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罗马圆形竞技场
古罗马大竞技场,是古罗马时代竞技场,是现存名列世界第三,保存最好的古罗马竞技场。位于威尼斯东部苏塞城和斯法克斯城之间的杰姆村。建于公元230-238年。它是迄今遗留下来的古罗马建筑中最卓越的代表,也是古罗马帝国永恒的象征。
竞技场,也可称作角斗场,是古罗马帝国专供奴隶主、贵族和自由民观看斗兽或奴隶角斗的地方。从人文来讲角斗给人带来的是感官上的血腥与暴动,从建筑史来讲却是名副其实的奇迹。
11
10选址
竞技场由韦帕芗(Vespasian)皇帝下令修建,是古罗马当时为取悦凯旋而归的将领士兵和赞美伟大的古罗马帝国而建造的,并在其儿子图密善在位期间建成。俯瞰竞技场就是一座巨大的椭圆形建筑,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长轴长约为188米,短轴长约为156米,圆周长约527米,围墙高约57米,这座庞大的建筑可以容纳近九万人数的观众,比之今日的体育场也毫不见弱。
正因如此,竞技场从一开始在选址问题上便诸多考究。
竞技场效果图
从动画图上看,竞技场的遗址选选在了
原来的尼禄黄金宫之上,然而尼禄黄金宫的南边是
一座伟大的神庙,纪念的是克劳迪乌斯皇帝,相当于是古罗马人的信仰,就跟宗祠祖坟一样,那是万万不能动的;而尼禄黄金宫的东边则是处于一片斜坡上,这样一来土石方量会大大增加,并且不利于施工。于是,最终合适的地方只有那一片湖水。如此一来,整个工程最开始便是要填湖,而且,为了建出最大的角斗场,地基的稳固性毫无疑问是重中之重。
2
地基
在建筑学上,从地基开始,每一步的建造都有考究性,况且,作为建筑物的承重基础,地基一旦出现失误后果是无法承受的。(前几年房地产行业就处于一种泡沫发展期,数不清的摩天大厦拔地而起,各类问题也接踵而至,豆腐渣工程、“楼倒倒”更是比比皆是。09年上海闵行区的莲花河畔景苑小区13层楼房倒塌便是由于地基桩基抗剪强度达不到标准,在巨大的剪应力作用下最终被剪坏。)在这个方面,我们当中很多人的觉悟真的与古人相差甚远呐。且看竞技场历经千年沧桑,至今屹立不倒,而现在的很多房子,虽说土地使用年限是50年甚至70年,但是就拿重庆来说,很多房子的使用时间却只二十几年,建设时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却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是浪费,更是规划不够完善、工程建设不经济的体现。再说回古罗马竞技场,要达到“流传千古”的效果,古罗马人的确是费了很多心思。
请输入标题 bcdef
由于选址原因,第一步便是排水。在那个没有水泵的时代,靠人力填湖或是挑水而排显然不切实际,聪明的古罗马人另辟蹊径——他们在这片湖水以及城外的台伯河(Tiber River)之间挖了一条沟,利用高差使湖水排尽,经济而又省力简捷。(这样的例子在古代中国也有过。宋真宗时期,大臣丁谓负责修复皇宫,工期迫在眉睫,拨款有限,他便提出挖沟采泥制砖、饮水行船运载、竣工前回填土的方式是缩短工期减少消耗。古时虽说科技不如现在,老祖宗的智慧却是实打实的值得我们学习。)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请输入标题 bcdef
接下来便是地基的建造。竞技场之下,是一个由岩石和混泥土堆砌的椭圆环形基座,环宽51.5米,厚12米,而基座之下,还有一个沙土层。这种天才的设计很好的起到了分散压力,缓冲震波的作用。虽说那个时候没有钢筋,但是就是这种沙土砖石的结构,将一个生动的古罗马竞技场展现在我们面前。
3
排水
需知,在当时没有各种高聚物、防水薄膜等防水材料的年代,一旦发生暴雨或是其他自然灾害,多少心血或许就将付之一炬,而古罗马的“建筑师”一开始便已想出万全之策——一个巨大的排水系统。
早在建造之初,工匠们便于沿湖建了长方形的壕沟,并铺设了三公尺厚的石墙,这给排水系统的设立提供了巨大的便利。
如图所示,整个椭圆形的竞技场所构成的巨大排水系统,由四方汇集到一处,通过四周的明沟排出竞技场,保持竞技场的干燥,不至于因为雨水使竞技场无法运作。而反之,“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排水系统可以将水排出竞技场,自然也能将水反引回竞技场,另做他用。
比如史上流传的海战“戏法”,便是依据这一原理,将外面的水从地下室引入,给皇帝贵族们上演一场海战,结束后再将水排出去,就又变成了那个角斗士们竞技的斗兽场。而在如今各种灯光电器覆盖的体育场,这样的盛况是绝不可能的,古往今来,到底和古人们比起来谁更厉害谁又说得清呢。
4
地下室
上三幅图分别是地下室的俯瞰图、动画剖面图以及详图。
地宫由数条纵横交错的管道和洞口组成,主要用于储存道具和牲畜以及角斗士,表演时再将他们吊起到地面。吊起这些道具运用了滑轮和绞盘的原理。在斗兽场的墙壁上有大量半圆形的砖结构凸起和凹槽,这些凸起和凹槽是用于安装一个中间呈十字型的绞盘,工人把笼子吊在绞盘的一端,通过转动绞盘的滑轮,把角斗士或参与角斗的动物从地下吊上来,营造出让观众吃惊的效果。
在地宫,还发现了许多坡道、绞盘轴和方形榫眼、横梁等结构,甚至还有径流运河。通过这些巧妙的设置,地宫能形成一个紧凑的、功能强大的电梯系统的网状结构,不仅能迅速吊起进入斗兽场的野兽、风景和设备,也能迅速引水排水。在运作的高峰期,地宫有60个绞盘同时转动,每个绞盘高达两层楼,由四名男子转动。这些布景可高达12到15英尺。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5
观众席
观众席有60排座位,按层高分为3层,按等级分为5个区域。从下向上看,第一层第一区的优等席位,即身份显赫的观众。第二层为武士、市民席位,第三层是贫民座位。再上面有一个夹层,是妇女座,阶梯席位上方拱廊下的席位,供站立观看表演。竞技场可以同时容纳7-9万观众,而这么多的观众可以通过吐口在10分钟内毫无误差的进出。
观众席的设计与设计视点有很大关系(设计视点是按设计要求所能看到的极限位置,设计视点越低,视野范围越大;设计视点越高,视野范围越小)。比如在电影院,设计视点很高,所以观众席可以设置的较为平缓;而在足球场,因为足球主要在地面活动,设计视点很低,所以为了后排观众能够看清楚比赛,一般观众席的坡度会比较大。竞技场和足球场的原理一样,坡度是比较大的。此外,正如前面所述,由于古罗马森严的等级制度,座位的安排是很有讲究的,皇帝、元老、平民,等级越低便坐得越远。
再就是进场制度。古罗马竞技场全盛时期是可以容纳九万多人的,如果不好好安排进场顺序,不但会引起暴乱,而贵族们也不会允许自己和平民一起入场。由此,在竞技场的南边设计了五座石碑,不同的石碑代表不同的等级,进入竞技场的人需凭借表明身份的木牌进入,皇帝、元老、贵族可以走捷径快速入场,而平民等则需要走完很长的阶梯达到上方的座位。虽说在现代有些官僚主义的意味,但在当时的等级制度下就算心有不甘也多是无能为力。这种进场方式最显著的效果就是只需半小时左右便可以入场完毕,高效而不慌乱,优势可圈可点。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6
遮阳
由于古罗马所处的地理环境,夏季是非常炎热的。本身处于竞技这样的热血暴力环境中,一不小心就会产生暴动,这肯定是当权者不愿意看见的。于是,一套简易环保的遮阳系统就这样被发明了。
没有制冷空调,没有隔热材料,这都不成问题,就地取材,将船上的帆布悬挂在竞技场顶端,形成用悬索吊挂的天篷;而且天篷向中间倾斜,便于通风。这些天篷由站在最上层柱廊的水手们像控制风帆那样操控,需要时就挂上,不需要的时候可以收起来,甚至可以和现代电力操控的自动屏障相聘美。众所周知,伴随着大量二氧化碳排放,温室效应日益严重,且地球上的资源正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流失,于是人们又在此刻提出了绿色生态建筑。顾名思义,便是在建筑之初便通过绿色的方法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比如在屋顶种植植物、蓄水隔热等。早在几千年前的古罗马,人们创造了既方便又可以达到预期效果的遮阳系统,虽说简陋,但这一思想却值得人们深思。与其后天耗费巨大的能量来隔热、保温,何妨一开始就引入绿色建筑的理念呢?虽说这不可一蹴而就,但只要人们理念长存,始终是可以实现的。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7
拱形结构
从竞技场的外围看,似乎四周都是拱形结构,这是古罗马建筑的典型结构。
拱门由中间的拱顶和两根立柱构成,中间拱顶吸收建筑物重量,平均分散到拱门的整个跨距上,并向下转移到两侧的柱子上。整个拱门都由巨大的石块砌成。值得一提的是,古罗马人发现传统的砂浆粘合材料由于易受雨水侵蚀等原因已经不再适合使用,于是发明了另外一种材料来取代,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混凝土。但是由于三层的拱门结构,若全部使用混凝土,自重过大会使地基承重不够,导致建筑坍塌。“时势造英雄”,红砖便应时而生。由于工程浩大,古罗马人制定了一条红砖生产线,使得有足够的红砖。从某些角度来讲,这和砖混结构有些类似,竖向的砌块承重,拱门密而窄。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