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牛志林
01伯嚭弄权误国丢性命伯嚭是吴王夫差的重臣,也是把夫差送上断头台的人。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兴兵伐吴,却被吴王夫差打败于夫椒,并被困于会稽。因夫差与勾践有杀父之仇,此时,对吴国来说是一个绝佳的复仇机会。勾践派大夫种去请降,“膝行顿首”,姿态低得不能再低了。但因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所以伍子胥坚决反对受降,但因伯嚭官居太宰,背地里接受了越国的美女宝器,便极力劝说吴王放了勾践。
后来就有了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
伯嚭卖国由此始。
几年后,越国想试探吴国的实力,便提出买吴国的粟,伍子胥反对,但无效。伍子胥气愤地说:“吴王不听我的劝告,三年后一定会亡国!”伯嚭听说了,便与逢同反复诬陷伍子胥谋反,结果伍子胥被杀。伯嚭被夫差由太宰提拔为当朝主政,大权在握。
伍子胥是吴国的屏障,伯嚭摧毁了他,也为勾践扫清了灭吴的障碍。
果然,三年后,吴国战败,夫差被逼自杀。伯嚭是幕后的凶手啊!
越王勾践大仇得报,却立即诛杀了伯嚭。
伯嚭身为吴国重臣,夫差股肱,却私不能酬知遇之恩,公不能保国安民,而以一己之私断送了吴国的前途、吴王的性命。伯嚭被杀,真是罪有应当啊!
当你掘断别人的生路,留给自己的往往也是死路。
02范蠡功成身退得善终范蠡是战国时期一位非常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听说吴王夫差要伐越报杀父之仇。于是先下手为强,范蠡劝谏无效,最终勾践会稽被困受辱。当勾践走投无路时,范蠡又鼓励勾践“卑辞厚礼”屈尊事吴,于是便有了卧薪尝胆的机会。
在后来的岁月中,范蠡始终根据吴越的发展态势做出正确的决策,选择合适的机会,积二十二年之功,一举灭吴,逼死了吴王。随后兵临齐、晋,号令中国,使勾践称霸,让越王的事业达到了顶峰。范蠡也被封为上将军。
此时的范蠡,协助越王称霸之功,居上将军之位。高官厚禄,功成名就,真可谓春风得意啊!
但令人没想到的是,风头正盛的范蠡却认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越王“与子分国而有之”,用平分天下来诱惑;“不然,将加诛于子”,用不听话就杀了他来威胁。范蠡却毅然辞别越王,和手下人乘船出海,再也不回来了。
事实证明,范蠡的选择是正确的。他临走时劝另一位同为勾践左膀右臂的大夫种说:“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该走了!”大夫种还没来得及走,便被人诬告谋反而被逼自杀。
荣华富贵,高官厚禄是世人所追求的所看重的,也是许多人眼中成功的标志。贪恋权贵是人的通病,总嫌乌纱小,挖空心思向上爬;总嫌金钱少,绞尽脑汁去贪财,屡见不鲜,层出不穷。
看得开与看得透是两重境界。面对诱惑,能像范蠡一样激流勇退,毅然说声“再见”,这才是真正的豁达与勇敢啊!
灯花物语说:伯嚭得了权,把私利放在了第一位,最终却丢了性命,他不知道生命才是最宝贵的,功名利禄都是浮云。范蠡协助越王,立下了奇功,越王感激有加,甚至要和他平分天下。可范蠡却冷静得很,知道贪恋权位的话,可能会有“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结局,所以果断远走江湖,得到了善终。这两个人物,一个愚蠢,一个高明,是两面镜子啊。亲爱的朋友,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