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王朝建立后,太祖朱元璋对宗室采取了封藩建制。国初,初分封在边塞重镇的藩王,兼有节制卫所,奉令征伐之任,其目的是“镇固边防、翼卫王室”。“靖难之役”后,藩王的军政之权渐被剥夺,但在经济上仍给予了藩王及其丰厚的待遇,使得明王朝在封建制上只留存于形式。即所谓“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徒拥虚名,坐糜厚禄”。([1],卷120)被圈养在藩国中的宗室贵胄们,终日乞求无厌,过着奢华糜烂的生活,形成了明代社会上庞大的寄生阶层。而宗藩之人,贤愚杂出,善恶虽同处一宗,英贤却濯世有为。查之史料,将其操守修为,以类群分,概述为王室生活众生相。
一、明封藩制度及奢华的王府生活
1、封藩及“天潢”身份
明太祖朱元璋对待自己的子孙,实行的是“亲亲之道”,为确立其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对皇室实行封藩建制。《明会典.王国礼-封爵》中这样写道:“国家稽古法,对同姓,王二等、将军三等、中尉三等,女封主君五等。”([2],卷55)宗室封爵,王有二等,即亲王与郡王;将军三等,分别为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中尉三等,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女子封爵五等,分别是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乡君。皇子除储立东宫外,其余诸子皆封亲王。“亲王嫡长子年及十岁,立为王世子……次嫡子及庶子皆封郡王”、“郡王嫡长子袭封郡王……次嫡庶子俱授镇国将军。”……“镇国将军之子授辅国将军”,([3],卷55)往下以次递降。世子是王位的法定继承人,亲王如无嫡子,庶子也可按长幼次序承嗣王位。因罪被革为庶人的,不得承袭王位。亲王是地位最高的封爵。为一藩之统领,位高爵尊,《明史.诸王传序》中说:“明制,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府置官属,护卫甲士少则三千人,多则万九千人;隶籍兵部。冕服车骑邸第下天子一等,公候大臣伏而拜谒,无敢钧礼。”
皇族宗室之人是一个特殊的贵族阶层,他们一生衣食无忧,吃穿住行及婚丧之事均由国家包揽。“其生也请名,其长也请婚,禄之终身,丧葬予费,亲亲之谊笃矣”。([1],卷116)宗室之派,演于天潢,帝胄之谱,名为玉牒。每当有朱姓子孙出生,王府长史官等将出生子女造册两本,上报朝廷,一本送宗人府登记,一本送礼部收贮,以备日后查考。宗人府是朝廷设置专门负责管理宗室成员事务机构,掌管《玉牒》的登记。一旦被登录在《玉牒》中,此人就算是有了皇家户口,终生可以享有皇室地位和优裕的待遇。所谓请名、请封、就是郡王、将军、中尉之子女,不分长次嫡庶,俱年五岁请名,俱年十岁请封,还有十五岁选婚。请名就是由王府奏请翰林院按宗系辈份,以金、水、木、火、土为偏旁取一个字拟定好名字,奏请皇帝钦点,颁敕王府,这就是这个宗人的名字。年及十岁,奏请封爵,朝廷遣使赴王府举册封仪式,并赐予册文、宝印。之后,朝廷会为其出资另造府舍房屋,出阁居住。这时,就可向朝廷请得禄粮。十五岁按例选婚,王府长史、承奉教授等官负责拣选,务要选择本境内“家道清白、人物俊秀、年岁长成者”,([5],卷57)上报朝廷批准后,朝廷会照例赐给婚配好相应封号,诰命,行令其成婚。宗室人等去逝后,丧葬予费,并给予相应的礼节待遇。亲王薨,“丧闻,上辍朝三日,礼部奏差官掌行丧祭礼,翰林院撰祭文,谥册文,圹志文,工部造铭旌,差官造坟,又钦天监取官一员前去卜葬,国子监取监生报讣各王府,御祭一坛,太皇太后、皇太后、东宫各一坛,在京文武衙门各一坛,七七、下葬、百日、周年、二周年、除服,御祭各一坛……(下葬)在城军民会送”。([2],卷)郡王、将军、中尉的丧葬礼仪规格逐次降低。
2、豪华的王府建制
亲王封藩后,就将藩地作为自己的故乡,以封地的地域名作为藩王的封号。如封在陕西西安的皇子?称秦王,封在山西太原的皇子?称晋王。王府对上行文将藩国称府,如秦府、晋府等。亲王封爵后,朝廷会在其所封地,出资营造王城。王城修建有定制,规格仿北京紫禁城而规模略小。王城高二丈九尺、护城河宽十五丈;城南北长一百九十七丈二寸五分,东西宽一百五十丈二寸五分。设四门。城门、门楼及城中宫殿建筑均施以华丽的琉璃及彩绘装饰。王府建筑有前门、端礼门、承运殿、前、中、后殿、家庙、社稷山川坛 、书堂、宫门、前后寝宫、浆糨房、净房、宰牲亭、仪仗库、退殿、世子府、典善所、库房、马房、承奉司及歇房、六局、禄米仓、收粮厅等,这些都是王府建筑的主要名目,每一座主房之外,还有门房、廊房、穿堂、?顶房、以及办公室、工作间等,大小房屋共有五百多间。另外有大、小门楼四十六座、墙门七十八处、井十六口、寝宫等处,周围砖绕墙通长一千八十九丈,里外用蜈蚣木筑土墙长一千三百十五丈。([2],卷181)以上只是亲王居住和处理王府事务的办公场所。郡王、将军、中尉、郡主、县主等也都按定制另建有府舍。
王府营建定制,只是一纸规定,许多王爷们在修建王府时,往往超标建设,以穷尽其奢华之欲。以周王府、辽王府为例,周王府建立在开封宋宫阙旧基之上,整个城周围萧墙九里十三步,四开城门,在城中又修建有紫禁城。此外,城中诸王还违规修建了许多离宫别殿和游园。原武王修建的华园穷尽游玩之功能。内有山洞、楼阁、亭台池塘、花草树木、活水山子、黄河九曲、灯殿、大山,而在前后两厢,则遍布如舞旋一类的戏剧,还养着大戏数班。又如迁封湖广江陵的辽王,好宫宫至,置园亭二十余区,内置美人,钟鼓、园亭名城分别有西楼、西宫、曲密华房,太乙个竹宫、月榭、红房、花坳药圃、雪溪冰室、莺坞虎圈,又有塔桥龙口、西畴草湖、芯珠洞、宫人斜等处,锦延包络,参差蔽亏,琪花瑶树、异兽文禽,靡不毕至。如成趣园在子城外西北,为辽王府西园。其东北亦有园,引水为池,负土为阜,步檐曲阁,各有品题。还有曲密华房,为辽王曲宴之地,而苏州房,则为贮存歌妓之处。辽王雅工赋诗,其自制小词艳曲,有《春风十调》、《唾窗绒》、《误归期》、《玉栏杆》、《金儿弄丸记>,都颇婉丽。在这些园亭中,辽王与孙一元、宋登春、顾圣之诸名士赋诗觞酒。([3],第四章)或与众妃嫔尽日宴乐。
3、王府优裕的经济待遇
明王朝封藩的目的是“永绥禄位.以藩屏帝室”,使自己的子孙后代享尽富贵荣华。所以在经济上给予了诸王丰厚的经济待遇。藩王的经济来源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俸禄、二是庄田地租、三是赏赐。
国初,朝廷每年岁给亲王禄米五万石,后更定为万石。除此,“郡王二千石,镇国将军千石,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以二百石递减,辅国中尉、奉国中尉以百石递减,公主及驸马二千石、郡主及仪宾八百石、县主、郡君及仪宾以二百石递减,县君、乡君及仪宾以百石递减”。([1],卷83)就连罪宗庶人,也月支禄米几石不等。(一品官的俸禄为一千四十四石),如此庞大的宗室阶层,子孙蕃盛,俸给弥广,而天下民赋有限,岁供难支。至明朝中期以后,宗藩经济问题已成为令明王朝最头疼的问题。
“隆庆五年六月,礼部复河南抚按官栗永禄、杨家相等奏,其略言:'今天下之至重而难处者,莫如宗藩,至急而不得不处者,亦莫如宗藩。臣等历考前代,未尝有宗室而坐食县官者,我圣祖独厚宗亲,世授爵禄,恩至渥也。然圣祖当天潢发源之始,故奉以数郡而易供。至于今日,当宗支极茂之时,则竭天下之力而难给。以天下通论之,国初,亲、郡王、将军,才四十九位,今则玉牒内见存者共二万八千九百二十四位,岁支禄粮八百七十万石有奇。郡、县、主、君及仪宾不与焉。是较之国初,殆数百倍矣。天下岁供京师者止四百万石,而宗室禄粮则不啻倍之。是每年竭国课之数,不足以供宗室之半也。”([4],卷58)由此可见,宗藩禄粮已成为明王朝的沉重的经济负担。
洪熙元年以后,诸王通过钦赐、奏讨、投献等手段,大肆掠夺官民土地,成为富甲一方的庄田地主。赵王高燧封藩河南彰德府,仁宗于岁供之外另赐赵王田园80顷有奇,遂开宗藩赐田之肇始。之后历朝皇帝都有大规模的赐田记录,孝宗皇帝一生见于记载的钦赐土地就多达50多次。到明中叶,王庄规模急剧扩大,已遍及南北直隶及山东、山西、河南、湖广、陕西、江西等地。一些王府乘机巧取豪夺,或低价夺买,使诸王庄田少则数百顷,多则数万顷。至明晚期,王府庄田已接近五、六十万顷,约占明代耕地总数的十分之一弱。([5],三)而王府庄田之滥,尤以河南诸藩最为横行,仅开封城中周府宗室就有72家田产,当时号称“中州地半入藩府”。明代何景明有诗云:“惟余芳草王孙路,不入朱门帝子家”。
藩王的第三项经济收入就是朝廷的赏赐和地方官员的贽敬。凡登极、皇子诞生、册立东宫、节庆、来朝等朝廷常例均有赏赐,如遇亲王生日,出闱就藩,婚丧嫁娶等事,朝廷也要给予一定的赏赐。如“凡登极,正德十六年,赐亲王,一等,银五百两、?丝二十五表里、罗二十五表里、纱二十五匹、锦五匹、新钞二万贯。二等,银四百两、?丝二十表里、罗二十表里、纱二十匹、锦四匹、新钞二万贯。”([2],卷110)又如“洪熙元年三月已丑,赵王高燧之国彰德,陛辞、赐黄金百两、白金五百两、彩币九十表里、钞二万锭,良马十四匹,鞍二副。”([6],卷8下)又如“永乐三年秋七月,壬寅,以周王棣生日,遣驸马都尉沐昕赐彩币、羊、酒、良马”([7],卷44)。凡此种种,每年朝廷都要拿出大量的金钱和财物,用来赏赐诸王,以表示皇帝对诸王的“亲亲之谊”。此外,每逢节庆,亲王寿诞,婚嫁喜事,地方官员也都要向王府送礼,即所谓贽敬。官员贽敬虽在王府收入中所占比例较小,但也是藩王的例收之利,它反映了明代“王臣”之间的尊卑关系。
4、王府舆服及仪仗
“凡冠服:亲王九旒九章,车?服饰,下天子一等,郡王以次杀,公候大臣无与抗礼”。亲王冠服分衮冕、皮弁、常服三种,其规格与太子相同。衮冕与皮弁均为礼服,凡“助祭、谒庙、朝贺、受册、纳妃服衮冕;朔望朝、降诏、降香、进表、四夷朝贡、朝观服皮弁。”([1],卷66)嘉靖七年,更制忠静冠服,命曰保和冠服,“冠制以弁为准,亲王用九 ,世子用八 ,郡王用七 ,俱去簪与五玉,后山背一扇为之,分画为四;郡王长子冠如忠静之制,用五 。服用青身青绿,前后方龙补各一,身用素地,边用云,其补子,郡王以上采妆,郡王长子织盒为之,衬用深衣玉色,带青表绿里绿缘。履旧皇绿结白袜。”([2],卷60)王妃及夫人冠服亦有定制。
亲王出行所乘车舆称“象辂”,其大小尺寸较天子“大辂”稍小。其辂亭高五尺二寸有奇,红髹四柱。槛座上四周红髹条环板。前左右有门,辂亭内设靠椅、座褥。辂亭顶并圆盘,施宝珠顶,天轮三层,上雕木贴金叶六十三片。亭前后,左右阑干各一扇,内嵌绿环板。亭柱十四。亭后设红旗二,上绣“升龙”及“日月北斗”图案。世子乘舆同亲王。亲王妃车有凤轿、小轿、行障、坐障等;郡王车舆为帐房,规格减亲王一等。([1],卷65)除此,亲、世子、郡王及妃出行均有仪仗,亲王宫门亦常设仪仗护卫。
如亲王仪仗:“洪武六年定,宫门外设方色旗二,青色白泽旗二,执人服随旗色,并戎服。殿下、绛引幡二、戟氅二、戈氅二、仪?氅二、皆校尉执。殿前,班钊二、五杖二、立瓜二、卧瓜二、仪刀二、镫杖二、骨朵二、斧二、响节八、皆校尉执。殿门,交椅一、脚踏一、水罐一、水盆一、团扇四、盖二、皆校扇执。殿上,拂子二、香炉一、香合一、唾壶一、唾盂一。”([1],卷64)王如出行,还需增加清道、杖鼓、金钲、笛、大小铜角伞、幡等,其仪仗总计有七十三种。亲王每次出行,浩浩荡荡,威仪气派,公候大臣遇之避让。
5、王府属官
围绕王府,朝廷还在王府内专门设置有政务机构,来负责处理王府事务,为天潢贵胄服务。其王府最高机构为长史司,设左、右长史各一名正五品。长史的职责是“掌王府之政令,辅相规讽,以匡王失,率府僚各供乃事而总其庶务焉,凡请名、请封、请婚、请恩泽及陈谢,进献表启疏书,长史为王奏上”。([1],卷75)长史司下辖若干办事单位,并有详细的分工。审理所,负责司法刑狱;典膳所,负责王府祭祀、宾客和王、妃的饮食膳馐宴燕;典宝所,负责王府印册符牌;纪善所,负责教导亲王子弟礼法,及国家恩义大节,诏王从善,奉祠所;负责祭祀乐舞,典仪所,负责王府礼仪;工正所,负责王府修缮;良医所,负责医疗卫生;典仪所,负责车舆鸾驾,仪仗器械;群牧所,负责牲畜饲养;护卫司和仪卫司衙门,负责王府安全护卫和仪仗出行;库攒、仓攒典,负责禄粮收发、仓储;还有伴读、教授、引礼舍人等王府常设人员。([1],卷75)此外,若包括服务内宫的太监、宫女、婢女、女佣、内使、校尉、乐户等,算起来直接为王府服务的人员小藩数百人,大藩达数万人之多。
6、王府朝见及相关礼仪
《明会典.王国礼二》曰:“王府官每日常朝,同城之司府州县、及守御卫分等官朝朔望;其出使及经过官员有朝见礼。”([2],卷56)每日上午王府属官都要到王宫中向王行朝拜礼,之后商议王府事务。逢初一、十五、同城三司、御卫等官也要到王宫中向王行朝拜礼。出使办事的官员,若经过王府也要向王行见拜礼。
王礼威严,一些亲王借朝廷给予的尊亲特权,大耍威风,官员稍有疏忽就要受到王的切责和非礼。如伊简王,纵容王府内使扰民,洛阳一带百姓苦不堪言,河南知府李冀逮其虎翼以法论处,伊王恼怒,之后,事事难为李冀,并常提出非礼的要求,李冀秉公处事,不屈服伊王的淫威。王府使也仗着伊王的势力,愈来愈欺压百姓,气焰嚣张。这年的冬至节,李冀于四更天方才到王府陪班行礼,伊王以李冀来的迟,将其用枷锁捆绑投入王府仪卫司狱中,直至次日才将其释放。([1],卷118)再如其世子典 ,贪婪而且顽固,好挑剔官员长短,稍不如意,就将其抓起来百般羞辱。御使行部官员路过洛阳北邙山外,典 见了也要鞭打。所以缙绅往来都要绕道避开伊王的藩地。如果有官员经过洛阳城,典 便令王府爪牙将其追回,并指责其未行朝见礼。即使到王府朝见行礼,也要受到典 折辱和非礼。([1],卷118)
二、天潢宗室众生相
皇族宗室在明代社会上处于一个特殊的阶层,他们坐靡厚禄,衣食无忧,世代繁衍日盛,已成为明代一个巨大的寄生阶层。“考二百余年之间,宗姓实繁,贤愚杂出”([1],卷116),实难说是人性教育还是社会制度,使之良莠不齐,若将其分类的话,可分为“贤”、“愚”、“恶”三类,而贤者可用“忠、孝、贤、才”四个字来概括;愚者即“守愚无过”;而恶者可用“暴、逆、淫、祸”来概括。
1、宗藩恶行
首先我们从“恶”者说起,明朝虽有《祖训录》、《宗藩条例》、《明会典》等宗藩律令,但一些藩王依仗其皇族的地位,在藩地暴厉杀人,恶逆弑父,荒淫腐化,祸害百姓。在明代封建诸藩中,很难找到没有劣迹的藩府。而诸藩中,为恶多端者又比比皆是。
如郑靖王“瞻?暴厉、数毙人杖下”。([1],卷119)
鲁端王观 :“游戏无度,挟娼乐、裸男女杂坐。左右有忤者,锥斧立毙、或加以炮烙”。([1],卷116)
如伊历王 ,“好武,不乐居宫中,时时挟弹露剑,驰逐郊外,奔避不及者手击之。”而且“纵欲败度,平居削发裸祖,男女杂处,无所顾忌”。([1],卷118)
周府新安王有?嗜好怪癖,喜好吃活人的肝脑。常常于傍晚时间等待过往其门前的人,伺机将其诱入府中杀害并吃掉。以故王府门前下午三点以后就断人行迹。([8],卷28)
还有一些藩王宗子弑父杀母,逼奸妃嫔宫女,恶逆不道。如楚王府世子英耀,性淫恶,曾逼奸父显榕王宫宫女多人,被父王显榕切责,遂遭其恼恨,伙同使卒用铜瓜击毙显榕于宴席间。([1],卷116)荆王世子见 ,怨恨其母亲偏爱弟弟都梁王见溥,遂将其母禁锢起来,不给饭食,其母竟被饿死。后又将其弟见溥召入后园,鞭打至死。还强行奸淫了弟妃何氏。又见从弟都昌王见潭妻茆氏貌美,遂生淫念,由于见潭的母亲马氏看管较严,心生恼怒,将见潭母亲马氏削发并鞭打至伤,后又将见潭用袋装土将其压死,并将茆氏绑到宫中奸淫。此外,见 还聚集街市恶棍之徒,骑马过汉水,掳掠百姓妻女。([1],119)又如伊王典 ,借修筑王府城墙之机,强占百姓民宅,扩建王城,郎中陈大壮以礼抗争,遭到典 毒打囚禁,不给吃食,竟被饿死在牢中。典 还下令护卫军士关闭洛阳城门,强行掳掠城中民女七百多人,从中选出貌美姝丽者九十人,供王府使用,剩余者令百姓拿赎金赎人。([1],卷118)
凡此种种恶劣的事例还很多,而朝廷对藩王的如此暴厉恶逆的行为,往往采取的是宽容的态度,即藩王有过,罪在王府属官,说长史、教授未尽到匡扶之责,而面对皇族的“亲亲之谊”,王府属官也只有冤作替罪之人。
2、守礼无过的庸愚之辈
愚者,就是在王国守礼无过,终日碌碌无为,无所事事,热衷于向朝廷乞田问舍,尽量多地娶妻纳妾,生子无数,为的是领取更多的俸禄。例如晋王府庆成王济炫,一生竟然生了一百个儿子,而其曾孙奇桢也子承祖业,一生也生了七十个儿子,丝毫也不亚于其太爷爷,以至于其诸子们相见都互相不认识。而正是这些愚庸之辈耗尽了国家的财力,给明王朝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3、忠立贤才之士
在明代宗室中,也曾拥现出一批忠直贤孝和学优才俊之士。
忠直之士,能忠于朝纲祖训,忧思社稷安危,不畏皇极威严,直言敢谏,在明王朝危难之时凛然不屈,表现出了对明王朝忠直的气节。
郑恭王朱厚烷,是生活在世宗嘉靖年间的一位亲王,读书能文,“好学下士,自少至老,衣食蔬布”。当时,世宗皇帝,崇?道教,终日在宫中斋醮,以至于朝政怠废,嘉靖二十七年,厚烷上书曰,“皇上(初临政时)御制心箴,注四箴,碑豳风,书元逸,揭洪范篇大学衍义,下询疾苦,身先农桑,臣所亲见,何及迩年,罢讲有曰,美政亡闻,使四方学士,利欲纷?,莫如所从,守藩下臣,愿皇上讲学勤政,求祖宗之初志,问百姓之安危,......。并上四箴(居敬、穷理、克已、存诚)及演莲珠十首,以上简理怠政,饰非恶谏,及神仙土木为规。”([9],卷59)等语气直率,且忠恳,上疏后,世宗大怒,遂以“大不敬”的罪名,削爵发高墙禁住达十九年之久。所谓高墙,就位于安徽凤阳的宗室监狱。周王府镇国中尉勤熨也是一位敢于直谏的忠直之士,于同年上疏劝谏世宗,“当以古帝王以法,莫溺意长生之说”,并以“奉皇、汉武、梁武、宋徽为喻”“屏邪枉,罢土木之木,开忠谏之路,下诏求言,以资治道,慎旋巡按、御史,以清贪浊”等。([10],卷337)同样也被世宗革爵,发高墙禁锢。
在明末即将亡国之际,也涌出了一批“忠义气节”之士。代王府宗人延鄣,“崇祯中,为巩昌府通判,署秦州事,有廉直声。十六年冬,贼陷秦州,被执。使之跪,叱曰:'我天朝宗姓,头可断,膝不可屈。’贼欲活之,大呼曰:'今日惟求一死。’坐自若,遂见害。”([1],卷117)
又如郑王府庐江王载湮,“崇祯十七年二月,贼陷怀庆,载湮整冠服,端坐堂上,贼至,被执,欲屈之。厉声曰:'吾天朝藩王,肯降汝逆贼耶!’诟骂不屈,遇害。贼执其长子翊?,拥之北行。三月过定兴,于旅店作绝命词,遂不食死。”([1],卷119)
还有一些宗室之人,敏杰有识,在宗藩日盛,宗禄难以为继的情况下,积极向朝廷建言献策。
周王府南陵王睦 ,嘉靖四十二年,“条上七议:请立宗学以崇得教;设科选以励人才,严保勘以杜昌滥,革冗职以除素餐;戒奔竟以息饕贪,制科扫以广孝思,立忧制以省禄费。”([1],卷116)及后来朝廷颁行的《宗藩条例》,多采纳了睦 的建议。
又如楚王府武冈王显愧,于嘉靖四十三年上书条藩政,“请设宗学,择立宗正,宗表,督课亲郡王以下子弟、十岁入学,月饩米一石,三载督学使者考绩,陟其中程式者全禄之,五试不中课则黜之,给以本禄三之二。其庶人暨妻女,月饩六石,庶女勿加恩。其后延臣集议,多采其意。”([1],卷116)
藩宗推贤良者,应首推蜀府。蜀献王朱椿,是明太祖第十一子。洪武十一年封为蜀王。十八年太祖命朱椿驻凤阳。性孝友慈祥,博综典籍、容止都雅,太祖朱元璋常常称其为“蜀秀才”。设“西堂”书屋,邀请李叔荆、苏阳衡等名士一起探究文史。就藩成都后,又聘请儒士方孝孺为世子的老师,尊教重学,构建书庐,命名为“正学”。还亲自到郡学给诸生讲课,得知郡学儒生家庭贫寒,拿出自己王府禄粮分赠与诸生之后定下每位月给一石粮,成为定制。朱椿待人谦恭有礼,折节下士。王府长史陈南宾博雅有度,朱椿造车赐予他。闻听义乌王绅贤良有节,聘请王绅到王府,待其为座上宾。在蜀王朱椿的行为感召下,四川人民崇尚儒学礼教蔚然成风。当时“诸王皆备边练士卒,椿独以礼教守西陲”。朱椿还分析两川之地前代动乱的原因,为主要官僚中的不法之徒,过分向少数民族地区所要贡物,摊派岁贡土物产品,由此引发争端。朱椿到四川后,对岁贡进行改制,仅留缯锦香扇(川扇)一项为王府常贡之物,其余一律裁除。一切官司衙门不得惜贡品之名骚扰百姓。四川人民也因此安居乐业,生活日渐丰足。明代二百间,两川之地社会安定,百姓不遭受兵革之苦,应该与朱椿推行礼教、薄贡待民政策分不开的。自朱椿之后的一百五十年间的四世七个蜀王,皆严尊礼法,好学能文。明孝宗皇帝常称赞蜀藩多贤王,并将朱椿的尊儒守礼宗范作为藩王的楷模令诸王学习。蜀藩的成王让栩尤其贤明有为,他儒雅有节,处世忠厚。创办义学,兴修水利,赈灾恤荒,深受川中百姓喜爱,世宗皇帝也赐敕嘉奖,并赐建“忠孝贤良”牌坊,以示表彰。([1],卷117)
鲁王府恭王颐坦,是藩王中的贤良之辈,以孝贤著称,曾捐出王府田地与湖泊用于赡养衣食无着的贫民百姓。辞减王府岁禄周济同宗贫困之人。其行为受到百姓和同宗人的赞誉,皇帝也先后七次赐玺嘉奖并问候。”([1],卷116)
在节孝方面,宗藩也不乏其人。秦王府的?阳王诚洌,以孝行闻于世,对其父及继母的生活起居亲自照料,无微不至。其父患病后,数月不解衣带扶伺于床前。父亲驾薨后,守节严肃,食素三年,醯酱盐酪等从不粘口。次年,其父坟营上径生长出嘉禾,一枝双穗,瓜果也是两瓜并蒂,珍奇异鸟也环绕飞舞鸣叫,民众皆说是诚洌孝行感应的结果。诚洌的生母早卒,哀思未能尽孝扶伺,报答养育之恩,于是,他又身穿孝服,食蔬守节三年。也许是他的孝行感动上天,冬天的雪地中竟然生长出朵朵鲜花。弘治十五年,孝宗皇帝颁敕对诚洌进行嘉奖。([1],卷116)
再一,襄王府宗人成0,其父因罪被幽禁于凤阳,之后病死。成0冒着擅自出藩越关的罪名,微服奔赴凤阳视表,至凤阳后,上疏自检违禁之罪,乞求皇帝能将父亲遗骨带回藩地泽州安葬,如不允许,愿舍去“宗人”名号,从为庶人,随时能到父亲墓前探视祭拜。朝廷被其至孝行为所感动,特诏许将其父迁回安葬。([1],卷119)
由于宗室子弟不事四民之业,而“藩禁”又禁止他们染指政治事务,所以有的宗室成员便把精力放在琴棋书画上,追求风流好文的雅致生活,而还有的致力于天文历法及音律学研究,并获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其中郑藩的朱载?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朱载?(1536-1611年)字伯勤,号句曲山人,他所其处的郑藩位于怀庆府河内县(今沁阳市),自幼随父定黄钟,习音律,颇有见地。十岁封为郑藩世子。嘉靖二十九年,其父郑恭王朱厚烷因谏言世宗皇帝修德讲学,蒙冤削爵,年仅十五岁的朱载?毅然筑土室于宫门外,席蒿独处十九载,潜心致力于音律、历算的研究。隆庆元年,其父冤白还爵,但他仍自甘淡泊,在科学研究领域里穷追不舍,父殁后,朱载?七次上书辞爵让位,隐居九峰山之阳,自耕自食,著述终身。卒谥“端清”,享年七十六岁。万历皇帝赐他“让国高风”玉音坊以褒奖。朱载?一生著述颇述除集大成著《乐律全书》外,还有《嘉量算经》、《韵学新说》、《先天图正说》、《律吕正论》、《醒世词》等十多部极有价值的著作。他一生治学不辍,在广泛的科学、艺术及其交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世界科技史上为我国夺得多项世界第一。其最杰出的成就是在世界律学史上首创了十二平均的理论和计算,被中外学者尊崇为“东方文艺复兴式的圣人”、“上帝赋予人类的骄子”。
宗室成员的兴趣相当广泛,但以雅好诗文、乐府者居多。有的颇有造诣。
周定王朱棣,好学,能诗赋,尝作《元宫词》百章。还对草本植物的食用性进行研究。搜集其能食用的四百多种,一一绘图,编撰成书,名目:《救荒本草》。以备灾年救荒。其子宪王有?,“恭敬好文辞”。著有《诚斋录乐府传奇》若干卷。他所制的乐府新声,一直为开封人民所喜欢,歌舞不歇。([1],卷116)
周府镇国中尉睦 ,博学强识。擅长经学,文人士大夫纷纷上门与其探释经义均叹服而去。喜藏书,文行卓异,著有《五经稽疑》、《授经图传》、《韵谱》。又作《明帝世表》、《建文逊国褒忠录》、《河南通志》、《开封郡志》等书,被学者称其为西亭先生。([1],卷116)
新乐王载玺,博雅善文辞,收集诸藩纂述,印刷刊行。又著有《洪武圣政颂》、《皇明政要》等书,时与周府睦 齐名。([1],卷119)
宁献王朱权,著名的戏剧家,他所著的《太和正音谱》是戏剧史上重要著作之一。([3])
唐王府昭毅王弥?,性格警敏绝人,喜欢儒雅,著有《存稿》、《乐府》、《复斋录》若干卷。([3])
潞王朱常?,工于书画,好收藏,尤精于音律,著有《古音正宗》一书。他制作的琴被称为“潞琴”,在明末清初就已经名扬天下,被士大夫视为珍品所收藏。
查阅历代封藩制度,明代的封藩建制其实是一种倒退的做法。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国初,对朝政采取了一切“从检”政策,而对宗室皇子则逸于私恩宽纵,“靖难事变”后,朝廷“藩禁”渐严,宗室贵胄淡出了政治舞台,但在经济上依旧遵行“祖制”,行“亲亲之道”,世授爵禄,藩禁的限制,使宗室失去了行动自由,终日坐养藩国。又不得从农桑之业,有贤才者,亦不得偕寒士从有司之荐,只有发出青云无路之叹。而宗藩不亿,漫无节制,宗禄剧增,民生日匮,导致了国家的财政危机和阶级矛盾的加剧,这也是太祖朱元璋在建国初年始料未及的。故所其封藩制度也是导致明王朝覆灭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