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体字网 > 知识库

时光的记忆

来源:篆体字网 2024-01-18 18:56:11 作者:篆字君

原创:开心牛牛 军旅警营

关注军旅警营公众号

阅读更多军旅美文

帽子、口罩、白大褂,手术台前,他们与病魔赛跑;双脚、药箱、听诊器,村庄之间,他们为健康奔忙。“白衣天使”、“赤脚医生”,不论称呼如何,穿上白衣,这群“普通人”就化身为患者的信任和依靠。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首个“中国医师节”,让我们一起致敬这群身边的“普通人”。和(老前辈医生不能忘了退休的这种群体)他她对病人。

耐心、爱心,对病患胜似亲人,我们中原大地省直粮食厅卫生所医生杨志就是这样的医生。

十五岁的杨志考入十二军卫校

杨志:女重庆合川人1935年出生1950年2月考上中国人民解放军12军卫校,1951年随中国人民志愿军十二军入朝参加抗美援朝,任三兵团三分院护士。参加了5次战役、金城阻击战,上甘岭等战役。

1953年7月抗美援朝停战后和战友们一起坐火车护送伤员回国、和战友们一起留十二军随营学校治疗所工作,后在华北第三后方医院休养员。1954年底调地方工作(没转业费)

后带工资考上张家口医学院,毕业分国家粮食部1961年支援地方调中原省粮食厅卫生所工作,干到退休。

志愿军三兵团医院三分院是在国内成立的院长夏全海(老红军十二军调去的)抽调的是二野各军技术好的外科军医和护士长。当时医院三个护士长,牛玉书,男,是正护士长;还有个姓李的男护士长是副的、还有个女副护士长和国民党军医留用的2个外科大夫。牛玉书护士长,是1931年9月出生,1945年12月参加工作,1945年12月起先后任十一旅野战所卫生员、卫训队手术组班长,十四军四十师教导排长,志愿军三兵团三分院护士长,组建三兵团医院三分院从二野十四军调三分院。还有当年著名外科军医程相全,是1930年4月22日生,山西晋城人。1949在华北医科大学毕业大学生。他是1947年3月参加革命,1949-1950年任第二野战军四兵团十院四所外科军医。当年志愿军三兵团三分院技术力量最强,医疗器械也较为齐全。

杨志是卫校第一批入朝的学员,到达医院后正好是五次战役的第一阶段刚结束,任务十分繁重。当时伤员多,医院要派人去一线接伤员,随担架队走,牛护士长带队。她对杨志说:“小鬼,你也去吧,执行任务!”程相全医生也去了。杨志16岁,个子矮小,却动作利索,走路也快,就是和别人抬起担架来总是一高一低。为了伤员安全,牛护士长就叫杨志给伤员包扎换药,帮助抬担架中间……医院手术不断,在手术时伤员输水都是临时用树支做的架子。杨志就找能垫高的櫈子登上去给伤员挂输液瓶,睡觉就在坑道,也不管地上冰冷潮湿、泥尘遍布,把被子打开就睡下,条件非常艰苦!

在这种情况下,医护人员仍然以对战友生命高度负责的精神,满腔热忱、态度认真地开展战地救治工作。牛玉书护士长工作非常严谨,对下级护士在工作上要求非常严格,他常教育护士们一线战士们流血奋战受伤到我们医院,一定要做好护理工作,并从心理安慰战士们减轻他们痛苦!在医院里,每日手术不断,程相全医生主刀,牛护士长当助手,天天连轴转,一天休息三、四个小时都是多的!程相全军医经常说时间就是生命、要跟时间赛跑,抢救伤员!

杨志在大家感染下,很快成熟起来,成了一个热情勤快、人见人爱的好护士。护士长说小鬼去炊事班帮厨,杨志就乐呵呵地前去干活,刷锅、洗碗、等,还学会了炒特种鸡蛋。所谓特种,实际上是国内为支援抗美援朝前线而研制的压缩鸡旦粉,像白面一样,装在罐头瓶里,打开后取出少量加水调好,放在锅里炒一下就成鸡旦了。这就是当年给到伤员最好的营养品。医务人员不准吃,是留给伤员的。

金城防御战为加强营包扎所,团,师三级医疗单位的技术力量。抽出三兵团三分院医护人员到一线支援每次都抽到杨志年龄小动作快业务好。(因杨志是十二军卫校分配到三兵团医院的)【每次支援一线十二军任务领导都叫杨志去】。个低敏捷牛玉书护士长带队或李副护士长带队(李砚田是河南林县人)基本上都是程相权外科军医带上政治可靠的军医去一线支援!国民党留用的当时大家叫他罗医官在医院值班!

营包扎所,以营卫生所及营非战斗员至少7人组成,分为中心组和派出组,主要任务是掌握担架力量,及时将连、排阵地伤员接回来;根据任务需要随时以派出组加强主要方向连队的救护工作,并做好伤员的辅助包扎和转运。

团救护所,由团卫生队、担架连及部分勤务人员组成,分为中心组和机动组,各组均设收容分类组、绷带组、后送组、掩埋组、轻伤组。团救护所随时加强营的救护工作,通常在距阵地4~12公里处展开。

师医院,分为收容分类组、重伤组、轻伤组、后送埋.健康队,主要任务是执行战地初步治疗,观察和后转,距阵地10~30公里处展开。

军医院,分为收容分类队,外科队,内科队和后送队4个组织,其任务是机动、收转,并将一部分转来的伤员留治。

金城防御战中;在通风条件极差的坑道手术室中,充满了血腥味、汗臭味。为了抢救战士们的生命,杨志和其他医护人员挥汗如雨,不休不眠,坚持几天几夜,直到抢救完最后一名伤员。

就是这种条件,对于经历过五次战役“医无定所”的医护人员来讲,已很知足了。

左一杨志、中间的可不是女兵那是谁阿?当年大家都叫他小司号员男孩当年13岁

上甘岭战役; 三兵团医院三分院抽医护人员紧急支援十二军野战医院由牛玉书护士长带队。本来十二军分院接的任务接收300个伤员。

没想到一展开呼呼啦啦一下子来了800多个伤员,前面还在不断的来……

在一个叫獐谷的地方,每条山沟,每片树林都躺满了伤员。

一排排浑身血污,满脸漆黑的伤员在那儿,不哼不叫有个别的实在痛得难受呻呤儿声,这时旁边马上有人说,叫什么,大家谁不痛!叫唤的人马上紧咬嘴唇,不再叫唤。可是,不多久他们就永远地“睡”过去了。当时对伤员的救护工作,是每个护士负责一条山沟。这些伤员在前沿只是经过连队卫生员简单的止血,包扎处理,现在虽然转下来了,抢救工作的紧张程度与强度可想而知……

为了减少伤员在运输途中的死亡,十二军三十一师野战医院派5名医护人员去菊亭开设前沿救护所。结果在运动途中,就牺牲3人。

没办法,前沿救护只能靠连队卫生员了。在国内战争中,一个连队只有一个卫生员,但在上甘岭,一个连队配4个卫生员,还不够用。可见上甘岭战役作战中艰苦和残酷激烈,十二军是刚刚从金城前线下来,又匆匆奔向上甘岭战场的……

为了照顾好伤病员,三兵团野战医院三分院的医护人员,每到一地,都要在沟沟岭岭,挖一些防空洞。在零下30℃多度的寒冬,为了保证“三热”:即让伤病员们住热、食热、穿热。他们上山打柴,烧木炭。用具缺,他们设法,自己动手,把罐头盒剪好,把扎手的边边磨制成碗;用树枝做成筷子;用洋铁片做成饭匀;用蛋粉盒做成水壶;用炒面箱做成饭筒、洗脸盆;用缴券来的罐头筒做成大小便器;就连查看病房的灯,也是两个罐头盒做成的。这种灯做得十分精巧,当敌人飞机一来,把上面那个罐头盒一扣,罩住下面那个罐头盒,外面看不见光亮了。没有热水袋,医护人员就先把石头烧热,然后用洗干净的破棉花、破布包起来,放在病员被窝里。

伤员们送到三兵团三分院野战医院时,大都满身血污,脸如黑炭,衣服撕成了布条。医护人员给他们擦洗干净,换上干净衣服(这些衣服大都是牺牲了的战士的,战士牺牲后)医护人员将其换下来的衣服洗干净,专门留给后来的伤员换穿),将所有的包扎打开,轻伤员更换敷时药。

重伤员该动手术的要动手术,并登记伤票。所谓伤票,就是登记下来连、营、团三级对伤口的处理,以及野战医院对伤口的处理,主要是建立受伤档案,为以后伤员的伤情提供资料。

对于伤员后送,医务部门作了一系列严格的规定;伤员必须彻底止住血,才能后送;骨折的,必须有夹板,或上好了石膏,才能后送。有生命危险的,不准后送;内脏器官受伤,没有得到妥当处理的,不准后送。

送往野战医院的伤员常因失血过多,生命垂危,急需输血。这种时候哪去找血?于是只得从医护人员身上抽血。往往一场战斗下来,几乎所有的医护人员都抽个遍。

每次输血,医护人员都争先恐后地伸出自己的手“输我的,输我的!”输完后喝点生理盐水,有时上级发一个罐头“补充营养谁也没把输血当作回事。就是那么个罐头,也是三、五个人嘻嘻哈哈地分吃了。

坑道经常不够用,三兵团三分院在牛玉书护士长的带领下,医生护士和医院警卫班一起挖坑道、男同志挖.女同志往山下拖树。但凡是弯腰的活,牛护士都好叫杨志,因为她个低不费事,高个子弯腰难受。当年医院战友开玩笑:小鬼个子而低,也有个子低的好处……

志愿军三兵团三分院牛玉书男护士长带领大家在朝鲜山上砍树建坑道。右下角女兵杨志。(第一排左带帽眼往山上看的是牛玉书护士长)

照片地点朝鲜

当年医院在山上有警卫班站一线岗,医务人员站二线岗,坑道里有医生护士值班看伤员。站二线岗夜里气温骤低冻的很,夜间巡逻怕特务上山打信号弹引来飞机轰炸,冬天晚上零下二十、三十多度,即使春天也还是寒气逼人,零下十多度。要防止敌伪特务的破坏、放火、盗贼的暗算等诸多敌情的发生。在零下40多度,迎着刺骨寒风夜间巡逻的女护士们,一样奋战在大山上夜间巡逻线上。

由于严寒、潮湿、劳累,杨志的双腿患上了较严重的关节炎,还连日发烧,扁桃体发炎,不得不做了手术。但她还是一直坚持工作,直到1953年7月份抗美援朝停战后,程相全军医、牛玉书护士长、李砚田副护士长、杨志护士,四人调志愿军十二军治疗所,后坐火车护送伤员回到祖国。

杨志和爱人滕久有华北第三后方医院现更名河北正定县解放军256医院

回国后到达河北高邑随校治疗所工作一段时间,由于当年在朝鲜战场零下将进40度寒冷环境落下的病根,她老发烧,双腿关节痛,年底转院到华北第三后方医院,住了近一年医院治疗风湿性关节炎,1954年底医院领导找杨志谈话说:第一,出院你可回原部队十二军,己在渐江金华一带;第二、抗美援朝战争刚结束,正在恢复经济建设,你可以就地调到地方工作。杨志想双腿有风湿性关节炎,回原部队给组织找麻烦,就选择了第二条,就地调动地方工作。

1954年工作调动地方后,(当年抗美援朝战争刚结束。国家正在困难时期没有转业费)考入张家口医学院。(带工资)1958年毕业分配国家粮食部。1961年支援地方,调中原省.省粮食厅卫生所。

来到中原后粮食厅卫生所三个人,毕建风大夫,何芳漫护士、在一个是杨志当年。

七拾年代底靳大夫,护士何桂玲,八拾年代调来个小儿科任大夫,杨志,何桂玲在家属院住。

服务整个家属院和厅整个机关,周边省供销社,省邮电局,省银行,省物质厅,省烟草局,省信阳转运站……等都来卫生所看病,工作量相当大(也就是现在的全科大夫)。粮食厅家属院大概将近二仟户、和机关工作人员……杨志家就在家属院,卫生所也在家属院里。

杨志一人又要看病人,又要给病人打针,又要给病人在药房拿药,(按现在说一个人干三人活)六拾年代把孩子放在粮食厅幼儿园大儿子在少年之家,姑娘(杨妞)在中班。六拾年代未哥哥代妹妹幼儿园放长假了,杨志和爱人滕久有要上班,哥哥代妹妹去机关食堂买饭代回家等爸爸妈妈吃饭,有时正吃着饭有人,敲门(当年没电话那个年代都是上家里找)喊“杨阿姨我爸不舒服了"杨志放下碗就走了,家里锅碗瓢盆大儿子洗洗,半夜半夜病人家属叫杨志从来没有烦过全家属院的老人孩子他看了三代人生过病的人,提起杨志全院90年代前的机关干部家属都认识……连过春节都是大的代小的三个孩子自己置办购买年货小鬼当家散养……

大儿子初中就住校了小小年纪在当年最好的中学郑大附中,妹妹代弟弟放学回家后,赶面条,做饭炒菜,姐姐比弟弟大7岁。在杨志孩子的记忆里他们小时生病:妈妈吵他们不注意了等等,代到卫生所拿药都是妈妈拿,交现金开卫生所发票的非常认真的,公私分明的。无论刮风下雨,无论白天黑夜,没有上下班时间,只要病人叫马上走出家门,满脸笑容对病号,从没怨言,对病号比对自己家人还好……当年满家属院,和附进家属孩子,和大人抱着大公鸡来卫生所打鸡血,忙上加忙,流行段那个年代……

在粮食厅长大的曲女士还记得说“小时候打鸡血我过敏休克,亏了杨志阿姨给我打了一针醒了救我一命”

第二代现在60多岁了还记得此事!

机关老幼儿园炊事员叫刘同,大便干结几天不解大便,去卫生所看病杨志大夫问完病情后二话没说,马上代上手套一点点把大便抠出来……

家属院职工家里老人晚上突然晕倒,儿媳妇去叫杨志大夫、杨大夫去打了一针老人醒来安慰几句后离开,问媳妇生气了吧老人,以后别刺激老人。几十年过去了这家媳妇还记得此事感谢杨志大夫。《按现在说法心理咨询大夫》

八拾年初厅里分来的大学生,发烧到卫生所看病,高烧39度杨志马上联系厅办公室要车陪着学生送省人民医院做了各种检查,回单位宿舍后,又亲自给送了稀饭给他。

这个学生后来做到厅级岗位,还记得此事。他说“刚参加工作,远离父母生病人生地不熟的在单位是杨志大夫给了,温暖救了他的命”这些小事杨志医生早忘记了,在行医道路上数不胜数类事的事情。

还有个司机王庭少的爱人烧伤,大医院看完沒治好,找到杨大夫结果杨大夫自己配的药膏把他爱人治好了。前二年王庭少爱人也提起此事说感谢杨大夫。

八拾年代初赵奶奶和杨大夫住一个楼她的孙子胳膊关节老脱臼在大医院接上,过几天又脱、赵奶奶就领着孙子找到杨大夫说明情况,杨大夫说我试试就帮她孙子胳膊《关节》接上后,用绷带把胳膊吊在脖子上叫她晚上别给孙子脱衣服等注意事项,这个第三代好了胳膊再没有脱过臼,这孩子上公安大学后还干上公安了。

八十年代卫生所转诊得所长签字才能回单位报销,有些人就开蜂蜜和营养品补品等违规药品。杨志坚持原则从不签字,按病种开的药签字。还得给这部分人做思想工作,叫他们别占这种国家的便宜。抵制了歪风邪气,坚持按国家医疗政策开转诊单,和发票签字制度执行。

杨志在家属院谁的忙都帮,在家属院有一家妈妈是智障,爸爸要管一家姐弟三人,还要上班,姐姐头上生私字了,头发上都是虫。杨大夫主动帮助他家。当年院里的孩子都叫他虱子头因为满头发是向芝麻一样,看见都恶心。杨大夫做孩子们工作,不让叫虱子头,就想办法配药水消灭虱子,药水配好后就告诉在边上的女孩子说这药水不能下手摸,千万别叫别人踫,还没完全配好,就去那一家妈妈智障,女孩子生虱字那一家叫女孩了……

代着那虱子头女孩一进屋,把药水配好,帮助洗头,从此虱子消灭了。又告诉虱子头一个星期洗几次头,开始杨大夫一星期帮这女孩洗几次,又送给他当年叫洗头粉,一后这女孩学会洗头从此虱子消灭了。当年在家属院长大的孩子乔女士现在都没忘当年的这事。

杨志大夫家星期天吃个饺子从早上8点吃到晚9点多孩子们说,因为孩子小,帮不了忙,从洗莱到盘馅,在到包、在下熟整个工序都是杨大夫一人。正包饺子.包着有病号家属叫,就出家门了,处理完进家没干半小时,又有病号叫,所以到晚上9点多才吃个饱饭。后来孩子们到小学二年级三年级自己做饭,包饺子,赶面条,就不靠妈妈做饭吃了,三个孩子散养长大的……这就是杨大夫舍小家、顾大家……的无私奉献!

在过去都是用内服药袋用塑料勺子数药片,大夫一开十片二十片药病就好了,一般看病都在卫生所都解决病情了很少有转大医院的当年……

记得有个病号肚子痛,杨大夫一检查胆囊炎。打消炎针和其它药病人好了后来在也没有范过,李阿姨现八拾多岁了还记忆犹新当年的事。给他的儿女们还经常说“你们的杨阿姨是个好大夫”等等。

杨志从1961年在省粮食厅单位家属院从事医务工作,只要有病号,家属随喊随到。当年没电话,大半夜叫杨志出诊,她就立马到病号家里,经常家属来敲窗户、敲门叫杨志,杨志马上跟着他们,第一时间赶到病人家里。从没怨言,都是笑哈哈的……始终保持着在部队的工作作风,部队培养了她钢铁般的意志和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没有节假日星期天。只要是粮食厅老同志和第二代,都知道,杨志给三代人都看过病。经常凌晨或半夜有病人,叫门,连杨志家对面邻居,“也粘杨志光经常被吵醒”。

回到家,屁股还没坐稳,刚吃一口饭,就又有人敲门了,处理完,回到家吃口凉饭,常年这样,没节假日,默默无闻的坚守在医生这个行业里,为整个机关大院和家属院服务……真正做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杨志爱人滕久有也非常支持杨志医生工作,从没抱怨过杨志,都是在食堂打饭吃,默默无闻的支持杨志的工作。

杨志她具有“川妹子。的共同特点:热情、直爽、泼辣、能干。吃苦耐劳。,始终保持军人的作风,雷历风行,坚定果敢,把医生这职业,作为一生奋斗目标,风生水起,善始善终,干到八拾年代在公务员省财政厅在编岗位省粮食厅机关退休……退休后与老伴滕久有一起与儿子一家一起生活。滕久有(杨志爱人)1949年在湖南参军,任12军军大文化教员。1951年入朝参加抗美援朝,1953年回国,五十年代末转业到国家粮食部…退休前在省政府部门工作。

【后记】

在粮食厅大院里只知道杨志从北京粮食部来的,但很少人知道杨志是个转业兵,而且参加过抗美援朝。杨志说朝鲜战场牺牲那么战友、担架抬到三分院医院有的连姓名都不知道、连那个部队的都不知道就牺牲了,杨志说太年青了那些战士……

杨志非常低调在家里从没有摆过老照片,老照片都封存在抽屉里面上锁了,孩子们小的时候见过老照片知道妈妈当过兵参加过抗美援朝。

那是在文革时期下粮食厅“五七”干校时杨志和毕建风大夫二家一个汽车拉到干校的农村。孩子们不习惯杨志就教育孩子们讲了怎么参军,怎么过鸭绿江座汽车等,前线战士怎么勇敢故事。对自己怎么参加战役,抽血,从来不提。

她说那些无名战士从前沿担下来,衣服成条了,连那里人,那个部队、都不知就牺牲了。永远定格在朝鲜了

杨志不叫写她,说那些战士们牺牲了,我们还活着有什么写的………

最近几年杨志战友聚会,老战友们在一起回忆硝烟弥漫战场的事,讲当年的事她们都是亲力亲为者

所以后代们说应该写出来抢救历史资料还原历史留给后人。

六十多年过去了,战争的硝烟早已远去,但那些永远长眠在异国他乡的战友,那些浴血奋战的日日夜夜永远留在杨志记忆的深处。作为一名战争的幸存者,杨志和她的战友特别珍视在战火中结成的友谊。

他们在一起战斗生活的时间并不长,可他们之间结下的深厚友情却铭记在心,终生难忘!这是经过血与火考验的生死之交,这是他们最单纯最美好的青春年华,也是留给后人最宝贵最有价值的精神财富!

2019年8月19日医师节来临之际祝老兵退休医生们节日快乐!向牺牲的军医和无名烈士致敬!

穿越时光的记忆一一一

感恩老一辈医生“医师节”节日快乐!

医生的劳累,社会当予以肯定和赞美。2018年8月19日,我国迎来第一个“中国医师节”,领导人表示,我们要向医者致敬,他们用大爱、至诚之心,守护人类的健康;我们要与医者并肩,心连心,手拉手,携手共进,相濡以沫,推进我国医疗事业稳步前行。

今年 8月19日即将来临,在这个特殊的日子,一个永载医疗行业里程碑的日子。“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让我们敬畏每一位医者神圣的誓言宣告,致敬他们,感谢他们用崇高医德和无私精神,服务民众,守护健康。医生是永远值得崇拜和敬仰的社会精英!向在职和已经退休的医务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医师节快乐!

感谢粮食厅的二代,乔女士、曲女士、路女士、等人时光的记忆。

2016年杨志夫妇在北京爱迪国际学校,邀请部分12军战友聚会

右刘沈,刘郁文,刘绮文三姐妹

刘沈阿姨在十二军三十一师敎导队文化教员,刘郁玉、刘绮文姐妹在十二军卫生部卫校学医(大学生)

刘郁文抗美援朝结束后和外科军医程相全结为伉俪

程相全外科军区 牛玉书护士长

志愿军三兵团医院三分院护士长牛玉书回国后和李正挑结为伉俪

杨志和战友李正挑

2018年杨志滕久有在原十二军军史馆参观完在大门口合影

杨志、和战友余中华当年照和2018年杨志回重庆照

第一排左一刘绮文原十二军卫生所、所长(师级退休)和战友、杨志、滕久有

第二排左一刘绮文大女婿王勇原十二军转业(徐州交警支队.支队长)和杨志小儿子滕建平

2018年杨志夫妇在儿子陪同去徐州刘绮文老战友一家热情接待远方的战友大姑娘刘清陪同参观了原十二军,军史馆。刘清拍下了老战友的合影

2019年5月23日战友相聚在郑州

吴先枝和滕久有老乡同年同月参军,杨志、刘绮文、都是重庆人又都是卫校同学于2019年5月相聚在郑州,看聊的多亲切。看老人们相聚在一起,聊聊近况,叙叙家常,回忆充满欢乐和甘苦难忘的军旅岁月,勾起了一阵阵情感的涟漪,战友之间的感觉还是那样的亲切与真挚,没有因为时空的阻隔而淡化这份感情,而且纯真依旧……

2019年春节杨志与滕久有

杨志家二代军人二个儿子、女婿都是军人

上一篇:天天向上文梅森

下一篇:美食天下菜谱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