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 外 育 儿 好 方 法
让我们来看看其他国家的父母们是怎样育儿的,或许它是一种文化,一种异域文化,但对于所有爱孩子的家长来说都是有所启发的。
英国父母给孩子失败机会的育儿方法
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终归要有面对失败的时候。如果孩子还小,家长们就会一笑了之,抢着帮他把问题处理掉,或者干脆让孩子放弃,认为他的能力还不足以完成这个任务,等他再大一些,就完全能够胜任了。英国人麦克夫妇却不这样认为,他们常常会让孩子去做些力所不及的事情。麦克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只有经历过失败,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也只有一步步成功,孩子才能真正地长大。”
麦克的儿子查理就是这样长大到10岁的,如今这个小男孩不但会自己照顾自己的起居生活、修理家里的水管、电器,就连修汽车也能说个头头是道。在中国,这些东西可能二十几岁的大小伙子也未必了解。查理第一次做事,是在2岁的时候,他看到麦克正在洗碗池里洗碗,感到很好奇,拉着麦克的腿,不愿和妈妈回到客厅去。见此情景,麦克干脆把查理抱到洗碗池上:“来吧,查理,你来洗碗好了,看看你能干得怎么样!”查理挺听话,马上跳进洗碗池里干了起来。这是在洗碗,同时也等于是在洗澡,衣服裤子都湿了个透,碗不但没有洗干净,而且还掉到上,摔碎了一个。麦克没有制止他,也没有指点他该怎么做这种工作,一直站在旁边,笑着看着查理的一举一动。
开始时,查理还在笑,觉得坐在洗碗池里玩是件有意思的事。可是,慢慢地,他觉得这一点也不好玩,油污涂了满身,凉水粘在身上,很不舒服。他求助似的看了看麦克,麦克把头转到了窗外。查理无聊地把水泼到水池外面,把碗推到洗碗池一角,把水笼头打开……终于,他再也忍不住地哭了起来。直到这时,麦克才把他抱出来,送他去洗澡,换了干净衣服,把他放到洗碗池旁边,自己戴好围裙,把洗碗液挤到水里,然后,在查理的注视下,一个个地把碗洗干净,抹干。接着,把查理的玩具碗筷放到了水池里。
查理这一次洗玩具碗筷,衣服只湿了一半。第三次时,只有袖子湿了一点点。麦克又教他怎样把碗洗干净的方法,查理做得也就越来越好了。这不过是小儿科,比较危险的是烧水。水壶放在煤气灶上,壶里的水被烧得滋滋响,麦克用一块手巾垫在手下,把壶拿了下来。
查理也要做。那时他4岁,对于他来说,这是件非常危险的事,不但可能烫到手,还可能会把整壶水倒到身上,造成大面积烫伤,甚至由此引发生命危险。麦克知道,查理对已烧开的水壶很感兴趣,他原本也同意像妻子所说的那样,不让查理接近水壶就行了。可是,他能保证查理在自己视线之内,不动那装满了开水的水壶,但谁又能保证,查理在大人们的视线之外,不去动那个水壶呢?因此,麦克决定,教查理正确的拿水壶的方法,让他知道,会发生什么危险,并具备躲开这种危险的能力。
他把水壶里的水换了温水。
告诉理查,水开时的水汽会把水壶把蒸热,所以要垫上毛巾才能拿,水很热,要注意,不能让水壶倾倒下来。第一次尝试时,半壶水都倒在了查理身上,由于是温水,所以只不过烫红了查理的胸膛和手臂。
“这是因为你的力气不够,”麦克说,“你需要用两只手。”说完,麦克又为他换了壶温水。“不,爸爸,我再也不拿水壶了,”查理胆怯地后退着,“我知道,这很危险,我再也不碰了。”“你一定要再试一试,你有这个能力。”麦克鼓励他,“用我教你的方法,你一定行的。”在麦克的指点下,查理又试了一次。这次,他安全地把水壶取了下来。麦克的想法非常简单:“要给孩子失败的机会,面对失败,一次次改正错误,直到成功,这不只是教孩子学习并掌握能力,同时也是教他一种人生态度。”他成功了,因为,他的想法是正确的。
法国父母的“袋鼠式”育婴方式
法国儿科专家提倡一种“袋鼠式”的育婴方式,即,“皮肤贴皮肤”的方式,不仅很好地适用于早产儿,而且对正常婴儿也很有益。这种方法起源于哥伦比亚。那里的早产儿很多,但经济条件的限制使早产儿不可能长时间地呆在暖箱里,于是母亲们就代替了机器,用自己身体的热度来培育婴儿,这是很有效的。用这种方法培育起来的孩子比在暖箱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要更健康,更安静。尽管脆弱的早产儿有时也表现出惊人的适应力,但需要父母的帮助。而暖房会把父母与婴儿隔离开,这是很残忍的。“袋鼠式”方式可以让父母感到自己能为孩子做一些事情,更好地满足孩子的需要。
澳大利亚:让孩子懂得名誉很重要
侄女小璐转入澳大利亚东部(大悉尼区)的一所公立小学就读后,受到她的级任老师(班主任)劳伦斯先生很大影响。劳伦斯先生的名言是:“哪怕再顽劣的孩子都有名誉心;所以,要想他朝诚实、进取的人生发展,父母要尽可能地激发孩子的名誉心,让他有机会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光荣、感到自豪。这是所有孩子向善而行的根基。”
仅以图书为例,澳大利亚的学校及图书馆,就提供了诸多机会让孩子珍视、爱惜自己的名誉。
公立学校的课本是循环使用的,也就是说,一个一年级孩子的主要课本,如数学、科学、地理、历史和文学,都是从二年级某个孩子手中“继承”下来的,而他经过一年的学习和使用后,也必须将课本完整无缺地保留下去,让学弟学妹们继承。免费使用的课本背后附设一张表格,上面是历任使用者的签名。以小璐为例,发到她手中的数学课本,都已经过5年的使用,小璐是其第6任主人。通常,数学、语文的教材体例相当稳定,一本书用上七八年不成问题。偶有增补的内容,会额外发一本小册子,由孩子自己动手,装订在书后。每次发下“新”课本,小璐都会从头到尾翻一遍,令她惊讶的是,使用过四五年的课本,除了纸张稍有磨损和发黄的痕迹外,从头至尾,没有划痕、没有墨点、没有任何涂鸦的痕迹。小璐的家长感慨万分:“真不知道那些把自行车涂得面目全非的澳洲顽童,是如何管住自己的。”
很简单,正如劳伦斯先生所说:“绝大多数人都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名誉,孩子也不例外。”当小璐在书后的表格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后,她承诺:“前任同学已经给我做了榜样,而我的行为,也是后任同学的榜样,我是否珍视课本,珍视每一棵化为纸浆的大树,都会被后任同学看到,我会尽我所能,保持课本的清洁,不负我的名誉。”
发课本那天,劳伦斯先生请每个孩子畅所欲言,谈一谈循环使用课本的意义。一部分孩子说:“是为了拯救森林,为了环保。”另一部分孩子说:“是为了教我们学会自律。”相当一部分孩子在得知有少部分课本出现装订松散的问题,无法进入下一轮使用时,还主动要求利用课余时间,修补这部分课本。
课后,小璐经常由她爷爷领着,一起到公立图书馆消磨时间。澳大利亚的公立图书馆周一至周五免费开放,并提供儿童图书室、科幻图书室、模型组装室等专门图书室、实践课堂,为13岁以下的儿童服务。每一间专门图书室和实践课堂都配有免费饮水机和复印设施。
感受图书馆如此之多的“恩惠”,小璐与爷爷商议,如何以自己的力量,回报图书馆。2004年春假,经过一个简单的申请程序,小璐获准成为一名“小小义工”,负责为儿童图书室编撰一本“中文索引”,因为小璐发现,随家长移民到澳大利亚的中国孩子越来越多,刚开始,他们的英文水准普遍不高,就算查阅简单的图画书,都可能有困难。如果有一本中英文对照的索引目录,将对这些中国儿童提高阅读兴致有着莫大的好处。在爷爷的帮助下,小璐花费整整一年的时间,为儿童图书室的3800多册图书做了中英文对照的索引目录。
工作完成后,图书馆为小璐和她爷爷举行了一个小小的颁授仪式,授予他们“图书馆名誉员工”称号和一把象征开启“图书之门”的金钥匙。虽说全是“精神鼓励”,但家境富裕、对任何奖赏都提不起劲的小璐,硬是为此事兴奋了两天两夜。
“珍惜名誉、并愿为之作出努力奋斗的孩子,终将不会令我们失望。”劳伦斯先生说。这一年的“小小义工”生涯,也让小璐懂得了名誉是如何得来——除了自律,还要有为他人服务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劳动。
日本小学生家庭作业---让妈妈抱三分钟
我将儿子送入小学,以为自己要开始每天检查作业的生涯了。没想到从学校回来的儿子一进家门就扔下书包,开始看漫画。我小心翼翼地问,今天学校怎么样啊,老师给你们留什么作业没有啊?儿子告诉我,学校很好玩,没有作业。
刚开始,我以为这是老师为了让小孩喜欢学校、适应学校故意让小孩子轻松几天。可是,一等一个月过去,儿子回来除了玩还是玩。等到终于有一天儿子说有作业,我乐颠颠看着他一脸严肃地翻弄书包,拿出一纸家长联络信,很认真地告诉我:“今天的作业,是自己准备东西,明天要去郊游。”
有一次老师布置作业,竟然是“和三个以上的小朋友一起玩”。于是所有孩子回家赶紧招兵买马,相约三人以上一同去公园玩。我还记得,那天我们楼上的小姑娘因为没有找到三个小朋友而哭哭啼啼,最后,由她母亲出面,帮她打电话联系,才算找到一家只有两个小同学在玩的,当即送过去凑数,大家这才共同完成任务。有时候,作业是“听老人讲过去的事情”,或者“让妈妈抱三分钟”.
日本小学的老师与其说是老师,不如说是幼儿园阿姨,而整个小学就像是个大幼儿园。孩子们的课程中有我们所熟悉的语文算术,绘画体育,还有“综合”和“家庭”课。说穿了,综合课是吃喝玩乐,家庭课是锅碗瓢盆。综合课的意思是不知道到底要干什么,所以干脆综合了,它包括上展览馆,下地挖土豆,或者大家想好课题,要调查研究什么,要讨论什么,就各自去图书馆找找图画书看,然后几个人一组,坐在那里侃大山。家庭课,对于父母来说真是麻烦极了,要准备围裙、抹布、头上的白帽子、食品、调味品,总之要全副武装,在学校的家庭课教室——一个大厨房里做饭。
后来的家庭作业,终于有了点要写要读的架势,但那作业都是基本上10分钟就能完成的,孩子们于是便继续他们的玩耍大业了。多么快乐的小学生活啊,我小时候怎么就没遇到。
日本父母爱培养孩子具有人情味
日本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具有人情味,大多数家庭都希望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这样的孩子:
体贴他人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父亲和母亲的生活态度对孩子的影响很大,要让孩子具有体贴他人之心,为此,日本的父亲母亲们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在力图改变着自己。
忍耐力强的孩子孩子到了2岁时,应教会孩子懂得“等待”,2岁之后,应教会孩子懂得“忍耐”。父母需要掌握的重点是,不是教会孩子消极地忍耐,而是教会孩子根据自己的意志积极地忍耐。
乐于参与的孩子在孩子开始懂得与人交流时,就要让孩子学会认识自己,建立自信,对任何事情都有参与的积极性,凡是参与的事都应从头至尾兴致勃勃。在这点上,父亲的作用是相当大的。
富有创造力的孩子一般来说,孩子从零岁起就能够一个人玩耍,要知道此时正是孩子产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最佳时机。
富有智慧的孩子用父母的爱心去充分挖掘孩子在智慧上的潜力,尽可能地把孩子培育成能超越局限的人,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能尊重生命的人。
韩国人重“食育”餐桌犹如课桌
韩国父母经常会在餐桌上不失时机地对孩子进行“食育”。吃饭时无论是品尝山珍海味还是粗茶淡饭,人们都不忘类似于中国“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教育,让孩子知道庄稼的春种秋收,都是老百姓出力流汗、辛勤劳动得来的。
韩国人认为,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要从儿童能说话时做起,要有意识地给他们灌输一些饮食的来源、制作、营养价值,以及怎样吃、吃多少等知识。在连续强化教育中,潜移默化地使他们认识偏食的危害,并自觉做到膳食平衡,将健康的饮食习惯延续终身。现在我们的一些孩子很挑食,要么“逃饭”,要么暴饮暴食;而在韩国幼稚园里用餐的孩子,则几乎没人挑食,他们听从老师安排伙食,营养均衡,胖墩明显减少。
无论在学校还是家庭,教师和父母都着意将培养孩子的艺术想像力融汇于饮食中。比如,餐桌上的沙拉,犹如秋天的景色,在那碧绿的森林里,既有黄叶又有红叶;那些肉馅则如凋零的枯叶落在大地上;一道加入了海带的五香菜串儿,那海带丝就像扎在姑娘头上的丝带……儿童对此有兴趣,对每一种饮食,都会作出极为丰富的艺术联想。
另外,环保教育也是食育的重要内容。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生物应该保护,什么动物不应该随便吃,在吃的同时,讲解这些知识,有效地提高了孩子的综合素质。
韩国的食育,始终贯穿于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而且,父母还让孩子参加食品的制作,去亲身体会有劳动才有收获的道理。
育儿中的细节:日本孩子的背包
友人从日本留学归来,说有一见闻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日本乘火车、轮船旅游时,常常发现跟随父母旅游的孩子们,不论年龄大小,每人身上都背着一个小小的背包。背包里装的也就是孩子们自己使用的一些生活用品,诸如毛巾、牙刷、牙膏、水杯、手帕等等。这些生活用品,父母完全可以代劳,也增加不了父母的负担,可日本的父母为什么要孩子们自己背呢?他们说:“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当由他们自己来背。这是为了让孩子从小就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道理。”
而在我们中国,一家人外出旅游,孩子的生活用品都由父母给背着、拎着。孩子则空着手,轻松自在地边走、边吃、边喝、边玩。上学以后,孩子的书包不是自己背着,而是由父母,甚至由年迈的爷爷、奶奶,充当“书童”给背着。不仅孩子习以为常,父母也觉得理所应当。
甚至大学的孩子入学,也都是由父母当“脚夫”,肩扛手提,把大大的行李送到学校。到了学校,还是由父母四处打听、东奔西忙,办理各种入学注册、交费手续,然后为他们收拾宿舍、整理床铺、安置行李,忙得不亦乐乎,累得满头大汗。孩子却非常坦然地享受着父母“全程”、“优质”还是“免费”的服务,一个个悠闲自得。
两者比较,不难看出,中国有些父母也太缺乏教育意识了。
孩子的东西究竟由谁来背,这似乎是一件不足挂齿的小事。但是“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来背”,哪怕是象征性的,这对于养成孩子自理、自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也是非常有好处的。自理、自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必备的品格,是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很难想象,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人,会有什么自信和勇气;也很难想象,一个连自理意识都没有的人,会对家庭、他人、社会有什么责任感。而这种品格,必须从小培养。这种品格的形成,必须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有的父母认为,孩子的东西由父母给背着,也增加不了多大的负担,无需让孩子自己背。这不是会不会给父母增加负担的问题,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自立、自主、自理教育的问题。孩子总要长大,总有一天要离开父母、家庭,到那时候,他们要独立生活和生存,一切都要他们自己料理。如果没有这种意识和能力,他们在生活中会遇到种种困难,受到种种磨难,甚至为此还会失去生活的信心。
孩子小时候,可塑性非常大,及早进行培养和训练是很重要的,效果也会很好。若是等到孩子长大了,他们已经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寄生生活,对父母已经依赖成性,他们既没有自理、自立和自主的意识,也不具备这种能力,而现实生活又要求他们必须具备。到那个时候,再“临时”培养,恐怕就来不及了。
★以色列:传统上重视男性权威,自幼儿园起就实行男女分开教学,这种男女明显区分的情况下并没有差别对待,无论是家务,工作,男女都一视同仁。在以色列,夫妇都参加工作的占95%,男性在家中做家务或照看孩子是一种很自然的日常风景。此外,每周的安息日还有父亲给孩子单独谈心的习俗。
★英国:英国的男性以重视育儿事业而闻名,为了把孩子送入名牌大学,英国的父亲从孩子小时就开始重视教育。
★德国:德国人在家中度过的时间很多,大部分人的工作时间是从上午的七点半至下午的四五点钟,学校也是如此。随后大部分人不是同朋友同事聚会,而是立即回到家中,同家人一起度过这些温馨和睦的时光。德国的父亲大都把亲手为家人建一幢房子作为最大的愿望,家人间的密切程度可见一斑。
★挪威:女性有一年的带薪产假,男性也有长达四周的带薪待产假,这一法案是1979年制订的,到现在约有70%的父亲使用了这一假期,挪威的父亲们认为保障育儿是自己的一项权利。(亲亲宝宝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