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体字网 > 知识库

音乐人物

来源:篆体字网 2024-01-11 18:31:37 作者:篆字君

你是这样的人

时代的风雨曾让你的命运摇曳

坚定的信念却在不舍中追求着

擎一块石头便成就你的伟岸

裁一缕阳光便焕发你的灿烂春色

你是这样的人,

既然活过,便不负那韶华岁月

你是这样的人,
选择前行,便不会踌躇退却。

——丁旭东

谨以此献给中国近现代音乐四十位拓荒者

视频:40位音乐人物,图片历史

二十世纪初始,西方音乐大面积传入中国,并对中国音乐的历史发展和性格塑造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一段风雨飘摇的历史中,一方面音乐成为了复兴救国的媒介;另一方面音乐摆脱依附,成为独立的艺术追求。

学堂乐歌标志着中国近代音乐文化历史的开端;王光祈提出借助音乐之力复兴民族文化的理想,希望创造出一种代表“中华民族性”的国乐。赵元任在摸索“中国化”和声方面进行了多方面“中国派实验”。“国立音乐院”的建立,标志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开端,其中黄自等音乐家为中国专业音乐培养了一批杰出人才,其中有贺绿汀、刘雪庵、陈田鹤、江定仙等。青主提出“音乐是上界的语言”的著名观点,这是对艺术本质境界的一种见解......。下面这40位音乐人物作为就是一部中国近代音乐简史。我们应该了解过去,并在历史中实践当下和未来......

40位音乐人物|一部中国近代音乐简史

1.狄考文(C.W.Mateer,1836-1908)

狄考文(C.W.Mateer,1836-1908),美国来华传教士,教育家和翻译家。于1863年携其夫人狄就列(Julia Brown,1837-1898)在山东建立了我国近代第一所教会大学“登州问会馆”,作为教育家,其提倡并引进西方科学与民主的同时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为我国培育了大批高等知识人才,这些人才在20世纪初我国新式学堂成立时成为了我国教育界各地高校骨干力量的来源;作为翻译家,他担任翻译《圣经》委员会主席,完成《新约全书》翻译。其夫人狄就列将“乐法”课列入“问会馆”的课程,使之成为我国近代早期开设音乐课的教会学堂之一;编写出版的《乐法启蒙》是目前所见的近代第一部具影响力的介绍西方基本乐理的著作,也开创了我国近代出版音乐教科书之先河;其编印的《圣诗谱》融入了相当部分中国曲调,在近代早期西方音乐传入中国的阶段具有一种创意性价值。狄考文夫妇二人,在我国近代音乐教育中起到了拓荒者的作用。

2. 沈心工(1870-1947)

沈心工是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我国近代音乐的先驱者。沈心工1870年生于上海,1902年赴日学习,在日本期间最重要的事件是组织了我国近代第一个音乐社团“音乐讲习会”,并且编创了我国最早的一首乐歌《男儿第一志气高》,1903年回国在南洋小学任教。他一生编创了大量乐歌作品,如《赛船》《黄河》等,出版的歌集如《心工唱歌集》《学校唱歌集》深受人们喜爱。沈心工编创的乐歌选取题材多样,多为积极奋发向上的作品,且歌词绝大多数用“白话文”编创,在乐歌界最先树起了“白话文”旗帜,走在了时代潮流前列。沈心工在中国近代音乐文化转型时期有着开山之史的地位,他的乐歌作品鲜明体现了时代人文精神,尤其是他的道德,人品为音乐界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3.李叔同(1880-1942)

李叔同是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之一,出生在天津,1901年考入南洋公学,四年后赴日,在日本期间编印了《音乐小杂志》,组成话剧“春柳社”并担任《茶花女》的女主角玛格丽特;回国后受聘于浙江两级师范学校任教,培养出刘质平、丰子恺等一批高足;后在杭州剃度出家,被尊为南山律宗弘一大师。在音乐创作方面,他的乐歌题材主要分为反映爱国思想理念类,借景抒情,陶冶情操类,以及突出佛门境界之悟性类,代表作为《大中华》、《春游》、《观心》等。曾发表刊载歌曲作品的主要出版物《清凉歌集》、《国学唱歌集》、《音乐小杂志》等。李叔同一生在音乐、绘画、佛学等领域均有很高的造诣和建树。前期是我国近代以为才华出众的艺术大师,后期则是我国佛教界遵奉的领袖。

4. 曾志忞(1879-1929)

曾志忞是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之一,出生在上海,1901年赴日留学。在日本期间,参加“音乐讲习会”;创办“亚雄音乐会”;发表中国人讲述西洋和声知识的第一篇文章《和声略意》和我国最早一篇系统阐述近代音乐教育问题的论文《音乐教育论》;出版《乐典教科书》。他编创的乐歌集中于20世纪初期,他创作的《游春》等六首作品是目前所见最早公开发表的一批乐歌。回国后,在上海开办具有音乐普及教育性质的讲习班“夏季音乐讲习会”;其创立的“上海贫儿院管弦乐队”,是我国近代第一个由中国人组成的新式管弦乐队;举办“中西音乐会”,试图改良京剧,以管弦代替锣鼓,为我国近代采用中西乐器伴奏改革京剧的先驱者。曾志忞在组织音乐社团、建立管弦乐队、提倡京剧改革、乐歌编创和理论研究方面的活动有重要的贡献和意义。

5.蔡元培(1868-1940)

蔡元培是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也是美育的着力倡导者。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亲自教授“美育”课程,建办与美育有关的学术研究团体,创办国内第一份音乐刊物《音乐杂志》,对我国近代高等学校实施美育教育产生至关重要的硬系那个;1922年与萧友梅开办北京大学传习所,1927年与萧友梅创办我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都体现了蔡元培美育思想所具有的实践意义。蔡元培在中国树立起了一面提倡美育的大旗,也是我国近代音乐文化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20年代

6.萧友梅(1884-1940)

我国近代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曾就读于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音乐理论、作曲、钢琴等。并以《中国古代乐器考》一文获博士学位。回国后为我国专业音乐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1)曾在在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科、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科任教,并负责有关音乐教学的行政领导工作。其最大贡献是“国立音乐院”的创建。箫友梅主要是作为一位音乐教育家,为我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事业的建立和发展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箫友梅的理论著述颇丰,回国后的理论著作则以围绕音乐教育为中心,对西方专业音乐的课程设置、中国音乐史和乐器进行理论研究。十分关注教材建设,这类著述对当时音乐教育的普及和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2)肖友梅还是中国近代音乐创作的先行者,其音乐创作涉及歌曲、钢琴曲、铜管乐作品、室内乐等多种形式,引进西方音乐体裁之多,创作数量之大在当时首屈一指。代表作品《问》、《五四纪念爱国歌》、《新霓裳羽衣曲》、《春江花月夜》等。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我国专业音乐创作和音乐教育的开拓者。

7.王光祈(1892-1936)

王光祈是我国现代音乐学的奠基人。早年赴德国留学,之后在波恩大学做中文讲师,介绍中国文化,在德国从事音乐学研究共13年,论著达到40多余种,是“把比较音乐学引进东方第一人”。其中《东西乐制之研究》、《东西民族之音乐》是他极具代表性的论著。在《东方民族之音乐》的“自序”中,提出了将“世界乐系”分为中国、希腊和波斯阿拉伯三大乐系的见解;并用进化观点和中西比较的方法,对祖国的音乐历史和乐律学进行了清理,开辟了一条音乐史学的新路;将国外的成果引入,系统的介绍了《音学》等;做了大量了中西文化比较交流的工作,为中西方音乐文化做出了双面性交流的贡献,是我国近代第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音乐学家。

8.王露(1878-1921)

王露是我国重要的古琴演奏家。早年拜王心源为老师,并将“虞山派”和“金陵派”的琴艺融合为一,在青年时代便确立了诸城琴派核心人物地位。之后王露赴日本留学,回国后成立了诸城琴派第一个琴学组织“德音琴社”,常在济南和北京活动,极大的扩展了诸城琴派在山东乃至全国的影响。在北京时,他受邀在北大举办古乐演奏会,并被聘为北大乐理研究会的国乐导师,开创了我国民族器乐进入高等学府并列入教学课程的历史。他还曾经出版《音乐杂志》,建立丝竹组和丝竹改进会。为我国传统音乐的普及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9.赵元任(1892-1982)

赵元任是清华“四大国学导师”之一,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对于音乐也有相当突出的专业修养和创作才能。首先,作为语言学家,他的歌曲写作中十分注意词和曲的结合,在这方面的所取得成就,至今仍未失去其宝贵的价值。其次,他在歌曲创作中大胆探索民族风格的音乐语言。特别在摸索“中国化”和声方面进行了多方面“中国派实验”。为西方创作技法与中国传统音乐风格的结合积累了最早的经验。第三,赵元任在歌曲创作中很注意音乐形象的生动和鲜明,特别对钢琴伴奏的运用,重视赋予钢琴在形象刻画上的意义。第四,他注意到和声色彩上的不同功能,在《教我如何不想他》等作品中有意识的运用不同的调性布局和移调来表现情绪的发展和变化。第五,创作中把反映劳动人民现实和思想要求放到了一定的高度。另外,赵元任还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最早有计划地深入民间、实地调查和采集民歌并用其素材来进行创作的作曲家。他的音乐创作无论是题材的选择、音乐民族风格的探索、以及对西洋音乐技法的借鉴都表现出难能可贵的大胆创新精神。他的歌曲创作在五四时代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其代表作品《教我如何不想他》、《海韵》等至今是我国艺术歌曲的精品。

10.黎锦晖(1891-1967)

黎锦晖是我国近代重要的音乐家之一。曾创办《小朋友》周刊,是音乐领域明确推广国语运动的发起者之一;“教国语最好从唱歌入手”,是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所提出的主张;他创办的“明月歌剧社”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音乐创作方面,黎锦晖在中国创造了“儿童歌舞表演曲”、“儿童歌舞剧”等平民音乐形式的作品,他的儿童歌舞剧形成我国近代歌剧之雏形,在中国歌剧史上有开端性的意义,如《小小画家》;“时代曲”也是黎锦晖创作的一种新型歌曲如《毛毛雨》等,但也让他在一定历史时期受到了很大的争议和批判。黎锦晖开辟了中国流行音乐时代的先河,为歌舞人才的培训、演出以及歌星的打造做出重要贡献;他还创作《义勇军进行曲》等大量爱国救亡歌曲。以其一己之力,开创了一个“黎派音乐”时代,他的音乐作品二三十年代在学校、电影界、出版行业几乎无处不在,影响力之巨大,在近代音乐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11.刘天华(1895-1932)

民族器乐改革家、作曲家、演奏家和教育家。其创作包括二胡曲、琵琶、民乐器乐合奏,其中二胡曲的创作是他全部艺术成果的结晶。他的创作从题材上看都是,几乎都是他个人内心感受到的抒发,反映时代的悲痛和苦闷的心情,以及寄托于自然的情感。他的作品形象生动,乐曲的音调和曲式结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在如何充分发挥二胡、琵琶的新的表现力和性格特点方面做了有益的改革和探索,试图借用其他民族器乐的演奏技巧来丰富二胡、琵琶的表现力,并采用其他民间音乐体裁的结构方式来丰富二胡琵琶曲。例如在《空山鸟语》中吸取了拉戏演奏中的模拟手法。在吸取西洋现代音乐经验用于民族器乐方面,他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例如借用小提琴的揉弦、跳弓、颤弓、换把、以及泛音等演奏方法,进一步提高了二胡的表现力。在音调上也吸取了西洋音乐的一些因素,丰富了民族器乐曲的乐汇。但这种借鉴刘天华以尽可能是为表现内容,以及进一步发展我国民族乐器的表现力为前提。对二胡的改革还提出“固定音高定弦”的建议。在二胡、琵琶的教学方面,他参照国外演奏的训练方法,开创了我国民族乐器练习曲的先河,使得中国民族乐器在高等院校的教学建立在循序渐进的科学性的方法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代表作《病中吟》、《良宵》、《空山鸟语》、《光明行》等。刘天通过毕生的努力,通过创作、演奏、教学以及理论研究的长期实践,在我国专业音乐教育和我国现代音乐文化的建设中,为民族器乐的改革和民族器乐曲的创作的提高,特别是二胡方面,做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12. 郑觐文(1872-1935)

郑觐文是我国现代民族管弦乐队的创始人。辛亥革命后至上海,建立“琴瑟乐社”,并在近代第一次明确提出“设以大规模之乐团”的主张。之后发起成立“大同乐会”,宗旨为“复兴宫廷雅乐,实现世界大同”。大同乐会不设会长、分设研究部、编辑部、制造部等机构,聘请陈道安等担任教习,早期主要演奏古代宫廷祭祀雅乐,曾仿制164件古乐器,具有复古倾向;后期以演奏古典音乐、民间丝竹乐为主,是我国近代第一个民族管弦乐队的组织机构。

30年代

13.黄自(1904-1938)

中国近代最著名、最有影响的作曲家、教育家。曾就读于欧柏林音乐学耶鲁大学音乐学院。主攻作曲、配器法;(1)回国后被箫友梅聘为国立音专专任教员和教务主任。担任了学校全部的音乐理论和作曲课程;(2) 黄自的音乐思想是“由中到西”,即用西方声乐、器乐形式创作中国风格的作品,他的音乐创作与音乐思想表现出了极其统一的协调性;(3)作为音乐教育家他以深厚的作曲功底、严谨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手段为中国专业音乐创作培养了一批杰出的作曲人才,其中有贺绿汀、刘雪庵、陈田鹤、江定仙等;(4)黄自的创作数量不多,但所涉及的题材范围比较宽,其中大部分作品都具有较高的艺术质量。他的创作在我国现代音乐的发展中,有着深远的影响。爱国歌曲《抗敌歌》、《旗正飘飘》等,具有激动人心的情感力量和雄伟的气势;艺术歌曲是他主要领域,也是最能代表他的风格和成就的一个方面,是学院式艺术歌曲的精品,对后来作曲家的影响很大,代表作有《南乡子》、《点绛唇》《玫瑰三愿》、《花非花》等清唱剧《长恨歌》是黄自创作的我国第一部大型声乐套曲,也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这种体裁的作品,由此可知黄自的创作能力的精湛,对西方音乐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达到一定的高度。交响音乐《怀旧》可以说是我国音乐史上第一部在国外受到好评的交响乐;(5) 他的音乐理论著述既富有现实意义,除了音乐的教育的理论教材,还有一些音乐欣赏和音乐史的研究。黄自的创作和音乐活动为中国专业音乐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视频:黄自 《怀旧-序曲》 / 陈佐湟(指挥),被誉为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的交响曲

14.聂耳(1912-1935)

聂耳是我国救亡音乐家的代表之一。在初中阶段学习二胡等民族乐器,后被黎锦晖的“联华影业公司音乐歌舞学校”所录取,为其学习音乐理论以及艺术实践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时间不长,聂耳的革命音乐思想与黎锦辉的平民音乐理念产生巨大分歧,结束了他的歌舞学习生活。之后聂耳赴北京参与成立了北平左翼音乐家联盟,后回到上海为影片《母性之光》创作插曲《开矿歌》,开始了他的创作。聂耳在30年代主要以影片为载体进行歌曲创作,体现它围绕抗日救亡题材为中心而写作的特点。他的作品可分为四种类型: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主的群众歌曲;以《大路歌》为代表的劳动歌曲;以《铁蹄下的歌女》为代表的抒情歌曲;以《卖报歌》为代表的儿童歌曲。聂耳的歌曲创作具有很高成功率,无论在内容还是手法上都有突破性的意义和成就,既体现了音乐创造活力,也反映了影片主题歌与插曲的广泛传播功能,更现实了作者在抗日救亡时期音乐创作思想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时代精神。

15.齐尔品(1899-1977)

齐尔品(Alexander Tcherepnine)是美籍俄裔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早年在彼得堡音乐院学习。后到上海,被聘为国立音专名誉教员,曾在北京学习京剧与琵琶。他到上海后,曾在大光明戏院和国立音专举办钢琴音乐会,并出资举办“征求有中国风味钢琴曲”的创作评奖,除了在各处演奏这些获奖作品之外,还在北平创立了一所音乐出版社,专门用来出版当时中国青年作曲家的作品,使之在欧美发行,为推动中国近代钢琴音乐民族风格的创作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后,他先后多次采用中国的题材、为皮影戏、木偶戏的情节以及中国古诗谱写了各种形式的作品。专门写了一本钢琴《五声音阶练习曲》,帮助中国学生了解五声音阶作曲的可能性;为中国音乐的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

16.周淑安(1894-1974)

周淑安是我国著名的美声歌唱家和教育家。早年为我国第一批10年公费赴美留学的女学生之一,回国后再次赴美进修声乐。1928年回国后,在纪念舒伯特逝世100周年的音乐比赛中获头奖。一年后被聘为国立音乐院的合唱指挥老师兼视唱练耳课程,后被聘为国立音专专任教员兼声乐组主任,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声乐人才。她除了教学外还参加歌曲创作。她的艺术歌曲《乐观》很受赵元任的赏识,“九一八”之后,她还谱写了救亡歌曲《同胞们》以及合唱曲《鸣!鸣!鸣!》,她还创作了大量儿童歌曲,出版《儿童歌曲集》,以及两本各收有6首配钢琴伴奏谱的艺术歌曲集《恋歌》和《抒情歌曲集》。建国后,周淑安应李劫夫的邀请在沈阳音乐学院任教。为美声唱法传入我国并在音乐艺术院校生于教学中逐步确立主流地位作出贡献。

17.应尚能(1902-1973)

应尚能是我国著名的美声歌唱家和教育家。早年赴美留学,回国后受聘于国立音专,担任声乐、合唱、乐理等课程的教学,之后他离开国立音专先后在武汉、上海等地工作。应尚能有极高的声乐造诣,除了教学外还参加歌曲创作,抗日救亡时代谱写了《恨》、《国殇》等;在担任《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基本练习曲部分的编写时,也为该套教科书创作一些儿童歌曲。他在借鉴欧洲美声唱法基础上,为建立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声乐学派,学习一些民间音乐,研究汉民族的语言特点,形成了比较有系统的一套声乐训练方法,并进行理论层面总结。晚年写作《我的声乐教学经验》和《以字行腔》最具代表性,从歌唱实践与理论研究方面为开辟中国声乐艺术民族化道路做出了探索性贡献。

18.贺绿汀(1903-1999)

我国近代杰出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社会活动家,老一辈音乐家中的杰出代表 。作为黄自“四大弟子”之一。贺绿汀继承并发展了以箫友梅、黄自为代表的“学院派”的优良传统,为我国专业音乐教育和创作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作为作曲家,他的有些作品具有国际性的影响。其中《牧童短笛》开创了中国风格钢琴的先河,是中国一首经典的钢琴名作,形象鲜明,尤其是对于中国风格的对位化和声处理使作品充满清新的诗意;他的电影音乐和抗战歌曲影响最为突出,电影音乐注意通过抒情委婉的旋律对剧中人物的内心作深入的刻画,也很注意歌曲风格的民族化和大众化,如《天涯歌女》《四季歌》等;抗日歌曲以十分亲切、通俗的风格受到群众的欢迎。《游击队歌》艺术构思十分精巧,语言质朴洗练。《嘉陵江上》是一首具有歌剧咏叹调性质的独唱歌曲。这类创作增添了抗日歌曲的艺术性和多样性,并且至今仍在传唱;另外,他的管弦乐作品,如《森吉德玛》、《晚会》,堪称中国此类作品的典范。

19.刘雪庵(1905-1985)

刘雪庵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早年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后考入国立音专,师从黄自学习理论作曲,毕业后先后在四川、上海等地的高校任教授。刘雪庵谱写了一些列抗日救亡歌曲,同时他还自费印刷了爱国歌曲集; 参加了中学音乐教科书歌曲部分写作,陆续谱写了《燕子哥哥》等作品;出版了第一套中国钢琴套曲,他毕业后为多部影片写插曲,同时为歌舞片《三星伴月》谱写了一首探戈舞曲,这是中国第一首以五声音阶写作的探戈舞曲,极具东方“探戈”的神韵,后经黄嘉谟填写四段歌词,成为了广为流行的《何日君再来》。抗战后,他参与组织成立的“中国作曲者协会”,并创办了音乐期刊《战歌》,其间创作了《长城谣》等具有广泛影响的抗战歌曲。他的作品极具民族风格,往往能将中国单音体系的美感发挥到极致的地步。

20.江定仙(1912-2000)

江定仙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早年在武昌读书,后考入国立音专,跟随黄自学习理论作曲,之后跟随查哈罗夫学习钢琴。1933年参与编写《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的歌曲写作,创作了《春光好》(刘雪庵诗)、《前途》(廖辅叔诗)等;一年后创作的《摇篮曲》在“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评奖活动中获二等奖;抗战开始后创作了《打杀汉奸》、《为了祖国的缘故》等歌曲;之后在国立音乐院担任理论作曲组主任兼教授,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江家班”的弟子,并创作了《国殇》和《呦呦鹿鸣》等作品。江定仙的作品风格精致,结构严谨。建国后任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兼系主任,培养了众多著名音乐家,对我国近现代音乐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21.陈田鹤(1911-1955)

陈天鹤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幼年跟随缪天瑞学习,后与江定仙考入国立音专,随黄自学习理论作曲,曾在国立音乐院任教,并担任教务处主任,建国后受聘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任音乐创作组作曲员。陈田鹤的创作主要集中在30年代,如《良夜》等艺术歌曲;在《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中所辑入的《采桑曲》等十首儿童歌曲;在“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评奖中,他的《序曲》获得二等奖;在中华书局出版的《回忆集》中收入《望月》等抒情歌曲;为悼念鲁迅逝世而做的《哀悼一位民族解放的战士》有广泛社会影响;他为宋代秦观的词谱曲的艺术歌曲《江城子》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入选曲目。陈田鹤的作品丰富、高雅诚挚、不落俗套,在继承黄自结构精致、音乐凝练精髓的同时突出了抒情气质与中国传统音调的融合,为我国近代音乐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2.任光(1900-1941)

任光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救亡音乐家、电影歌曲作曲家之一。他早年参加“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音乐小组”,后赴法国学习音乐,并宣传中国的抗日救亡音乐活动,在“皖南事变”中弹而亡。他的创作主要以电影配乐、救亡歌曲以及民族器乐曲等为代表,多数歌曲由安娥提供歌词。他为我国近代第一部国际获奖影片《渔光曲》所写的主题歌《渔光曲》为他的成名作,开辟电影歌曲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的时代风尚。《打回老家去》是他一首很大影响的救亡歌曲,也为我国较早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歌剧《洪波曲》作曲。以《彩云追月》为代表的民族器乐曲创作则体现任光创作细腻抒情委婉流畅的一面。任光利用在唱片电影等传播媒介工作的有利条件,录制了大量的进步歌曲和抗日救亡歌曲并且广泛传播,使得作品可以在社会上迅速流传开来,而他所开辟的中国电影音乐的优良传统也成为我国音乐文化事业的一笔宝贵财富。

23.吕骥(1909-2002)

吕骥是我国近代重要的音乐家。早年随姐姐学吹奏箫笛,培养了对民族音乐的兴趣,曾在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随周淑安学习声乐、与聂耳等成立“左翼剧联音乐小组”、赴延安筹建鲁迅艺术学院并兼任音乐系主任、组织“民歌研究会”(后改名为“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曾任沈阳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建国后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名誉主席等职务。歌曲创作方面代表作有《武装保卫山西》、《开荒》等短小精悍、铿锵有力的作品为主;在理论研究方面发表《论国防音乐》、《中国新音乐的展望》等对新音乐运动的性质、任务和发展前途进行了理论阐述。是“救亡派”新音乐理论的重要开拓者之一。

24.江文也(1910-1983)

江文也是我国近代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出生在台湾,后赴日本留学,1934年开始音乐创作,次年随齐尔品学习作曲,并随齐尔品在北平和上海研究中国民间音乐,后曾在北京高校的音乐系担任老师,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是最早运用西方20世纪音乐技法进行作曲的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其中包括大型的管弦乐曲、钢琴协奏曲、舞剧音乐、室内乐、钢琴曲、宗教庙堂音乐、合唱曲、歌曲,整理和改编台湾民歌等多种音乐形式。他经历了早期追求20世纪西欧现代路线音乐创作风格而后转向对中国民族音乐风格的创作和探索。最优秀的作品《台湾舞曲》,幻想性的单乐章交响诗,力图在严格继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作大胆吸收现代作曲技法最初的尝试;《孔庙大成乐章》,表现了中国祭孔音乐的传统风格,企图用交响化的手段、现代音乐的创作技法、创造一种具有中国精神和哲学内容的、新的中国现代民族音乐,此作堪称他音乐作品之精华。另外《北京点点》、《汨罗沉流》也是优秀之作。他在钢琴音乐创作上早期作品更为出色,中后期钢琴创作突出表现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执着。总体而言他的器乐作品结合欧洲的曲式原则和中国民歌化的句法,并力图使乐队音响具有中国乐队的特色,这些对于后来者具有启发性作用。不幸的是这位锲而不舍、瑕不掩瑜的作曲家却被历史尘埃淹没太久。

视频:江文也管弦乐曲《台湾舞曲》

25.黎锦光(1907-1993)

黎锦光是我国近代重要的音乐家。早年在黄埔军校学习,后赴上海到黎锦晖开的“中华歌舞团”随黎锦晖学习作曲。后进百代唱片公司任音乐编辑,建国后长期担任上海中国唱片厂音响导演。早期作品《满地飞》均为流行名曲,成为“黎派”重要传人;之后的《五月的风》和《香格里拉》都为他的代表作;他还创作一些电影插曲,如《凤凰于飞》插曲《慈母心》等。他的流行歌曲既有浓郁民间风格,并借鉴“探戈”和爵士音乐等的伴奏手法,旋律亲切、流畅、节奏明快,富有现代城市气息。

26.陈歌辛(1914-1961)

陈歌辛是我国近代重要的音乐家。早年随旅沪外国作曲家学习音乐,与吴晓邦创作我国第一部音乐剧《西施》和一些抗日题材的舞剧如《春之消息》等,后与张昊等组织了“歌咏指挥训练班”。他的音乐创作具有多种体裁和形式,最重要的是在三四十年代的流行歌曲创作,作品风格善于将上海城市文化特色与西方作曲技法相结合,使流行歌曲具有较为高雅格调与艺术气质,其中具有代表做的有《夜上海》、《疯狂世界》等,其中《玫瑰玫瑰我爱你》是第一首被译成英文并由美国好莱坞歌星灌制唱片的流行歌曲。陈歌辛与黎锦晖黎锦光和歌星共同缔造了中国流行歌曲的一段黄金岁月。

27.梅百器(1878-1946)

梅百器(Mario Paci)是意大利指挥家、钢琴家。自幼学习钢琴,曾获李斯特钢琴比赛上获得一等奖,后入米兰音乐院学习理论作曲和指挥,并在斯卡拉歌剧院担任托斯卡尼尼等人的助手。在上海,接任上海工部局乐队指挥,其间在曾先后举办“万国合唱团”,并指挥管弦乐队和合唱团在中国首演瓦格纳的《名歌手》序曲和海顿的《创世纪》、《四季》等大量著名作品;他还指挥演出了黄自的《怀旧》和阿甫夏洛穆夫的《北平胡同》;抗战胜利后,一度出任“上海市政府交响乐队”指挥。梅百器在近代音乐史上有着开拓我国交响乐事业的地位和作用,并且将它建设成了亚洲第一流的管弦乐队。对近代管弦乐队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28. 阿隆·阿甫夏洛穆夫(1894-1965)

阿隆·阿甫夏洛穆夫(Aaron Avshalomov)是美籍俄裔(犹太人)作曲家。自幼在中国民谣与京剧的唱腔影响下长大,后赴苏黎士音乐院学习理论作曲,之后侨居上海。对中国音乐的兴趣十分浓厚,每到一地便收集民间音乐,从事中国音乐的研究;与艺术界的人物都有往来,在百代唱片公司任管弦乐队指挥,为电影《风云儿女》插曲《义勇军进行部分配器;主要作品有歌剧《观音》、音乐剧《孟姜女》、二胡曲《贵妃之歌》等,尝试用中国民谣旋律融入现代西洋技法,以形成一种新颖的风格。他的一生与中国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音乐创作几乎和中国音乐始终有着极其密切的关联,对中国近代音乐产生了一定影响。

29.青主(1893-1959)

青主(原名廖尚果)是一位诗人、作曲家和音乐美学家。在音乐美学理论和艺术歌曲创作的成就主要集中在担任国立音专季刊《乐艺》和校刊《音》主编的时期。在音乐美学领域最重要的两本著作为《乐话》和《音乐通论》,它向国人介绍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西方音乐美学基础理论,提出了“音乐是上界的语言”、“你要知道什么是音乐,你还要向西方音乐乞灵”等具有“全盘西化”论倾向的争议性的话语。但他所创作的《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却属于我国近代为古诗词谱曲最为优秀的音乐作品之列,具有鲜明民族风格和高度艺术性。他的理论被音乐界反复批判,在创作层面却使学界折服,虽有很大争议与冲突但青主作为我国近代引入西方表现主义音乐美学思想第一人的重要地位是无法被取代的。

30.缪天瑞(1905-2009)

缪天瑞是我国重要的音乐理论家、翻译家、音乐教育家和期刊主编。对音乐界的贡献在于:撰写修订《律学》一书,成为这一领域的奠基之作;主持编辑《中国音乐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等基本工具书;曾任教于大中小学,桃李满天下;系统翻译了《曲式学》、《和声学》等西方音乐理论著作,成为初学者步入专业音乐领域的启蒙读物;先后担任《音乐教育》、《人民音乐》等的主编,是中国音乐期刊重要开拓者。

31.冼星海(1905-1945)

冼星海,是一位罕见的多产而富于创造性的作曲家。他坚持并发展了从聂耳开始的革命音乐传统,通过广泛的体裁和题材,创作了许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生活。他的音乐既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又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在发扬民族音乐传统、借鉴外国音乐技巧方面也作出了突出贡献。歌曲的创作是他音乐创作最重要的部分,包括群众歌曲、独唱曲、室内性艺术歌曲等多种形式。群众歌曲一类是富于号召力,雄健的进行曲,坚决果敢、激昂慷慨;一类是抒情性和战斗性相结合的歌曲。在像《夜半歌声》此类抒情独唱曲创作中他以富有起伏的旋律进行与充满深情的、气息宽广的音调相结合,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抒情风格。劳动歌曲,直接以民间劳动号子的音调,富有特性的劳动节奏加工改编而成。在艺术形象上,他常常以短小的、富有动力的节奏特点的动机,以卡农式的声部模仿加以展开的合唱形式,来表现劳动生活中劳动歌声此起彼伏的景象。儿童歌曲创作数量不多但很有儿童特点,一些是歌很好的儿童爱国主义歌曲。艺术歌曲也是他创作努力探索和实验的领域,取得一定的成效。冼星海歌曲的创作方面的努力是促使他创作思想、创作方法、创作技巧上不断成熟、不断提高的主要阶梯。不但对他后来的创作积累了经验,而且对当时的救亡歌咏运动,以及革命歌曲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大型的声乐体裁方面,他的作品以套曲形式的大合唱为最重要,其中包括《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其中《黄河大合唱》。他的《黄河大合唱》最为杰出,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一部具有史诗性的大型声乐作品,兼具交响性和群众性的特色,在这里他创造了富裕战斗性的、新的民族形式,创建了真正具有民族气派、又富于时代特征的大合唱形式。冼星海的器乐创作中力图以重大的题材、深刻的思想性与鲜明的标题性相结合,力求通过自己创作确立器乐音乐创作的革命方向,开辟一条交响音乐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的道路,这正是他在器乐创作方面的意义和贡献。

40年代

32.马思聪(1912-1987)

马思聪是我国近现代享有盛誉的作曲家、小提琴家和音乐教育家。在青年时代有两次赴法国学习音乐的经历,建国后长期担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等职。作为作曲家。他的创作了相当数量的小提琴曲,还写了交响曲、钢琴协奏曲、各种形式的室内乐,大型合唱、舞剧、歌剧、群众歌曲艺术歌曲等多种形式的作品。立足于民族的根基,追求作品的民族风格。其中最出色和做出最大贡献的是在他的小提琴创作和教育事业上。他的小提琴作品,如《内蒙古组曲》、《西藏音诗》、《山歌》等具有追求中国民族音乐和西方作曲技巧相结合的特征:一是作品中运用丰富多彩的民音调音调作为素材,仿佛是民族灵魂在吟、;二是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将民族风格、演奏技巧和西方的音乐手法融为一体的创作风格。以旋律的优美动听、感情真挚和中国式的韵味而引人注目。为小提琴艺术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作为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他培养了林耀基、韩里、杨宝志等一批著名的小提琴家,为中国小提琴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交响音乐是马思聪创造作的另一个重要领域,不仅感应的需要,而且大胆创新,成为中国近代管弦乐事业的重要开拓者之一。大合唱是马思聪音乐创作相当重要的部分,题材多为反应时代主题,努力将民族音乐音调和群众歌曲的气质引入这种源之于欧洲的传统体裁,而大大丰富了这种艺术形式,还大胆在声乐体裁中引进器乐化思维,使作品的许多段落气势宏伟、形象生动、音乐语言新颖。

33.吴伯超(1903-1949)

吴伯超是我国近代一名重要的作曲家、音乐家教育家。早年随刘天华学习二胡和琵琶,并参与发起成立“国乐改进社”,后赴比利时留学,回国后被国立音专聘为教员。作为一位作曲家,创作了独唱、合唱等多种形式的作品,代表作为《中国人》等;作为一名指挥家,曾担任谭小麟创办的“上海管弦乐队”的指挥及“千人大合唱”等的指挥;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家,曾担任国立音乐院的院长,他任院长期间是国立音乐院最为安定的时期,培养出郭乃安等一批音乐人才;他最重要的贡献是设立国立音乐院幼年班收10岁左右的男童,其中的许多人日后都成为我国交响乐团的骨干人才,如金湘、毛宇宽等。国立音乐院是我国40年代最具地位与影响的高等音乐学府,而吴伯超则对中国近现代音乐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34.梅兰芳(1894-1961)

梅兰芳是我国京剧界的一代艺术宗师,出生于梨园世家,10岁第一次登台演出,之后的任何演出的上座都经久不衰,盛况空前。他在唱功方面,嗓音甜亮,行腔圆润流畅,能够吸取其他剧种与行当的曲调,化入自己的演唱之中;念白韵味醇厚;做工和舞蹈方面富于创造性,将昆曲中载歌载舞的表演运用到京剧中来,表情细腻,身段优美,改变了青衣以唱为主而忽略做表的倾向;首创古装戏中“古装”扮相与服饰,开创了京剧旦角行当的界限,创造性的将青衣、花旦、刀马旦融为一体;“梅派艺术”的创立,开拓了京剧舞台上“生旦并重”的新纪元。他也曾多次应邀出国访问。他是把中国戏曲传播到国外并获得国际盛誉的第一位戏曲表演艺术家,对我国京剧艺术的发展作出了极其卓越的贡献,代表着旦角表演艺术的时代高峰。

35. 丁善德(1911-1995)

丁善德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早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院,从朱英学习琵琶,后随查哈罗夫学习钢琴同时从黄自学习和声与配器。后先后受聘于国立音专、国立音乐院(南京),任上海私立音乐专科学校等校长。后赴法国学习,回国后先后任上海音乐学院教授、作曲系主任、副院长等职。作为作曲家,他的创作主要集中在交响曲、室内乐、钢琴作品和艺术歌曲领域,创作了《新中国交响曲》、《春》等作品;作为钢琴家,创作了新颖的《春之旅》组曲、《神秘的笛音》等,为钢琴音乐创作的繁荣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作为理论家写了大量的著作和论文,其中《作曲技法探索》是作者长期实践的理论结晶;作为教育家,培养了赵晓生、王西麟等一批知名音乐家。是我国钢琴音乐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36. 谭小麟(1911-1948)

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小时就有“中国莫扎特”之美称。曾师从黄自、后入耶鲁大学音乐学院。是欣德米特的得意门生,成为中国当时首屈一指的现代派作曲家。他的创作特色是将其自身对中国民族音乐的造诣和精深的西方现代作曲技术两者结合,在音乐创作风格上独树一帜。他的室内乐创作最具光彩,在前期的作品大多采用中国古代诗词的声乐作品,可看到黄自音乐的风格的影响,在和声上已开始突破大小调体系。后期的作品中大多贯穿欣德米特的现代作曲理论体系。强调清新的民族风格与新的调性体系和声手法的结合,他基本上突破了欧洲音乐大小调体系的调式格局的束缚,构筑一个严密、精致的艺术整体,他的作品韵味隽永、淡泊清秀,富于古典的民族神韵。谭小麟的室内乐重奏都是在欣德米特直接指导下的创作的,在音乐界享有较高的评价。他的创作和他的理论对学生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现代音乐的先驱者。代表作品有《彭浪矶》、《木管三重奏》、《湖上春光》等。作为音乐教育家他学识渊博、乐风新颖、教学认真、为人热心,培养了瞿希贤、秦西炫、罗忠镕、桑同等一批知名的音乐家。但不幸这位天才作家却因年早逝。

37. 戴粹伦(1912-1981)

戴粹伦早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院,主修小提琴,师从富华。后考入维也纳音乐院。之后在重庆担任国立音乐院分院的院长,所聘教师多位原上海国立音专教师及同学,一切设施制度均按旧制。学制设五年制本科和三年制示范课两科。音分院是40年代存在时间最短、教学条件极为艰苦的一所高等音乐学院。教学器材只有一架三角钢琴、三架立式钢琴和五架风琴。但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国立音乐院分院在戴粹伦的领导下也作出了不凡成绩,培养出了郑兴丽等一批优秀的音乐人才。台湾音乐界称戴粹伦为“台湾乐坛奠基铺路第一人”。他作为我国著名小提琴家和音乐教育家,对海峡两岸近现代音乐史业发展都作出了有意义的贡献。

38.李抱忱(1907-1979)

李抱忱是我国近代一位重要音乐家,早年随范天祥博士学习钢琴、声乐及音乐理论,之后赴美学习,回国后曾任国立音乐院教务主任,晚年聘为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系教授。他是中国近代合唱运动先驱,曾策划指挥多场合唱,还出版了《合唱指挥》等;作为一名作曲家,创作的《人生如蜜》入选“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在音乐理论方面曾出版《歌咏指挥》等文章,表现他对学校音乐教育的高度关注以及在抗战环境中主张普及音乐教育的理念;他最要的贡献是在抗战期间,编选出版了一本有中英文歌词对照、配有钢琴伴奏的《中国抗战歌曲集》,这是第一部传播到海外的抗战歌曲集,是展现中国作曲家创作抗日救亡歌曲群体形象的时代缩影,对中国近代音乐发展有重要意义。

39.杨荫浏(1899-1984)

杨荫浏是我近代重要的音乐理论家。早年随道士、华彦钧以及美国传教士学习音乐,后任南京国立音乐院任教授,建国后任音乐研究所任所长。读大学期间曾以英文论著《an outline history of Chinese music》,获学校英文论文竞赛第一名,显露了他学贯中西的才华。他的主要著作成果有《中国音乐史纲》、《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等;他在40年代在国立音乐院任教授编写的《国乐概论》和《国乐前途及其研究》是其国乐思想的集中体现,为我国近代音乐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40.华彦钧(1893-1950)

华彦钧是我国重要的民族音乐演奏家。父亲华清和是无锡雷尊殿当家道士,善于演奏各种民族乐器,以琵琶最为精到。华彦钧自幼即随其父亲学习音乐技艺, 18岁时被公认为道观中最为出色的人才,之后因目疾而双目失明,从此流浪街头,成为一个纯粹以卖艺度生的民间艺人,很受当地群众欢迎。1950年夏,杨荫浏、曹安和先生去无锡为阿炳录音。阿炳说已经有两年不奏音乐了,乐器也都不能用了,于是给阿炳借了二胡、琵琶,他又出现在街头练习了三天,录下了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和琵琶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六首乐曲。由于深厚的道教音乐文化底蕴和长期生活于社会底层的民间音乐环境中,据传阿炳会演奏270多首民间曲牌。他答应在1950年寒假或1951年暑假再去给他录音,可惜,1950年12月阿炳突然吐血病故。阿炳的音乐也随着他的死亡而一起消失殆尽。华彦钧留下的6首乐曲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宝贵财富。这些音乐作品中渗透了我国民间音乐的精髓和神韵,是我国传统音乐处于历史性交替时代铸造出来的一位民间音乐家。

文案整理:曦瑶;参阅资料:刘再生《中国音乐史简明教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音乐:《你是这样的人》丁旭东/词、张生和/曲、朱紫一/演唱。

上一篇:临幸图片

下一篇:鬼谷子手工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