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体字网 > 知识库

老城南

来源:篆体字网 2024-01-13 19:00:32 作者:篆字君

编者按

土耳其诗人纳齐姆曾深情地说:“人的一生有两样东西不会忘记,那就是母亲的面孔和城市的面貌”。如果将600年的老城南比喻成一个手掌,近百条街巷就是它的掌纹。在栀子花开的初夏,我们依然努力在废墟和瓦砾中找寻最后的城南记忆。

新城发展日新月异,但南京人都记得,老城南永远都是六朝古都的魂。

曾几何时,南京这座千年古城是“活”着的。在老城南,有最纯正的方言、最鲜活的民俗、最地道的小吃。置身其中,你仿佛走进了一座巨大的民俗历史博物馆。

你可以在同老者的交谈中,听到一个个家族或老宅的兴衰故事。这里的城与人,就像一本厚重的书,他们可以用最生动的语言向你娓娓讲述秦淮河边的“城南旧事”。

但在城市化摧枯拉朽的跃进中,我们曾经无比熟悉的、那个原汁原味的老城南正在慢慢消失,成片的历史街区在“旧城改造”的大旗下被不断夷为平地。今天的老城南仅剩下不到1平方公里,尚不及50平方公里老城总面积的2%。

有学者曾经刊文指出:这场“休克疗法式”的“改造”,对中华文脉的影响之深、之巨、之不可逆,堪称是中国城市史上“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在这场城市的变局与阵痛中,我们依然努力地从废墟和瓦砾中找寻,找寻那些暂时还残存于世的历史街巷,定格老城南在时光变迁中的片段,以期拯救这座城市的记忆。

甘露巷里的流年

饮马巷、罗廊巷、评事街、大油坊巷、堆草巷、黑廊巷、金沙井......老城南有98条历史街巷,每一条街巷几乎都有自己的故事。要将它们全部走完,你可能要花上一周的时间。

今天,我们来到了位于中山南路与中华门钓鱼台之间的甘露巷,细细抚摸它的褶皱肌理,静静地聆听它的光阴故事。

走进巷子的深处,眼前花开得正艳,仿佛远离了尘世间的一切繁杂纷扰

街道的拐角处,满满的年代感扑面而来

枇杷树曾经是老城南随处可见的景致。家家户户的周围,总要种些枇杷树

甘露巷23号是这里的非著名“网红”景点,很多摄影师都在这里取过景

这里的每一处角落,都在静静流淌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情怀

那一砖一瓦,让人瞬间恍若穿越到600年前。更奇妙的是,脚下有地铁的隆隆车轮声驶过。历史与现代的脚步,在这里交织,激荡,回响

那满眼绿色的植蔓,门前的水缸,红艳艳的对联,让人的心一下子静了下来。它们共同构成了老城南原住民最质朴的生活画面。

梁思成先生曾经说:拆掉北京的一座城楼,就像割掉我的一块肉。扒掉北京的一段城墙,就像扒掉我的一层皮。如今,当我行走在老城南深处,看着那些已经消失、正在消失、以及即将消失的古代民居,心头自然百味杂陈。

穿越百年的“福”

行走在甘露巷,我不用担心迷路。爬山虎和枇杷树指引着我,渐渐走进历史殿堂的深处。

杂乱的电线杆,破旧的老建筑,它们在诉说往事,也在企盼新生

路过著名的“小斜门”,南京现存最完好的古民居门头之一

阴霾的天空突然渐渐放晴。蓝天白云下的老城南,用沧桑的张力诠释古城之美

我走进一户人家的门厅,一屋子的陈设怀旧得可以拍一部年代剧

不过,最让人感到意外惊喜的,是门前这堵雕刻着“福”字的墙。它几乎是在一瞬间,唤起深藏在你心中久违的感动

一个“福”字,历经数百年风霜却神韵依旧,仿佛在诉说着城南家族无尽的故事

那一块块斑驳脱落的砖墙,是“南京之根”最生动的描述,更是任何复制品永远都无法替代的文化遗产。

但是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屋在消失,人在搬离,眼前这种“最城南”的情景已经再难见到。

事实上,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离不开对传统社区的活态保护。老城南有丰富的民俗和古老的街区,是唇齿相依的一个整体。如果拆去了老宅,迁走了居民,文化自然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留住这里的人,通过修缮保住原有肌理,才是给予南京传统居住形式最有尊严的呵护。

真遗产与假古董

目前老城南旧民居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老屋年久失修,不少租户杂居其中。如果要实施彻底的整治和改造,则大多按照“拆真建假、拆旧建新”的思路操作,本质上依然是通过“土地功能置换”来达到“经营城市”之目的。

此前就有学者提出建议:“老城区的整治,可以在政府的指导和协助下,以居民为主体,通过社区互助的自我修缮方式来实施,将旧城区改建从拆迁模式下的行政关系转变为修缮模式下的民事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保护与整治的最大合力”。

南京传统的民居很多都是砖砖水磨、对缝如丝的青砖斗子墙,也就是清水墙。与徽州、江浙民居相比,南京民居最大的特色就在于简洁、精细、沉稳、素雅、淡朴。不像江浙、徽州那样繁琐张扬。

比如下图中这座“原装”的甘露巷老民居,如果加以保护修缮,它必将焕发原有的光彩

更重要的是,一定要留住这里的人。因为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传承者,是地道老南京最生动的表达。但再看今天的老门东、长乐渡、甘熙大院等地,却“只有城,不见人”。

对于南京这座城市来说,一片片古民居、古街巷和宏伟的明故宫、明城墙一样重要,它们是南京特有的城市肌理,历史上低矮的民居衬托高大的城阙,从而形成轮廓丰富的城市格局,构筑无法复制的文化遗产群。

可是,如果再继续按照成片拆除,原地重建的旧改思路,我们今后只会看到更多的假古董

它们虽然披着复原城南肌理的外衣,但早已失去了真正的内核和灵魂

有的甚至沦为一处处空置的商用物业,或者只有少数人才能进出的高档会所

对于金陵古城濒危的最后这点种子,落实对老城南仅存区域的整体保护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否则在多年之后,在城市化的文化自觉重建之前,我们还将继续付出多少代价?

粉墙黛瓦的迷失

在这次老城南之行的最后,我们还去了大、小百花巷历史街区。作为2012年前后改造的一批老城南街巷代表,这里的民居建筑群虽然恢复了粉墙黛瓦的城市面貌,但还是少了一些原汁原味的南京味道。

一眼望去,这里的粉墙白得耀眼,标志性的“青砖小瓦”早已不见

整条巷子的宽度也被刻意放大,失去了原来的空间肌理感

小百花巷的一位居民告诉我:“街巷以前不是这样子的,主要是灰色,感觉更沉稳大方。现在虽然看起来好像也挺古色古香的,比较好看,但韵味完全变了”。

在这里,有的门头甚至改成了类似北方四合院的门楼。这种墙垣式的大门,南京地区原先是没有的

如果你环顾南京近年来改造过的、或是正在改造、正准备改造的传统历史街区,你会惊讶的发现,它们基本都没有按原有的风貌恢复,老城南原本特有的气质韵味就这样无声无息的消失了。“再这样下去,恐怕后人都不知道南京民居究竟该是什么样子”。

为何老城南街区的改造不按原来的模样恢复?有业内懂行的人士指出:一来是做设计、负责工程建设的人不懂,学界对南京传统民居的研究和挖掘也比较少。二来也是图省事、省钱。就拿青砖斗子墙来说,材料工艺讲究,与白石灰刷一刷比起来,工艺复杂,成本更高,人工更贵,因此建设方即使懂行,也不愿费这个事。

璇子巷、煤灰堆、糖坊廊.......一片片历史街区就这样被“提档升级”。它们虽然披上了粉墙黛瓦的外壳,然而,失去的却是这座城市最真实的历史面貌。

老城南,就这样离南京都市的旧城改造目标越来越近了。但是离百万“老南京”心里的那个最本原的历史记忆越来越远了。

【后记】

老城南是南京文化的发源地,是南京的根。在2006年以前,尽管南京城内诸多的“殿、庙、塔、桥”已在兵火和变乱中消失,但老城南依然保存了众多文物丰富、风貌完整的历史街区。被文物爱好者们称为“活的历史建筑博物馆”。

2006年,南京风云突起,突击对颜料坊、安品街等历史街区实施“危旧房改造”,拆毁大量文物建筑。2009年又是掀起一轮“危改”,大红色的“拆”字再次涂上了门东、门西、南捕厅等多片老街区。

2010年后,南京市出台了《南京老城南历史城区保护规划与城市设计》,以法规的高度回应了社会各界的诉求,明确要求对老城进行整体保护。但非常令人遗憾的是,推土机依旧在马达轰鸣。颜料坊、牛市、门东等片区最终被“肢解”,如今多已在建房地产及商业项目。

这是一场无声的生死博弈,但故事的结局往往从最开始就已注定。

上一篇:潮州大鱼丸是哪个地方的菜

下一篇:蓝牙耳机怎么恢复双耳模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