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体字网 > 知识库

儿童自然教育

来源:篆体字网 2024-01-12 08:19:57 作者:篆字君

【台湾荒野保护协会创始人徐仁修的这篇长文令人有所反思,建议各位用心品读。爱默生说:“培养好人的秘诀就是让他在大自然中生活。”自然教育就是要训练孩子的眼力、专注力并增加他的自然知识与经验,去感受大自然的奥妙与完美,从而学会欣赏自然、尊重生命以及开发想象力。】

儿童自然教育的意义与使命

撰文、摄影|徐仁修(台湾著名生态探险家、作家、摄影家和音乐家。1946年生于新竹,15岁开始野外游历,抛弃世俗名利,周游世界探险旅行。其作品文笔优美,富含对人文与土地的思考,多次获得各类大奖,如台湾出版界最高奖——吴三连文学奖、金鼎奖、吴鲁芹散文奖、《联合报》每周新书金榜、《联合报》小说奖等。)

一颗飞舞着、想要扎根土壤的种子

它在适宜的环境中生根发芽

然后长成大树,

并最终发展成热带雨林……

印度的圣人喇嘛尊者Swami Rama在他的名著《大师在喜马拉雅山》中,一再强调:“童年教育是人一生中的基石,童年播下的种子,他日终将开花结果。”从这里不难体会童年教育的重要。但我们看到今天成长中的小公主小皇帝,真的很令人忧心忡忡。他们看似长得高壮,却是体力欠佳,耐性虚弱。他们看似精明坚强,但情感却是愚蠢脆弱,情绪无法控制。他们有的对电玩上瘾,有的被手机绑架……怎么会这样呢?

原因很多,但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孩子离大自然太远,也太久了!他们的生命得不到大自然的滋润与抚慰。原本应该在大自然里与各种动植物嬉戏交往,现在却被各种要考试的课程取代,原本应该攀树渡河的时间,变成在狭窄的空间上英文、数学以及所谓的才艺课。因为父母认为这些课程对孩子升学考试有帮助,对未来谋生有利。真的是有利吗?这全是父母自以为是的偏见,而倍感压迫的孩子就很容易逃入电玩与手机世界来释放压力,最后就上瘾了。

父母用自己成长的匮乏经验来设定孩子的人生,也就是希望他们未来能当官与发财。因为他们看到当官的威风,有钱的可以买通鬼神。于是拎着孩子投入那跃龙门的鱼群,完全忘了孩子的个性与天分,也不曾想过,怎样才是这个独特孩子的美好人生?甚至很多家长竟然相信商人的广告词: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点上。结果不是成了拔苗助长,就是践踏幼苗。

为了孩子的成长,我们必须了解人类百万年来的祖先是如何生活,他们在我们细胞中印记了什么重要的讯息或程序,这跟孩子的成长,孩子的健康与快乐有直接的关系,分析起来,可以归纳如下。

为了孩子的成长,我们必须了解人类百万年来的祖先是如何生活,他们在我们细胞中印记了什么重要的讯息或程序,这跟孩子的成长,孩子的健康与快乐有直接的关系,分析起来,可以归纳如下。

1基因中的蛮荒乡愁

荒野中的我们每天要与千百种动植物接触,

游猎民族中十岁孩子的自然知识已经非常惊人。

荒野

人类有百万年生活在蛮荒大自然里。祖先为了适应那样的环境,而在生理心理随着自然环境发展出了各种适应性,这些都会印记在我们的细胞基因中。例如,我们的生理时钟。这是人类无法改变的古老印记,我们只能顺着它。如果长时间逆着它,我们的健康就一定受影响。

百万年来,蛮荒环境也形成我们的感官效率,例如我们的视觉。在那漫长的年代中,人类的眼睛最常看的距离是两公尺以外的物体,天黑后就很少使用视觉。现代的孩子,长时间都注视45公分以内的书本,晚上还点灯夜读。还要看电视,滑手机,目不转睛的打电玩,全都违反我们数百万年打造出来的眼睛生理与结构。

同样的,我们的听觉、嗅觉、味觉也都受到现代生活的扭曲,我们戴耳机听音乐,让耳膜直接受到声波冲击。我们吃很重的口味,造成体内“三高”而危害身体健康。这些都是容易查觉的,但在心灵上、情感上,我们就很少人能觉察。例如,我们的祖先每天要与千百种动植物接触,寻找它们,倾听它们。生活中随时有机会与大自然不同的物种生命连结,这成了我们生命的潜习性,也形成我们今日身体细胞对蛮荒环境的乡愁。

天地间的美景会抚慰我们基因中对于蛮荒的乡愁

很多人喜欢种花草养宠物,可能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她只觉得这样做很快乐,其实她是在抚慰细胞中的荒野乡愁,所以,不知不觉就快乐起来。我们去远足或踏青,喜欢到偏远未开发的野地山林,喜爱探查秘境,这些都是遗传自远古的游猎祖先。

从这最简单的例子中,我们知道让孩子多亲近大自然,是身心健康最直接与最简单的途径,而且孩子越小成效越好。如果等到网络游戏成瘾,就事倍功半了。

2为孩子的基因写入好程序

昆虫一生所需的行为程序,出生前即已写好

人与其他动物有何不同?这是争论了几百年的问题。人类出生时,基因几乎是空白的,而动物出生时,多少都在基因中已写好许多程序,越低等的写得越满。所以昆虫的一生所需的行为程序,出生前即已写好!愈高等的动物写得愈少,而人类最少。人是在出生后由双亲主写程序,随后环境也来加入。人类的童年时期很长,这样才能写入很多日后需要的各种程序。写入怎样的程序,也决定孩子的未来是怎样。由此可知道为什么童年教育如此重要。

在众多的程序中,让孩子熟悉环境以及环境中的各种生物是重要的第一个程序,这是费时长久的事,但功效显著。一位学者研究发现,亚马逊雨林里一个11岁的印地安孩子,他对热带森林的知识与经验,超过美国大学的森林系研究生。现代父母能为儿童做的重要大事之一,就是让孩子的蛮荒乡愁被抚慰与连结,使他能身心健康地长大。儿童时期是写入大量程序的时候,而最难也是最容易写的是由大自然来主写的程序,那是因为大自然被破坏得太严重了,都市的小孩尤其没有机会,到大自然去变成一种奢求。我们从这里可以了解,为了孩子身心健康快乐地成长,保护更多的荒野大自然来让儿童熟悉是多么的重要。

此外,父母对儿童教育的不了解,错过了这时期的自然教育,导致未来孩子长大后的观念与行为产生了偏差,也是现代社会司空见惯的。

3从自然生态中发展思维

澎湃的海洋

蓝色的湖泊

壮丽的瀑布

皑皑的雪山

雨后的彩虹

……

都是水分子神妙的游戏!

人类梦想着桃花源,

但却又不断以开发之名破坏伊甸园……

我们带孩子进入自然,除了玩耍,最重要的是自然观察。但自然观察并不是要你记住这个名字那个名字,也就是不要在意分类与命名,而是要学习欣赏宇宙自然的神奇:抬头好好欣赏星球的完美运转,日夜四季的变化,星河的浩瀚。看看水的奥妙:澎湃的海洋,蓝色的湖泊,壮丽的瀑布,皑皑的雪山,雨后的彩虹,都是水分子神妙的游戏。明白自己所生存的宇宙是如此壮丽、神奇、完美,人怎可能不敬畏大自然,怎么会不谦卑呢?

其实,生命才是宇宙中最不可思议的神奇完美,更是我们自然观察与欣赏的核心。例如,我们要学习欣赏花的颜色与造型,蝴蝶的轻盈舞姿和它们身上的色彩与图案。我们要学习倾听各种虫鸣鸟叫,分辨各种花草树木的气味,而最重要的是去观察生物与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间发生的故事与彼此的关系,也就是去看身边这整个生态系统里每一种生命间共生共荣的完美关系,看见每一种生物都同等重要而没有贵贱。唯有如此看待这大自然的一切,尊重生命才会成真。

也就是说,我们要能看见,大自然如此欣欣向荣正是生物族群与族群间互相帮忙的结果,那些看起来愈柔弱的生物,数量愈多,像蜉蝣生物、小昆虫、青草等,反而愈顶级的强势动物数量愈少,像老鹰、狮子、老虎等。从个体彼此间的关系,在表面上看是一种残酷的生存竞争,例如一只羚羊被一只狮子猎食是残酷的,但若从生物族群间去看,羚羊群与狮群的关系,其实是互相帮助的,否则彼此都会灭亡。这是一种大慈大悲的共生机制,才能让大自然如此丰饶。

引导儿童到自然荒野里去,让孩子看见大自然物种间的这种完美关系,来建立孩子正面的思考与价值观。去明白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怀有这样认知的孩子才能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溪水方有再清澈的机会,天空才有再湛蓝的机会。想想大自然有国界吗?候鸟千里迢迢飞到南方过冬,会被当地的其他鸟类驱赶杀害吗?大自然可以做到四海一家,为什么自称灵性动物的人类却做不到?看看今年逃往欧洲的难民,所受到的对待,实在可以用野蛮来形容。

人类梦想着桃花源,想重回伊甸园,但却又不断以开发之名破坏伊甸园,我们不但离人间天堂愈来愈远,还把地球搞得不适合人类居住……这是不是很值得我们自认为是现代文明人来深思?

4为孩子的精彩人生打下基础

我们的生活如此汲汲营营,忙忙碌碌,几乎都忘了问问自己生命是来这个地球做什么?人生到底有什么意义?好像所有我们做的,只为了求生存。如果是,你这样继续忙碌下去有意义吗?想想你求生存的最后是怎样?你还不是死了!所以由生到死这段活着的时间必有更高更重要的意义,那是什么呢?那是每个人应就自己的直觉与天赋,去定自己人生的意义。其实,几乎每个人都希望这段生命,这个人生之旅可以过得很精彩。

精彩有许多种,但对很多人来说,希望能有丰富的创造力去创造美好的事或物,这是普世的价值。创造力是人类相当珍贵而独有的能力,这种能力是需要从小培养,也就是要把这种能力的程序在童年时写进基因里,怎么写?

创造是创建尚未成形出现的事或物,那是需要靠想象力。一个想象力丰富的人才会有创造力,所以,培养创造力先要培养想象力。但,想象力又如何培养呢?

想象力是来自欣赏,例如葛罗飞在欣赏美国浩瀚的大峡谷之余,靠着想象用音符来表现,所以有了《大峡谷组曲》。想象故乡山水的壮丽,捷克的史麦塔纳在我的祖国交响诗中,谱出《莫儿道河》的动人乐章而名垂乐史。李白欣赏三峡的壮丽,又为自己的冤屈得伸,于是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诗《早发白帝城》。苏东坡欣赏明月普照,用想象力想着月亮的阴晴圆缺与人生的悲欢离合,于是创作了传颂千年的《水调歌头》。

没错,我便是蜘蛛侠的真身!

上一篇:大马士革平面花纹刃

下一篇:长广王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