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体字网 > 知识库

题西林壁 苏轼

来源:篆体字网 2024-01-16 06:43:16 作者:篆字君

10来自诗词大会品读 00:00 17:35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你可能非常的熟悉,我相信很多人在小学的时候就背过这四句诗,它最大的特点是使用的都是最普通的汉字,串连起来都是最普通的汉语。其实这首诗啊,它背后还是隐藏着很多的密码,我们要真正的读懂这首诗,还需要把这一个一个的密码给它破解开,我们才能真正读通和读透这首短小精干的诗。

西林壁,是庐山上的一座寺庙,在庐山上啊,有东林寺和西林寺两座寺庙,这首诗是苏轼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所以叫《题西林壁》。这首诗的写作啊,跟黄州是有关系的。宋神宗元丰七年,也就是公元1084年,宋神宗体恤苏轼多年被贬黄州,他觉得苏轼到底是个人才,不应该这么长久地压在地方。很想给他换个地方,挪挪窝,也算给它松松绑,所以在这一年,宋神宗亲自下诏令,调任苏轼前往河南汝州,依然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由地处长江边的黄州,量移到河南的汝州,这是皇上对于苏轼的一种特别的恩典。

什么是量移呢?就是把被贬谪的人从一个糟糕的地方,调整到一个相对好点的地方。苏轼4月份时离开了黄州,5月份的时候登上了庐山。苏轼后来写了一篇小文章《自记庐山诗》,对于他.上庐山的过程有一个简略的记载。据苏轼自己记载,他在庐山上,南山北山,大概游览了有十余日。

他在这篇文章里说,自己刚刚上庐山,看到山川奇秀,都是生平所未见到的奇绝景观,应接不暇,发誓不写诗,因为自然山川就是最好的诗。可是这又怎么可能呢? 苏轼的名气太大了,他刚到山上,就全都知道当代的大文豪、大诗人苏轼来了。苏轼虽然被流放贬谪,但这是在政治,上翻了船,在文坛,上他依然是声名显赫,足为一代之文宗啊。所以一进到山里来,山_上的僧人都纷纷地请他题诗。在苏轼现存诗歌中,与这一时期相关的大概有十几首。

那么这一首《题西林壁》应该是他在庐山的最后一站,也就是由寺庙的方丈陪同他参观东林寺和西林寺之后,题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我们可以这样讲,他上了庐山之后,写了庐山的各种景象。也对中唐诗人徐凝所写的一首庐山诗作了批判。换句话说,在庐山上待的这十几天里,在庐山上所写的这十几首诗,其实是代表了他对庐山景象的一种印象。等到写《题西林壁》的时候,实际上是他对这次整个登览庐山的一个总结。

'横看成岭侧成峰',我横着去看庐山,那是有山岭,我侧面去看庐山,那是有山峰,远近高低,庐山在我的眼中啊,各不相同。你要说为什么我们看不出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我们是站在庐山的里边去看庐山,当然看不清他的真面目。这四句诗虽然非常简单,但是却成为了我们现在认识事物、了解学习新事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换言之,如果我们观察事物,了解事物,只是在事物的中间,而不能跳出来通观他的全局,那么对事物的本质,它的认知将是始终有限的。你可能会说这道理我们都知道,我们老师就是跟我们这么讲的。不错,但是我们的疑问是,为什么苏轼这次上庐山最后得的结论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呐?难道说这与他之前、和将要发生的事件没有必然的联系吗?

我们可以想想看,苏轼在黄州时期是被流放和贬谪的岁月。在这期间他曾经留下了大量的诗词,从这些诗词当中我们发现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苏轼始终在追问自己的人生,始终在追问自己到底是谁?在他很著名的一首词《临江仙夜归临皋》里边说:“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他一直在想,人生真是烦恼,我感觉我自己的这个身体啊,好像不是我自己的,是谁的呢?不知道。--瞬间自己是父亲,一瞬间自己是丈夫,一瞬间自己是官员,他无法领悟到自己得真实的身份到底是什么。其实这就是由于流放和贬谪的生活,对他的人生造成了很大的损害,使他对自己人生的意义发生了怀疑,以至于在这首词的结尾,他说“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不如浮游于江海之外,从此忘掉着人生的烦恼。

可见在这首词当中,苏轼对自己的人生是有怀疑的态度。在另外一首词当中,苏轼说:“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醒。“他把自己比喻成一只孤独的大雁,在惊慌失措当中孤独的飞翔,留下了孤独的身影。那么这一首词也表达了在贬谪流放的过程当中,政治上的迫害给苏轼的心灵造成的惊恐。

苏轼还曾在黄州写下了著名的《后赤壁赋》,在这篇文章里,他写了一段非常有趣的经历。他说夜游赤壁,看到有一只仙鹤划过江面。晚上睡觉又梦见了一个道士,经过他的窗前,给他作揖,说:“你在赤壁游览的快乐吗? '想问他姓名,道士却不回答。苏轼恍然大悟,原来这道士就是从我身边飞过的仙鹤啊!苏轼追问道士的身份,其实也是在追问自己的身份。苏轼在黄州期间,非常想要领悟清楚自己到底是谁?实际上这种身份的不确定感,反映了当时流放和贬谪生活对苏轼的人生造成的困扰。

大家可能会问,苏轼这样智慧的人难道会对自己的人生也发生疑问吗?当然会。不过苏轼好像很快就找到了答案。在他非常著名的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他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在这首词当中,苏轼好像认定了自己人生的方向,那就是不管是天晴还是下雨,自己都会坚定不移的向前走。因为人生在世也无非是一会是风雨,一会是天晴,所以他说一蓑烟雨任平生。

我们之所以罗列了苏轼黄州时期表达人生感悟的一系列诗词,就是想说从黄州开始走向庐山,又从庐山开始走向他未来的人生。苏轼由黄州北上汝州,也就是下了庐山后便北上汝州,最直接的路线应该是朝西北方向行走,但他却一路沿着长江东行,打算从长江进入运河,然后转道淮河、汴水,再设法去汝州。兜了这么大的一个圈子,其中当然有种种考虑,居住在江宁的王安石不能不说是兜圈子的一个重要原因。饶有趣味的是,如果说苏轼来江宁与王安石会面,在主观上曾具有某种现实政治的考虑,那么当他真的与王安石朝夕相处一个多月后,却从心底里对这位昔日的大宰相有了更为深入、更为真实的认识。

总而言之,宋神宗元丰七八年间,历经政治风波的王安石与苏东坡,开始在政治,上渐渐走向和解甚至达成某种默契,这对于苏轼今后政治立场逐步转变、仕途经历的变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可以说,苏轼一路上都没有放弃过对人生的一种感悟,对人生的一种反思。可以这样认为,苏轼之所以在庐山上写出《题西林壁》,是来自于在黄州的五年时间里,他一系列的人生感悟和总结,尤其值得引起我们关注的是苏轼到黄州之后,在苏轼登临庐山之后,他经过石钟山时和他的儿子一起去考究'石钟山”的名字到底是什么来的。他的结论是,郦道元在《水经注》里边指出石钟山名字的成因,但郦道元自己并没有亲自考察石钟山,而此后的士大夫也绝对不可能在深更半夜的时候,驾着一叶小舟停泊在这绝壁之下,精细地考察石钟山的成因。而今天他和他的儿子这样做了,他和苏迈一起考察了它的成因,这依然是一个探究事物真相的故事。

所以我们想苏轼在经历了革新变法的政治斗争之后,他也许更深刻地理解到事物的真相对一个人的命运来说,包括对当时北宋的政治,有多么重要。他发出的感慨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换言之,在今后的道路上,可能只有跳出庐山之外,才能识得庐山的全局,只有跳出改革变法的政局之外,也许才能真正的深刻的认识到改革变法的真相。到了苏轼60多岁的时候,他结束了在海南岛的流放生活,即将渡海回到中原。

他写了一首诗,其中在最后两句说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我虽然在年过花甲时被流放到荒凉的海南岛,但是我却没有丝毫的悔恨,我仿佛看到了生平从未见过的奇绝景观这肯定是苏轼对自己人生的最后总结。。它认识到不管经历多大的风雨,最终是否看见彩虹,那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内心世界。所以我们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只是年近五旬的东坡,对于他之前的宦图生涯和黄州生涯的总结。

而这样一种人生观念的奠定,也为他之后更平淡地看待人生,更放达的看待人生,开启了一个新的路途。

上一篇:营养美食菜谱

下一篇:李煜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