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体字网 > 知识库

教程分享

来源:篆体字网 2024-01-15 01:08:29 作者:篆字君

大家好,今天为大家带来一些关于插画色彩表现的心得分享,我觉得自己不是个技巧派的创作者,所以此次分享的方法都是比较简单的,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但相比较而言对于我们的眼睛对色彩的敏感度以及审美还是有着较高要求的。

这一次主要不是讲基础的配色理论,而是讲如何利用photoshop的工具辅助我们更好的解放色彩,强化插画作品的色彩表现,并打破我们对于配色的固化思维定式。以下我会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分享我在作品创作周期中如何增强色彩的视觉可视性。

我们在各个行业里常常提到“创新”这个词,架上绘画、CG绘画行业也如此,之所以要“创新”,就是在堤防、抵抗我们的“固化”、“模式”、“惯性”。但是习以为常会格外具有力量,左右着我们的言行举止,包括画画、用色等。信不信“习惯成自然”比我们想象中的要更加根深蒂固呢?

我们简单测试一下,我来举例,大家根据对于以下事物的过往经验,在脑海中想象、成像它们的色彩 。

NO.1 草地的颜色

NO.2 香蕉的颜色

NO.3 土地的颜色

NO.4 花儿的颜色

Ok, 请大家确定它们的色彩,分别是什么呢?

我想我们大家对上述事物的色彩区间定位分别是如下所示这样:

NO.1 草地的颜色 NO.2 香蕉的颜色 NO.3 土地的颜色

那么,以上所呈现的事物色彩,好还是不好呢?单一的色彩不存在好与坏,色彩的判断是依据对比和搭配而来的。经过测试,上面的色彩是我们在学习色彩知识得到的最基本的概念——“固有色”。也就是物体在白色光源下呈现出来的色彩;或者说,固有色是指物体固有的属性在常态光源下呈现出来的色彩;还可以说物体本身所呈现的固有的色彩。当然用固有色思维进行绘画表现事物是完全正确的,这也是基本的色彩理论。但是艺术不是科学,允许“”艺术化的处理”,事物的固有色应该是大众意义上的常识性色彩,在这次教程里,我称固有色思维为“思维定式色彩”,以思维定式去理解表现色彩,我们那些还未呈现出的新作品,在色彩上似乎已经具有了可预知性,就是说你还没画出来,但我以大概想象的到它的色彩体系了....而少了“新鲜感”与“新奇性”,因为固有色彩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世界里,这样的色彩认知思维非常的自然而平常......那我们能否打破这种思维定式吗?让每次新作品的色彩以出人意料,侧目多看的方式呈现出来?

我们常常讲,要去创新,发散思维,而绘画本身应具有极强的创造性才对...

可是,我们是否在色彩部分创新的开始就已经“固化”、“模式化”了呢?我们习以为常的经验阻碍了我们对于色彩的想象。我以刚刚提到“草地、香蕉、土地、花儿”的基本固有色色彩去加以表现一幅色彩草图,如下:

固有色色彩表现——思维定式色彩

观看上面根据固有色色彩呈现的以四种颜色为主导的画面,我们自问,这样的色彩搭配是否满足了足够的“创新”?还是说这幅作品的色彩表现在我们的认知预料之中?这样色彩在没有出错的基础上是否能够出彩、展现独特的魅力?

这些问题我想会让我们没有那么肯定。

以上的色稿范例就是一个“稳定不出错”的在我们意料之中、常识性理解之中的色彩表现,但是距离标新立异的创新还是有所距离。

绘画是视觉的艺术,也就是我们肉眼直观观看的艺术,而附着在画面表层映入眼中的便是色彩。由此说来,第一眼得见的色彩就会形成我们对于绘画的第一印象,那么如何让我们的作品在各色风格繁复的作品中脱颖而出呢?我想在色彩表现上加以创新是非常有必要的。那要如何具体的色彩创新呢?

下面我们先来欣赏20世纪法国的野兽派画家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的两幅经典作品《带绿色条纹的夫人像》、《带帽子的女人》。

《带绿色条纹的夫人像》1905

《带帽子的女人》 1905

马蒂斯这两幅作品笔法直率而粗放,画面效果强烈,特别是在画面的色彩表现上极为大胆,异于传统,这里的色彩完全是主观感受的产物,而绝非客观的如实模仿。据说,在创作《带绿色条纹的夫人像》的时候,马蒂斯夫人曾身着黑衣摆好姿势让他写生,可他所画出的,却是色彩鲜艳到极点的红衣人物肖像。《戴帽子的女人》的整个画面完全被五颜六色的色彩所覆盖,这些色彩完全跳脱出了“固有色思维模式”下的绘画理论,以一种颠覆性的创作,赋予了色彩以新的含义,不同冷暖、不同色相的颜色撞击在一起,又分外和谐,整个画面因浓烈的颜色而极具温度,情绪也呼之欲出。

当然除了马蒂斯以外还有非常多的艺术家在色彩表现上做出了卓越的成就,比如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年)、20世纪的法国野兽派画家莫利斯·德·弗拉芒克(Maurice de Vlaminck,1876-1958年)、以及当今国际画坛最具影响力的英国画家“”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1937年- )等。

梵高《花瓶里的3朵向日葵》,1888

梵高《夜间咖啡馆》,布面油画,72.4×92.1cm,1888

弗拉芒克《德朗画像》,布面油画,27×22.2cm,1905年

弗拉芒克《布吉瓦尔的餐厅》,布面油画,60×81.5cm,1905年

大卫·霍克尼在创作约克郡风景画

霍克尼《尼克尔斯峡谷》, 213x152cm ,布面丙烯 ,1980

霍克尼 ,《我的父母》, 1977

这些艺术家以及他们的作品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原来色彩还可以这么画?可以这么大胆?我想他们在创作这些作品的时候一定是主动敏感的去感知色彩的存在,并加以大胆表现。而在我个人的创作中也有意识的去培养“主动”和“大胆”,尽可能的去挖掘色彩更多的可能性。

根据刚刚列举的这些伟大的艺术家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色彩还可以脱离事物本身的固有色彩,去展现对于事物主观认识的“新色彩”,由此我在ps里以前面的“草地、香蕉、土地、花儿”固有色色稿版本为基础进行了全新的调色,如下图所示:

调色版本一

先不论画面的细节与造型,对于同一事物的固有色彩在这一版的色稿上是否会看到色彩新的可能性??

调色版本二

再来看这一版,打破惯性模板式的配色思维,我们便可踏入更加广阔的色彩世界。

调色版本三

色彩的创造、创新我想这应该是其中一个突破口,以上的展示只是其中一个打破惯性认知的手段之 一,我们要竭尽所能,在各个点,各个维度加以有意识的去打破、冲破我们的舒适圈,宁愿冒着危险,也不要胆小维稳。?

如上所示,我们对于最前面我们所列举的草地、香蕉、土地、花儿可以用更多意想不到、难于意料的颜色加以表现...

草地、香蕉、土地、花儿新的配色方案

而这种外放、发散式的色彩表现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草地、香蕉、土地、花儿的固有色配色方案

再反观我们最原初的配色,是否缺少了想象空间呢?

那么接下来,我将根据我的三张作品具体讲解三种技巧,展示如何利用ps的工具来配合、挖掘更多的色彩潜力。

技巧一.利用ps中的色相/饱和工具(快捷键为Ctrl+U)

ps界面截图

在我进行《拯救小熊猫》这幅作品色彩设计阶段便用到色相/饱和工具,这是最为简单且出效果的配色工具,通过色相的左右移动,调出的配色方案是会叫人惊讶不已的,它轻而易举的打破了对于事物固有色的标签式理解。

《解救小熊猫》过程图一

a.起稿铺色阶段,对于画面元素的色彩呈现还是非常的“正常”,整个色彩搭配还是存在于我的惯性理解之内,均为可预料的颜色,不具备独特、与众不同的视觉色彩。

ps界面截图

b.如上图所示,通过ps里的色相/饱和工具进行色彩的色相调整,得到了下面画面中全新的色彩配色效果。

《解救小熊猫》过程图二

c. 在左右移动色相标尺的同时会得到多种全新色相搭配的方案,上图是我选择自己足够满意的大胆的配色。(每一次进行色彩设计的时候,我都要求新画的颜色要区分开自己过去以画过的色彩,每次都是全新的色彩体验,每次呈现的色彩都要刺激到自己的眼睛。)

《解救小熊猫》最终完成版

d.至此,以新的配色方案为基调进行绘画直至完成。熟练运用色相/饱和工具,一键解决掉无聊的配色,是不是很简单?

技巧二.利用ps中的曲线工具(快捷键为Ctrl+M)

ps界面截图

在创作《夏日寻踪》这幅作品时,配色设计阶段便用到了曲线工具,曲线工具可以非常有效的丰富画面色彩的层次。

《夏日寻踪》过程图一

a. 在最开始基础配色版本里,色调是一个传统的、厚重且有些沉闷、似曾相识曾有过的色调。看着、看着这样的色调觉得不够有新意,那么只有一个办法,改!

ps界面截图

b. 调试前,复制原来的图层进行备份, 在复制合并的新图层上通过曲线的调节以及配合通道红绿蓝的色彩属性,(切记,调色阶段尽可能的调试出波峰波谷的趋势。)如上图所示。

《夏日寻踪》过程图二

c.如此便得到了一种透明、晶莹、幻彩感觉的画面,但是整个色彩过于艳丽,容易流俗。如上图。

《夏日寻踪》过程图三

d.接下来复制曲线调色的图层作为备用,在这个经过曲线调色后的新版色稿上用橡皮擦除过艳、过去刺眼、不舒服的色彩,保留微妙的特别的颜色。由此经过曲线调试的颜色图层与之前未调试的画面图层合进行了有效的画面重合,(根据具体画面需要,也可以降低图层的透明度。)画面出现了新气象。记住,浓艳的颜色不可怕,要学会去驾驭,为创作赋予新的活力。经过刚刚的调整,最后得到了一个适度又有新意、轻盈且耐看的色彩方案。

ps界面截图

e. 依据上一步的方式可以反复复制以曲线调试的图层,在新图层上反复的尝试颜色,如果颜色过于浓烈,可以降低图层的透明度,结合图层的透明度,与下一图层的色彩进行融合,配合橡皮,保留想要的颜色,去除不需要的颜色,一层一层的颜色叠加在一起,会出现非常丰富且微妙的色彩,当然此时也可以配合前面所讲的ps中的色相/饱和工具去调整色相,至此通过一层一层的色彩的叠合,心目中那个最中意的画面色彩变逐渐清晰可见了。这样的处理方法,类似传统的油画罩染技法。

(局部)曲线调色前

局部)曲线调色后

f.对比上面运用曲线工具调试前后画面局部的色彩变化,可以看出来第一幅的色彩更为传统保守,第二幅更为欢悦透明,在一些物体的边缘或局部出现了新的色彩,看了起来更为丰富。

《夏日寻踪》最终完成版

g. 同样,在新的配色方案基础上,完善构思、深入刻画直至最终的画面完成。

技巧三.利用ps中的渐变映射工具(选择菜单栏-图像-调整→渐变映射)

ps界面截图

渐变映射工具主要解决颜色过于丰富而产生的“花”的效果,让画面色彩更加统一、和谐、整体,呈现高雅之感。

《湖上捉鱼》版本一

a. 在进行《湖上捉鱼》这幅画的创作时,一开始配色较为满意,但是随着刻画深入,对画面色彩的不满意日渐加深。感觉色彩有点焦,让画面显得紧张而不放松。便运用渐变映射工具去进行色彩调整。

ps界面截图

b. 打开渐变映射工具(选择菜单栏-图像-调整→渐变映射),切记运用渐变映射之前要把原图层(如果是分层的情况)全部进行复制合并备份,以合并后的新图层进行渐变映射效果调试。

ps界面截图

c.如上图所示,分别点击两端箭头处,进行配色。

ps界面截图

d. 进行相应的配色选择,选择好后点击确定。当然也可以反复的试一试...直到相遇心仪的颜色。

ps界面截图

e. 选取颜色确定后,通过渐变映射,原画的色彩被改变的比较大,别急,开始下一步。

ps界面截图

f.在上一步中,整个画面被通过渐变映射改变后的画面色调所笼罩,这时我们要调试画面图层的透明度,得以显现下层原始色彩,这个时候整个画面的色调会舒服一些了。如上图。

ps界面截图

g.得到最初一版渐变映射的色彩画面后,还可以配合之前的色相/饱和度再次调试色彩。如上图。

ps界面截图

h.也可以利用曲线工具来调试色彩,反正画好一幅是一个不择手段的过程,多种技巧混合运用,如做实验一般,很多创新都是如此尝试偶然得来的。

《湖上捉鱼》版本二

r.经过反复的调整,收获了一个典雅,清新的色调。

j.当进行到这一步的时候,相比之前的画面效果,我其实是满意的了,但是总觉得缺少点什么,进而就停了一段时间,大概放了一个多月,再看这幅画时,觉得画面光影氛围有点差。后来在网上巧遇到一张光晕素材,如下图:

光晕素材

k.便把这张光晕色素材导入ps中,附在之前渐变映射调色版本的图层之上。

ps界面截图

l.以滤色的模式添加光晕?。

《湖上捉鱼》版本三

m.最后,经过一系列的调整,终于得到了自己感到满意的画面。至此,断断续续创作几个月的这幅画终于尘埃落定了。

结语

有的时候利用工具,是拓展对于色彩的想象力,有的时候脑海中构想出的色彩和实际画笔展现出来的色彩还是有一些偏差的,这个时候利用工具便可有效扩宽色彩的可能性,工具的应用会让色彩变得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对于颜色的运用除了传统的色彩理论,我个人一直有意识的去“主动”、“大胆”用色,宁愿画面的色彩配色具有危险性,而不是在约束中的正确范畴内“好看”。今日把自己的一点色彩增效经验分享给大家,希望有所帮助,其实上面提到的方法很多人都会,但是如何更好的为自己所运用这才是关键。

当然ps里的辅助强化色彩的工具还有很多,比如ps-图像-调整内的子菜单里,还有非常多值得我们一试的工具与功能,去尝试吧,带着好奇心去冒险,或许我们能够得到别样动人的风景。(如下图)

ps里的调色工具

等待着,等待着你的画面将绽放出绚烂色彩...

上一篇:心朗

下一篇:守贞戒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