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书中国蟋蟀类鸣虫大观发布以后,公众号这边很冷清,在今日头条相对火爆一些,一天之内收到上百条评论。没想到居然有相当比例的网友质问,为什么没有扁头、棺材板、警察帽子等等,这一系列称呼显然都指向棺头蟋。本篇既然是“补遗”,那就从它开始吧。
一、蟋蟀科 蟋蟀亚科
1.大棺头蟋 Loxoblemmus doenitzi
图1.1
图1.2
视频①又名多伊棺头蟋、大扁头蟋。体长20mm以下,黑褐色;颜面扁平,雄虫头顶和两侧皆有突起,形如棺材的横截面,雌虫仅在头顶有圆形突起。鸣声清脆,6、7个或更多个单音节一组,停顿后继续,如此往复;打斗以“怼脸”为主,间或有类似“热吻”的动作,全是感情戏。上一篇初稿中有大棺头蟋,后来我感觉不入流就删掉了。名有“棺”字,貌似不吉,恐怕没几个人会养这个,但它的赫赫威仪几乎给每一个接触过的孩子都留下了深刻印象。小时候称“军官头”,误以为战力极强,或有以一敌二之能,哪想到只是色厉内荏而已。
2.污褐油葫芦 Teleogryllus derelictus
图2.1
图2.2
图2.3
图2.2上次用过了,当时我误以为是南方油葫芦,幸赖网友TONY MA拨冗指教。污褐和南方油葫芦的体型颜色差相仿佛,但污褐无眉纹,脑门上还有一团“混沌蜜蜡色”,如同化不开的浓雾,故又称雾顶油葫芦。图2.3中污褐和黄脸在进行跨物种PK,一个污一个黄,双方(取胜)欲望都很强。
2018年,华东师范大学昆虫生理生态研究组在《Journal of Asia-Pacific Entomology》杂志上,发表“A taxonomic study of genus Teleogryllus from East Asia”一文,文中将污褐油葫芦的拉丁名写成T. derelictus(好像以前叫黄褐油葫芦),也有写成T. testaceus的。
3.黑脸油葫芦 Teleogryllus occipitalis
图3
视频②与黄脸油葫芦极相似,仅凭肉眼难辨。有两点“区别”:①黄脸产长江以北,秋季成虫;黑脸产长江以南,夏季成虫。仅有少量重叠分布。②黄脸鸣声花哨悠扬,有主音也有陪音;黑脸鸣声单调,只有主音。黄脸鸣声附后(3个人工品种,鸣声比野生种更佳),供比较鉴别。
视频③4.银川油葫芦 Teleogryllus infernalis
图4
油葫芦属的中文命名有点草率,真正“黑脸”的油葫芦叫银川油葫芦,几乎一团漆黑,连眉纹都冇,仅“眼窝”有两处淡色斑。名曰“银川”,实际上广布于西北、东北和华北,非银川独有。鸣声与黑脸油葫芦类似,有主音而无陪音。我省有产出,也许能碰到。
关于油葫芦鸣声的小结:污褐、黑脸、银川等为同一类型,较为单调,每个音节、间隔一致;黄脸和南方油葫芦为另一类型,音节有疏有密,听上去较为悦耳。据研究,黄脸和黑脸的亲缘关系最近,长得也像双胞胎,但鸣声却分属两个阵营,上哪儿说理去?
5.小音蟋 Phonarellus minor
图5 ABC为小音蟋,D为利特音蟋
视频④
江湖人称红牡丹,长相确实不一般,黑黢黢的身体胖又短,红彤彤的脑袋滴溜圆----一言以蔽之,怎么看怎么别扭。鸣声如金属摩擦,与悦耳毫不沾边,有网友反映,他家的老旧冰箱就是这种动静儿。怎么会有人喜欢这个?我不理解。
图5摘自论文《A new species of genus Phonarellus Gorochov, 1983 from Yunnan, China (Orthoptera: Gryllidae: Gryllinae)》,作者华东师范大学刘一娇、何祝清。
6.利特音蟋 Phonarellus ritsemae
图6
俗名土蛉、地蛉或洞蛉。通体乌黑发亮,唯有后足的“波棱盖儿”处呈棕红色。鸣虫似灶蟋,但更为急促,有金属质感,也被誉为“金声鸣虫”之一。
7.小素蟋 Mitius minor
图7
又名垣蛩(yuán qióng),常栖息于断壁残垣间。体长12~19毫米,乍看长相似斗蟋,多呈酱油色,又称酱油蟋,江南鸣虫店常有售,依色泽深浅不同又有浓酱、淡酱、黄金酱等不同层次,以黄金酱为最佳。鸣声柔和优雅,如“嘀”、“嘀”、“嘀”,停顿时间较长。
8.东方特蟋 Turanogryllus eous
图8
视频⑤俗名青蛉、银钟,听说也是老北京的玩物之一。外形和体型似斗蟋,头部圆,宽度小于身体宽度,“后脑勺”有6条黄色纵纹,中间两条最长,翅宽大。缺少强大的上颚,雄性相遇常以飙歌决胜负,鸣声类似吹哨,旋律略似蒙古寒蝉,洪亮且悦耳。
9.长翅姬蟋 Svercacheta siamensis
图9
俗名飞婷。体型与斗蟋相仿,黑褐色,翅长,“后脑勺”有3对橙黄色纵纹,两单眼间有括弧形橙纹,翅长,交汇于身后。冬季以若虫在土壤中越冬,南方3、4月份即可听到雄虫在夜晚的草丛中唱歌或者聒噪,鸣声如“吱......吱......”,不甚动听。小时在路灯下拍蟋蟀喂鸡,应该就有它。
二、蟋蟀科 额蟀亚科
10.小额蟋 Itara minor(存疑)
图10.1
图10.2
视频⑥鸣虫市场上至少有2种额蟋,小脑袋黑褐色是统一型号,略有些飞天大蟑螂的神韵。图10.1小额蟋,图10.2称高山翅额蟋或高山小额蟋,有人认为是同种,但前者后翅交汇于身后,犹如“三尾”,后者则否,区别很明显。鸣声如“铃铃铃”,长鸣不息,像示警用的电铃。
三、蟋蟀科 蛣蟋亚科
11.金蟋 Xenogryllus sp.
图11.1 AD悠悠金蟋,BE梅州金蟋,CF云斑金蟋图11.2 不知什么金蟋
视频⑦金蟋属最有名的是云斑金蟋/Xmarmoratus,近年来市面上又出现了体型更大的“大金蟋”。目前认为,大金蟋/Xtransversus是否分布于我国存疑,云南的大金蟋实为梅州金蟋/Xmaichauensis,广东的是悠悠金蟋/Xululiu,你没看错,云南的反而叫梅州金蟋。市面上见到的可能是梅州金蟋,鸣声不错,标准的金音,比云斑金蟋强。
图11.1摘自论文《中国金蟋属Xenogryllus订正及二新纪录种记述(直翅目:蟋蟀科)》,作者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景璇、张韬和马丽滨,有兴趣的自己搜来看吧。
四、鳞蟋科
12.台湾奥蟋 Ornebius formosanus
图12.1
图12.2 1和2多毛奥蟋,3双痣奥蟋,4锤须奥蟋,5凯纳奥蟋,6台湾奥蟋
俗名金孔雀。整体呈黄褐色,后足有显著黑斑,前翅钝圆宽大,金红色。鸣声与其它奥蟋节奏不同,如凯纳奥蟋的节奏为“唧、唧”,而本种则如“唧唧、唧唧”,连续六七个“唧唧”之后停顿,稍后继续鸣叫。市面上还有另外几种奥蟋,有些非国内种,不赘述。
图12.2出自论文《A new species of Ornebius Guérin-Méneville, 1844 from East China (Orthoptera: Mogoplistidae: Mogoplistinae)》,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何祝清、卢慧等。
五、蛉蟋科
13.亮黑拟蛉蟋 Paratrigonidium nitidum
图13
俗名油蛉。身体纯黑,油光滑亮,故曰“亮黑”,头小而复眼大,远看像个黑头苍蝇,六足淡色。鸣声尖利似金蛉子,每隔几秒会有一次停顿。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此处的“油蛉”指赤胸墨蛉蟋。有周作人诗为证:辣茄蓬里听油蛉,小罩扪来掌上擎。瞥见长须红项颈,居然名贵过金铃。“长须红颈项”,显然是赤胸墨蛉蟋而非本种。
14.翠股拟蛉蟋 Paratrigonidium nitidum
图14
俗名翡翠蛉或帝王翡翠蛉,华东师范大学何祝清老师的团队于2017年发表的新种。模样和亮黑拟蛉蟋很像,一双复眼大又亮,体色有显著差异,最引人注目的是翠绿色的足,极大地提升了颜值。鸣声一般般,全靠大腿撑场面。
15.银翅金蛉蟋 Svistella argentata
图15
俗名银蛉子,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马丽滨于2019年发表的新种,产于海南。与金蛉子相比,好像只有配色和花纹不同,前翅有白色纹路,显得整体泛白。鸣声酷似金蛉子,好不好听也在伯仲之间。
六、不确定是什么
16.琥珀蛉 Nisitrus sp.
图16
状若螽斯,身份不明,某些外文资料显示为Gryllidae科(蟋蟀科,我瞅着不像)Nisitrus属,可能是N. vittatus。出自东南亚,有人认为云南有分布,但不见于中国蟋蟀名录《A checklist of Chinese crickets (Orthoptera: Gryllidea)》。其身体黑黄相间,多数个体后翅长于腹端;触角发达,黑白间隔,颇具英武之气。鸣声轻而优美,似急促连续的铃声。有点小贵。
“补遗”共16种,就到这里吧。补完了吗?没有。还会再补吗?不会。昆虫的水太深,稍不留神就出错,百般推敲之后还是会错,以后还是尽量绕道走吧。Over。
相关文章:
1.中国蟋蟀类鸣虫大观2.北方常见蝗虫图鉴23种
3.花丛中的“蜂鸟”并不都是小豆长喙天蛾
4.没吃过昆虫宴,别说你来过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