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患处 脐
涌泉(双)心俞(双) 膈俞(双) 肝俞(双)天池(双) 间使(双)
患处脐
心俞(双) 膈俞(双) 肝俞(双)
天池(双) 间使(双) 患处 脐
每日灸一组穴,十二天为一个疗程。必须严格按拟方穴位排列的前后顺序施灸,不得随意改动。先阳后阴的灸规,先灸背部每次25分钟,再灸胸腹部穴,每穴灸30分钟,再灸四肢穴灸25分钟(足三里(双)穴、涌泉(双)穴应各灸30分钟)。头部穴灸30分钟。
根据具体病情:第十组穴初灸1—5个疗程可灸上边(1)五穴,待下肢腿部气血已开始活动时即可改灸下边(2)六穴。每个疗程完之后可休息1—2天。也可不休息,再从第一组开始循环灸治,直到病愈为止。
10. 温灸方中的穴位位置及找法 可参阅有关中医针灸书籍及挂图,也可以向当地中医针灸医师咨询请教,结合自学在实践中研究掌握。
11.几个词语的说明: 患处:中医的病位:
心血管病的患处在左乳头四周,上下左右在各一寸处的压痛点,压痛点可有一处或多处,每次灸一处30分钟(最痛点)以后可轮换施灸。
脐:腹部肚脐眼、中医针灸学各神阙穴。每次灸30分钟。寸:患者中指中节为一寸,全中指长为三寸。
椎:背部中央脊柱棘突椎体最高处。找椎时患者稍低头,从颈后部往下摸第一大骨节是第七颈椎。第二大骨节为第一椎,直到尾骨尖处为第21椎。
拟方中穴位位置及找法: 头部穴:脊背穴
百会(督脉)两耳尖联机与头中线的交点处。
哑门(督脉)头后部枕骨下入发际五分处。 风池(双)(足少阳胆经)头后部枕骨下两旁一寸处。
神道(督脉)背后五椎下,凹陷处。
命门(督脉)背后十四椎下凹陷处。
上肢穴: 肩隅(双)(手阳明大肠经)上臂平举,肩关节前凹陷处。
曲池(双))(手阳明大肠经)上肢屈肘横纹内头处。
神门(双)(手少阴心经)手腕横纹内头下直指小指处。
内关(双)(手撅阴心包经)手腕横纹中点往上二寸处。
列缺(双)(手太阴肺经)手腕上突上方一寸半处。
尺泽(双)(手太阴肺经)上肢屈肘横纹外头处。
少海(双)(手少阴心经)上肢屈肘横纹内头处。
下肢穴:
环跳(双)(足少阳胆经)侧卧屈腿,股骨头高点与尾骨尖联机分三段,外一,二段交接处。 阳陵泉(双)(足少阳胆经)膝外侧中行,腓骨头下一寸处。
足三里(双)(足阳明胃经)膝外侧膝眼下三寸处。
太冲(双)(足厥阴肝经)足背部大次趾根往上二存处。
风市(双)(足少阳胆经)两腿伸直,两手垂直中指尖处。
申脉(双)(足太阳膀胱经)足外踝尖直下方凹陷处。
昆仑(双)(足太阳膀胱经)足外踝后与跟键之间处。
三阴交(双)(足太阴脾经)两足内踝尖上三寸处。
绝骨(双)(足少阳胆经)两足外踝上三寸处。 委中(双)(足太阳膀胱经)两膝后横纹中点处。
照海(双)(足少阴肾经)足内踝尖下一寸处。 涌泉(双)(足少阴肾经)两足心前1/3处。 胸腹部穴:
檀中(任脉)两乳头联机中点处。
巨阕(任脉)剑突下二寸处。
中脘(任脉)肚脐直上四寸处。
脐(任脉)肚脐眼,针灸学名神阕穴。
下脘(任脉)肚脐上二寸处。
气海(任脉)肚脐下一寸半处。 关元(任脉)肚脐下三寸处。
曲骨(任脉)肚脐下五寸处。
不容(双)(足阳明胃经)剑突下二寸两旁二寸处。
天枢(双)(足阳明胃经)肚脐两旁二寸处。 期门(双)(足厥阴肝经)两乳头直下8,9肋骨结合处。
章门(双)(足厥阴肝经)两腋直下,上肢垂直屈肘肘尖处。
背部穴: 风门(双)(足太阳膀胱经)背后二椎下两旁一寸半处。
肺俞(双)(足太阳膀胱经)背后三椎下两旁一寸半处。
厥阴俞(双)(足太阳膀胱经)背后四椎下两旁一寸半处。
心俞(双)(足太阳膀胱经)背后五椎下两旁一寸半处。
督俞(双)(足太阳膀胱经)背后六椎下两旁一寸半处。
膈俞(双)(足太阳膀胱经)背后七椎下两旁一寸半处。
肝俞(双)qi(足太阳膀胱经)背后九椎下两旁一寸半处。
胆俞(双)(足太阳膀胱经)背后十椎下两旁一寸半处。
脾俞(双)(足太阳膀胱经)背后十一椎下两旁一寸半处。
胃俞(双)(足太阳膀胱经)背后十二椎下两旁一寸半处。
三焦俞(双)(足太阳膀胱经)背后十三椎下两旁一寸半处。
肾俞(双)(足太阳膀胱经)背后十四椎下两旁一寸半处。
气海俞(双)(足太阳膀胱经)背后十五椎下两旁一寸半处。
大肠俞(双)(足太阳膀胱经)背后十六椎下两旁一寸半处。
小肠俞(双)(足太阳膀胱经)背后十八椎下两旁一寸半处。
膀胱俞(双)(足太阳膀胱经)背后十九椎下两旁一寸半处。
ZT<马氏温灸法>后记杂谈 “故为医者,要知保扶阳气为本,人至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暖,下元疲惫,动作艰难,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必死。”(摘自扁鹊心书)人的生命活动,不单是有形的躯体和体液,还孕育着无形的生机,人体内的“火”和“热”。中医称:为“阳气”。人体生命的动力,近似现代人的概念。“电”的功用。“电”对现代人的生活是一刻都离不开的。电不足时就需要“充电”。人的生命同样一刻都离不开“阳气”。阳气不足需要不断的补充。 “医之用灸如做饭需薪”(摘自扁鹊心书)薪字典解释为柴。引火用之柴。火若不旺,需添补柴火,补充火力。说明灸有添柴补火的作用。给人体内补火充电。 灸法“用火治病是我们中国人的祖先发明的。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后又找到了以艾为燃料制成艾绒使用也有二千多年的文字记载了。艾绒燃烧发出高热及不可见光,产生温热效应对人体组织穿透力极深,作用效果之大,无可比拟。可能是一种超短波红外辐射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现代人类的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等如:心脑血管病,肝脏病,肾脏病,肠胃病,呼吸疾病等,癌症,白血病,艾滋病,还有亚健康,肥胖,戒毒等,从中医、温灸、“宏观动态认识论”的假说观点看,其疾病的发生、发辗转归的规律特点分析都有其共性的因果关系。 “阳非有余,阴常不足,郁邪阻滞,经络不畅,寒热交变,阴阳失调。” 多年医疗实践中,也遇到一些值得深思的事。有些病例在中西医学治疗无效一筹莫展之际,温灸参与共同攻关,难题就迎刃而解,起到画龙点睛之效。值得来探讨。温灸治疗使人体内阳气开始复苏。正气增强,邪气受到冲击。正邪相争,当邪气被逼近病灶时,会作垂死挣扎,原有的疾病症候还会出现这叫“气冲病灶”。此时可暂时停灸前十组穴治疗,专灸第十一、第十二组穴。待症状消失后,再继续灸前十组穴与十二组穴循环灸。 待正盛邪净之后,病体自会痊愈。身体终将康复。认真坚持为要。 2004年整理此稿中,我算了一笔经济帐。若用温灸治疗一例慢性病或疑难病,治疗一年需花费多少人民币(以北京地区病人为例,2004年价格为准) 温灸器6个,每个10元6个60元 邮费约40元 共计100元 清艾绒每袋8元每箱20袋160元邮费约40元 (全年灸用两箱)共计400元 温灸药粉,每剂药8元,全年用拾剂80元,加工费100元共计180元 杂品其他:全年合人民币共计100元 全年消费(药、器、物)总计约780元人民币。
温灸产生的艾烟和气味,对人体无伤害,无毒副作用,室内治疗后,注意开窗通风或其他抽气办法,艾烟和气味即可散去。 我本人接触温灸快30年,没受到任何伤害,反而有益无损。 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赤脚医生曾在医学杂志上发表文章:报导赤脚医生在农村老乡家中做外科手术,用艾烟熏法消毒房间,每平米地方,点燃10克艾绒,放烟熏关闭门窗,熏后杀菌可以达到手术室水平。
马氏温灸凡人便施,温灸医生,学习过的病人家属,经过培训合格后的温灸爱好者,只要认真,坚持,细心操作,都能收到良好的疗效,关键是医者的责任心。
该拟方的具体适应症:高血压,低血压,高血脂,心肌炎。动脉粥样硬化,心绞痛,心肌梗塞,冠心病,心率失常,风心病,肺心病,脑动脉硬化,脑溢血及脑溢血后遗症,脑血栓,脑栓塞等的温灸治疗,本拟方都适用。 “无病早防,有病早治”人体生命健康以阳气为本。灸可扶阳,阳生阴长,阴阳者生命之本。坚持温灸就如补火充电,可强身健体,医治病痛,扶正去邪,能保健康长寿。
马氏温灸法-----选穴规律
少群先生的临床选穴规律及经验大致可规纳为以下几点:
1)须记熟十四经的穴位主治
施灸时先明确病在何脏腑经络,主选本经穴、未经募、背命穴、阿是穴及患处;酌选邻经穴(任、督二脉及心、肝、肾经所治颇广,宜着重研究)。
2)应用八会穴
腑会中脘,随病灸此穴,各种慢性病症多有腑气呆滞,亦宜先灸此穴(配足三里)以通腑气,则生化有源,脏腑的瘀滞病物可以化解、排泄。
脏会章门,脏病,徵瘕痞块,不能食而热者灸此穴。
筋会阳陵泉,凡筋病,烦满囊缩,诸般同气灸此穴。
髓会绝骨(悬钟),骨行疫痛甚,按之不可,名曰付髓病,灸此穴。脑为髓海,头热足寒者也宜灸此空。
血会隔俞,诸血症,身斑斑如绵纹者灸此穴。
骨会大杼,凡脊椎不利,虚劳发热等症灸此穴。
脉会太渊,凡心痛、脉数、脉涩、无脉症等灸此穴。
3)冲、带脉、阳跷、阴跷脉、阳维、阴维脉病皆取本脉所有经交会穴:
冲脉起源于小腹内(胞中),从气冲部(腹股沟动脉处)沿腹旁足少阴经上行,至胸中而散;上合任脉,分布唇口及头而五官;下同足少阳经行股内侧、掴中、深入胫骨旁、内踝后,渗灌足三阴,前出于足背及穴趾间;背后上循脊里,通于足太阳;腹前起于关元,通于任脉。
冲脉病可见月经不调、崩漏、不育、气逆上冲心等症,宜酌灸腹部肾经穴、气冲、阴交、公孙等。
带脉起于胁下,围绕腰腹一周。足少阴经别与足太阳经别会合,上行至肾,当14椎(第2腰椎)处出属于带脉。
带脉病见下肢蒌软不用、腹满、腰溶溶若坐水中、脐腹及腰脊痛、妇女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等症,宜灸章门、带脉、维道及足临泣等穴(足临泣通带脉,为八脉八穴之一)。
阳跷脉从足太阳经分出,起于跟中,从外踝(中脉)上行(仆参、跗阳),经髋部(居峁)、肩部(懦俞、巨骨、肩隅)、面部(地仓、巨峁、承泣),至目内眦(晴明),上行人风池,在项中两筋间(风府)入脑。
阳跷发病“阴缓而阳急”(指惊痫、瘫痪等症出现下肢肢伸紧张、足外翻)。宜灸中脉、风池、酌用仆参、跗阳、居缪等穴。
阴跷脉从足少阴经分出,起于然谷之后(照海),上内踝之上(交信),直上沿大腿内侧进入阴部,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人鼻旁,属目内眦,合于阳跷面上行。
阴跷病则“阳缓而阴急”(指惊痫、瘫痪等症出现下肢屈肌紧张、足内翻等)。宜灸照海、交信等穴。
清古云:“痫病昼发灸申脉,夜发灸照海。”少群先生认为,此病无论昼发、夜发,一般照海、申脉均有压痛,故宜全灸。
阳维脉从金门上阳交,会懦会、天缪、肩井、本冲、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风府、哑门诸穴。
阳维者维于阳,失之则溶溶不能自收持、苦寒热、惊而失志、善忘、恍惚。宜酌灸上述穴及外关穴。
阴维脉起于筑宾穴,上行经冲门、府舍、大横、腹衰、期门、天突、廉泉诸穴。
阴维者维于阴,病则苦心痛,宜酌灸上述行经穴及内关穴。
马氏温灸法治疗心脏病常规灸穴
次数1次........穴数1.位置主心骨下脐上中间............施灸时间灸30分钟
穴名中脘.足三里.2....两外膝眼下三寸.........灸30分钟.2次
穴名期门........2qi...乳头直下2肋凹陷处取穴..灸30分钟
穴名太冲........2..足大次趾结合部之前凹陷中..灸25分钟3次
穴名下脘.......1...脐上二寸..................灸30分钟
穴名气海.......1....脐下一寸半...............灸30分钟
穴名天枢.......2....脐两旁二寸...........灸30分钟.4次
穴名关元......1.....脐下三寸...........灸30分钟
穴名曲骨.......1...脐下五寸(横骨上沿)...灸30分钟
穴名三阴交.....2...两足内踝骨上三寸.....灸25分钟.5次
穴名心俞......2...背后五椎下两旁一寸半..灸25分钟
穴名神门.....2....手掌上腕横纹内头凹陷处..灸25分钟.6次
穴名膈腧.....2.....背后七椎下两旁一寸半...灸25分钟
穴名膻中......1...两乳头当中............灸30分钟
穴名巨阙.....1..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寸)..灸30分钟.7次
穴名厥阴俞...2..背后四椎下两旁一寸半.......灸25分钟
穴名少海.....2..胳膊伸直中间横纹内头,少阴经合穴..灸25分钟8次
穴名天池....2..乳头外去一寸...........灸25分钟
穴名间使....2..腕横纹上三寸,手厥阴心包经经穴..灸25分钟.9次
穴名肾俞...2..背后十四椎下两旁一寸半(脐对面)..灸30分钟
穴名照海...2..足内踝正下凹陷处灸25分钟
每日加灸神阙30分钟
近视眼终于有救了---马氏温灸法
不过近视的朋友们也不要气馁,因为在《马氏温灸法》就有一章是讲到用艾灸来—— 马氏温灸法取穴 ——
灸序...穴名及穴数...........每穴施灸量
治疗近视的,只要肯坚持,就能够治好哦!就算没有近视的亲们,也可以经常灸疗这些穴位来保护眼睛,预防近视的发生。
1日.中脘(单穴)足三里(双穴)灸30分钟
2日.期门(双穴)太冲(双穴)各灸30分钟
各灸25分钟
3日.肝俞(双穴)章门(双穴)各灸25分钟
各灸30分钟
4日筋缩(单穴)命门(单穴)曲泉(双穴)灸30分钟.灸30分钟.各灸25分钟
5日瞳子髎(双穴)丘墟(双穴)各灸25分钟
各灸25分钟
6日光临泣(双穴)光明(双穴)各灸25分钟
各灸25分钟
7日巨髎(双穴)合谷(双穴)各灸25分钟
各灸25分钟
8日颈四椎旁(双穴)中渚(双穴)各灸25分钟
各灸25分钟
9日风池(双穴)上星(单穴)印堂(单穴)各灸25分钟.灸25分钟.灸25分钟
10日肾俞(双穴)照海(双穴)各灸25分钟
各灸25分钟
注:
(1)远视、散光,青光眼、白内障,结膜、虹膜,角膜炎等病均可按此法灸治。
(2)以上穴循环灸至愈,每日灸脐30分钟。
案例:
(1)病史及症状:杨××,女性。其自幼患近视,十几岁时曾去医院检查,两眼近视达400~500度。现不戴眼镜时,距离2m以外的物体不能看清楚。
(2)治疗——自按马少群早年写的资料“温灸研究与实验”上所载灸法灸治:
1日,中脘,足三里各灸30分钟;
2日,期门30分钟,太冲25分钟;
3日,肝俞25分钟,命门30分钟,丘墟20分钟;
4日,风池、合谷各25分钟。以上4日穴循环灸,每月灸脐30分钟。连灸3个月,视力显著好转,以前照镜子从未看见自己左眼旁有一黑痣,现已看清,远望能看清200米以外建筑物上的门、窗等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