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谁同坐 明月清风我00:0005:32合集#意公子音频9个
如果您更习惯图文阅读的形式,
以下正文是音频的文字版内容。
全文1547字,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
这世界上有什么东西,是越分享越多的呢?
我最近在苏东坡《点绛唇》这首词里得到了一个答案。
我一直觉得这首词描述的心境真的太让人羡慕了,
而且它上下阕的心境还是不一样的。
我们先看上阕。
苏东坡的词是特别有画面感的。
第一个镜头,你看不见主角是谁,就是一个闲靠在胡床上的背影。
然后镜头慢慢移动,过肩……
透过庾公楼窗户向外望,我们看见了远处的山峰,如同鲜花绽放。
然后下一幕就是一个反打镜头,主角出现了,
他像是在问你,又像是在问自己:
这句话再怎么翻译,我觉得都会弱化意境本身。
它就适合这样讲。
有人曾经把这句话和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首诗拿来做对比。
你会发现李白一上来就是那种仙气飘飘的感觉,然后在微醺的半醉半醒之中。举杯对着明月,然后低头看对影,就好像是有三个人一起饮酒一样。
同样是这种与自然同在,李白用的是“邀”,邀请,
这是一个动作,所以你会发现整个画面是动态的。
但苏东坡不是。
他的画面很安静。主人静静坐在那里,清风、明月,它们似乎也在静静地陪伴主人。
你不需要做什么动作,它们一直都在。
而这个画面所表述的心境是什么呢?
其实就是上阕的第一个字:闲。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清闲。
即便无人作陪,也有清风明月伴我左右。
我真的特别喜欢这一句话。
苏州拙政园有一个亭子,就叫“与谁同坐轩”。
我去过几次,这个亭子的屋面、轩门、窗洞等等都是扇形的,
你从哪一个角度看过去,都是别样的风景。
我们想象一下,明月当空,我们静静坐在亭子里,一盏灯,一杯清茶。
月光如水,照着澄澈的湖面。山水与我同在,美景与我共存。
孤独,也有孤独的惬意。
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
你觉得这个意境已经很好了对吧,但还不是高潮。
我们看下阕。
别乘是个官职,苏东坡在这里指代的是个人,
叫做袁毂,袁公济。
这首词是苏东坡第二次外放杭州时写的,那个时候跟他在事业上搭档的,就是通判袁毂。
袁毂也是一个词人。他来了,苏东坡有机会跟他一起在公务闲暇时游山玩水,赋诗唱和。
所以他(苏东坡)说:
你知道吗?自从你来了之后,风月平分。
清风明月,咱俩可以一人一半了。
他在分享他的心境,我把我的这一份清闲恬淡给出去,虽然看起来好像是一人一半,但是这个快乐是加倍的,因为有你的应和和共鸣。
我之前在苏东坡的《赤壁赋》里面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江上清风,山间明月。它入了你的耳朵便有了声音,入了你眼帘便有了形色,这是大自然恩赐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我后来在这首词里明白,
究竟什么东西是越分享越多的呢?
幸福感。
这种我们在大自然里收获的恬淡心境在你我之间流动,又因为我们的这种同频共振,而让这份感受加倍美好。
风月平分破。
这个“破”字,好像把上阕那种安静的画面一下子破开了,
就像是湖面泛起了涟漪,你的心灵得到了振动。
上下阕,一静一动,各有各的赏心悦目。
苏东坡在这首词里面向我们描绘了两种截然不同但却一样美妙的心境。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清闲自在,
两个人有两个人的其乐无穷。
苏东坡的词为什么那么有治愈性?
我觉得就是因为他的内在是永远丰盛的。
他感受到了,人生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又似白云苍狗,变幻无常。
何不闲庭信步,且行且赏?
天地有大美,其实美的不一定是天地,
而是那颗和光同尘、道法自然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