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体字网 > 知识库

文身和纹身

来源:篆体字网 2024-01-13 00:30:00 作者:篆字君

“文身”是人类最早的“文化行为”之一,遍于全世界。在中国,“文身”作为“黥刑”起于周代,至汉文帝时被废止。魏晋、南北朝时复活。唐代法律未见记载,不知其详。五代时后晋天福三年,“文身”作为向边境发配的犯人脸上用墨汁刺字的新奇刑罚又死灰复燃。从此以后至宋元明清的1000多年中,“文身”生生不息,一直承续至今。

从词源讲,“文”与“纹”是个古今字关系,而“纹”是后起字,它的“本字”就是“文”。文,《说文·文部》:“文,错画也。象交文。今作纹。

”“文”字造字之初,就是为了表达古人的文身,所以甲骨文像一个站着的张开双臂、叉着双腿,并且在胸膛刺画花纹的人。(《礼记·王制》:“东方曰夷,被发文身”。孔颖达注疏:“越俗断发文身,以辟蛟龙之害,故刻其肌,以丹青涅之。” 《淮南子·原道训》:“九嶷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民人劗发文身,以象鳞虫。”高诱注曰:“文身,刻画其体,内墨其中,为蛟龙之状。以入水,蛟龙不害也,故曰以象鳞。”劗,zuān,同“剪”。《玉篇》 ;剃发也。减也,切也。吴人谓髡法为劗。又《正韵》:子践切,音剪。《前汉·严助传》劗发文身之民也。 )

后来“文”字的引申义越来越多,其中就有一义为“花纹、纹路”。(《左传·隐公元年》:“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为了区别“文”的本义“文身”与引申出表示文身所刻画的“花纹”的“文”,于是人们在“文”的旁边加了一个“糹”,创造出表示“花纹”专用的“纹”字。(《玉篇》:“纹,绫纹也。”)

正是因为“文”与“纹”的这种渊源,古人常常将“文”与“纹”通假。(《诗·小雅·六月》:“织文鸟章,白旆央央。” 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斑文小鱼”。)

但是,“纹”字自诞生以来,它的义项很明确,只表示“花纹、纹路”之意,尤其是与动词“文”的 “刻画”(唐 元稹《永福寺石壁法华经记》:“余观僧之徒所以经于石,文于碑盖欲相与为不朽计。”《水浒传》:“高俅这贼坑陷了我这一场,文了面”。)、“掩饰”(《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身将隐,焉用文之?”《荀子·非十二子》:“饰邪说,文奸言,以枭乱天下。”再如“文过饰非”。)义项,绝无混淆。“纹”字作动词用较少见。只有作“裂纹”解时与“璺”同。
再进一步说,“文身”有两层含义,一个指在身上刻画花纹,另一意为身上刻画的花纹。前者是动作,后者是名称。我们说了“纹”不具动词性质,用“纹身”自然显得有些不当。所以,过去一些老版本的《现汉》等,均只收“文身”。应当说“文身”的“正宗”身份可以确认无疑。

但也不尽然,新华社稿以及部分媒体有时也用纹。更不用说街头网上数不清的“纹身店”,几乎清一色的都是“纹”。

也难怪,现在很多人对“文”字十多种复杂的义项不了解,也不想了解,对“文”作“刻画”解自然更不知晓。“文”的大众化解释,恐怕唯有“文化”。再者,“纹身”马上让人联想到文在身上的花纹,简单明了。“纹身”存在、流行的合理性即在于此。应当说,“文”“纹”并无“一争”,即使将“纹身”列为“文身”的异形词,首选推荐的也是“文身”。对于当下“纹身”流行的语言实际,这就要看规范和它们自身的“竞争力”了。这不,新的一些词典已收录纹身一词。据中文编辑校对网了解,当年《现汉》第六版收录纹身这个词,就是考虑到网络上有大量用例。所以说,语言文字是发展的,用纹还是文,都没错,但要考虑在哪儿用

上一篇:酸菜白肉

下一篇:岁月静好安之若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