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体字网 > 知识库

云南白族

来源:篆体字网 2024-01-13 01:01:47 作者:篆字君

云南白族历史文化概览——风俗习惯
1、衣食住行

(1)服饰 白族崇尚白色,多数地方都喜欢穿白色衣服,但各地有一定差异,且古今 有一定变化。大理白族聚居区的当代服饰,男子一般穿白对襟衣,外罩黑领褂,下穿白色或 蓝色长裤,坝区缠白色包头,山区则多缠黑色或蓝色包头,脚穿黑布剪口鞋。妇女的服饰各 县不大一样,且未婚和已婚差别较大。大理市的青年女子上着白上衣,红坎肩,或穿浅蓝色 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丝绒领褂,下着白色或蓝色宽裤,上衣右衽结纽处挂三须或九须银饰, 腰系绣花飘带短围裙,足穿绣花“白节鞋”或“凤头鞋”,手上多戴纽丝银镯或玉镯、戒指, 耳挂金银制或玉制耳环。未婚妇女编独辫,连同白缨穗的花头巾或彩色毛巾,用红头绳盘于 头顶。已婚妇女挽髻,绾以簪子,以彩色毛巾、扎染布、黑布或蓝布作为包头巾。山区妇女 多缠白色或黑色包头。年轻姑娘衣着艳丽,婚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衣着逐渐趋向素雅和深色。随着社会发展和对外交往的扩大,穿汉族服装和流行时装的人日益增多。

(2)饮食 各地白族由于社会发展水平不平衡和居住地区物产的不同,饮食有较大差 异。坝区白族以大米、小麦为主粮,副食主要是各种蔬菜和鱼、肉、禽、蛋。讲究烹调和卫 生,常用烹调方法有:凉伴、煮、炒、炖、蒸、煎、炸等。注重饮食多样化调节与营养的合 理搭配,每天两顿主餐都有蔬菜或咸菜佐食。善于腌制火腿、腊肉、香肠、猪肝鮓与各类咸 菜。不少妇女会制作乳扇、干那(白族特有食品,即豆粉皮、米粉皮,油炸后食用)、蜜饯、 雕梅、炖梅。喜好酸、冷、辣口味。山区主食玉米、荞子、马铃薯等杂粮,蔬菜副食较少, 平时多为粗茶淡饭,只有婚丧节庆和贵客来访的时候,食物才丰盛一些。剁生是白族的一种 重要食俗,这种食俗早在唐代文献中就有记载。古代白族剁生的食物种类很多,现代有所减 少,主要有猪肉、羊肉和螺蛳,而以猪肉最常见。剁生猪肉白语叫“婀因赫肖”,意为腌吃生肉,汉语一般译为吃生皮。其制作方法是:取一块火烧猪肉,一块皮、一块肝,分别切成 丝,装入盘中,再用葱花、姜丝、蒜泥、芫荽、油辣椒、芝麻油、油炸花生和核桃舂成的粉 末、炖梅或醋等做一碗佐料醮食,味道极为鲜美爽口。在众多白族食谱中,以大理砂锅鱼最 为有名,这道名食以活鱼为主料,再加鲜鸡肉片、猪肉片、猪蹄筋、猪肝片、豆腐、火腿、 鱿鱼、海参、虾仁、蛋卷、冬菇、玉兰片、白菜心、胡萝卜片等近 20 种配料,放于砂锅内 清炖而成,趁热就食,汤鲜肉嫩,美味无比。白族待客热情周到,请客通常招待“八大碗”。敬“三道茶”是白族的一种重要礼仪,常用于接待尊贵的宾客。头道茶是清苦茶,第二道茶 加核桃仁片、红糖、烤乳扇丝、爆米花等,第三道茶加花椒、生姜、桂皮、蜂蜜等。三道茶 先苦、后甜、三回味,寓含着对人生历程的生活哲理。饮后令人身心舒展,口角留味,倍感 白族人民的热情友好。

(3)居住方式 白族以村镇为单位居住生活,村镇依山傍水而建,村寨规模山区多数 从几户到几十户;坝区从几十户到几百户,大的村镇有一千多户。大村镇一般都有广场、 戏台、本主庙等,民房相互毗连沿街巷修建,村镇入口处建有风水照壁,并种有1~3棵枝 繁叶茂的大榕树,村内有若干眼水井,小溪沟渠穿村而过,便于取水洗涤。

由于各地社会发展和居住环境不同,民居建筑有较大差别,大体有3种类型。一是偏远落后的怒江地区的竹篾笆房。这种住房依山坡建成干栏式结构,用木料作房架,木板或龙 竹板当地板,房顶覆盖木板或茅草。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围竹篾笆当墙壁;下层四周 围木柴,用作关牲畜。二是洱源、云龙、兰坪、维西等地贫瘠山区的垛木房。垛木房用直 径10~15厘米左右的圆松木,或是锛砍斧劈的方木,两头开凿榫槽,再上下横直交错接榫 卡紧,逐层垒垛成墙体,顶部搭人字形木屋架,上面覆盖木板或茅草。主房附近另修建粮 仓和畜厩。三是坝区白族的院落式土木或石木结构的瓦房。组成院落的主要建筑有正房、 耳房、门楼、照壁、和天井等。院落类型主要有“一坊一廊”、“两坊一耳”、“三坊一照壁”、 “四合五天井”等。一幢三开间二层楼房,白族称为一坊房子,底层两侧为卧室,中间为堂 屋(客厅),前面有台阶走廊,楼上三间堆放粮草和用具,也可当卧室,前墙用木板镶隔, 同时开门窗,堂屋安装6扇雕花格子门,木屋架立柱穿梁,连接成坚固的整体,左、右后三 方下石脚,上砌土基或夯筑土板墙至房顶,有的直接从石脚起砌石墙到房顶,故有“大理 有三宝,石头砌墙不会倒”的民间俗语,三面屋檐均砌薄石板当飞檐封闭,以防邻居火灾 殃及,屋顶覆盖瓦片。一般生活水平较困难的人家通常以一坊房子为主,再配以厨房、畜 厩、厕所,围以土筑围墙,就形成了一个院子,院心以青石板铺地,称为天井。生活水平 较高的人家多建“两坊一耳”、“三坊一照壁”或“四合五天井”的院子。“两坊一耳”的院 子即两幢房子的转角处再建一个小耳房。“三坊一照壁”的院子,是建三坊房子,再加一个 照壁,围成一个院落。“四合五天井”的院子,是建四坊房子,围成一个院落,院子四角各 建耳房,耳房与主房相交处形成四个小天井,外加院子中间的大天井,共五个天井,故称 为“四合五天井”。门楼和照壁是白族民居建筑中最富有民族特色的部分,是民居建筑的重 点装饰部位。大型住宅的门楼,下半部位用花岗石、青石、大理石等砌成,中间部位用青 砖砌成,并镶嵌浮雕或风景图案大理石,上半部位分双层,翼角翘起如飞,斗拱重叠,檐 牙高啄,上有木雕泥塑龙、狮、花、鸟图案,并彩绘油漆,造型优美典雅,富丽堂皇。照 壁底部多用青石当石脚,两侧用青砖或者大理石砌成,壁顶修建成飞檐滴水,脊瓦两端起 翘,形成优美的弘线,两头四个檐角如飞,酷似海鸥展翅的形象,壁身用土夯筑而成,再 用白石灰粉刷,中间镶嵌圆形山水图案大理石,或竖或横镶嵌四块正方形大理石,请名人 题写“万紫千红”、“旭日东升”、“福”、“寿”等吉祥如意的大字,并在四角和飞檐下面绘 上龙、凤和动物山水画。照壁下面砌有花坛,栽种山茶、石榴、桂花、月季、菊花、兰花等花木,一年四季草木芬芳,花香四溢。最具白族民居建筑艺术的大理喜洲白族民居,被列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了中外宾客旅游观光的重点项目。

(4)交通 白族地区是云南最早开发的地区,对外交往历史悠久,汉代以前著名的“蜀 身毒道”(后人称为西南丝绸之路)就经过白族先民居住的滇池、洱海地区,勾通了白族地 区的对外交通线。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地区对外交通进一步发展。据宋代杨佐《云南买 马记》记载,云南驿有一块里堠碑(路线碑),上面刻着西去身毒(印度),东南至交趾(今 越南北部),东北至成都,北至大雪山,南至海上的详细里程,从一个侧面表明了当时对外 交通的发展情况。元明清三代又有了发展。但古代一直到近代的道路都只是人马驿道,运输 靠人背马驮。直到抗日战争时期,修通了滇缅公路,白族地区才有了现代交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大规模的交通建设,白族地区已建成了纵横交错的公路交 通网,除了一些偏僻的山区外,绝大多数地区都通了公路,1995 年大理飞机场通航,广(通) 大(理)铁路也于 1998 年全线通车,交通落后的面貌已得到根本改变。


2、婚姻与丧葬

(1)婚姻 白族除了同姓同宗不婚外,皆可通婚,与其他民族通婚的情况也比较多。许多地方有姑舅表和姨表通婚的习俗,称为亲上加亲。婚媾形式主要是男娶女嫁,但入赘婚 也较普遍,赘婿多需改名并换女方姓氏,有女方财产继承权,所生儿子“长子立嗣,次子归 宗”。古代白族实行自由恋爱结婚,这在唐代至元代的史籍中都有很多记载。后来受汉族封 建婚姻的影响,大多数地方都改为封建包办婚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多数地方的婚姻 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明媒正娶。自由恋爱结婚的很少。怒江、澜沧江边的白族支系 勒墨人和那马人青年男女多为自由恋爱成婚,还保留有“串姑娘”的习俗。成婚仪式各地有 别,但一般都经过提亲、回话、订婚、结婚等过程。订婚要测“八字”,并由男家送酒、猪 肉、茶、糖、衣料、首饰和聘金给女家。订婚后,凡逢年过节,男方要向女方送礼,直到结 婚为止。结婚仪式热闹繁琐,一般有搭彩棚、迎喜神、接月老、献本主、迎亲、送亲、拜天 地、拜祖宗、拜父母、拜长辈、闹洞房等。结婚 3 天,男家要杀猪宰羊摆酒宴,请亲朋宾客 赴宴,亲朋亦送礼祝贺。婚后 2~7 天,新婚夫妇要带着礼物回娘家献恩,女家要备酒宴请 回门客。

白族不轻易离婚,倘若离婚,须由丈夫写出“休书”,女方得到“休书”后,可以改嫁。寡妇可以改嫁,但封建社会后期,多数白族地区都鼓励守节,所谓“贞妇烈女”常被载入家 谱和地方志书,有的还竖有“贞节牌坊”。一些地方有寡妇转房习俗,但方式有别。云龙白 族寡嫂可以转给弟弟,称为“叔就嫂”。那马人说:“弟娶兄妻天下有,兄纳弟媳天下丑。” 而丽江白族则弟媳可以转给哥哥,寡嫂则不能转给弟弟,据说是因为“长兄为父,长嫂为母” 的缘故。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旧的婚姻制度已得到很大改变,大多数白族青年都通过自由恋 爱,建立起幸福的婚姻家庭。

(2)丧葬 白族在南诏建国以前实行棺木土葬。白族先民聚居的滇池、洱海地区出土 的汉代以前的棺木土葬的墓葬很多。东汉至唐初的西爨白蛮也是行墓葬,樊绰《云南志》载: “西爨及白蛮死后,三日内埋殡,依汉法为墓。”梁建方《西洱河风土记》载:唐初西洱河 地区的杨、赵、李、董等白族大姓“死丧哭泣,棺椁袭敛,无不毕备”。南诏建国以后,由 于受到佛教影响而改为火葬。元初李京《云南志略》白人风俗条说:“人死既焚,盛骨而葬。” 根据大理、洱源、剑川、鹤庆等地出土的从唐代至明代的火葬墓考察,白族火葬的方式是用

陶罐装骨灰埋入地下,陶罐上有莲花图案,坟上竖刻有梵文的小石塔。受佛教的影响一目了 然。明、清时期,统治者革除所谓“蛮风夷俗”,白族又改火葬为土葬。送丧仪式和墓葬形 式与汉族基本相同。唯那马人和勒墨人死后要举行吊丧仪式,围着灵柩跳舞和唱挽歌。勒墨 人在死者埋葬后,于墓前竖一个栗木架子,架上挂土锅、弩箭、织布机等死者生前用物,以 及两个内装粮肉等祭品的麻布袋,以示供死者使用和享受。

3、节日 白族节日较多,据粗略统计大小节日有 70 多个,主要节日有过年节、三月街、绕山林、 火把节、石宝山歌会等。也仿汉俗过清明节、端阳节、中元节、中秋节、冬至节等,这些节 日的活动内容与汉族大同小异。

过年节 白语叫“过则旺”,即汉族地区的春节,但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节日期间要举行 舞龙耍狮,踩高跷,迎送本主等活动,还要演唱“大本曲”、“吹吹腔”和滇戏,表演“田家 乐”。怒江白族保存有每年十三个月的白族古老历法,过年时间各村寨和各家族先后不一, 一般选择在十三月二十五日前后(相当于农历十一月),但都以龙日作为除夕,节日期间要 搞卫生、祭祖先、祭门、祭柱、祭生产生活用具、祭牲畜、祭鬼魂、互相拜年、唱歌跳舞、 转磨秋等。

三月街 是白族的盛大节日和街期,又名观音市,于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日(现会 期已延长到 7~10 天)在大理古城西苍山中和峰脚下举行。传说三月街原是白族人民为纪念 观音开辟大理而举行的庙会,后来演变为物资交流盛会。据《白国因由》记载,三月街迄今 已有 1 300 多年的历史了。节日期间,省内和江南各省人民云集这里,交流各类工农业产品 和生产资料,同时还举办各种赛马、射箭、文艺演出等文体活动。近几年,三月街的规模不 断扩大,参加的中外宾客达 100 多万人次,商品成交额和经贸合作成交额已达 10 多亿元。1991 年,大理州人大常委会通过立法,把三月街定名为“大理白族自治州三月街民族节”。类似的贸易集会还有洱源八月鱼潭会、鹤庆七月松桂骡马会和剑川八月骡马会,但规模比三月街小。

绕三灵 又称绕山林、绕桑林、逛桑林、祈雨会等,白语叫“观上南”,是白族的传统节 日盛会之一,于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在大理市举行。其起源有多种说法,多数学 者认为起源于原始社会的“社祭”,早期的主要内容是男女之间的社交活动,随着时间的推 移,又加进了本主崇拜、祈雨等内容,最终发展成为以歌舞游乐、男女社交、拜本主、天旱 时外加祈雨等为形式和内容的盛会。会期,成千上万的男女身穿节日盛装,以村为单位,在 两位手持杨柳枝的男女引导下,吹着唢呐,敲着锣鼓,打着霸王鞭,载歌载舞,循苍山之麓 来到五台峰下的“神都”,朝拜本主“中央皇帝”,祈求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然后在本主庙 四周的草皮上和树林里通宵达旦地对歌(主要是情歌)跳舞。第二天经喜洲转到洱海边的河 矣城本主庙,朝拜本主“洱河灵帝”。第三天再转到马久邑,朝拜本主“保安景帝”,祭祀、 娱乐后,各自散去。

火把节 白语叫“付旺勿”,是全民性的传统盛大节日,多数地区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 五日举行,少数地区在六月二十四日举行。过节时,每个村子都竖一个大火把,高四五丈, 圆周一丈余,上插红、黄、绿等彩色小旗,并系以火把果、梨、花红等水果,顶端扎一个 3 级彩色升斗,上书“国泰民安”、“五谷丰登”、“人畜平安”、“一年清吉”等吉祥大字。每个 家庭都备有小火把,晚上,当大火把烧到一半的时候,人们纷纷点上小火把,撒松香互燎“晦气”祝福,然后绕行田间,扑灭害虫,驱逐邪恶。

石宝山歌会 是白族的对歌盛会,每年农历七月末 3 天在剑川石宝山举行。届时,附近各县白族数万人身穿节日盛装,一路弹着三弦,唱着白族调,汇集石宝山的石钟寺、宝相寺、 海云居、金顶寺,漫山遍野,结对赛歌。高手相逢,可对唱几天几夜。

文章:源于《白族历史文化论集》(侵删)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值班编辑:李满青

上一篇:莫岐

下一篇:美白汤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