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旧文,写于2013年4月,随后发布于达濠豆瓣小站(可点击最底下“阅读原文”查看)。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但为保留原貌,除三处小更正外(以红色显示),其余一仍其旧。其中错漏之处,请大家不吝指正。
濠城(城区),位于濠江中游东岸,达濠岛中部。东、北两面为丘陵(大望山、东湖岭、小望山、皇帝帽石、天公岭、象山、西山诸山),西南滨临濠江。原由达濠(俗称达埠)、赤港、青篮三乡发展而来。1946年设达濠镇,又有三乡一镇的说法。一镇指市镇,是三乡沿濠江边商贸集聚的区域,在清代称作达濠埠。
释名
三乡中的达濠乡,在明代写作踏头埔。“踏头”是潮州方言用词,指岸边石阶,引申为码头。“踏头埔”这个名字蕴含了水滨码头、临水成市的含义。明代后期至清初,由于谐音,才开始正式写作“达濠埠”,进而简写为“达濠”或 “达埠”(达埠往往单指达濠乡)。由于宋代设有招收场,明洪武十四年设招收、砂浦二都,在明代达濠地方也称作招收或招砂。至清代,又有“濠江”这一名称出现。
历史沿革
在新石器时代,达濠还是一个近陆的小岛,岛上有人类定居,过着渔猎的生活。他们在小望山、澳头及礐石留下了陶片、石器等遗物。【1】先秦,属百越地。公元前214年秦定百越,属南海郡。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灭南越国,属揭阳县。东晋隆安元年(397年)属潮阳县。此后一千多年里,除唐永徽元年(650年)、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随潮阳县两次省并入海阳县外,达濠在行政区划上较为固定。宋代属潮阳县奉恩乡。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设招收都、砂浦都,两都区域相当于现在濠江区范围。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设招宁巡检司于濠江西岸的大栅。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移招宁司于达濠城内。达濠濒海,处榕江、韩江南支出海口,是著名产盐区,盐业生产历史悠久,沿传千载。宋代设招收盐场,分布于濠江两岸,是潮州三大盐场之一。《宋会要·食货二三》记招收场年产盐一万八千石。元代设招收管勾司于大栅,下辖大柵、洋背柵、雞岡柵、青嵐柵,上浦柵五盐栅。明承元制,设招收盐课司,设大使一人,攅典一人,总催七人,改煮盐为晒盐。清代设招收场大使。雍正六年(1728年)奉文分辖河东、河西二场。民国,建招收兼河西场公署,设知事,属两广盐运使署辖,并设招收盐税局。
青洲盐场 2015.4
达濠也是海防重地,留下许多海防遗迹。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侬智高破邕管,乘流而下攻五羊。有诏岭外完壁垒以御寇。”【2】濠江入海口河渡威武寨便设于此时。濠江北端磊口有南宋景定四年(1263年)摧锋军驻扎石刻。南宋设有赤砂巡检寨,土兵一百名,用以守卫盐场生产。明洪武二年,倭寇惠潮诸州。洪武九年(1376年)在达濠岛北部澳头升旗山设震武寨,震摄海口。明嘉靖、隆庆间海寇迭起,“往来潮海间,所过村里屠灭不可胜计。”【3】嘉靖三十二年春正月,海贼许栋寇招收。三十四年,许朝光分据牛田洋,凡商船往来皆给票抽分,名曰买水。嘉靖三十八年(1559)十一月,倭寇千余人从招宁司河渡门入,与海贼许朝光会同攻海门。沿海乡村不得不筑寨以自卫。嘉靖四十二年(1563)倭寇围潮阳县城,踏头埔五百壮士应募守御,五战五胜,县城得以解围。隆庆《潮阳县志》云:“此地(踏头埔)負海,故産精兵。其人輕敵而敢戰,賊無敢窺其壘者……盖壮鄉也。”此处的“垒”即指寨墙。这里的寨非一座独立的具有防卫功能的建筑,而是村落出于防卫的目的,在村外围筑起围墙而形成的村寨。寨外往往凿池引水以增强防卫,寨内为村落民居,并设寨门以供出入,尤如一座小型的城池。明隆庆《潮阳县志》所记招收、砂浦两都筑寨的计有马窖、濠浦、楼下、踏头埔、赤港、青林、下尾、埭头、砂浦九乡。其中以踏头埔(达濠寨)规模最大。达濠地方明隆庆年间曾分别安插曾一本和林道乾于下浍和下尾,其中巨寇林道乾盘踞下尾达五年之久,遗害尤烈。遂于万历七年设兴安镇左营扎兵戍守。隆庆元年(1567年),曾安插海寇曾一本于下浍,但不久曾一本叛去,于隆庆三年六月二十六日被闽粤合兵歼灭于莲澳。隆庆二年(1568年)招抚安插林道乾于下尾,切在达濠腹心。林道乾虽受抚,但仍横行无忌,“朝刧一邨,暮洗一寨”【4】。盘踞长达五年,万历元年(1573),林道乾扬帆外洋。万历六年(1578),林道乾复自柬埔寨还河渡门,潮人震动。居月余,发掘之前所藏银穴,募潮二百余人,与俱南行,莫知所终。尹瑾 《敷陳廣東海防疏》中论:“河渡門乃商船往來之衝,寇之搶船掠人,接濟聚黨,皆在於此。卽海寇林道乾囘洋首泊其地,安可置而不講也?”并认为河渡门港深,为潮州最适于泊船的优良港湾。于是万历七年(1579年)有兴安镇之设 【5】。建守备司于下尾,称左营,亦称下遊营。把总一员,哨官四员,兵额581名,守河渡门、磊口等处。康熙《潮阳县志》记:“招收徑興安關為邑之左臂,與海門韶興營皆潮之最要緊處。”天启元年(1621年)又在河渡、三寮、磊口三处鼎建层台。其中三寮四顾台石刻云:“此台總截濱海要路,四顧海澳。東顧蓮澳,東南顧廣澳,南顧錢澳,北望馬耳澳,西應河渡門,五顧無遺,一方保障。”其中莲澳、广澳、马耳澳、河渡门都在达濠岛,皆为泊船寄碇之所。清顺治六年(1649年),郑成功入潮征粮。十一月二十九日,郑军移師鱟澳,過達濠埔。十二月初二日炮攻达濠,破达濠、下尾二寨,张礼于青林(青篮)寨降。【6】郑成功此次在达濠驻扎约半个月。顺治七年(1650年)正月,郑成功再入潮阳,谕令忠振伯洪旭驻镇潮阳,委右冲镇林习山镇守达濠地方。达濠成为郑成功在沿海驻兵的一处据点。十二月,黄海如在达濠暗通郝尚久,败露;郑成功令林习山袭杀之。順治十四年(1657年)十二月,郑成功在厦门,傳諭分遣各鎮官兵就潮、揭地方駐札練兵。以左戎旗林胜统领宣毅镇吴豪、正兵鎮韩英等札达濠埔。郑成功入台湾,清廷为隔绝沿海与明郑关系,遂于康熙元年(1662)正月下令沿海迁斥。招收、砂浦尽行迁去。马窖人邱辉乃踞达濠,造八桨及舫艚船,行掠潮州沿海。因联江胜,诛茅为市,往来贩运,货物源源输往台湾。康熙八年(1669)沿海展复,时达濠岛仍为界外。郑经授邱辉义武镇。康熙九年(1670年),邱辉开府于达濠埠,置市廛,擅鱼盐之利。益集广惠亡命,善为交通接济,东宁货物日丰。康熙十九年(1680)四月二十一日,满汉官兵水陆并进,与邱辉鏖战于牛田、磊口。邱辉战败,投入台湾。达濠始收入内陆。康熙二十年(1681)设达濠协副将,管辖中左右三营,经制兵三千名。营堡设于马窖及赤砂埔两处。康熙二十三年(1684),达濠副将改为达濠游击,裁去左、右二营,存兵一千,仍听潮州镇统辖。时下尾明代左营旧址尚存,达濠游击遂移驻下尾。【7】四十三年,又改为守备。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在达濠寨南缘濠江边建达濠城,以及河渡、广澳、莲澳三座炮台。达濠城周圍一百四十二丈,高一丈五尺,设东西二门,内驻招宁司巡检、达濠守备、招收场大使,环城设十二炮位。濠江古称河渡溪,自古为重要通航要道和出海口。河渡门咀山上北宋皇祐四年(1052)的一处“南无观世音菩萨”石刻,留下了在此守御的海阳邑长孙蕃的祈愿:“孙蕃伏愿仗此良缘,舟舡出入各获安稳。”踏头埔在嘉靖年间为招收、砂浦二都首屈一指的大乡。明末,成为潮阳县五个市集之一。鱼盐之利,甲于他墟。各地乡民到踏头埔赶集交易,互通有无。康熙《潮阳县志》乡都“踏头埔”条中记:“招收名为千金港,货船渔舟聚集之处,多于此设埠开市。”清康熙二十三年,粤海关成立,即设立达濠口,对过往商船进行抽税。嘉庆《潮阳县志》卷三城池“達濠城”条记“前橫一河,即達濠港,港內商漁船隻千艘,灣泊東西兩岸。”踏头埔在明代为潮阳县东部首屈一首的壮乡,因鱼盐之利而成市集。清代达濠驻有招宁司巡检、达濠守备、招收场大使,又设海关达濠口;既是军事雄镇,又是繁盛的商埠。
城区
濠城由达埠(踏头埔)、赤港、青篮三乡发展而来。达埠居西,赤港居中,青篮位于东南,三乡原以两条天然的排洪坑道为自然分界。达埠与赤港之间称达濠坑,下游称竹排坑;赤港与青篮之间为赤港坑;均发源于濠城东北面山溪,向西南注入濠江。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达濠坑、赤港坑以暗渠的形式分别铺为西田路和红桥路。明嘉靖年间,踏头埔、赤港、青篮三乡修筑寨墙联结自卫。踏头埔出精兵,贼无敢窥其垒者。直到顺治六年达濠寨、下尾寨包括赤港寨才为郑成功所破。此外青篮南面1公里濠江边下尾也有筑寨。康熙二十三年达濠游击藉明代左营旧址驻扎于下尾。其时下尾经过迁斥,乡民逃逸他乡,渐荒废为园圃,至今仅存一小段高近一米的夯土残墙。而达濠、赤港、青篮三寨在清代经过修复,继续发挥着作用。现在仍保存着一些寨门及寨墙遗迹,寨内保存着成片明清古民居群和完整的巷道体系。藉由这些寨门、寨墙及沿寨墙而行的巷子,我们可以确定达濠三乡在明代的规模。达濠埠在清代为重要商埠,物阜民丰,其民居大多做功精良,结构稳固,富有潮汕地方特色。
达濠寨
达濠寨平面呈近似长方形的不规则形状,长约570米,宽约350米,周长约1700米,最初有东南西北四个寨门,现存东门及北门。东门在寨之东北角,门匾题“烟光凝紫”,对联:“泰山毓秀,海国长春”,清嘉庆十四年(1809)重修。门外有真君古庙,俗称将军爷。北门在寨北,面向狮山,俗称后北门。门匾题“朔方舊鑰”,对联:“西山保障,北斗腾辉”,门内为感天大帝。西门位于新兴街西,俗称西门头,今不存。南门今不存,按位置当在达濠城东门外王爷宫(三山国王)附近。王爷宫是达濠寨的南门宫。清代在古巷口巷和上木坑巷各增开一门。东面古巷口灰塑门匾题“東南之美”。木坑古庙前一门则无匾。另外陆厝池关帝古庙前有一门,门上灰塑门匾题“屏衝永寧”【8】。门外原为乾隆二十八年(1763)重修的永宁桥以通往对岸苏州街。
▼ 高处俯拍 达濠寨局部 2016.7
▼ 达濠寨 后北门 朔方舊鑰 2013.1
▼ 王爷宫 2009.8
▼ 达埠 八房巷 大夫第 中厅梁架局部 清中期 2016.2
寨内沿着寨墙的巷子,西面为上木坑巷;北面为芒巷;东面为古巷口巷、陈厝池巷;南面以新兴街为限。东、西、北三面剩有少量寨墙。南面由于顺治六年(1649)十一月郑成功破寨,又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于寨南建达濠城,所以并无寨墙留存。达濠寨内巷道排列整齐有序,东北——西南走向主要的巷子有13条:马厝巷、霜降巷、洪厝巷、邱厝巷、石厝巷、下木坑巷、余厝巷、张厝巷、八房巷、石门斗巷、破较巷、李厝巷、上木坑巷等。东北部有4条西北——东南走向的巷子:道助巷、柘榴巷、邓厝巷、芒巷。达濠寨南面嵌入达濠城,因向濠江濒发展的结果而呈开放的状态。
▼ 达濠寨东门 烟光凝紫 明嘉靖筑寨墙,东门于清嘉庆十四年重修
赤港寨
赤港寨位于达濠寨东南,两寨最近处相距仅100米。寨围呈不规则走向,近似椭圆形,长305米,宽220米,周长约1000米,寨墙保存较完整。开有四个门,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重修,至今保存完好。四个门门匾分别题:東峰挺秀、南塘澂鑑、西河潆带、北斗輝映。东门内为福德古庙,南门外为当境古庙,西门外为三山国王,北门内为真君古庙。清中期又在寨北外围加筑寨围,设大道通达、紫气东来、友助淳风三个门。
▼ 赤港寨 寨门 明嘉靖间筑寨墙,清嘉庆曾重修
▼ 赤港寨 北德巷 2010.2
▼ 赤港 西德巷 2012.9
▼ 赤港寨 局部 2012.10
赤港寨内巷道、老厝排列亦较规整,主要的巷子有安埕巷、石狮巷、南雄巷、西德巷、西成巷、西和巷、西宁巷、北德巷、北瑞巷、北钓巷、北恒巷等。赤港石狮巷北端有一只被岁月抚平线条的石狮子,蹲坐着向巷子南端望去。石狮巷为陈氏聚居地,祖籍福建莆田涵头石狮巷,因立石狮以追念祖籍发祥地。故老相传,此石狮所在位置原系一古井,明末清初战乱(当指郑成功攻达濠,顺治六年十二月),受难乡民尸首多具推弃井中,井因以废,因移石狮于此。赤港寨保存比较完整。
▼ 近处为赤港寨 2015.9
青篮寨
青篮寨位于东南,寨围近似不规则圆形。长305米,宽280米,比赤港寨稍大。设有东西南北四门,今仅存门柱。北面及东面剩有部分寨墙。西门内为元帅古庙,祀赵公明元帅及关公。东门、北门和南门则为伯公(福德老爷)。青篮寨内路巷交错,和达埠、赤港平行排列的巷子格局不同。以通东路、光中路为寨内两条横向主要通道,再与三奇巷、仁安巷、永安巷、徐厝巷、南洲巷、太和巷、东太巷、宫仔巷、吴厝巷、豪合巷、南桂巷、东升巷、南光巷等联通。青篮寨外空地相对宽裕,因此寨西北两面也发展成为居民区,隔赤港坑与赤港相对。寨外居民区中以田心宫为最重要的古庙。田心宫为三山国王庙,建自明代( 注:应改为“明代已有此庙,建自何时未详”),三开间两进,前殿供三山国王,后殿供三山国王夫人,外观古朴而独特。
▼ 青篮寨 明嘉靖间筑寨墙 西门 剩两根门柱 2013.1
▼ 青篮 福里村 昌贵公厅 陈氏家塾 1933年 2015.6拍摄
▼ 青篮 田心宫(三山国王) 背后远处为大瞭望山
老厝
寨门、寨墙为表,老厝为里。(潮俗称房屋为厝。老厝即是古民居的意思。)达濠老厝既有潮汕老厝的共性,又有自身鲜明的地域特点。从单座宅院来看,大宅的比例比较高。左右加火巷十分普遍,并在前后进上延展,加上后包或是返照。这种大宅的主人往往家境殷实,会着意营造一个典雅的起居环境,集中反映在房屋梁架精美木雕上。传统老厝外墙主要为夯土墙,内部采用木构架,大厅两面厅墙也为木墙。从整体来看,一座座老厝前后有序排列,体现出秩序之美。其中以达埠和赤港的老厝为典型。巷子笔直,老厝依次排列,左右设龙虎门分别临巷。而临巷的门大户之家常用全副石门斗,庄重而素雅。得益于结构科学,许多老厝历数百余年风雨依然牢固如昨。达埠、赤港和青篮均有明代的老厝遗存,如青篮的林大厝、南桂巷李宅,赤港钉钉厝等,十分难得。赤港钉钉厝的得名与清初沿海迁斥有关。据耆老口述,林氏离家时在墙上钉钉以作标志,待到重返家园,凭此标志讨回了自己的房子。从这座钉钉厝古朴的外形以及厚重的石门框,也可以判断其年代之久远,与传说相印证。
▼ 赤港寨 钉钉厝门厅梁架 有明显的明代风格
▼ 达埠 新兴街 朱厝埕 大厅梁架 康熙后期 2012.9
▼ 达埠 破较巷3 天井 2013.2
▼ 达埠 破较巷3 大门
▼ 达埠 吴氏家庙(红字祠)清中期 2013.1
▼ 达濠寨 邱厝巷1 明代石门框 2012.10
▼ 达濠寨 李厝巷5大门 2013.1
大部分老厝建于清代,从清初到清末均有分布。我们可以从老厝内部风格各异的木雕的形态判断出其大致的年代。但即使是同一年代,具有相似的装饰风格,细部雕刻上总能体现不一样的独运匠心,很难找出两座完全一样的老厝。除了下山虎、四点金这样的小型民居,还可以在此基础上通过增加火巷、后包和返照厅的形式在横向和纵向上作拓展,形成丰富的平面类型。达濠是研究潮汕老厝一处丰富的样本库。
▼青篮 南桂巷李宅 大厅前廊步架 有明代风格 2015.6
▼ 青篮 李厝右巷 明代风格的莲花坯块
▼ 青篮 宫仔巷 梅氏将军第 前麒麟照壁 清末 2012.10
▼ 青篮 安和巷 民国 陇西家塾 2013.1
▼ 青篮 太和巷 陇西旧家 大厅前轩廊 1949年 2013.1拍摄
▼ 青篮 德邻巷 火巷门上灰塑狮子波浪形山墙 民国 2012.10
▼ 青篮 民居 民国彩绘
达濠埠商贾辐辏,是一个多姓聚集的区域。邓厝巷、张厝巷、李厝巷、石厝巷、洪厝巷、马厝巷等以姓氏为巷名体现出古代聚族而居的定居形态。氏族定居发展后,便营建祠堂以奉祀祖先。对达濠三乡祠堂作一统计:达埠有吴、郑、张、余、翁、李、邱、朱、纪、陈计14座祠堂;赤港有陈、林、翁、谢、杨、许、曾计11座;青篮有李、徐、蔡、黄、林、梅、詹、吴计17座祠堂。不少祠堂雕饰精美,本身就是一座富有当地特色的建筑。达濠就有“红字雅祠堂,乌字雅花园”的俗语。是说红字祠(吴氏家庙)在众多祠堂中是最漂亮的一座。红字祠和乌字祠建于乾隆年间,建这两座祠堂的是吴氏兄弟,具为红船主,贩运上海,致富而兴建祠堂。因祠堂建造精雕细琢、工艺超群而享誉地方。其余古民居中佼佼者,还有达埠八房巷、石门斗巷、霜降巷的大夫第(俱清中期)、马厝巷大夫第(清初);赤港南雄巷石鼓厝、南雄15、安埕巷3号(俱清中期);青篮将军第(清末)、中议第(清末)、陇西旧家(民国)、林大厝(明代)、南桂巷李宅(明代)等等,实不胜枚举。新兴街14号朱厝建于康熙年间,比兴建达濠城还要早,当时厝前还未建起楼房,视线可直达河西赤砂埔,因濠江在赤砂埔前有一弯曲,帆船经过风帆片片翻转,有如关公翻册。可以说,每一座老厝背后都联系着居住其中家族创业承传的故事,汇总起来,便是一部无字却又生动毕现的地方史书。个中滋味,值得人们细细咀嚼。
▼ 赤港寨 石狮巷 七房陈 嘉庆四年 2015.7
▼ 赤港 安埕巷3 大厅梁架 清中期 2015.7
▼ 赤港 安埕巷3 中厅梁架 局部 清中期
▼ 赤港寨 北瑞巷某宅 2012.7
▼ 赤港 西宁巷 翁氏祖祠 民国
▼ 赤港 西和巷6 大门 2012.9
▼ 赤港 南雄巷12 大门 清中期
达濠城
达濠城兴建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平面略呈上窄下宽的四方形,墙高5米,周长429米,面积14000平方米,城墙底部为条石垒砌,上部为贝灰三合土夯筑而成,十分结实。城墙顶端列以城垛。城四角设有平台,其中东南角平台最大,面积在200-300平方米之间。城墙上原设有大炮12门,对经过的船只形成控扼之势。近代南面城墙及城垛部分坍塌,1982年达濠镇人民政府曾拨款重修。城内设有招宁司署、达濠守备署、招收场大使署、城隍庙、军装库、火药局等。其中达濠守备署据乾隆《潮州府志》载,前后达到四进。1939年日军侵占达濠,即利用达濠城作为驻部。后经文革,社会动荡,城内建筑荡然,惟存陈氏宗祠。陈氏宗祠建于1928年,位于西门内,五开间,前后三进,占地约1200多平方米。从乾隆《潮州府志》中《达濠城图》来看,此处原是达濠守备署,可见是在达濠守备署基础上改建而来。建成之时,即开办盛德小学,是为达濠镇第一中心小学前身。1939年,日军陷达濠被占为驻部。1942年地方群众以该祠创办“慈儿院”,教养孤儿。1946年盛德小学复校。先后作为达濠区区署办公地、达濠人民公社社址、“群众会堂”、“民兵指挥部”、工艺印刷厂等。1977年又改为工人文化宫。虽历经沧桑,其开阔的门面依然气势非凡。
▼ 达濠城内 2016.2
▼ 达濠城 城墙 2009.8 墙基垒石,上部为贝灰沙版筑夯土墙 康熙五十六年1717
市镇老街、古庙
三乡沿濠江边为商业聚集的地方,将三乡联结为一个整体。历史上形成了许多老街。如达濠城东门外永濠街,西自城内,东至巡司埠,全长350米,由原永茂、油园、东濠三街合并而成。其南有永兴街、古井街、米安街、长安街、古竹街、永顺街、太和街、泰安街、厂前街、通兴街、康和街、和美街等。通兴街多为民国时期两层住宅楼,平面多呈狭长状,向纵深上发展。古竹街俗称竹篾街,是原来制售竹制品集中的地方。西濠门外为新兴街,往西在西门头接海旁路,因形成于清末民初而得名。
永宁街和苏州街在三角铺与永濠街中段汇合。苏州街南北走向,其西面原临达濠坑(今为西田路),原长百余米,今存七十米,街两旁为两层单开间木构楼房,楼下门两边木板取下即是做生意的楼面,二楼则用作居住。街北原有于乾隆二十八年重修的永宁桥往西通往陆厝池。苏州街南侧一段清代楼面街貌保留较好。
▼ 苏州街 2012.6
▼ 苏州街 2012.10
▼ 苏州街 2012.6
▼ 永顺街转角 2012.1
▼ 太和街--厂前街街口 2011.1
▼ 厂前街 西段 2018.5
▼ 厂前街 关爷宫 2011.1
厂前街原由厂前街和通衢街合并而成。街中有座关圣古庙,俗称关爷宫,又写作外关帝庙,乾隆二年(1737)重修。濠江岸线原在厂前街一线,数百年后南推至海旁路,至20世纪90年代初又移至沿江路。现在厂前街离濠江岸有180米的距离。在厂前街西端有座天后古庙,俗称达濠埠妈祖宫。嘉庆潮阳县志记:“在達濠埠中,建自何年無可稽考。雍正乙巳年(三年,1725年)臘月重修。埠眾、漁船共祀之。”达濠埠天后宫于道光六年(1826)、光绪十八年(1892)、1990年三次重修。庙门外两壁有光绪十八年刻诗:(左)“維茲天后,閨中養真。莆田身化,謝脫凡塵。母儀坤德,昭代功臣。慈航利濟,寶筏通津。恩加海島,九州皆春。濠江保障,威靈聖神。”(右)“懷我聖母,赫赫休揚。俔天之妹,降福穰穰。狂瀾力障,舟濟平康。兩埠商旅,食德莫忘。千秋崇祀,俎豆馨香。煥新廟宇,益著恩光。”这座达濠埠天后宫精致玲珑,虽不知始建年代,但当可上推至明朝。
▼ 达濠埠天后古庙 2013.1
▼ 达濠埠天后古庙 2015.4
除这座天后宫外,嘉庆《潮阳县志》还记载了河渡、下尾、生祠前三座天后宫。生祠前位于达濠城南西濠街,因许公生祠而得名。许公,名许颖,福建海澄人,任达濠游击。《海澄县志》记:“时海岛新复,抚之以恩,民安而士颂之。”士民为之建生祠。生祠前还有北帝庙(雍正五年/1727年建)、关帝庙(雍正六年/1728年建,达濠营官奉祀香灯)和天后宫(乾隆二十年/1755年建)等。可惜的是许公生祠与生祠前几座古庙于60年代被拆建为供销社门市。在新兴街西端和通兴街各有一座兴筑于清末的天后宫:海山妈和天后圣庙。其中天后圣庙曾是达濠渔商公会会址。
▼ 通兴街 天后圣庙,旁边方公书院 2013.1
▼ 永濠街东端 巡司埠 双忠古庙 2015.4
巡司埠位于永濠街东端,是清代招宁巡检司小校场,民国时辟为中山体育场,门匾背面书孙中山“天下为公”四字,成为集会、锻炼身体的场所。原牌楼原于1963年拆毁,2003年蔡章阁先生捐资重建。巡司埠有座双忠古庙,建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三开间三进,占地近600平方米,是达濠规模最大的古庙。曾先后作为国营达濠抽纱加工厂(1954年建厂)工场和达濠镇二小学的校舍。直到1997年重修恢复。门斗石刻、石柱为清代原物,雕刻庄重典雅。门匾背面书“保障濠江”四字,是已知最早出现“濠江”字样的实例。庙侧有一方同治元年(1862)《濠江公局碑记》,记载达濠二十二位绅士合资成立公局,抽派厘金,招募壮勇以巡辑街衢、维持治安的事情。在赤港龙田还有一座双忠古庙,据嘉庆《潮阳县志》载,建于乾隆二十年(1755),则显得小巧玲珑。其他重要古庙尚有三山国王(王爷宫、赤港西门三山国王等)、真君古庙等,在此不一一赘述。
▼ 赤港 西田路 龙田 双忠古庙 2010.2
注:
【1】达濠小望山顶曾出土新石器时代陶片和石器(2003年--2012年)。《饶宗颐潮汕地方史论集》(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 1996)《韩江流域史前遗址及其文化》、《潮瓷说略》提及澳头曾出土陶片、“潮陽縣澳頭出土綱文水瓶”。
【2】黄挺,马明达著.《 潮汕金石文征 宋元卷》[M]. 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9.09.第39页,金山石刻
【3】“往来潮海间,所过村里屠灭不可胜计。”出自隆庆《潮阳县志》卷二县事记
【4】“朝刧一邨,暮洗一寨”出自林大春《上谷中丞书》
【5】万历二十七年1599《广东通志》卷四十一 潮州府 兵防
【6】《延平王户官杨英从征实录》
【7】康熙二十六年1687《潮阳县志》卷十一兵防
【8】因灰塑门匾褪色,此前误以为是“屏衝永寧”,2014年2月给门匾上色后,才知是“屏衛永寧”。
参考文献:
1,《大元一统志》
2,万历《广东通志》
3,隆庆《潮阳县志》
4,康熙《潮阳县志》
5,嘉庆《潮阳县志》
6,光绪《潮阳县志》
7,乾隆《潮州府志》
8,道光《粤海关志》
9,1949年《潮州志》
10,1988年《汕头市达濠区地名志》
11,《万历武功录》--《林道乾诸良宝林凤列传》
12,郭子章《潮中杂纪》--《请增盐甲补京银议》
13,杨英《延平王戶官楊英從征實錄》
14,《粤闽巡视纪略》
15,林大春《井丹先生集》
16,陈香白,《潮州三阳志辑稿 潮州三阳图志辑稿》
17,黄挺,马明达《潮汕金石文征(宋元卷)》
18,黄挺,陈占山《潮汕史·上册》
19,(清)卢坤,(清)邓廷桢主编;王宏斌等校点. 广东海防汇览[M].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9.12.
▼ 王爷宫 2009.8
照片拍摄:HUAIHAI
----------插曲----------
查找资料时,读到一篇文章——《达濠:一个重要的红头船港口》,发表在2018年第9期《潮商》杂志。在文中看到熟悉的文字。
今将这篇文章附载于篇末,将其中与鄙人拙文中相似乃至相同的字句、段落以黄色标示出来,以博方家一粲。
2015年4月4日于濠江大桥上 达濠沿江图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