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次】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秦汉时代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越靠近皇帝官位越大。
简介
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这是前堂的规定。而在室内的座次则以坐西向东为最尊,如《鸿门宴》中有这样几句:“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项王座次最尊,张良座次最卑。
食礼
中国最早的礼和最普泛、最重要的礼,可以说就是食礼,“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用食来敬神,表明“礼”是极隆重的事,并且是起源很早的。礼是以个人的文化学识与心性修养为基础的。检验一个人修养的最好场合,莫过于集群宴会了。因此,“子能食食,教以右手”(《礼记·内则》),家庭启蒙礼教的第一课便是食礼。而中国宴会繁缛食礼的基础仪程和中心环节,即是宴席上的座次之礼——“安席”。史载,汉高祖刘邦的发迹就缘于他于沛县令的“重客”群豪宴会上旁若无人“坐上坐”。当时还是“席地而坐”,“上坐”,乃宴席的“尊位所在”,亦即“席端”。这种宴席上的“上坐”,因坐制的饮食基础器具、几案、餐桌椅形制的历史演变而有时代的不同。两汉以前,“席南向北向,以西方为上”,即以面朝东坐为上。《史记·项羽本纪》中鸿门宴会的座次是一规范:“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坐”,此即顾炎武所谓:“古人之坐,以东向为尊。”着是指的“室”内设宴的座礼。而在位于宫室主要建筑物前部中央坐北朝南的“堂”上,则是以南向为最尊,次为西向,再次为东向。隋唐以后,开始了由坐床向垂足高坐起居方式的转变,方型、矩型诸种形制餐桌均以齐备,座次利益也因之有新的改变。方桌以边长92.5厘米、高87.5厘米的“八仙桌”为代表,贵客专桌,等而下之可2人、3人、4人、6人或8人一桌。除专桌以外,两人以上者,一般为1:1主陪客制。圆桌是应聚宴人多和席面大的要求之运而生的。最初也让用惯了方桌的人们颇不顺应,正如袁枚《园几》诗所说:“让处不知谁首席,坐时只觉可添宾。”
圆桌
圆桌成清中叶后饭店酒楼流行的餐台式样,今日家庭中亦普遍使用,尤为今日餐饮业及机关企业食堂的会宴用桌面。其座次一般是依餐厅或室的方位与装饰设计风格而定,或取向门、朝阳,或依厅室设计装饰风格所体现出的重心与突出位置设首位。通常服务员摆台时以口布折叠成花、鸟等造型,首位造型会非常醒目,使人一望而知。而隆重的大型宴会则往往在各餐台座位前预先摆放座位卡(席签),所发请柬上则标明与宴者的台号。这样或由司仪导入,或持柬按图索骥、对号入座,自然不易出错。
举例
就一张餐台的具体座位来说,目前中餐通行的规范是:主人座于上方的正中,主宾在其右,副主宾居其左,其他与宴者依次按从右至左、从上向下排列:
1
2 3 1.第一主人 3.夫人或副主宾
7 8 2.主宾 4.第二主人
9 10 5、6.副主宾 7-10.陪同等
6 5
4
门
台湾等省区的流行模式:
(单一主人)
1
2 3 1.主宾
4 5 2-11.宾客依次排列
12.主人
6 7
8 9
10 11
12
门
(男女主人)
1
3 2 1.主宾
5 4 2-10.宾客依次排列
7 6 11.男主人
9 8 12.女主人
11 10
12
门
宴席位次的设定,既属约定俗成,故其时空差异性较大,而依我国时下理念习尚,则首论职务尊卑,次叙年齿,后及性别(先女后男),以示重女观念)。当然,这都是首席座位确定之后始循行的一般模式。
山东酒桌座次
1、“主陪”位置:主陪是请客一方的第一顺位,即是请客的最高职位者,或陪酒的最尊贵的人。位置在正冲门口的正面。主要作用基本就是庄主,把握本次宴请的时间,喝酒程度等。
2、“副陪”位置:副陪是请客一方的第二顺位,是陪客者里面第二位尊贵的人。位置在主陪的对面,即背对门口。传统意义上,这个位置应该坐请客买单的人。但随着近几年请客腐败之风的盛行,一般情况下,陪客者是倾巢出动,因此实际上,掏钱这样的小事是用不到第二顺位的请客者亲自出马的,所以,这个位置更多的是带动客人喝酒。
3、“三陪”位置:这是近几年刚刚流行起来的一个称呼,实际上这个位置跟上面所说的“主陪”和“副陪”的称谓,在山东省内各个地方规矩并不太一样。有些地方是没有这个位置的,但在济南,好像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位置在主陪的右手边第二位置。他的主要作用是跟主陪一左一右把“主宾”夹在中间,便于照顾。大家如果对当地风俗不是特别了解的话,不推荐大家坐这个位置。
4、“主宾”位置:主宾是客人一方的第一顺位,是客人里面职位最高者或地位最尊贵者做的地方。位置在“主陪”的右手边。由于许多人对山东喝酒的猛烈程度有所顾及,所以对山东规矩略知一二的外地客人,有时会选择让酒量大的人来做这个位置,这是不对的。请客的规矩更多的时候实际是一种礼仪,实质还是一个尊重。如果出现上述的情况,实际上真正的主宾不会少喝多少,名誉的主宾一般会被灌倒(因为你不是最尊贵的客人却坐在主宾位置,只是因为你能喝酒,做客的肯定要把你陪好),所以客人会得不偿失,切忌切忌!!!
5、“副主宾”位置:是客人一方的第二顺位。位置在“主陪”的左手方。
6、“三宾”位置:副宾是客人一方的第三顺位。位置在“副陪”的右手方。
7、“四宾”位置:副宾是客人一方的第四顺位。位置在“副陪”的左手方。
餐桌上的位置基本就是这些。需要指出的,以上所列示的“主陪”“主宾”“副陪”“副主宾”这四个位置在整个山东省是全部一样的,把方向列反了,会很尴尬的。“三陪”的位置在个别地方是比较讲究的。“三宾”和“四宾”在大部分的地区是这样划分的,但在个别地方规矩略有不同。例如我知道有些地方第三顺位以后的客人是依次排列在“主宾”和“副宾”之后,俗称“往上座”。大家在无法准确把握当地风俗的时候,可以“不便应万变”,就是按照主人的安排来坐,防止出现疏漏。
从上面说得可以看出,整个位置是按照“主陪”位置的确认而来的。那么如何确认“主陪”的位置?有两种办法。一是餐巾的摆放。一般情况下,由于各地餐巾的折叠方式不同,从形状上很难区分。但有一点,在山东全省是统一的,即主陪的餐巾折叠是最高的,或者主陪位置的餐巾颜色跟其他不同。二是筷子。比较正规的酒店,主陪和副陪位置的筷子是各两双,俗称“公筷”。
古代人非常讲究礼仪,就连坐座位也是一门学问,因为对于位置非常在意,所以参加宴会场合时,千万不可以乱坐,宴请宾客的主人,甚至还会特地找人安排座位,次序若是安排得好,参加的宾客自然也会开心,也显示宴席办得成功。
在古代对于座位非常讲究,主人与宾客该坐哪个位置,其实都有严格的规定,最知名的就是《史记》记载的「鸿门宴」,内文将座位次序写得非常清楚,「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鸿门宴这段指的是项羽、项伯地位最尊,因此坐西向东;亚父、范增是项羽的谋士,地位第二,所以坐北朝南;沛公刘邦是来谢罪的,坐在第三位,坐南向北;张良地位最低,坐东朝西,该座位通常是陪坐,因此称为「坐」而是「侍」,地位更低的人则是没有座位。另外,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考证过表示,「古人之坐,以东为尊」,以室内的状况来说,东边是最尊贵的位置,若在朝堂则不同,一般以南方为尊,主要宾客都安排朝南坐。
安排座位对于古代来说,更是一项专业技能,清华楚简中一篇《耆夜》讲述周武王八年,打仗大胜,众人喝酒庆祝,在座有7个人,除了武王外,毕公高为「客」,指的是主要客人;召公保奭为「夹」,是主宾的陪客;周公叔旦为「主」,负责主持仪式;辛公甲为「位」,主要是安排座位;作策逸为「东堂之客」,同样是陪客;吕尚父命为「司正」,监饮酒,清楚写出每个人的职称与座位。
随着西周社会制度土崩瓦解,东周时期难以维持旧有礼节,酒席座位如何安排,全靠临场反应,比如《左传》记载鲁昭公元年,晋国的权臣正卿、宗主赵武和鲁国人、曹国人来到郑国,如何招待让郑国非常头疼,之后决定用类似国君之礼招待赵武,让赵武非常开心,酒席结束后更直呼,此为最快乐之事,可见精心安排的座位次序非常重要,也关系到权力与政治。
而在隋唐之前并没有桌子,古人都是席地而坐,但桌子出现后,座位次序也略有不同,唐代政治家颜真卿的著名书法作品《争座位帖》就曾写到,他反对将当红宦官鱼朝恩的座位排在尚书前,认为此举非常不成体统。不仅如此,红楼梦也写过,指林黛玉初进荣国府时,还因坐哪个位置而绞尽脑汁,就怕得罪其他人。
中国古典四大文学名著之一《水浒传》也写过座位安排的桥段,由于108名好汉人数太多,坐座位时该如何安排便成了问题,宋江竟遇到九天玄女,因此获得三卷本的天书,书里有36天罡星、72地煞星的座次,因此他便依次为好汉们排座位,也显示无论是否有桌子,古代人对于座位次序都非常在意。
座次礼仪是指在各种宴会的座次安排中需要遵循的一系列礼仪规范。主要包括:以右为上(遵循国际惯例)、居中为上(中央高于两侧)、前排为上(适用所有场合)、以远为上(远离房门为上)、面门为上(良好视野为上)。
宴会座次
排序原则:以远为上,面门为上,以右为上,以中为上;观景为上,靠墙为上。
座次分布:面门居中位置为主位;主左宾右分两侧而坐;或主宾双方交错而坐;越近首席,位次越高;同等距离,右高左低。
轿车座次
按照国际惯例,乘坐轿车的座次安排的常规是:右高左低,后高前低。具体而言,轿车座次的尊卑自高而低是:后排右位—后排左位—前排右位——前排左位
另外有几种特殊情况,一是主人或熟识的朋友亲自驾驶汽车时,你坐到后面位置等于向主人宣布你在打的,非常不礼貌。这种情况下,副驾位置为上座位。二是接送高级官员、将领、明星知名公众的人物时主要考虑乘坐者的安全性和隐私性,司机后方位置为汽车的上座位,通常也被称作VIP位置。
会议座次
首先是前高后低,其次是中央高于两侧,最后是左高右低(中国政府惯例)和右高左低(国际惯例)。
★主席台座次说明:中国惯例,以左为尊,即:左为上,右为下。
★当领导同志人数为奇数时,1号首长居中,2号首长排在1号首长左边,3号首长排右边,其他依次排列。
如7位领导同志,从台下(面对面)的角度看,是7,5,3,1,2,4,6的顺序;从台上(面向同一方向)的角度看,是6,4,2,1,3,5,7的顺序。
★当领导同志人数为偶数时,有些人会搞错,网上的说法也有很多是不正确的。具体应该是:1号首长、2号首长同时居中,2号首长排在1号首长左边,3号首长排右边,其他依次排列。从台下的角度看,是7,5,3,1,2,4,6,8的顺序;从主席台上的角度看,是8,6,4,2,1,3,5,7的顺序。关于偶数领导座次的问题,可以参照中央政治局常委人数为8人(十七大会议前)或10人(邀请江泽民参加,江排名在胡锦涛之后吴邦国之前)时的座次照片,这是最权威的。
行进位次
多人并排行进,中央高于两侧,对于纵向来讲,前方高于后;两人横向行进,内侧高于外侧。
实际上内侧就是指靠墙走,我国道路游戏规则行进规则是右行,所以在引领客人时,客人在右,陪同人员在左。换句话说,客人在里面你在外面,为什么要把客人让在靠墙的位置,受到骚扰和影响少。
与客人的距离,别拉太远,也别离太近,标准化位置是:左前方1米到1.5米处,换句话说,一步之遥。
与客人同座电梯,应该先进后出。
与上级同坐电梯,应该后进后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