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画家的身世、画面的玄机,名画本身的故事也足够传奇,不仅自身历经诸多磨难,也牵动着收藏者一生的悲欢离合。
可能大家对《富春山居图》分藏于海峡两岸的结局略有所闻,但这幅名作为何会一分为二?流传的700年中又谱写过怎样的传奇呢?
元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在年近八十岁时开始给好友无用师画的,历时七年之久,代表了他画艺的最高水准。但无用师得到此画仅仅十余年后元朝就被推翻,战乱中《富春山居图》下落不明。
100多年后,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沈周重金购得此画,成为了有文字记载的第二位收藏者。沈周对《富春山居图》百看不厌,爱不释手,不仅自己鉴赏临摹,还邀约同道好友共同欣赏,请书画名家在画上题跋。谁知,其中一位好友在把画取走题跋期间,他的儿子竟然将画藏匿后转卖了!
明 沈周 《盆菊幽赏图》 局部
明 沈周 《青园图》局部
一向宽厚待人的沈周也无可奈何,只能自己四处寻访。皇天不负有心人,竟然真的被他在古玩市场找到了!可惜卖主所出之价远远超过了沈周的承受范围。沈周无能为力,深感悔恨,回家后根据记忆背摹了一幅《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明 沈周 《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元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局部
沈周将自己的临作赠予嗜好书画收藏的好友樊舜举。樊舜举对这件仿品视若珍宝,并开始留心真迹的下落。樊舜举大约就是幸运的“别人家的孩子”,一个偶然的机会就在市场上访到真迹的下落。重金购画入府后,范舜举邀请沈周到自己家观赏真迹和仿品共展的盛况。
朋友是一片好心,但是可以想象沈周当时一定是五味杂陈、百感交集,于是把自己和《富春山居图》这段奇缘提写在仿作上。
再后来,两幅画作又同时被大书画家、鉴藏家董其昌收藏,这是两幅旷世画作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同时藏于一人之手了。
明 董其昌 《荆溪招隐图》 局部
明 董其昌 《潇湘白云图》 局部
晚年的董其昌担心自己过世后《富春山居图》不能被后人妥善保管,决心为它寻找一个合适的主人,这个人首先得酷爱书画,才能真正欣赏、珍惜这幅画,其次要家财万贯,才不会为了利益把画随意变卖。
最后千挑万选之下定了宜兴官宦豪富世家吴之矩,吴之矩也确实把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当性命一样爱惜,并作为传家宝留给了儿子吴洪裕。吴洪裕专门建了一座“富春轩”珍藏《富春山居图》。
宜兴竹海
据说,吴洪裕每次在富春轩内赏画都是独自一人,房门关严,连家人也不得进入。最后明朝覆灭时,吴洪裕置偌大的家业不顾,唯独随身带了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和智永法师的《千字文》手卷逃难。
吴洪裕对这两幅书画的痴爱确实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也正因为如此,他在弥留之际竟然决定将这两幅作品烧掉为自己殉葬!家人不敢违拗他的意思,先将王羲之七世孙智永法师亲笔手书的《千字文》投入火盆。这件历经唐、宋、元数朝保存完好的珍品转瞬间化为飞灰。
隋 智永 《真草千字文》(宋拓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家人随后又将《富春山居图》投入火盆。吴洪裕目睹画卷在火盆中点燃的瞬间,终于放心地离开了这个世界。间不容发之际,吴洪裕的侄子吴子文一把抄出画卷,《富春山居图》才侥幸留存,但已经有四尺多长的部分被烧焦,断为两截。
《富春山居图》成于1350年庚寅年;又在300年后,毁于1650年庚寅年,这段巧合足以成为一个传奇,但故事远未结束,相反,才开始了从此一分为二各自流传的经历。
装裱师使出浑身解数将两段残画装裱成两幅画卷。前段篇幅较小,但画面也自成一幅小景山水,被称为《剩山图卷》,后段较完整的被称为《无用师卷》。
《剩山图卷》纵32厘米,横51.5厘米
《无用师卷》纵33厘米,横637厘米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剩山图卷》一直在民间湮没无闻地辗转于诸多藏家之手,直到民国二十七年(1938)近代大画家吴湖帆认出这是黄公望的真迹,用自己珍藏的商代铜彝交换回来,《剩山图卷》才重见天日,并于1956年被转让给浙江省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
吴湖帆 《幽壑奔泉》扇面
《无用师卷》的经历则更加曲折,在民间流传至清乾隆时流入皇宫大内,不过在《无用师卷》进宫之前,乾隆已经先收藏了一幅署名黄公望的高仿《富春山居图》(子明卷),所以这半幅真迹反而被乾隆认定为赝品,打入“冷宫”200多年。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无用师卷》反而因此躲过了盖章狂魔乾隆的毒手。那幅被认定为真迹的《子明卷》,十分可怜地被乾隆题跋多达53次,几乎填满了所有的空白之处。末代皇帝溥仪在大肆盗运清宫书画珍宝时,被误认为赝品的《无用师卷》再次逃过一劫。
《富春山居图》(子明卷)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日寇入侵中国,故宫国宝南运的时候(1933年),《子明卷》和《无用师卷》一起被打包运到上海。文物鉴赏家徐邦达先生在库房发现了这两幅《富春山居图》,经过仔细考证后鉴定所谓的赝品才是真迹,《无用师卷》终于沉冤昭雪。
黄公望真迹
《子明卷》
黄公望真迹
《子明卷》
再后来,新中国成立前,这幅珍品中的真品,自然被国民党带到了台湾,现珍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中。旷世之作《富春山居图》就此分藏于海峡两岸。
2011年,两段残卷分离了361年之后,终于在台湾合璧展出一个月。
至于《韩熙载夜宴图》如何回到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又有怎样离奇的经历甚至被改编为戏曲《一捧雪》?请听下回分解。
双段合璧尽在书中
中国美术史·大师原典系列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纵30.5厘米,横800厘米
中信出版集团2016年6月
高清复制 纤毫毕现
临摹鉴赏 诸般皆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