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体字网 > 知识库

洛克菲勒传

来源:篆体字网 2024-01-11 17:06:24 作者:篆字君

两个不到三十岁的年轻人,几乎就执掌了一个国家规模最大的行业之一。镀金时代蓬勃向上发展的大势,是他们雄心勃勃的主因。

1868年,洛克菲勒小试牛刀,凭一己之力挑动了三大铁路公司降价战,可谓一战成名。对于石油、钢铁这类重资产、大进大出行业而言,运力和运输成本非常之关键。这一点个人体会非常深——像钢铁企业,对于交通便利的需要,甚至超过了对矿山焦煤等原料优势的需要,越是靠大港、大江的钢铁企业,越有竞争优势。石油也同样面临这个问题,因此,当石油产出猛增时,运力不足,运费升高就成为制约炼油厂效益的瓶颈。运输来源于交通网络,交通网络来源于地利,地利取决于位置。

洛克菲勒所在的克利夫兰,因为距油田产地泰特斯维尔很近,又依靠伊利湖和金丝伯里河,同时还有三条铁路经过,具有天然的地利优势。这也是为什么洛克菲勒可以在一两年时间内建成最大炼油厂的原因。但克利夫兰相比北边的匹兹堡,优势就不足了——匹兹堡拥有油溪这个油田,油田与匹兹堡之间有输油管道相连,同时匹兹堡还有水运通往纽约、费城这些大港口。

洛克菲勒瞅准了匹兹堡的一个问题——只有一个铁路公司——滨州铁路公司,垄断了匹兹堡的铁路运输。而克利夫兰同时有三条铁路,三家铁路公司,滨州铁路、纽约中央铁路和伊利铁路。滨州铁路公司由于垄断了匹兹堡的铁路运输,借此向匹兹堡的炼油商索取超高运费,获得了远远超过另外两家铁路公司的超额利润。但滨州铁路公司没想到的是,竭泽而渔的短视行为,逼迫另外两家铁路公司倒向了洛克菲勒,同时也阻碍了匹兹堡成为炼油中心。

洛克菲勒正是看到这一点,就与伊利铁路公司先谈从泰特斯维尔到克利夫兰的铁路运输,先把原油到炼油段的运价降下来。然后再利用克利夫兰的水运优势,即克利夫兰可以不通过铁路,仅通过伊利湖和伊利运河就把成品油运往纽约,与伊利铁路和纽约中央铁路谈从克利夫兰到纽约港的运价。洛克菲勒并不像滨州铁路那样把事做绝,他也考虑了铁路公司的利润问题,因此,他拿着两家铁路公司的合约,再反过来与克利夫兰其它炼油商谈打包的运价,他把克利夫兰绝大多数炼油商的产出都打包出来,告知伊利铁路公司,他洛克菲勒可以为铁路公司提供每天60车皮的运输需求——这在当时全美是独一份,因为铁路公司可以就这单笔集中运输需求,把原本30天的往返周期降低到10天,同时还能减少车皮量,这可是运输业最喜欢的方式。

就这么两边一操纵撮合,他单独拿到了最优惠的运费折扣,并且以此为支点,既控制了两个铁路公司,还控制了克利夫兰的其他炼油商——这就是标准石油后来备受争议的吞并之举的滥觞。

手拍殖民时代的萨凡纳港口教堂,阿甘正传片头的羽毛飘过的教堂,阿甘就是坐在拍照位置开始讲述一生往事的

这样大单的运输生意惊动了纽约中央铁路公司的老板——铁路大王范德比尔特,他要求亲自与洛克菲勒面谈。洛克菲勒非常懂得操控,要在自己的地盘与交易对手谈判,他让范德比尔特来见他——74岁的铁路大王来见29岁的石油新秀

1869-1870年美国再次经历了镀金时代的第二次经济危机,华尔街的银行倒闭了十几家,整个工业都出现产能过剩情况,石油工业首当其冲——原油不断开发出来,炼油产能持续扩大,原油产量增大,价格暴跌,原油产量下降,价格猛涨。几乎没有小的炼油厂能够经得起这样的折腾。洛克菲勒的优势在于,他实在是太早就建立了行业的龙头地位,因为规模而带来了谈判地位,又有了铁路运费专属折扣,使得他的综合成本始终维持在市场上的低位。看到市场一片混乱和呜呼哀哉,他立刻就想到了必须运用卡特尔、辛迪加这类垄断行为和铁的手腕来整理石油行业,就像他在浸礼会教堂维系的秩序一样,让整个行业规范运行起来。要这样做,就必须吞并掉其他对手,不论怎样,都需要一大笔资金,仅靠洛克菲勒-安德鲁斯-弗拉格勒公司自己的合伙人制度是没办法做到的,于是,1870年1月,洛克菲勒和弗拉格勒重新筹建起了一个股份制公司——标准石油公司,意思是要为石油行业建立标准,为客户提供标准化的产品

新公司注册资本为100万元,在当时算得上美国最大的注资公司了。洛克菲勒意图通过股份制来筹集更多的资金,以实现他整合石油行业的蓝图。标准石油公司一诞生,就控制了全美10%的石油产量。上世纪三十年代,人们才从故纸堆中找到了标准石油公司成立时的章程条例,大家发现,这么一个世界顶级的重工业巨无霸,居然就是这么两三张廉价的法律文书造就的(没有国家意志,没有民族情怀,没有伟大政治构划)。章程符合洛克菲勒的风格,简洁明了,三言两语,其中规定,公司领导人不领取工资,只从股票升值的红利中提成

1872在洛克菲勒人生中是一个标志性的年份,也是一切争议开始的年份——他开始把他那严厉的浸礼会教条应用到整个石油贸易行业。经济危机导致石油需求量下跌,行业大部贸易商受损,洛克菲勒秘密收购了一家石油代理商——博斯威克公司,这家公司拥有运输船。他通过扩大执行委员会股东的方式,逐渐引入了当时美国重要的政治和财富家族。他非常了解之前的铁路公司因为被他耍弄而大打运费价格战,搞得很不爽,因此他想到了一个做大自己和铁路公司的一举两得的法子——与宾夕法尼亚铁路、纽约中央铁路和伊利铁路公司组建联盟,开始对克利夫兰、油溪和纽约的其他炼油商们发动攻击。这个联盟以名为“南方改造公司”的企业形象出现,洛克菲勒的手段简单而又残酷——铁路公司对所有炼油商涨价运费,只对南方改造公司项下的炼油商打折,这些折扣都来自其他非联盟内的炼油商交的高价运费。同时,洛克菲勒把南方改造公司项下的石油运输份额,在三家铁路公司之间做了划分,大家利益均沾。

洛克菲勒行动迅速,他充分利用很短的一段运费涨价时间,以南方改造公司将夺取本地石油市场绝大多数份额的威胁为基础,收购了克利夫兰22家炼油商,创造了2天收购6家炼油厂的纪录。大多数收购后的工厂,都被洛克菲勒关掉而不是继续经营下去,他目的就是消灭其它产能。当然,1872年的经营记录都消失了,所以,谁也不知道洛克菲勒当时是如何说服,或者说逼迫那22家炼油商就范的

同时,也有几十家小型炼油商加入了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阵营,洛克菲勒与他们形成了卡特尔式联合,即由洛克菲勒决定谁产出多少,售价多少,小型炼油商们放弃了市场自主权,但却获得了相对稳定的销售收入。洛克菲勒早于OPEC组织一百年前,就建立了石油卡特尔的体制和机制

然而大家也不会束手待毙,对于南方改造公司的计划,其它开采商和炼油商都不约而同地认为那是无耻的魔鬼契约,是自由竞争的死对头,马上几个石油开采地的开采商和炼油商就联合起来对抗。他们组织了新闻舆论攻势,以及实打实地罢工停产,毁坏铁路和标准石油公司储油罐的行动,并且对铁路公司和洛克菲勒本人发起了人身攻击威胁——这在那个年代的美国非常有效。对抗联盟上书地方法院几十万字的控诉书,并且成功地促使法院作出了阻止南方改造公司存续的判决。

手拍萨凡纳的古旧教堂

三家铁路公司的一把手也是最早退出洛克菲勒联盟的,他们很快就取消了涨价,恢复到之前的统一报价。石油行业自己的内乱,对于铁路公司而言是好机会,他们就此可以摆脱洛克菲勒的制约,并且照样提高运费获利。

洛克菲勒没有屈服。他决心把全国最主要的几个石油生产商全部联合起来,组织石油行业来对抗铁路公司——匹兹堡计划。这是石油行业内部组建卡特尔的思路,为此洛克菲勒往返奔波于克利夫兰、匹兹堡等几个炼油中心之间,不断地和敌视他的其他炼油商们谈判,费尽心思地说服了几个大炼油商加入到了匹兹堡计划中来。但大多数炼油商还是保持观望态度,而且还因为洛克菲勒的卡特尔的提价行动获益——典型的搭便车效应。洛克菲勒最终发现,他的卡特尔不仅没有起到协调行业的作用,还因为提高了成品油售价,激励更多的小型炼油商独立经营,抬高了他们工厂的收购价格。

最终他还是取消了想在行业建立联盟的计划——石油这个行业就没有可能协调行动,每个人都唯利是图,就会破坏一致行动,如限产、限售,都非常难以在原油开采和炼油两个子行业中实现,只有铁血般的直接收购兼并,就像他最初在克利夫兰所做的那样,“这可是你们敬酒不吃吃罚酒”。于是,1873年-1875年,洛克菲勒全身心投入到对匹兹堡、纽约、费城、油溪的炼油厂收购中去,不仅收购炼油厂,连带着下游的油制品厂也跟着收购。在整个收购过程中,他不断把他认为杰出的经营者也拉进自己的团队,著名的如他后来的继承人阿奇博尔德、洛克哈特,这些杰出的头脑此前都是他的反对者。

他的收购行事原则,一是高度保密,被收购者甚至连属下其它条线主管都不知情,并且让被收购方继续以原有公司名称经营下去;二是重点收购位于河流、铁路沿线交通便利的炼油厂;三是设立专门从事收购的公司来进行特殊区域的收购;四是尽量采用换股方式而不是现金交易。

为了获得支持收购的巨量资金,洛克菲勒不得不跟银行家们打交道,他干脆把几个著名的银行家请进董事会,以便了解整个企业的运作情况。为了节省现金,他不遗余力地向被收购者们推荐持有标准石油的股票——后来20世纪美国的上层社会的大部分人士,都出自那些被收购后持有了标准石油股票的小炼油商家庭——制造了一个时代的大部分富翁,这也就洛克菲勒了。

1875年,36岁的洛克菲勒已经垄断了除去俄罗斯之外的全球炼油业,以及全球煤油业。一旦垄断了炼油,洛克菲勒又转过身来与铁路公司谈判,毕竟没有运输,石油就一钱不值——全美三分之一的火车运输的是标准石油的产品,所谓客大欺主。他又连续投资了铁路运输网络中最为重要的几个火车站点,把纽约中央铁路、伊利铁路的老总们拉进董事会。为了把石油运输从桶装变为油罐车,洛克菲勒自己掏钱做好了油罐车,然后通过回租的方式给了铁路公司进行石油运输,这样获得运费和合作的双重优势。

当时管道运输已经兴起,对铁路运输形成了威胁。为了稳定铁路运输,洛克菲勒又继续投资管道运输公司,把主要的管线控制在自己手中,以此来保证管道与铁路运输之间的平衡。

才三十六岁的洛克菲勒,已经展现出了作为同时代工业巨头们卓然迥异的风范,总结起来他的特点有五个

第一是节制与控制。这是他作为虔信的浸礼会教徒的本能,他一生都注重自我控制。衣服穿着的整洁,皮鞋的亮度,走路的姿势和速度,无时不在控制。下属们发现,他走路的速度永远是一样的,分毫不差;他的心跳甚至都差不多,每分钟52次,低于常人。他从来不发火,也很少兴高采烈,大部分时候都是沉默的,可以一连看着窗外天空长达20分钟不带动的。因此,有的人觉得他有礼貌,很谦逊,有的人则觉得他冷酷无情——其实这两者是一回事。在工作和事业中从来不带感情,就是他强大控制力的表现。这一点他和乔治·华盛顿非常相像。这种人才叫内心强大。

第二是待人宽厚谦和。他大肆对炼油商的收购,对下游企业,乃至对铁路的收购,过程看似夸张,实际操作中,他都是通过心平气和的谈判,与人方便和利益交换来的。多少人会对着他暴跳如雷,而他常常只是微笑或者平静地问人家要不要来杯水。他会悄没声息地出现在某个员工身后,小声地问他能不能给我看下你的台账?他从来不使用感情或者权力来压迫或推动他人,他倾向于靠询问、关注和影响。所以,他的手下常常会感受到巨大的压力,却又认为这个老板人非常好

第三是精确算计。这是他一直以来的习惯和爱好,对数字极其敏感,心算能力极强——当初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记账。很多谈判的场合,大家都在纠缠具体合作条款时,洛克菲勒通常都在计算投资和利息的合理性,以至于他常常能在价格、成本上占到先机——其他人没那么快的反应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他总结自己控制这么一个庞大帝国的关键,就是只看数字,透过数字去看各业务领域,各分支机构的实际经营情况。这种算计的本能,也促使他总是在精益求精,在洛克菲勒看来,工厂管理的精细化是永无止境的。比如,他在视察纽约一家煤油罐装厂时,就问主管,封装一罐煤油需要多少滴锡焊,回答是40滴。洛克菲勒就问,是不是能降低到38滴?回答说没有试过,那就试试。试过之后发现38滴不行,不过39滴是可以的。所以立刻就应用,洛克菲勒说,省一滴的话,这个厂一年能节约2500美元,全部推广开来,就成了一大笔成本。即便是在家庭生活中,他也通过这种方式教育他的孩子们有劳动和报酬的意识——扫地一次发几美分,整理房间一次发几美分,帮忙修剪树木一次发几美分。他的孩子们必须通过劳动才能获得零花钱。

第四是对信任的人充分授权。洛克菲勒活到九十多岁,不能不说身体实在是太好了。这同样也是他自己注意的结果——他注重锻炼身体,一直热衷于健身和骑马,马术相当可以;更为重要的,是他善于充分授权放松自己。还是在做小贸易商阶段,他就时常在工作期间开溜,出去走走或者玩玩。到了控制垄断帝国时,他就更加倾向于授权,找到合适的,可以信赖的人,让他去做事,不断培养即可。他自己则可以关注方向性、政策性和战略性的问题,更重要的,他自己可以继续开溜,时不时给自己减压和放松。

第五是沉浸在宗教和宗教相关事宜中。洛克菲勒一生都是沉浸在宗教氛围中,他认为最让他放松的地方就是在教堂。他不仅在家庭生活中,还在工作中也严格执行教义教仪。可以认为宗教是他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来源。他通过宗教发展了慈善事业,几乎也是伴随了他一生,从他能自己赚钱开始,他就在给教堂做捐赠,从捐一分钱,到后来捐助整座教堂,捐助整座慈善学校。洛克菲勒不喜欢旅行,一生中绝大多数时间都呆在克利夫兰和纽约,去过西海岸一两次,去得最多的外地,居然是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奥古斯塔,以及佛罗里达的杰克逊维尔。——这三个地方我都去过。他之所以经常拜访,乃是因为佐治亚州黑人聚集,种族矛盾很严重——而同时,南方浸礼会也很兴盛。洛克菲勒以亚特兰大和奥古斯塔为样板,捐助了教会学校和教堂,重点是支持黑人(不过他反犹)。唯独在宗教领域,他可以交游面广,而且慷慨非常。他退休之后常常是呆在奥古斯塔度假。

上一篇:赴汤蹈火 豆瓣

下一篇: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