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体字网 > 知识库

学写诗

来源:篆体字网 2024-01-15 16:52:59 作者:篆字君

中国是个诗的国度,从小我们就耳濡目染。小时候读“儿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稍大点读“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再大点我们读“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要说我们中国人不爱诗那是假的。可是这些美丽的诗篇是怎么写出来的呢?爱诗到一定程度,我也有了不妨试试的冲动。
那么怎么学习诗词,我经历了从读诗爱诗学诗的整个过程,相信我的经历能给大家一些启示。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诗?它是怎么形成的?诗有哪些特点?

诗分古风和近体诗,它们的写作都有自己严格的一套要求,我只重点说近体诗。判断一首诗是否符合格律就看该诗是否达到格律诗的要求,格律诗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字句要求。格律诗的字数是固定的,五绝与五律都是五言句,各为二十字与四十字,七绝与七律都是七言句,各为二十八字与五十六字。
2、平仄要求。一句之中和句与句之间平仄,都有特定的规定。
3、用韵要求。格律诗用平声韵脚,除有时首句入韵外,都是单句仄脚不入韵,双句平脚入韵。

4、对仗要求。律诗首尾两联对偶与否可以随意,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说到这些我们就要先了解四声和平仄,四声指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平仄是指,普通话声调中的一声平二声扬都是平声,在中华新韵和平水韵中还是归入平声韵。上去入都是仄声,也就是普通话中的三声和四声都是仄声,在中华新韵和平水韵里也是属仄韵。

5、根据平仄相替相对相粘的规则可以知道诗四种基本句式:

五言四种基本句式

(1)平起平收,平平仄仄平。

(2)仄起仄收,仄仄平平仄
(3)平起仄收,平平平仄仄
(4)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

七言四种基本句式

(1)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韵式
(2)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平收首句入韵式
(3)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韵式
(4)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起平收首句入韵式

这些基础知识大家现在都能查到的,大家很容易就知道了。相信大家都没有问题。那么怎样能够学会诗呢?

一、首先要多读会读,那么怎样读诗呢。读诗除了读优美的诗句体会诗中优美的意境,还要了解以下几方面。了解作者所处的年代,社会背景;写作目的和要表达的感情是什么;用了哪些手法。等等

比如:

探春

野陌新阳照影斜,一丛破蕊嫩黄花。

折来快递天涯去,且共东风并入家。

读到此诗我们眼前会出现一副早春探春的画面,作者是处在早春时候,地点野陌看到新开黄花,由此联想到了春天都来了作者还在他乡自然而然的作者就想家了,这首诗就是寄托了作者思乡的感情。用了什么手法?用了聊寄一枝春的典故,还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等等。多读主要是体会诗词的字句美韵律美意境美,提高我们的欣赏能力审美眼光并陶冶情操。读诗我记得有位老师说要读经典的唐诗中大历十才子的诗作,李白杜甫...等等名人佳篇,这些都是经过岁月的洗礼和筛选出来的好作品。
经过一段时间的阅读积累我们就到了学诗的第二步,写诗。
二:写诗前的准备工作。我们写作一首诗,必须知道我们想表达什么意思,围绕什么事情去写,抒发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诗的立意要先确定好。确定诗的基本框架,绝句还是律诗。有哪些具体的要求。

1、选题,确定题目。

写诗先选题,题目是诗词内容的最简明、最形象、最有力、最好的体现,是吸引和引导读者的重要手段,能笼盖全篇内容。一个好的题目,透过它可以洞悉文章的灵魂,题好一半文。题目只有独创新颖,才能眉目清秀。“立题乃诗家切要,贵在卓绝清新,言简而意足,句之所到,题必尽之,中无失节,外无余语。”

--------辛文房在《唐才子传》

题目能提示作品内容题材,提示作者的情感,提示写作的背景等等。近体诗题目有长有短,长的可以长到好几行,很像是一条小序的文字,但题目无论长短,关键是达到提纲挚领的目的。

都市购房有感

购房摇号怯前冲,广厦三千一望中。

补石飞天谈不易,求珠入海梦成空。

人头挤破大都会,钱袋撑开时尚风。

如此繁华非我适,逍遥只意学渔翁。

读到这首,大家肯定感同身受,很有共鸣。现在城市中买房是现实情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诗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个题目就很好。

说到题目,我说说初学过程中,看到的诗词取题的几种随意性现象。

(1)无题。无题在古人中有几种情况,一是在诗的流传过程中诗题传丢了;二是为了避祸不能明说;三是有某种难言之隐或有可能引来麻烦的,也不能说。当然不是说不可以取无题,我们刚开始学习时尽量标上题目吧。

(2)用现代汉语为题。写首古诗却用一个现代文的题目,就好比旗袍或者中山装却着一双旅游鞋,你看着难过不?写古诗词必须要用文言文拟题。别写个《浪漫的时光》《枯萎的紫罗兰》《我爱你中国》之类的不伦不类。这个在投稿中见过不少。

(3)太过简单,当然开始学习时可能我们经验不足,会简单取个题目。看到很多朋友都以一二字为题,《春》《夜》《秋》,结果却写了春日送友,夏夜逛街,画梅花之感悟,赏菊喝酒等等,所以题目不可以随意省略字。

(4)诗句为题。

古诗词是有以诗句为题的,导致这种现象的发生,一方面是年代久远,题目遗失,后人便以首句为题。我个人觉得我们写时还是写上题目。

(5)题目和文章对不上。这俗称“跑题”,取的题目和内容完全两回事。这是不应该的。一定要取和内容表达相一致的题目。

2、立意。

何为意?“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 ,意如帅也, 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王夫之《姜斋诗话》

意---乃心上之音 是作者对事物的观点感悟或认知。通俗的说就是你通过这首诗想要说些啥,要表达啥主题思想,想表达啥观点,这就是立意。

文章的立意(中心思想),我们在小学开始写作文时,老师就告诉我们,立意要新,要远,要高,要准,这几点依然适用于写诗。诗词对联的意境其实是相通的,立意的几个注意事项:贵新奇深远,切忌意杂,立意切忌相碍与反复,一诗一意,或褒或贬,或喜或悲。一首诗只表达一个情绪和观点,千万不要一会褒一会贬,也不能前边愁后边喜,千万不可写混乱了。当然可以衬托,但你得写明白了。

欲写诗文,必先立意。苏东坡说过一句话“善画者画意不画形,善诗者道意不道名”。《中山诗话》中也说到:“诗应以意为主,文词次之,或意深义高,虽文词平易,自是奇作”。我们见到一事一物,自然有自己的感触观点,写进诗里就是诗所确立的意。那我们写作品一定要写出自已的意,别千篇一律,学人家的。这就好比如果说你家孩子长得像邻居家大人,你不急眼才怪。一诗一意,或褒或贬,或喜或悲。一首诗只表达一个情绪和观点,千万不要一会褒一会贬,也不能前边愁后边喜,千万不可写混乱了。当然可以衬托,但你得写明白了。

登鹳雀楼

唐代: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大家很熟悉的,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言简意赅极富哲理立意高远。

大家再看这首诗:

有感环卫工喂食乞讨者
寒暑经年对路尘,扫残星月老孱身。
惯遭冷眼妖娆客,不忍饥肠褴褛人。
浊泪非因供一饭,温情自可暖三春。
风来默默挥长帚,街市依然夜色新。

环卫工是生活中非常平凡的形象,怎样能表现出平凡中的不平凡,这首诗的立意就比较新比较高,弘扬了生活中真善美的一面。

三:正式下笔写作,确定诗的题目明确了作品的立意,然后按照具体要求选用恰当的意象,合适的修辞手法、句法、韵部。完成一首诗的草稿。

1、选材。立意确定好了,我们就要开始选材,也就是意象的选择。和立意一样,围绕主题去选材,所选材料必须为主题服务。意象简单的说,意象的象就是物,意象就是你要寄托感情的物,比如石头、花鸟鱼虫,就是象。通俗的说,就是眼前看的景物。意象是指诗词中有些艺术形象在被成功地使用过一次以后,后来的诗人反复运用,并逐渐约定俗成,使这些形象被固定在一个或几个特定意义上。我们写诗,不能离开写景,通常是借景抒情,对吧。因此这意象概念必须需要大体了解。

比如:

初春小雨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小雨”、“草色”、“烟柳”、“皇都”,看看这里的景色,同一氛围的环境是也,其春色景致,很扣其题《初春小雨》。如果这里写上“菊花”、“雪花”这类的,就不合适吧?如果这里写上“月色”、“银汉”、“烈日”也不合适吧?“天街小雨”起句就为环境定了调,至少不是写室内的场景,而是“天街”,是室外。春色是自然风光,这初春室外的景观物是皆可入诗,择其合意即可。

2、组织材料,根据主题和立意的需要对所选的材料和物象进行区分和筛选。确立写作顺序,轻重比例,详略程度,和写作角度等等。

3、完成初稿。有了题目立意还有足够的材料了,就可以写成一首诗,是绝句还是律诗,总之按照正确的格律完成一首作品的初稿。

4、作品修改。作品完成先不要急于发出去,还需要反复修改,多多检查,自己读读。看看

(1)是否有病句;
(2)诗句是否达意;
(3)别人是否能看懂;
(4)读起来是否顺口;
(5)词句是否拼凑;
(6)格律是否正确;
(7)自己的诗的意思是否自己看懂,别人不知你在说什么;
(8)有没有缩词造词,语汇的压缩是否合乎大众的语言习惯;
(9)写后先读,读起来气闷涩口的,说明作品音韵不美不协调。有条件的话可以让自己的家人,或者要好的诗友先读读你的作品,看看是否通顺,自己听听有没有遗漏的问题。所谓人在事中迷,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确定没有问题了,写作就完成了。

四、最后告诉大家几个写诗的小窍门,这也是老师们告诉我的。发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1、以少总多。诗歌所要反映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不能把生活中的所有现象都罗列进诗中,所以需要有一个选取、删简的过程。

李东阳题的《墨竹》(这首诗的第三句三仄尾了,我只是引用这首诗来强调一下 绝句的创作要简洁)

莫将画竹论难易,刚道繁难简更难。

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

他所说的画法与诗法相通,都要讲究简洁,尤其是绝句,更要简洁。画竹不是把所有的竹叶都画出来,而是只简要地画上几片竹叶,疏朗自然,却能使人从中体会出竹子萧萧作响,满堂风雨的韵味。

王安石说:“浓要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也是这个意思。从“红一点”,就可以使读者感受到万紫千红的景色。这就是“以一总万、以少总多”。

2、以小见大。

从小处着手以小景传达大景大情,以小事写大内容,以小物写大主题。通过典型和象征,借助于人们的生活体验,达到以小见大的目的。

《赤壁》唐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是属于渔洋第一法,“东风不与周郎便”--第三句否定词。这里我们不看章法,我们只看意境是如何体现的。二乔只是两个美女,但她们却代表着东吴政权的尊严。要是俩美女被俘虏了,说明啥?东吴政权的灭亡呀。诗人没有直接说出来东吴灭亡,而是婉转的借二乔来说的。这种小中见大的手法,是我们在诗中经常使用的。

以小见大,再举个身边的例子,建国70周年,这个题材很大,要我真的不知怎么下笔,但是看看我们可亲可爱的奇奇姐姐这组作品,大家是不就很明白了。

正宫 醉太平/ 长在红旗下(吃喝篇)

组曲献给建国七十周年(新韵)

童年

风箱手掀,地火柴燃,平房杂院鼓炊烟,粗瓷厚碗。

一年罕有荤腥见,四时常混杂粮咽,三餐更欠热油沾,家家这般。

青年

发糕软甜,汤面香咸,蜂窝炉子做三餐,搪瓷大碗。

逢年最爱红白案,上街先找糖瓜店,出差惦记点心盘,吃喝占先。

中年

饭庄解馋,酒店尝鲜,街头小铺地摊边,都成据点。

天然煤气由衷赞,招牌菜品经常验,便捷外卖放心传,天天上赶。

结语

不堪以前,丰盛今天,炊烟长卷话人间,三餐变迁。

民生莫过家常饭,健康才是心头愿,生活就像蜜糖甜,祝福万千。

这就是以小见大。

3、即物寓意

也就是言在此而意在彼。

看看曾巩的《七绝·咏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诗中说是严冬刚刚过,柳条还没有变黄,可是它却凭春风一吹,马上就猖狂起来。柳条乱舞,柳花乱飞,只知道一时蒙天蔽日,好象整个世界都是它的,哪里知道秋后还有清霜,那是它叶落枝枯的时候。

这里诗人以柳作比,描画出一些善于逢迎拍、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形象。诗中有鄙视、嘲弄、劝喻、警告,这才是作者“咏柳”的真实目的和寓意所在。

每次吃饺子我就想起身边那个可爱可亲的帅的天下无敌那个云哥哥的这首诗,小小的饺子竟能寄寓她的一片爱国之心。大家一定能猜到是谁写的。

沙场秋点兵__我的饺子阵
莫道风云万马喑,明盔暗甲列森森。

冲天志令英雄叹,动地声传贼冠临。

蛇鼠欺疆须棒喝,鱼龙入海可生擒。

既知翻滚平常事,血肉凝来报国心

4、虚实相生

虚是主观思想感情,实是客观景物形象。诗中如果只有虚,就会抽象说教,没有诗味;如果只有实,就会现象罗列,没有生气、情趣。古人云:“虚者枯,实在塞”。因此,要虚实相生、情景交融。大家要牢牢记住这句话哈。

《陇西行》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这首诗也是前实后虚,让人读来很是唏嘘。

说了这么多,其实说着容易做起来难,开始学习经常丢三落四的,顾前不顾尾的,必须反复斟酌。我到现在都写不好!学习是需要坚持循序渐进的过程,坚持就有收获。以我的经历总结三句六字。多读!多悟!多写!
我的诗写得不好还在学习阶段,所以我要求自己写时一定符合格律,这是走出的第一步,要真正写好还需要进一步努力,还有好长的路要走。

以我的学诗经历浅谈如何学习写诗

李维娟

上一篇:热血江湖韩飞官技能

下一篇:罗莉什么意思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