢性、虚弱性的胃肠疾病、过敏性结肠综合征、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非溃疡型消化不良等等。这些都是西医学的病名,凡中医辨证有小建中汤证型的我们都可以使用。黄芪建中汤主要也是用于小建中汤所主治的病证,适用于偏气虚者。

二,胃痛
(―)胃阴虚型
《金匮要略》第七篇原文“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这是养胃阴,清胃热的治法,用麦门冬汤。这个方是重用麦门冬作为君药,润养肺胃,并清虚火;人参、甘草、大枣、粳米作臣药, 养胃气而生津,津充则虚火自敛,培土生金;半夏降逆化痰为佐药。
临床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属胃阴虚者。我们广 东地处亚热带地区,这个地方湿热特别重,阴虚也特别多,我们很多老师都是养阴派,他们对于麦门冬汤也是很喜欢用的。我自己临床上遇到这些病人也很喜欢用麦门冬汤,其中除了原方的药物以外还可以加石斛,有热的还可以加一些清热的药物。脾胃研究所是我们中医药大学的一个重点学科,他们在脾胃病方面很有研究,治疗胃病也是适当的养胃阴,还有清热,喜欢用蒲公英、黄连等药,这是对我们临床思维的一个启发。
(二)寒饮气逆型
《金匮要略》第九篇原文“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主症是有心中痞闷不通并向上牵引疼痛,气逆抢心,干呕气塞,或兼胸满、呕吐、嗳气等症,舌淡苔白,脉沉弦。治法为通阳化饮,降逆消痞,方用桂枝生姜枳实汤。那么对于这个“痞”字,读《伤寒论》、《金匮要略》应注意理解,我认为就是气堵塞不通,胀满感。后来梅国强教授的湖北省科研课题:“痞症——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研究”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患胃炎的病人主诉都是胃胀、感觉不适,很少说自己腹部疼痛是很严重的。桂枝生姜枳实汤就是用桂枝通阳平冲降逆,生姜和胃降逆,枳实消痞除满。对于姜的使用卢崇汉教授有专篇,就是姜乌附的使用。这个方主要用于寒饮气逆之心胃痛,可以用于慢性胃炎、胃下垂、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等,具有本方证病机者都可以使用。
(三)阴寒痼结证
《金匮要略》第九篇原文“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主症除了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以外,还有形寒畏冷、四肢厥逆、冷汗自出、舌淡苔白、脉沉紧等。其疼痛特点就是心窝部与背部相互牵引作痛,痛势剧烈而无休止。治法为温阳散寒,峻逐阴邪。方用乌头赤石脂丸。方中乌、附、椒、姜逐寒止痛,赤石脂温涩调中,收敛阳气。乌头、附子同用容易出现中毒,故改成汤剂时还要先煎、久煎。临床常用本方治疗胃脘痛、腹痛、疝痛、腹泻等属阴寒内盛者。
在第九篇胸痹心痛短气病篇,提到一个心痛病,有些人认为是真心痛,但在相当部分病人中可能指的是胃痛,民间有心气痛这样的讲法。还有个证据就是我们中国古代有一个美人西施,浙江省人,被越王勾践派送到吴国。西施病心,每天都皱眉头,十多岁病心不应该是冠心病、真心痛,她的病就是胃痛。她越痛越皱眉,越显示她的冷峻美,吴王越喜欢她而无心办公,最后吴国灭亡了

我们凡是读《伤寒论》、《金匮要略》,读到“心”就应该注意,可能指心血管的“心”,也可能指大脑皮层的 “心”。,心为君主之官而主神明,这个“主”是指神经系统的功能。中国的作家描述人物想事情,不是写“脑里想”而写“心里想”,就是例证。所以我们读书要知道,作者写的心是指什么“心”。

三、腹满
(一)实热证
1.里实兼表证
这是第十篇的内容,我们在座的都是同道,都学习过这些原文,我在这里复习一下也是一种启发。“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 厚朴七物汤主之。”主症有腹部胀满、发热、脉浮数、饮食如故,伴见大便秘结、或腹部胀痛、口干口苦、舌红苔薄黄等症。治法应表里双解,即行气除满,通腑泄热,兼疏表散寒,方用厚朴七物汤。
厚朴七物汤常用于治疗急性肠炎、痢疾初起、肠梗阻等属表里同病、腹满发热并见者;或治疗胃肠型感冒、感冒夹伤食有汗者;以及其他热性病初起,凡大便不通, 气滞热结者。
治感冒夹伤食案。潘某,男,43岁。先因劳动汗出受凉,又以晚餐过饱伤食,致发热恶寒,头疼身痛,脘闷恶心,单位卫生科给以藿香正气丸3包,不应;又给保和丸3包,亦无效,仍发热头痛,汗出恶风,腹满而痛,大便3日未解,舌苔黄腻,脉浮而滑。此表邪未尽,里实已成。治以表里双解为法,用厚朴七物汤:厚朴10g,枳实6g,大黄10g,桂枝10g, 甘草3g,生姜3片,大枣3枚,加白芍10g,嘱服2剂,得畅下后即止后服,糜粥自养,上症悉除。
这个病就是由于汗出受凉和过饱伤食,既有发热头痛、 汗出恶风之表证,又有腹满而痛、不大便之里证;再观其舌苔黄腻,这个腻就是厚,好像敷了一层豆腐渣那样,脉浮而滑。所以这是表邪未尽,而里已化热成实,与厚朴七物汤证之主症、病机相吻合,故仅服该方2剂 而愈。
2.里实胀重于积证
“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条文中张仲景对这个临床症状的描述很精练,一个字一个症状。我经常对学生说,现代汉语没有张仲景时代那么精练,因为那时是秦汉文字,所以我们背背原文有好处。本条主症除腹胀满疼痛以外,还有大便不通、无矢气。矢气是指放屁,外科医生最注重这点,做完手术问病人有没有放屁,病人说有放屁就表示这个手术成功。 舌红苔黄、脉沉实或滑数有力。治法为行气泄满,去积通便,方用厚朴三物汤。本方与厚朴七物汤都重用厚朴行气泄满为君,枳实破气消痞作为臣药,大黄去积通便,说明两方证都有气机壅滞较甚、腹满里实、大便不通等热结里实之特点。但厚朴七物汤方证为表里同病,兼见脉浮数、发热等表证症状,以治里实为主兼以解表,故方中又有桂枝汤去芍药以解表和营;而本方证不兼表证,属单纯治里,大黄用量较前方多一两以加强通下之力。厚朴三物汤可用于治疗肠梗阻、腹膜炎、肠功能紊乱、外伤性腹胀等具有本方证病机的情况。

【传说】内蒙古二连浩特市(3196624685) 16:27:43

治肠梗阻案例。某男,57岁,4天前突然发热恶寒、头身疼痛,2天后寒热渐平,但腹痛胀满,呈阵发性加剧,呕吐频作,每因进食或饮水而诱发,呕吐物初为食物和黏液,后为黄绿色液体,经X线腹部透视,发现肠腔内有大量气体和液平面。诊断:完全性单纯性肠梗阻。建议立即手术治疗,病人惧怕手术,邀赵广安教授诊治。症见:患者烦躁不安,腹胀、 疼痛,自觉有气体在腹内冲动,达右上腹时疼痛剧烈,大便2天未解,亦无矢气,小便量少色赤,色赤是指深黄色,切诊腹痛拒按,舌质略赤,苔黄燥,脉沉滑。辨证:初为寒邪袭表,入里化热,与胃肠郁热搏结,致使肠道燥屎内结而腑气不通。急用厚朴三物汤通腑下气,泻热导滞。
处方: 厚朴100g,这是大用量,枳实30g,大黄15g (后下),水煎分2次服。服 1剂后腹中矢气频频,就是放屁很多,随后泻下燥屎及黏液。3剂后诸症消失,再予健脾和胃药3剂调理而愈。
这里的切诊就是指按诊,按腹部,我在 1990年到四川成都出席仲景学说研讨会,听了日本代表团的一个专家的演讲,他还画了一个腹诊图,引用的原文大部分是《金匮要略》腹满病篇的,十分重视腹诊。分析:数天前以突然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而起病,2天后寒热渐平,但腹痛胀满,呈阵发性加剧,呕吐频作,提示表邪已入里。现烦躁不安,腹满胀痛拒按,自觉腹内有气体冲动,大便2天未解,亦无矢气,小便量少色赤,舌质略赤,苔黄燥,脉沉滑,系表寒人里化热,郁热与糟粕相结,燥屎阻塞于肠,腑气不通之故。此属腹满里实胀重 于积之证,故予重剂厚朴三物汤而立建奇功。
这里有些医生会问,对机械性肠梗阻用中药治疗可行吗,有没有风险,要不要注意什么问题?这个问题问得很好,我们在座的多数都是内科医生。我们六内科以前曾经收了 一个病例,病人是一个78岁高龄的老太太,进来本是治疗头痛头晕的,后来病人突然出现呕吐,呕吐的原因是肠梗阻,吃什么呕什么,后来就用胃肠减压,胃肠减压抽负压的塑料盒子里面,都是绿色的,我们广东说这是黄胆水。后来廖世煌教授、陈纪藩院长、熊曼琪教授一起会诊,也请了外科会诊,外科说可以保守疗法,于是就使用经方来治疗,用外科作为后盾,一旦有什么问题就马上转给他们治疗。我们不止用胃肠减压的方法,还把中药通过胃管直接注进她的胃中。 这样的病例我们治疗不止一例了,也回答了这个医生提出来的问题,所谓风险,做医生都有风险,有外科做后盾我们就不怕的,肠梗阻是可以用内科保守疗法的。

【传说】内蒙古二连浩特市(3196624685) 16:28:01

3. 里实兼少阳证
第十篇原文“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主症除按之心下满痛外,应具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郁郁微烦、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治法为和解少阳,通下阳明热结里实,方用大柴胡汤。《医宗金鉴》对本方的配伍作了精辟的分析:“柴胡证在,又复有里,故立少阳两解法也。以小柴胡汤加枳实、芍药者,乃解其外以和其内也;去参、草者,以里不虚也;少加大黄,以泄热结也;倍生姜者,因呕不止也。斯方也,柴胡得生姜之倍,解半表之功捷,枳、芍得大黄之少,攻半里之效徐,虽云下之,亦下中之和剂也。”大柴胡汤除具有和解少阳,通下阳明里实之功效外,还有疏肝利胆,调理肠胃等作用,临床应用范围较广,如胁痛、胃脘痛、黄疸、呕吐、腹痛、便秘、下利等病证。 临床用于胆囊炎、胆石症、肝炎、胰腺炎、胃炎、胃溃疡、肠梗阻、结肠炎、肠伤寒等。
4. 里实积胀俱重证
第十篇原文“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主症腹部常胀满,没有减轻的时候,如果有减轻的时候,那就是第三条原文, 用温药调治,这个“减不足言”即不在话下,不在讨论之内的意思,这里就专门讨论腹满不减,其实这个减不足言不能放在主症,腹满不减才是它的主症。主症除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外,还见腹痛、肚脐疼痛比较显著, 拒按,大便不通,发热或者潮热,舌红苔黄燥,脉沉实或数而有力等。在急腹证里面经常是有拒按,即所谓压痛、反跳痛。治法为峻下热结,一般的下法不行,还要峻猛地下,加多一个附子,破滞除满。方用大承气汤, 此方在《伤寒论》中是用于治疗痞满燥实坚具备的阳明腑实重证的一个代表方。张仲景抓住基本病机,扩大其应用范围,在《金匮要略》中又将其灵活运用于里热痉病、积胀具重之腹满、实积下利、宿食在肠,以及妇人产后热结里实的腹痛。后世医家受此启发,进一步拓展了本方的应用范围,如治疗腹满、腹痛、便秘、下利、呕吐、黄疸等病证。本方还用于治疗急性单纯性肠梗阻、蛔虫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胆石症、急性胰腺
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胃炎、胃结石等病而具有本方证病机者。

群里看手相的大师们这么厉害了

3.脾肾虚寒,水饮上逆证
“寒气厥逆,赤丸主之”。以方测证,其证候表现除四肢厥冷外,应该还有腹满、腹痛、肠鸣、呕吐清水、心下悸、头晕目眩、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细迟或沉弦等症。从用乌头而不用附子,可知本方证腹痛较重。这个方证的难点是赤丸方中乌头与半夏的配伍问题,古人认为这配伍中有十八反,乌头反半夏,不与同用。张仲景两个药并用,重在相辅相成,而且配成丸剂,用量是小的,用蜂蜜制其寒性,所以药获良效而没有毒性。赤丸方临床可用于治疗腹满、腹痛、胃脘痛、寒疝腹痛、痛经、 下利等病证具有本方证病机者。
治腹痛案:
周某,男,28岁。患者白天因天气炎热,口渴饮大量河水,晚餐又食酸腐食物,夜宿露天乘凉。半夜突然出现心腹绞痛,呕吐饮食,四肢厥冷,脉象沉迟,舌淡苔白。这是寒湿内伤,中焦阳虚。当温中散寒,降逆化湿。仿仲景理中、赤丸方意治之。用制乌头(先煎)、甘草各4g,细辛 2g,半夏、苍术各6g,太子参、茯苓各10g,生姜汁5滴冲服。煎200ml, 分两次服。1剂痛解呕平,再服1剂病愈。
那么我们分析一 下,这是因贪凉饮冷,又进酸腐食物,可能就是变质的食物,寒湿之邪直中于腹,伤及中阳,而见心腹绞痛,呕吐饮食,四肢厥冷,脉象沉迟,舌淡苔白等症。仿理中汤和赤丸方之意化裁,以温中散寒止痛,降逆化湿止呕的方法治好了。方中以苍术易白术可增强燥湿的力量;以太子参易人参是太子参气阴双补,以防乌头、细辛、半夏等温燥与茯苓淡渗伤阴。

【传说】内蒙古二连浩特市(3196624685) 16:29:14

三)寒实证
“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主症除胁下偏痛、发热、脉紧弦外,以方测证,尚有腹满疼痛拒按、 大便秘结、形寒肢冷、舌苔白腻等症,这个就是本虚标实证候。治法当温下寒积,方用大黄附子汤。虽然用了大黄,但有附子、细辛相伍,以制其苦寒之性,正如程林在《金匮要略直解》中所说:“大黄苦寒,走而不守, 得附子、细辛之大热,则寒性散而走泄之性存是也。”大黄附子汤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胃下垂、十二指肠壅积症、慢性结肠炎、痢疾、粘连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等病症而具有本方证病机者

【传说】内蒙古二连浩特市(3196624685) 16:29:45

四、寒疝
(―)阴寒痼结证
“寒疝绕脐痛,若发则自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主症有绕脐剧痛,就是围绕肚脐旁边疼痛比较剧烈,用一个形容词 “剧”来形容,冷汗自出、手足厥冷、口唇青紫,面色苍白、舌淡苔白、 脉沉紧。治法当破积散寒,温阳止痛。方用大乌头煎。大乌头煎大辛大热,药性峻猛,非属寒性剧痛之证勿用。以原方或加味方用于治疗寒疝、 疝瘕、阵发性腹痛、胃肠神经官能症、消化道肿瘤等病症而具有本方证病机者。关于乌头之剂量,大乌头煎中乌头用量为5枚,大概为今天的35g。 这是成都中医药大学金匮教研室张家礼教授考证,认为大概是35g左右。 因为35g的量是比较大的。这个大乌头煎,它的组成就是一味药,这是对我们临床思维的一个启发,在门诊处方开一个药,病人肯定会不大相信我们,肯定会回头问医生是否没开齐药,因为现在中药处方的习惯就是10多味药。

【话唠】长沙^_^蓝颜(703297600) 16:29:47

我这得要吃多少药才有好转啊?天哪

【传说】内蒙古二连浩特市(3196624685) 16:30:06

二)血虚内寒证
“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主症有腹痛、 胁痛里急,即胁肋及腹部牵引疼痛,其痛势轻缓,得按或得温熨则减,面色苍白,气短乏力,舌淡苔白,脉弦细涩或沉弦无力;这个舌脉是我们后人加上去的,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这本书中很少提到舌象,提到舌象的地方只有“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而脉象提的比较多。治法当养血散寒,温里止痛,方用当归生姜羊肉汤。张仲景用本方治疗妇人产后腹痛,本方还可广泛用于妇科、内科、男科等诸多病证而符合本方证病机者。内科可以使用,妇科可以使用,男科也可以使用,精少不育也可以使用,这已经超出我们今天所讲的范围了,所以这里省去了。可以治疗慢性胃炎、胃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结肠炎、寒疝腹痛、产后腹痛。
当归生姜羊肉汤是一条治疗疾病的好方,又是一条食疗方。我1989年到湖南中医学院开会,学院药膳酒家请会议代表去尝药膳, 其中有一道汤就是当归生姜羊肉汤。喝完这个汤以后,中国中医研究院廖家桢教授用色香味俱全来形容这个药膳。邓铁涛教授说,我们中医的汤方主要是伊尹发明的,他是一个大厨师,发明了很多汤。张仲景总结汉及汉以前劳动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其中一条就是当归生姜羊肉汤,是非常好用的一条方子。我们在座的有不少妇女,如果有月经不调的,血气不足的,现在天气冷了,吃点当归生姜羊肉汤,保证你的脸好像富士苹果一 样,红红的,这是身体好了。月经好了,身体也好了。

【传说】内蒙古二连浩特市(3196624685) 16:30:25

三)里寒兼表寒的寒疝证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主症有腹中痛、四肢逆冷、手足不仁、身体疼痛、头痛鼻塞、舌淡苔薄白、脉浮弦或浮紧。治法为表里双解,即温阳散寒止痛,解肌调和营卫,方用乌头桂枝汤。徐彬说“以乌头攻寒为主,而合桂枝全汤以和营卫,所谓七分治里,三分治表也。”这条方除用于寒疝兼表证外,还用于胃肠神经官能症等病症具有内外皆寒病机的情况。

【传说】内蒙古二连浩特市(3196624685) 16:31:15

五、宿食
宿食这里没有提到腹痛,那么是不是牵强附会呢?不是的,有些病症的腹痛,对我们医生是常识性的东西,张仲景在这里就省略了。所以我们知道宿食往往有腹痛,这里就它拿来讨论。
(―)宿食在上
二)宿食在肠

【活跃】沙洋柳絮儿(3102853083) 16:31:39

太少两感,麻黄附子细辛汤

【传说】内蒙古二连浩特市(3196624685) 16:31:41

六、黄瘦病
黄疸兼少阳证证治
“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诸黄”,有言系指谷疸、酒疸、女劳疸。从分类来讲,也有说是指湿热黄疸。小柴胡汤具有和解少阳之功, 方中柴胡、黄芩清解少阳;半夏、生姜降逆止呕;人参、甘草、大枣补虚和中。大柴胡汤由小柴胡汤去参、草,增生姜的量,加芍药、大黄、枳实而成,方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之邪;大黄、枳实泻阳明之结实;芍药破结止痛;生姜、半夏止呕,配大枣调和营卫,诸药相伍可以和解少阳,通泄阳明之腑。因为这里张仲景少写了一个字,于是后人就有所争论,有人认为是小柴胡汤,有人认为是大柴胡汤,但多数人认为可能这里是小柴胡 汤,所以这里也举了一个小柴胡汤的案例。
小柴胡汤合茵陈蒿汤治疗黄疸案。陈某,男,54岁。2005年8月3日 就诊。因全身发黄、目黄、尿黄、腹痛到广州某医院住院,诊为急性胆囊炎,治疗10天后效果不明显。因为他承受不了较昂贵的医疗费而出院找我诊治。当时他患急性胆囊炎是诊断清楚的,症状表现为全身发黄、目黄、 尿黄,又瘦又弱,尿黄到好像红茶,腹痛,恶心,大便结,舌质红,苔黄厚,脉弦滑。证属肝胆湿热,用小柴胡汤合茵陈蒿汤加减:用柴胡、黄芩、绵茵陈、栀子、大黄、法夏、甘草、 金钱草、鸡骨草、田基黄。每天1剂,治疗2周,黄退、腹痛消失、胆红素正常。患者2天来诊1次,治疗了 10多天,他就要求回家了,后来随访,病全好了。
广东的医生最喜欢用鸡骨草、田基黄这一类的药物来退黄,酒褛有一个汤叫做鸡骨草煲猪横脷(猪胰腺)。值得一提的是茵陈蒿汤是治疗黄疽的主方,我经常说这是治黄疸的祖师爷方子,我们现在所有治疗肝炎的方子,有黄疸的、无黄疸的,都是从这条方演化出来的。

【传说】内蒙古二连浩特市(3196624685) 16:32:14

七、肠痈
(一)肠痈成脓证治
“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治当消痈排脓,清热散结,方用薏苡附子败酱散。方中薏苡仁消痈排脓利湿,败酱草清热解毒排脓,轻用附子振奋阳气,辛热散结。治则就是消痈排脓,清热散结,方用薏苡附子败酱散。薏苡附子败酱散常用于治疗慢性肠痈,多是没有化脓的。腹痛明显者加芍药、元胡、川楝子等;发热者加银花、地丁、蒲公英等;瘀血明显者加桃仁、红花、当归等;大便干者加大黄、芒硝等;腹胀明显者加枳实、厚朴、炒莱菔子等;受凉则加重,寒象明显者可加肉桂。服用本方以药末煎煮,每服方寸匕(大约6g),这个方寸匕就是古代的钱币,用钱币来量药。1次顿服,旨在集中药力,尽快而高效地发挥治疗作用。薏苡附子败酱散常用以治疗慢性阑尾炎、阑尾脓肿,也用于治疗腹腔、盆腔内多种慢性化脓性炎症,如慢性肠炎、克罗恩病、慢性盆腔炎、慢性附件炎、卵巢囊肿、 精囊炎、前列腺炎等,妇科、男科都可以应用。
(二)肠痈未成脓证治
“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 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皮汤主之。”治疗可用清热泻下,活血祛瘀法,方用大黄牡丹皮汤。方中大黄、芒硝泻热攻下,泻肠中之郁滞;桃仁、丹皮凉血活血,祛瘀散结。从后世临床实践来看,大黄牡丹汤对脓已成或未成者皆可使用。大黄牡丹汤临床常用治急性阑尾炎,包括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早期化脓性阑尾炎、急性阑尾炎合并局限性腹膜炎以及阑尾周围脓肿等。还可用以治疗急性肝脓疡、盆腔炎、胆囊炎、血栓性外痔等。

八、蛔虫病

上一篇:中国最小的城市

下一篇:人生在世屈指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