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胡,又称胡琴,是中国的传统拉弦乐器。18世纪末,随着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形成,在拉弦乐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
请关注网站
京胡艺术网 (全国首个京胡门户网站)http://www.jinghuart.com/
众所周知梅兰芳先生抗战时期直至新中国成立,举家南迁居于沪上,葆玥葆玖十余载中皆在沪求学长大,属阿拉上海人,说来关系更亲一层。葆玥过早地去世离开她心爱的京剧舞台,戏迷们至今仍深感惋惜。不过,有机会巧遇葆玥的公子,亦不失为一幸事。
和央视戏曲频道范梅强编导的初次晤面,是今年四月廿日上午在天津京剧院宽阔敞亮的大排练厅,趁几位名票亮嗓乐队文武场面一一过堂之际,我正细品着手中“中国天津首届京剧票友节组委会”所赠礼品,乃为“十六位海内外京剧名票”设计发行的一套特种邮票,一眼就发现其中有范梅强饰演《大登殿》薛平贵戏装照的一枚,岁月悠悠往事历历,脑海中立即显出1981年初夏于陕西南路原上海市戏校圆顶小剧场、观赏范梅强之母梅葆玥与李蔷华两位老师主演《红鬃烈马》的情景,他们母子的面容、谈吐、神态包括台上薛平贵的扮相声腔,可谓名门风范均极相似。随后我与范梅强伉俪同赴王平等院领导所设午宴,席间他轻声向我简介了自己主持近期央视的音配像工作情况,我提到“曾在三十年前,到过上海建国中路令尊范丙耀先生旧居,用录音机采访令堂,范先生一旁作自我介绍,才知道他是纺织工业部一名工程师,长期跟随陈锦华同志工作。还应邀看令堂主演的戏”;《中国京剧》杂志两年前又刊发我有关梅葆玥等老师的图文,范梅强笑答早就知道,非常感谢。邻 座挚友陈一鸣先生透露道,范梅强与家族长辈一行将于夏天来沪,出席有关梅葆玥的系列纪念活动。
我回沪后,翻找出当年采访录音的记录稿,边读边忆,思绪缕缕,仿佛重新聆听梅葆玥老师充满感情的娓娓道来——
我生于1930年,我的家庭是梨园世家,父亲梅兰芳毕生从事京剧事业,母亲福芝芳年轻时也曾活跃在京剧舞台上。抗日战争以前,我和弟弟梅葆玖尚在幼年时,就随母亲上剧场看父亲演出。几乎是他天天演,我们天天看。八年抗战中,父亲蓄须明志,辍演在家。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后才重新登台。那时我们已稍懂事,对父亲演戏的印象才比较深刻了。我在家庭环境的长期影响下,从小就热爱京剧艺术。我母亲生前挚友、著名余派女老生李桂芬老师在我十四岁时,发现我有大嗓,觉得我学唱老生较合适。于是父母便请李老师给我开蒙。那时李老师常住我家,与我们朝夕相处,关系密切。她很喜欢我,我一学就入了迷。
梅葆玥与梅葆玖在排练场
两年后,我已会演《探母》了。我记得第一次上台是在上海皇后大戏院(今和平电影院),我演杨延辉,葆玖演铁镜公主,言慧珠演萧太后。那天父亲显得格外高兴,亲自在后台给我们把场,安排照料一切。演出结束时,父母亲、李老师还来到台上与我们合影。李老师1947年赴美定居。父亲又请了颇负盛名的余派教师陈秀华老先生和余派专家、著名琴师杨宝忠给我说戏。我一边学,一边演出。我演过《文昭关》《探母》《二进宫》等戏,与上海观众见面。1947年,在给一个学校募捐时,父亲特邀裘盛戎先生带我和弟弟演出《二进宫》,也是他亲自把场主持的。经过这些名师的指点和我自己的舞台实践,我扩大了眼界,积累了经验。当时我家住在上海马斯南路(今思南路),我和弟弟住四楼,父亲住三楼。每逢他听见楼上有胡琴声,我们在吊嗓练功时,总要上来看看。他反复告诫我们,要尊师,但不必拘泥于一个流派,要博采众长,丰富自己的艺术素养。有时我学两句杨派,父亲就对我说“你嗓音偏高,在学杨派唱腔时,逢有高腔,可以保 留,要发挥自己嗓音高亢的长处。”有一次父亲演《贵妃醉酒》,我在他前头演《辕门斩子》。他早化好装,在后台边上看我的戏。他发觉我演杨延昭时,人物分寸掌握得不够准确,回家后他马上就给我指出,“你这个杨延昭是三军元帅,看见穆桂英来了,何必这样害怕?他还得维持他那个身份的尊严呀!他见穆桂英来是既高兴,又害怕,斩子是假,引诱穆桂英来才是真。”所以,后来我在演出时,便把身段表演稍加收敛了些。
梅葆玥、王吟秋、李万春切磋身段
尽管我十分热爱京剧艺术,又拜师正规学戏、演出,但这都是我念书之余的活动。解放前我没有能正式当演员,父母亲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再以演戏为生,因为旧社会里女孩子做演员终究是被人看不起的。我毕业于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教育系,旧社会里,父亲想培养我当教师。解放后,我也确实当过教师,那是在北京中国戏曲学校时的事。可我总想当一个专业京剧演员。在这期间,我又跟王少楼老师学了不少戏。后来,我直接向父亲提出了这一要求。这回他再也没有顾虑了!1953年,我正式专业至中国京剧院一团,终于当上了女老生演员。……”
梅葆玥1981年在京昆剧社
掩卷之余,还找出几帧我为葆玥葆玖姐弟所摄旧照,一一想起,尽管有的地方早已时过境迁,旧颜不复,而觉宽慰的是,故人未竟之业,今天代有传人。上海世博会期间的思南路上,还常有中外游客探寻着梅大师故居的风情遗韵,行人偶尔驻足朝里张望静听,这里楼前花园中,可是撒下过一阵阵梅氏父女的悠扬皮黄之声啊,“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精神内涵,不仅体现在林立的新建筑群,也蕴藏在曲径深巷之老宅哦。
有道是,曲未终人未散矣,无论人间岁月飞逝如梭,还是天上时光流入梦幻。
分享是一种美德、关注是一种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