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段子:鬼神在《夷坚志》记载中是一种真实的存在,作者并不回避这点;但洪迈同时也用很多故事揭示了人们的迷信心理。迷信带来不好的结果,问题是人们身在其中往往意识不到那是迷信,从迷信到觉察确实需要有个过程。
【原文】
池州建德县白麫渡庄户李五七,生计温裕,好事神,里人呼为郎。
庆元二年四月,谒婺源五侯庙,拈八日香,十五日还家。是晚门外金鼓喧訇,旌旗焕赫,绣衫花帽者百馀辈呵导继来。最后一贵人,服王者之衣,执紫丝鞭,跨马直入,至厅阶而下,坐于正席。一家良贱悉见之,知其为神,列拜拱问曰:“敢问大王为何处灵祇?”笑曰:“汝乃不识邪?吾即婺源灵顺庙五显宫太尉也。嘉汝香火至诚,自汝回程,便相卫至此,拟借汝宅暂驻。”且言已往之事,悉如目睹。
李慰喜满望,汎治一室,净洁几案奉安,神时时现形,祭馔用素蔬麫食。语之曰:“吾在本宫为四方信士瞻仰,不得不自斋心报答耳。今此既非当境,稀接檀信,但随食荤腥无碍。”于是烹羊炰豕,嘉酒鲜食,妇女歌唱侑饮,夜以继日,备尽欢昵。
李不复治生业,财力渐削。至八月终,妻与一女暴疾而死。方以为疑,九月末,躬诣婺源祖殿,投牒诉理,焚献既毕,徘徊大门下,不两时顷,见黄衣两承局擒一人,服王者衣,李视其状貌,即家中所供奉饮宴者。遂上铁枷,付一司鞫治。
李拜谢,兼程奔归。群婢妾言:“自郎之行,神虽起居饮食如常,而奄奄有愁色,果有两使来追去。”其后断治曲折,无从可知矣。
【白话语音文字版】
安徽池州建德县(现贵池区)白麫渡庄户李五七,家里日子过得不错。他喜欢侍奉神灵,乡里人尊称他“李郎”。
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四月,李五七去江西婺源的五侯庙拜谒,他在那里做了八天义工(拈香)后回家。十五日那天刚回到家,就听门外锣鼓喧天。李家人出去看,发现门外来了上百人,旌旗招展,绣带飘扬,来人穿着很讲究,戴花帽穿绣花衣,一路吆喝而来,最后出来一位贵人,他身穿王者服装,他手里拿紫丝鞭,骑着马直接进到李家,走到大厅下才下马。他登上大堂,一下坐在正中间的位置。李家上下都见着这位“神”了,于是给他下拜问询:“这位大王,您是哪儿的神灵啊?”这“大王”笑了,冲着李五七说:“你不认识我吗?我是婺源灵顺庙五显宫的太尉,我见你侍奉真诚,上香虔敬,所以就跟着你回来了。我打算在你家暂住一段时间。”这位“太尉”还讲述了李五七这些天在灵顺庙(五侯庙)都干了些什么。他所说的这些事儿都是李五七在灵顺庙所经历的,都对的上。
李五七当然满心欢喜,自然对这位“太尉”深信不疑。他打扫出一个房间,桌椅擦得干干净净以侍奉这位“太尉”。这“神”经常显形,李五七每天给他上供疏食、面食等素斋。过了些日子。他跟李五七说:“我在灵顺庙的时候,因为四方信众对我很尊奉,我对自己要求当然也得高,需要斋戒,心灵清净。但是到了你这儿,环境改变了,信众也没那么多了。我就可以吃些荤腥,都没关系。你不一定总上素食。”李五七心领神会,又杀羊又杀猪,天天大鱼大肉,后来还给他上酒,甚至找来一些女乐吹拉弹唱,喝酒助兴。就这么折腾,日以继夜的欢乐,李五七也不管自己的本业了,也不去种田,不去打理了。渐渐的,他这个殷实之家就有点衰败。
到了八月底,他一妻一女突然得暴病死了。这下李五七开始对这个“神”产生了怀疑。又过了一个月,九月底,他又去了婺源的灵顺庙,主要目的就是上诉状告家里那位“太尉”。他焚香礼毕,把状子递上去后就在大门外边儿溜达,等待判决。过了两个时辰,只见两位黄衣士卒把一个人抓出来了,他一看,此人穿着王者服装,就是家里平时供吃供喝的那个“太尉”,只见他背着枷锁,直接让士卒给押到某部门去审讯了。李五七拜谢,赶紧回家。
回家以后,家里的女眷跟他说:“自打郎君你又去了婺源灵顺庙,咱们家供着的这位‘神’虽然饮食还像往常一样,但气色就显得愁容满面了,后来来了两个官吏,给他押走了。”这个情况跟李五七在婺源灵顺庙祖殿看到的情况对上了。
至于这位“太尉”最后是怎么处理的,就无从得知了。
【祥宏点评】:江西婺源的灵顺庙,又叫五显庙、五显神祠,是当时比较有名的一座地方神庙。清代,这地方被损毁了,现在婺源老城已经把这个灵顺庙重新建起来了,里面供奉的是五显大帝,或者叫五显神;李五七被人尊称为“郎”,感觉身份高贵了些,好像就不是普通种地的庄户人了;李五七家人都见到了这个神灵,这个情况有点匪夷所思,故事一直强调这个“神”是显形的,他住到李家,真实吃喝,但当李五七再去婺源祖殿告状,这个“神”被抓被惩罚又似乎是一种虚幻状态。从故事描述看来,首先说,这个“神”是五显庙的“内部人”,很多情况他都了解,但他显然是个“骗吃骗喝”的“假神”,而且不守“清规戒律”。这对某些迷信的人提起了一个警示;白麫渡是个古地名,还曾出现在宋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