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饭树学名乌饭子,属杜鹃花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浆果直径5-8毫米,熟时紫黑色,外面通常被短柔毛,稀无毛。分布于台湾省、华东、华中、华南至西南。可助阳补阴,明目壮肾,乌饭树名也由此而得。
乌米饭原为民间食品,唐代即有。江苏 宜兴 、溧阳 、金坛和皖南一带农村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多有人家用 乌饭树叶煮乌米饭,已成习俗。在中国浙江 、 江苏 、湖北 、湖南 、江西、安徽等地,人们仍保留着农历四月吃乌米饭这一古老的习俗。有的地方在清明寒食节吃,而更多的则是在四月初八这天吃。乌米饭是 花溪苗族、布依族独特的风味小吃。
乌饭由来一:新宁县苗、瑶、侗族人民为纪念或悼念自己的祖先,都把每年农历四月八日称为“乌饭节”。“乌饭节”起源非常古老。传说在很古的年代,瑶家母亲在高山峻岭开荒,姑娘木莲每天为母亲送饭。她把最好的稻米煮给母亲吃,把最佳的苡米煮给母亲尝。
为了不让自己的饭和别人的饭弄错,就在煮饭时掺进一种乌饭草,饭就变了紫黑色的了。瑶家后代为表彰木莲崇敬长辈的事迹,将农历四月初八定为“乌饭节”。
乌饭由来二:相传春秋战国时纵横家创始人鬼谷子先生有两个高徒,一个叫庞涓,另一个叫孙膑,两人学成后庞涓先到魏国辅王立业,魏王听闻孙膑大名,亦礼遇延聘拜用。庞涓忌才,唯恐孙膑建功夺宠,于是不择手段设计陷害,并欲置之死地以除患,而把庞涓当做兄弟的孙膑直到牢里狱卒相告才明白上当。好心的狱卒在频临饿死的孙膑指点下,用青精树叶浸泡出乌米烧制黑饭捏成丸状骗过庞涓爪牙的严密监视方才带进牢房,后孙膑终于成功脱险到齐国并报仇雪恨。
孙膑成名后,因名人效应关系,使本来传授于墨法纵横等方士道家小范围的乌饭秘技开始首先在山东山西齐魏百姓中流行起来,后来风行中原各地并南传。因为牢狱第一次烧制乌饭是在立夏左右,吃乌饭便成了立夏时节几年孙膑崇尚智慧的文化习俗。
自己动手制作乌饭的步骤是这样的,将新鲜采集来的乌饭树叶洗净、扯碎或捣碎后进入洁净的冷水中,不时搅动、揉捏,第二天用纱布滤去叶渣,留下汁水,将刚淘洗好的糯米浸入。一斤乌饭树叶一般可制作3—5斤糯米的乌饭。浸上一天糯米已被染成黑色,就可烧煮成乌饭了。烧煮乌饭和平常煮饭一样,只是糯米浸泡时间较长,吸足了水分,烧煮时应少加点水。
武义宣平一些地方还有将炊(用蒸汽蒸)熟的乌饭在石臼中舂成糍粑,或夹入豆沙包成团子,蒸乌饭或团子时垫上春桂树叶(宣平人叫“炊粿树叶”。一种山矾科植物的树叶)更增加了清香味。这是宣平山区人民的智慧结晶。乌饭最滋补,愿君常炊制,垫上春桂叶,清香更扑鼻!您有兴趣也不妨试试。
乌皮鸭
现在乌饭系列美食主要有三大系列:乌米饭、乌饭菜和乌饭酒,乌米饭除了竹筒饭,还有用乌米饭做成的乌饭粽子、乌饭灌肠等,乌饭菜则包括用乌树叶炮制过的乌皮鱼、乌皮鸡、乌皮鸭、乌皮猪蹄、乌皮猪尾、乌皮猪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