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和血:包括补心,药如生地、麦冬、炙甘草、当归、龙眼肉、丹参、三七、藏红花、琥珀、血竭。
2.清火:包括泻心,如黄连、山栀、连翘、竹叶、灯芯、莲子青心。
3.通阳;如人参、桂枝、远志、益智仁、紫石英。
其他心的证状。均可适当地在这基础上加入主治药物,如:
1.心悸、失眠:酸枣仁、柏子仁、茯神、龙齿、合欢花、朱砂。(即安神)
2.神昏、发狂:犀角、菖蒲。(即开窍)
8.多汗:浮小麦、碧桃干、糯稻根。
4.胸痹:薤白、郁金、瓜蒌。
三、脾
1.司中气:①气虚为倦怠无力,懒言,嗜卧。行动气短;②气滞为脘腹胀满。
2.主运化:中阳不运,为食后艰化,胀满。
3.性升:①清阳不振为眩晕;②中气下陷为脱肛,小腹胀坠。
4.恶湿:①湿阻为目胞肿,腹胀,泄泻,黄疸。②湿停成水,渍于肌肤为浮肿,下注为脚气。
5.统血:为大便血,妇科崩漏。
6.主肌肉:为消瘦,腘肉脱。
7.主四肢:为沉困无力。
8.开窍于口舌;①湿阻为口淡,口腻,舌胖,舌苔厚。②湿热内蕴为口甘,口臭,口舌生疮生疳。
9.其华在唇:①脾虚为唇白;②脾热为唇绛,唇裂。
lo.后天之本:为食呆不化,泄泻不止。(小儿营养不足,体弱多病,称为后天失调;久病不能进食,称为后天绝)11.经络循行部位:常见者,为髀痛。
12.与胃为表里:脾不为胃行其津液,为大便难。
13,与心肺相生:①为火不生土,先有心阳虚,而后出现脾虚证;③土不生金,先有脾弱,而后出现肺虚证。
14.与肝肾相克:①为木克土,先有肝气,而后出现脾不健运证;②土克水,先有脾实,而后出现肾虚证。
【按】《内经》上说:“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又:“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这是治疗脾病用药的原则。脾主中气,体阴而用阳,阳气不运,最易湿阻,治法以温阳、益气及调中、化湿为主。
1.温阳:如干姜。
2.益气:即补中,如黄芪,党参、白术,山药、扁豆、红枣。
3.调中:如木香、藿梗、苏梗、砂仁、檀香。
4.化湿:如苍术、厚朴、草果、半夏、陈皮、佛手、茯苓、苡仁。
其他脾的证状,可适当地在这基础上加入主治药物,如:
1.泄泻:炮姜、肉果。
2.水肿:大腹皮、冬瓜皮、泽泻、车前、生姜皮。
3.黄疸:茵陈。
4.脚气:木瓜、槟榔。
5.便血、崩漏:阿胶、地榆、侧柏叶、灶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