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rt is a kind of intellectual light ~
昨天介绍了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亚历山大灯塔,今天介绍一部故事发生在亚历山大的歌剧《泰伊思(法语:Tha?s)》,以及其中一首著名的乐曲——法国作曲家儒勒·马斯奈的代表作《沉思曲(法语:Méditation)》。
《沉思曲》又称为《泰伊思沉思曲》、《广阔的天空》或《冥想曲》。这首乐曲旋律相当优美,常常在音乐会中被独立演奏,成为小提琴曲中历久不衰的经典名曲。
外文曲名:Méditation
中文曲名:沉思曲
作曲:儒勒·马斯奈
创作背景
歌剧《泰伊思》的剧本以阿纳托尔·法兰西(Anatole France)的小说《Tha?s》为蓝本,编剧易斯·加勒(Louis Gallet),作曲儒勒·马斯奈。1894年3月16日在巴黎歌剧院(Opéra Garnier)首演,美国女高音歌手西比尔·桑德森(Sibyl Sanderson)主演。这个版本的歌剧是三幕七场,《沉思曲》在第一幕第二场和第二幕第一场之间演奏。
△ 歌剧《泰伊思》演出海报残片,1895年
歌剧后来由作曲家修改为七幕,并于1898年4月13日在同一家歌剧院首演。
△ 1898年在Tha?s的Lucy Berthet
剧情
歌剧《泰伊思》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四世纪,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埃及名城亚历山大,讲述了修士阿塔纳尔(Athana?l)拯救妓女泰伊思(Tha?s)的宗教故事。但是,这部歌剧中表现出的人性与宗教之间的纠葛引发了许多争议。
△ 古代的亚历山大港,Roy Krenkel绘制
修士阿塔纳尔认为泰伊思的美貌会令人堕落,想让她皈依基督教,引导她走入正途。但是泰伊思认为“爱才是所有的一切……爱才是真实……我尝过所有陶醉……”泰伊思每天向着镜子感叹“华丽但没有落实的空虚的日子”、“老了,美貌渐失了。”
△ 歌剧《泰伊思》剧照,1976年演出剧照
阿塔纳尔看到她惧怕年老与死亡,就告诉她:“我引导妳到永恒的幸福。如果成为基督的新娘,祂的爱是永恒的。”泰伊思听到“永恒”一词就有些心动,在长久的冥想之后,决定跟随阿塔纳尔走。在剧中泰伊思冥想时,《冥想曲》的旋律响起。
△ 歌剧《泰伊思》剧照,1976年演出剧照
没想到这条路很辛苦,必须忘掉俗世。到修道院还得穿过沙漠,在炎热的太阳下,两人疲惫不堪。出乎意料的是,阿塔纳尔对泰伊思渐有爱意。
到了修道院后,阿塔纳尔把泰伊思托付给修道院。但是,阿塔纳尔非常失意,在上帝和爱情之间,修士倍受折磨,于是选择离开修道院游走四方。
过了一段时间,阿塔纳尔在朦胧中梦到美艳的泰伊思,远处传来声音说,泰伊思病入膏肓。阿塔纳尔一惊,返回修道院,在泰伊思病入膏荒的弥留之际,修士葡伏在爱情脚下。被拯救者泰伊思获得了救赎,而拯救者阿塔纳尔却深陷情欲的世俗泥潭无法自拔。
△ 歌剧《泰伊思》剧照
乐曲欣赏
《沉思曲》描述的便是泰伊思在修士的劝说下幡然悔悟的情感。
乐曲第一段宁静祥和,犹如少女虔诚地向上帝敞开心扉企求宽恕。第二段几次转调和使用变化音,使音乐的情绪很不稳定,表现了泰伊思内心的矛盾和挣扎。第三段乐曲又恢复了平静,虔诚的祈祷得到了实现。小提琴在结尾处推向了高音区,仿佛被净化的灵魂得到了救赎,结尾是以G弦逐渐减弱音力,以泛音的微弱音响慢慢消失,所有的起伏都已经平息,深沉与安宁亦随之而来。
Jules Massenet《Meditation from Thais for Violin and Piano》
小提琴演奏:Rusanda Panfili
钢琴演奏:Donka Angatscheva
作曲家
儒勒·埃米尔·弗雷德里克·马斯奈(法语:Jules émile Frédéric Massenet,1842年5月12日-1912年8月13日),法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最出名的是他的歌剧,他写了三十多首。上演最频繁的是《马侬(Manon)》和《维特(Werther)》。他还写了清唱剧,芭蕾舞,管弦乐作品,偶然写一些钢琴曲,歌曲和其他音乐。1878年被选为法兰西院士,1899年荣获二级勋位。
△ 儒勒·马斯奈肖像
上海市思南路(原法租界马斯奈路)即为纪念马斯奈而得名。思南路是上海黄浦区的一条不通公共汽车的幽静道路。北到淮海中路,南到泰康路,除南北两端有少许小型店铺外,从南昌路到建国西路,两侧几乎全都是法国梧桐和1920年代建造的花园式洋房。这是一片保存完好的法新租界街区。
△ 上海思南路
1914年,在上海法租界第三次扩张的当年,公董局修筑了这条马路。为纪念在1912年去世的音乐家儒勒·马斯奈而命名为Massenet,Rue(马斯奈路)。1943年,马斯奈路在汪精卫政权接收上海法租界和公共租界后更名为蓝田路(以陕西蓝田县命名)。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1月1日更名为思南路,这一名称源于贵州思南县,同时与原路名“马斯奈路”读音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