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体字网 > 知识库

翁文波

来源:篆体字网 2024-01-18 08:54:31 作者:篆字君

甬派君有话说

倡导阅读生活,致敬名家大师。为此,甬派文艺频道推出“编辑看名家”栏目,特邀《中国文学》原执行主编、资深文学编辑钟振奋女士主持,讲述她多年来与中外名作家们合作带来的精彩故事,再现名作背后大师们的风采。

翁文波先生在工作。资料照片

他是发现大庆油田的功勋人物之一;周总理亲自布置任务,让他搞地震预测;曾因准确预测了1990年亚运会期间北京地区的地震,以及国外多次6级以上地震而被称作“神奇的老人”……他就是甬籍院士翁文波。20多年前,笔者因书结缘,曾经到翁先生家当面请益,至今记忆犹新。

一门三院士

在宁波市郊的高桥镇石塘村,有个颇富传奇色彩的家族,那就是一门走出了翁文灏、翁文波、翁心植三位院士的翁家,他们家也因此被誉为“科技世家”。像翁家这样俊彦辈出,源源不断地为国家输送创新型人才,在各个领域作出卓越贡献的大家族是不多见的。

发现大庆油田的功勋人物、有着“当代预测宗师”之称的翁文波先生便是翁家的一个杰出代表。

翁文波与著名科学家严济慈(左)在交谈。

翁文波的祖父翁运高是个很有才华的宁波名士,雅擅诗文。同治甲子年举人,授内阁中书。他的父亲翁传泗在接受传统儒家教育的同时又热心新学,有着慷慨任侠的声名。年轻时身手矫健,喜好骑射,每逢春秋佳日,常“携鹰犬驰逐东湖上,意气自豪”。他曾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积极从事推翻满清的民族民主革命斗争,辛亥革命后曾担任宁波炮台司令一职。他的堂兄翁文灏也喜欢吟诗作词,虽然并不以诗人名世,但在繁忙的政务与科研之余也经常写旧体诗遣兴抒怀,一生共创作了近3000首诗作。

在这样的家族背景下成长,也就不难理解翁文波为什么会成为传统文化根基深厚同时又能站在现代科学前沿的科学家了。

自制“探矿仪”

从宁波效实中学到清华大学,翁文波的求学之路相当顺利。1936年翁文波考取中英庚子赔款基金会的官费生,到英国的伦敦帝国学院攻读博士。他选择的专业是与石油开采密切相关的地球物理勘探学。

翁文波留学期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已经踏遍了华北,祖国和人民正经受着苦难。翁文波时刻关注着来自祖国的消息,他放弃了课外的娱乐活动,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学业上,希望能以自己的所学,为祖国的石油地质勘探事业贡献力量。当时,美国的一家公司刚研制出一台称作“重力探矿仪”的仪器,这在当时是属于石油勘探领域的尖端技术,尚处于技术保密阶段。翁文波决心根据自己学到的理论自行设计制造。在校办工厂,他一边设计一边制作,最后终于研制成功,并以此作为博士论文的实验论证。爱才的导师看到他的“成果”竭力劝他留下来,几家石油公司也都纷纷开出了优厚的条件挽留,但他一一谢绝了。他的态度非常明确:“我把先进科学学到手的目的,就是要取来火种,播种在祖国的土地上。”

1942年在玉门油矿。左起:翁文波、童宪章、张锡龄、陈贲。

当时欧洲已是战火遍地,回国之路也变得曲折而艰险。翁文波把书箱和行李托运后,随身带着自己研制的重力探矿仪,取道法国,坐船穿过地中海,横跨印度洋,辗转一个多月,经由越南河内转道昆明,终于抵达自己的祖国。托运行李的那条船已被德国的炮弹炸毁,随身的行李也在艰难的路途中被丢弃殆尽,唯一让翁文波感到欣慰的是,手中牢牢捧着的这台仪器——留学数年所得的收获——完好无损。像当年怀着报国热忱归来的众多学子一样,当翁文波衣衫褴褛地踏上国土时,他奉献给祖国的不仅仅是一台仪器,而是一颗滚烫的赤子之心!

这台自制的仪器后来在玉门油田的勘探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翁文波还借此筹备组建了中国地球物理勘探史上第一个“重力队”。

“全能”科学家

回国后,翁文波来到重庆,受聘为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因为年轻(27岁),被大家称为“娃娃教授”。在大学里教书育人,享受着月薪400元的优厚待遇,这样的工作对许多人来说都是求之不得的事,但翁文波志不在此。当时中国东部已被日寇占领,石油运输被切断,大后方闹油荒,影响作战及生产,当时甚至有“一滴石油一滴血”之说。国家亟须开发油矿,翁文波自然不能安心待在远离石油的地方。他的计划是:“先教出一批学生来,将来可以带出去”,因此等到条件成熟时,他毅然辞去教授一职,带着他的学生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嘉峪关外的玉门油矿,开启了他的找油事业。

翁文波与夫人冯秀娥。

令人感动的是,他的行动得到了未婚妻冯秀娥的坚定支持,远在上海震旦大学上学的她立即退学,克服重重困难,绕道香港,飞重庆,到兰州,赴酒泉,最后坐着牛车来到甘肃玉门与他团聚,他们把家安在了荒凉的石油河畔。

在找油的同时,翁文波还以旧体诗的形式记录了他“四海为家”的人生足迹,同时也展示了作为石油人投身祖国建设事业时的壮志与豪情。

三级海风五尺浪,小船摇晃出大洋

太平洋里洗脚丫,海南天涯水生香

(1957)

北大荒上二九天,

冰雪无边,

寒风似剪,

老羊皮袄裹丝棉。

江河湖海何处浅,

决心要坚,

准备赶前,

万里英雄终领先。

(1958)

翁文波是个爱好广泛、才兼文武的科学家:爱写旧体诗,能演英文剧,在大学是个深受学生喜爱的风度翩翩的教授,到塞外则是骑着哈萨马、一枪射双狼的传奇英雄。就连平常的养花他都能养出不一般来:他每天用尺子丈量花朵,根据花荣花枯的规律推导出了生命旋回公式,后来被命名为“Weng旋回”。

1966年邢台大地震后,翁文波遵照周总理的指示转行搞地震预测研究。这是他职业生涯中的一次大转行。随着他对众多天灾的预测不断得到证实——252项(次)的各类预测中,实际发生211次,成功率83.73%——他也被国内外同行称为“天灾预测第一人”。

“凡事预则立”

1984年,《预测论基础》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翁文波先生融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现代科技为一体、以信息预测为核心的预测理论的正式问世。此书的出版引起了中外科学家的高度重视,他的预测论的论点还被写入了国外大学教材。因成功预测了1990年亚运会期间北京地区的地震、1991年江淮地区发生的大洪涝以及1992、1993、1994年美国和日本多次6级以上地震而名震海内外,他也成了大家心目中“料事如神”的预测大师。

但有关翁先生的传奇人生外界所知甚少,这也与翁先生淡泊名利、不事张扬的处事风格有关。同在石油系统的报告文学作家王志明决心填补这一空缺,1994年初他把一部20万字的初稿交给了我,这就是后来由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预测宗师》一书。

《当代预测宗师》一书。

这是我社第一次出版有关科学家的传记类图书,为了做好下一步的出版准备工作,我与作者一起去拜见了翁文波先生。

与那个年代许多科学家一样,翁先生的穿着非常朴素:一件白色的短袖衬衫,普通面料的裤子,脚上是一双黑色的布鞋。他笑容满面地跟我们打招呼,看上去气色很好,讲话时底气十足,一点儿看不出已是82岁的老人。他那带有浓重宁波口音的普通话让我倍感亲切。得知我是鄞县老乡后翁先生很高兴,对我鼓励有加,我也为家乡出了这样一位大科学家而深感自豪。我把有关出版的设想向翁先生作了说明并征求他的意见。翁先生完全同意我们所作的安排。翁先生还按我们的要求提供了不少珍贵的历史照片供我们选择,其中有一张我觉得最为生动传神,记录了翁先生迈着稳健的步伐从家中走出的瞬间,后来被用在了封面上。

翁文波和农民预测家赵福隆谈“天”说“地”。

可能是想进一步解释他所创立的“预测论”,或者是想强调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于日常工作所具有的指导意义,翁先生找了张白纸,在上面写下了“凡事预则立”这五个大字。对于我这个阅历尚浅的年轻人来说,这句话成了人生中一次重要的“提点”。虽然已经过去了将近30年,但是当时写字的情景、翁先生用平和而坚定的语调念出这句话时的神情依然如在目前。

因为翁先生患有高血压,血压高时常达230/140mmHg,我很担心他的高强度工作对他的身体的影响。翁先生却没把这病当回事。我记得他当时笑着对我说:“没事,你看我不吃药,也活到了八十多!”我想这可能与他年轻时打下的底子有关,他在清华读书时就是个有名的运动健将,游泳、跳水、长跑,样样都行,他还在全校的马拉松比赛中获得过第二名呢!翁先生的开朗乐观感染了我,我也为他有旺健的精力继续从事他的“预测”事业,为人类造福感到欢欣鼓舞。

翁文波与他的学生――中科院院士童宪章(左一)、李德生(右一)在研究工作。

翁先生常说:“我生命的全部价值在于工作。”他认为,“一个人应该为人民利益坚持工作一辈子”。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把自己所有的时间与精力都投入到了减灾预测的事业中,常常忽略了已是超负荷状态的身体。当他接连参加几场重大的学术活动后突然倒下、得知自己罹患绝症时,他唯一放不下的是手头正在进行的研究工作。在最后的日子里,他只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在病房里配一台486微机,“把脑子里的东西毫不保留地交出来”。他忍受着病痛的折磨,艰难地敲打着键盘,在病房里向他的研究生们一一交待“任务”,把自己所有的研究成果都交给了国家……作为一位在石油和预测领域两放光彩、卓有建树的科学家,翁文波先生为国为民的磊落胸怀和高尚情操,强烈的事业心、忘我的奉献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钟振奋,浙江鄞县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中国文学》(双语版)执行主编。新世界出版社编审。所编辑的图书曾获鲁迅文学奖、优秀外宣图书奖等。曾获中央国家机关青年优秀论文奖等奖项,部分作品被《散文选刊》《读者》《青年文摘》等刊物转载并在北京文艺台播出。译著有长篇小说《星游人》(杰克·伦敦著)等。

一审、二审:龚红雅 三审:汤丹文 终审:王存政

上一篇:断肠人在天涯

下一篇:中国梦想秀女驸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