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末期,当时家境不错的人家结婚时开始需要“三大件”:手表、自行车、缝纫机。另外,算上收音机,合成“三转一响”。手表要“上海”牌,缝纫机要“蜜蜂”牌、“飞人”牌,自行车要“飞鸽”牌、“永久”牌。那才叫上档次。
80年代,随着港台电视剧的大量进入内陆,沐浴了改革开放春雨的内陆民众也开始建设自己的幸福生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人们收入的明显增加,自行车,缝纫机和收音机这些曾经让一代人为拥有他们而倍感骄傲的三大件早已变得不再稀奇。在家庭建设上,开始向电气化迈进,追求的“三大件”又变成了冰箱、彩电、洗衣机。
90年代,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人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家庭建设又向新的现代化目标迈进,大件又变成了空调、录像机、电脑。
在当时,空调只能制冷,冷暖制式那是上世纪90年代末的事情。刚开始时家用电脑是“286”、“386”的,没有鼠标运行口令要人工输入,考验智商不说,那速度慢得像蜗牛。网络也没有现在那么便捷,到了后来才用上了 “奔腾”系列,不像现在都“双核”了。录像机成为电视的一种升级设备,彩电尺寸也越来越大,录像机则让节目可以自我定制,提高了生活的选择性。
今天,摄影已经随着手机的普及,达到了一个全民参与的新高度。就目前来说,如果没有手机,甚至连去早市买菜都成了问题。早市的老板也把支付宝,微信的收款二维码放在了摊位的醒目位置。
容易实现的从来就不是梦想,容易得到的往往不会珍惜。
在胶卷时代,人们都是掰着手指头照相,生怕浪费珍贵的胶片,把每一次照相都当成神圣的仪式。每次在照相的时候,都紧紧的睁大眼睛,生怕照出来的照片是闭眼的。如果对过去的照相进行一些数据统计,估计会发现以前胶片的照片,大家的眼睛普遍都比较大,比较圆。这是现在这个时代不能理解的。
一卷胶卷照了最后一张的时候,大家会迅速的将胶卷从相机里取出,送去冲洗,一分钟都不会耽误,生怕胶卷出现问题,影响照相的质量。
时至今日,大家的手机里恐怕都有几百张照片吧,想想自己最近一次洗照片是在什么时候?
恐怕很久之前的照片,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已经删除或者丢失了吧。
我觉得,应该定期选择一些有纪念意义的照片,冲洗出来,放到相册里。让照片随着时间的变迁,慢慢变色,让时光再一次冲洗照片,多年以后,拿着褪色的照片,想到当时的时刻,才是摄影应有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