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体字网 > 知识库

叶橹

来源:篆体字网 2024-01-11 09:10:46 作者:篆字君

诗人研究

叶橹,原名莫绍裘,1936年出生,1957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1989年至1991年,在《诗歌报》上主笔“现代诗导读角”专栏。著有《叶橹文集》《艾青诗歌欣赏》“《漂木》十论”《形式与意味》《叶橹文学评论选》等作品。曾担任过第二、第三届中国诗集奖以及紫金山文学奖、汪曾祺文学奖等多个文学奖项的评委。虹桥书院特聘院长。

以前读育邦的诗,总是隐约地感觉他有一种“脚踏两只船”的意味。他一只脚踩在“灵性”的船上,另一只脚则踩在“智性”的船上。由于他的诗以短章为主,所以论及时总难免“以偏概全”。因为他在表现其“灵性”时,往往会忽略了“智性”的思考,而在表达其“智性”的思考时则会显得“灵性”被侵占了。我们的诗评往往会追求一种全局而稳妥的立足,所以在无形中反而扼杀了诗人的艺术个性。用全面和稳妥来要求诗人,是诗评的一大弊端。写诗评的人以此为立足点,其实是自缚手脚、举步维艰的。

最近读到育邦发表在《作家》2019年第一期上的长诗《七月》,这一新作不禁令我对他刮目相看,更是我近些年来在读诗时很少有的心智的投入,忍不住想要写点读后的感想。

《七月》一共由29节短诗组成,每一节短诗其实都可以独立成篇。这种随意性的“断简残篇”为什么又会被诗人组成一首长诗,而你如果仔细地研究一下,作为长诗,它又是在结构上颇具严谨的条理性的。我相信,这样的长诗的写作过程,绝不会是一气呵成,而必定是灵感降临时信手写来,最后经过慎重地组构而成的,而某些篇章则必然是智性思考的慎重落笔。这恰恰形成了此诗的一大特色和优点,把育邦的灵性和智性都集中地呈现了出来。

我甚至无端地揣测,育邦对这首诗是怀有“野心”的。也许他在最初落笔时未必就想到写这样一首颇具规模的长诗,但是写着写着,随着灵性与智性相互交错地渗透,他终于形成了一种规模性的构思。于是才有了现在呈现在读者眼前的这首《七月》。

《七月》首先引起我注目的,是它从开篇的那几节诗,就呈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抒情方式。一般说来,诗人在写一首诗时,落笔之初必定是他将以什么样的视角来表达和表现他的抒情或叙述的姿态,所以才有了所谓表现自我还是呈现客观的区别。一般的诗人往往会选择一种单向性的呈现方式,要么是第一人称的表现自我,要么是第三人称或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而育邦的《七月》,从一开始的几节诗中,就表现出他是以一种全方位的呈现方式来引导读者进入一种整体投入的诗境之中的。且看他是如何开始进入诗情和诗境的:

岩石在骄阳的炙烤下

已软化

你沿着海边的小道

走了很久,很久

当星辰满天的时刻

通过我缄默的嘴巴

大海说出了你的名字

时光与经验

流淌,聚合

泛着水的微光

这一节看似并不特别引人注目的诗行,实际上是把他和读者置于一种沉思与体味的状态之中。诗中的“你”和“我”都被“岩石”“骄阳”“海边”“星辰满天”“大海”,甚至“时光与经验/流淌,聚合/泛着水的微光”这样一些意象和短语揉合为一体,并引发一系列有关人生经历的沉思。

这样的读诗体验是不是有一点奇特和与众不同呢?不妨再紧接着读下去:第二节是在写“你”,“你热爱自已的伤口/忠于重力与大地/你热爱月光下的潮夕/往返,呼吸/却还在原来的地方”。第三节是写“他”,“他有时候是海鸥/难以忍受那命定的生活/他飞翔,分割着蓝天/像一只沙漠中的骆驼/隐忍,寂寞”。就这样从一开始的三节诗中,我们读出的不是一种简单的人称指代,而是多种多样的生存方式和人生体验。那么,还要不要再读一下第四节中的一个片断呢?

他的眼眸里闪烁着

高山与流水

星辰与大海

爱的光芒与长途旅行后的疲倦

那朵玫瑰没有闭合

她在深夜中

从容徐步

——向你走来

于是我们在你、我、他的人称中,又读到了一个“她”。如果把“她”仅仅读成了一个女性,不能说没有一定的道理,但这绝对容纳不了这个“她”的丰富内涵。

仅仅从对《七月》的开篇四节诗的简略阅读中,我们便不难体察到育邦在艺术构思上的一种良苦用心。虽然我说他这首长诗不可能是一气呵成之作,但他在组织构成的过程中,则必定是经过全局性的思考的。所以他才能够在开始几节诗中就把读者引入了一种全方位的生活体验和生存状态的思考之中。

从诗的第五节以后,一种内在的,包含着更为丰富和复杂的生活体验,开始片断式地呈现在诗中。我认为在这些片断中没有确切指认任何具体的经历和过程,但是我可以在阅读中体察到一颗心灵的追求、理想、磨难甚至毁灭。由于育邦在诗中所运用的全方位视角和人称上的相互交替和取代,我们已经无法确认他的那些“你”“我”“他”之间,究竟有多少成分是在写具体的人。他或许就是在表现一种社会中人性间的互为补充和渗透的“抽象意识”。当然,这个“抽象意识”是出之以具体的感受和意象的。对此,育邦在第五节诗中,其实是有所交代的。譬如:“你再也见不到那个坏孩子了/因为他已离去”;“当我再次见到他/我就把他变成一棵小树苗”;“承接雨露,恪守泥土/他正成为我的一部分”。诸如此类的描述,说它是一种个人经历也可,说它是一种普遍的心理过程亦无大错。总而言之,育邦是在把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心理体验,融化进了他这首诗的字里行间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不同经历,在生活体验和心理过程的形成中,像艾青、牛汉、昌耀这些老一辈的诗人,他们对于苦难刻骨铭心的体察,同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一大批诗人的认知是有所不同的。而到了育邦这一代人,他们对于生活的憧憬以及幼稚心灵从纯真到复杂的心灵变化的过程,更具有了现代生活投射的痕迹。他之所以把“七月”作为诗的题目,显然是因为“七月”这个季节在他的生命史上具有特别的意义。不妨读下面这节诗:

我们的身体在发酵

七月的味道

沿着羊肠小道

汇入大海

大海从不停歇

他运送着饱含泪水的气味

沿着天空上升

直到化为一场雨

在世界尽头,下个不停

在七月的黄昏,啜饮清凉

这一节诗,或许可以看成是他的心灵史上的萌生状态。那发酵的身体同怪异的七月的味道混合在一起,居然会从羊肠小道汇入大海。而在世界的尽头啜饮七月黄昏的清凉所构成的反讽意味,几乎是整整一代人在回顾自身生活经历时难以回避的一种反思和反省。育邦的高明和巧妙之处在于,他冷静的笔触并不涉及诸如“愤青”之类的“过犹不及”的宣泄。

在《七月》这整首诗中,我们发现育邦的确具备一个典型的抒情诗人的特征。他的艺术笔触无论在涉及重大历史事件对一个人的心灵的影响,还是个人经历中某些私性事物的呈现时,都具备一种举重若轻或举轻若重的方式。在我的设想中,育邦在回忆许多生活细节对他思想的影响时,那些俗世的东西怎样才能转化成诗性的意象,必定是一件颇费周折的玄思幻想。于是我们便读到了诸如此类的诗句:

你谛听着

单调真理的自由变奏

我的船,就停泊在岸边

我想,你能看到

还有:

你凝视着那朵凋谢的花朵

就像哀悼你的孩子一样

而我此时

正穿过你的世界

这样一些看似平静淡然的诗句,其背后隐匿着的悲剧乃至喜剧性的事件,是所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所不难理解的。育邦的诗,从总体上呈现出一种时代变迁中人们的遭际和思想潜移默化的过程。他不是那种大声疾呼的豪放型诗人,他是一个在默默地观察着这个世界剧变中人性变异的忧心如焚的人。在最初的生活理想和纯真热情受到挫折之后,他的感受就是:“亲爱的,这就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时的样子/两手空空/我们之间再也不能相互馈赠/我能给予你的/是最后的凝望。”我们知道,有时候无声的痛泣,是比号啕大哭更为痛苦的心境。

在经历了许多世事之后,育邦以“从长长的甬道出来/我的舌头便开始沉默/在时间堆砌的山坳里/我找不到一处可以立足的地方”,形容一种得之于生活体验的真实感受。这种真实感受所面临的,或者是灵魂的沉沦,或者是另寻出路的求索。育邦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消失”或“重生”的意念的表达者。他是一个以诗性感受介入生活的诗人。所以我们无法从他的诗中得出简单的“是”或“非”的结论。他只能以这样的画面来描述和表达一种心境和情绪:

那个孩子

——看不清他的面孔

背朝大海,从海岸线走来

一直走到天完全黑下来

他说,他带来了你的一封信

可是我

一个字也不认识

这些诗行,究竟是在叙述一个故事,还是在虚构一种情境或场景,我想一切富有想象力的读者都可以读出各自的体会。

我不想简单地把《七月》解读成一种所谓“思想觉醒”的过程性的诗篇。我看重的是它的每一节诗中透示出的那种对于原始生活场景和思想感受的诗性呈现。我一直对把简单地复制生活现象的诗称之为“生活流”并加以赞叹保持着某种程度的警惕,也对把粗俗的言词誉之为“口语诗”保留必要的隔膜。真正的好诗,绝对不以复制生活现象和呈现粗鄙语言为特征。有一些非常经典的诗句,像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作为诗,它可谓极致的精神境界,但是这样的诗句你能以口语同人们交流吗?卞之琳的“明月装饰了你的窗,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也只能作为一种诗境来加以揣摩,谁也不会把这种诗句作为口语交流的。有一句话叫做“距离产生美感”。诗的语言同日常交流的语言,也是要有距离才能产生美感的。像育邦诗中的很多片断的诗句,人们也只能在阅读的距离感中才能体味到它们的内在美和意蕴。

为了证明这一点,我不妨再引用他的一节诗:

你沉溺于大自然的果实

却忽略了植物与花朵

魔术、炼金术和基因术

未曾改变他们

他们依然如阳光一般

从我的口中喷涌而出

我的手指间杂草蔓生

在我稀疏的头发上

绽开一枝幽兰

令人怜爱

我把玫瑰的秘密告诉你

你的心一片空明

这样一节诗,好像是什么事也没有说,但又像是说出了许多人们一时难以捉摸的丰富的语义。这就是在诗性感受的覆盖下对具体事物和现象的改造。没有这种诗性的覆盖和对具体事物和现象的改造,是不可能创造优秀的诗句和深邃的诗境的。

《七月》虽然不是一首关于“思想觉醒”的叙述过程的诗,但是它的每一节诗,都似乎表现出一种对周遭事物的诗性进入的方式。我之所以在这文章开始时就判断它不是一气呵成之作,是因为我从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一种不可能一气呵成的艺术氛围。我不知道育邦写这样一首长诗的动因,但我可以感受到他被某种意念所困扰而不时对周遭事物所产生的联想和想象。也许他不时地为一些灵感的冲动而信手写下其中的某些章节,也许他就是在这些灵感的触动下逐渐形成了关于《七月》的整体构思。但是不管怎么说,是生活的感受促使了他要做一次灵魂的探险,是对历史过程的反视和反思扰起了他心灵的骚动,所以才会出现了《七月》这首诗。我不想以学究的方式来对这首诗作诠释性的解读,它引起我的诗性感受和阅读思考,已经是我近些年很少有的触动了。坦率地说,随着年事日高,思想的迟钝,以及艺术感受力的日趋麻木,我已经不太关注当下的诗歌创作状况。想不到在阅读《七月》的过程中,我竟然每每为之心动。因为我也有点出乎意料,像育邦这一代人,虽说对生活的现实有着较为敏锐的感悟,但对历史的深入了解,总似乎有点隔膜。我细细想来,某些历史与现实的惊人相似之处,或许是促成《七月》的重要成因。诗人的敏锐感悟,常常会使他们产生一种莫名的忧伤。我从他的下列几句诗中,似乎读出了一种内心隐秘的忧伤:

一片树叶落下

七月走到了疲惫的尽头

我们裸露的心灵

便莫名悲伤起来

这难道是“为赋新词强说愁”吗?非也。他也已经是年过不惑的人了吧,不会再有那么多少男少女之间的情感纠缠,也不会是日近迟暮的对生命的悲怆。他必定是在对历史、对生命过程中那些刻骨铭心事件的深思之后的感悟。许许多多看似平淡粗俗的事物,在同某种看似轰轰烈烈的行为闹剧的对比中,日渐显露出或严肃或荒诞的本质。一个良知犹存的诗人,难免会为这些历史进程中的事件而扰动心灵。《七月》的成因,我更愿意把它看成是一个诗人的心灵史的呈现。一个诗人,只要他的生命仍然“在路上”,他就不会停止思考和写作,我非常看重这首《七月》,是因为它始终被一种诗性的感受所弥漫所渗透。作为诗人,能够保持这种灵感和灵智,真的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品性。

《七月》虽然是一首长诗,但是它的许多片断章节,都是可以作为短诗来阅读和欣赏的。这当然不是说它缺乏完整的结构,而是因为它本身就是一种拼盘式的结构。有比较丰富生活经验的读者,会从中读出它对历史过程的诗性感悟,缺少这方面生活经验的读者,同样可以在它的片断性的诗性呈现中享受到对生活诗性的表现和感悟。总而言之,只要你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歌阅读者,就必定可以从这首诗中吸取到所需要的艺术养分。

最后还想说一下我对《七月》这个诗题的一种解读方式。人们都熟知“七月流火”的诗句,有自作聪明者仅从字面上解读它,认为是指天气的酷热,用以形容热情接待客人,殊不知我们古人的智慧远高于此,是从季节的变换中预示了将要准备更换衣服了。我因此想到,育邦对“七月”的感受,除了那独特的季节记忆之外,是不是也意味着,他在诗歌艺术的创作和追求中,也试图谋求一种变换呢?一个诗人,如果能够在不断的艺术变换中获得日益丰富和独特的生命,他必定是一个能够永葆艺术青春的人。

我以此寄望于育邦,祝他艺术生命日渐丰满,永远走在创新之路上。

刊载于《扬子江》诗刊2019年第2期

附:育邦诗歌《七月》

育邦,1976年生。幻想文学爱好者,山水爱好者。从事诗歌、小说、文论的写作。著有小说集《再见,甲壳虫》,文学随笔集《潜行者》《附庸风雅》《从乔伊斯到马尔克斯》,诗集《体内的战争》《忆故人》《伐桐》等。现居南京。

七月

11

10

岩石在骄阳的炙烤下

已软化

你沿着海边的小道

走了很久,很久

当星辰满天的时刻

通过我缄默的嘴巴

大海说出了你的名字

时光与经验

流淌,聚合

泛着水的微光

11

10

细微的雨丝

如同尘埃

飘落在长江之滨

也落在诗句中

日夜豢养着忧伤

你热爱自己的伤口

忠于重力与大地

你热爱月光下的潮汐

往返,呼吸

却还在原来的地方

11

他有时候是海鸥

难以忍受那命定的生活

他飞翔,分割着蓝天

像一只沙漠中的骆驼

隐忍,寂寞

他致力于——

构建一座循环之夜的迷宫

把往事与随想编织进飞毯

在幽冥的树洞中

大声歌唱

在灰烬中

认出自己

11
10

如何爱,即如何死

你不必迟疑

你渴望成为

最后一团火焰

从海平面上一跃而起

飞升出去

像一匹奔驰的白马

他的眼眸里闪烁着

高山与流水

星辰与大海

爱的光芒与长途旅行后的疲倦

那朵玫瑰没有闭合

她在深夜中

从容徐步

——向你走来

11
10

你再也见不到那个坏孩子了

因为他已离去

站在风中,像断线的风筝

向地平线急速坠落

当我再次见到他

我就把他变成一棵小树苗

种在我的院子里

居住在我的目光之下

承接雨露,恪守泥土

他正成为我的一部分

从身体的某个部位中

悄悄地生长

11

我们的身体在发酵

七月的味道

沿着羊肠小道

汇入大海

大海从不停歇

他运送着饱含泪水的气味

沿着天空上升

直到化为一场雨

在世界尽头,下个不停

在七月的黄昏,啜饮清凉

1110

你在树杈间淹留

有时就在叶子上沉睡

无数的夜晚,无尽的黑暗

你就靠数星星

悄然度过

你在高处

在你的身下

波涛的交响乐

无所羁绊,冲击着礁石

他走向完整

走向无限的寂静

你谛听着

单调真理的自由变奏

我的船,就停泊在岸边

我想,你能看到

1110

你从大海的深处来

从死亡与爱的墓地来

那是一条隐秘的道路

你走过来的时候

我只看到你那蔚蓝的双眼

你凝视着远方

大海,河流,森林

构成恢弘的乐章

在你的内心回荡

我想告诉你

我就在乐章之中

我害怕一切静止下来

音乐也将消失

你凝视着那朵凋谢的花朵

就像哀悼你的孩子一样

而我此时

正穿过你的世界

11

你把双手朝向寥廓的海洋

奉献所有,包括世间的烟尘

一只信天翁从你的指间飞出

阒然无声

你什么也不说,你已倾其所有

我已用尽泪水中的盐分

亲爱的,这就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时的样子

两手空空

我们之间再也不能相互馈赠

我能给予你的

是最后的凝望

孤寂破碎

你叫不出我的名字

1110

从长长的甬道出来

我的舌头便开始沉默

在时间堆砌的山凹里

我找不到一处可以立足的地方

那个孩子

——看不清他的面孔

背朝大海,从海岸线走来

一直走到天完全黑下来

他说,他带来了你的一封信

可是我

一个字也不认识

11

我向着树叶、云朵和涛声

呼唤你的名字

因为桌椅、书籍和笔记本

早已被焚毁

那些简单事物也一样

——它们必将消逝

我虔诚地返回童年

返回布满涂鸦的教科书边缘

那些必然失败的想象力

带给我短暂的荣光

那块橡皮擦去的

不仅有你的名字

还有关于爱的方程式

12

你沉溺于大自然的果实

却忽略了植物与花朵

魔术、炼金术和基因术

未曾改变他们

他们依然如阳光一般

从我的口中喷涌而出

我的手指间杂草蔓生

在我稀疏的头发上

绽开一支幽兰

令人怜爱

我把玫瑰的秘密告诉你

你的心一片空明

13

那条小河颤栗着

等待进入大海的身体

你把所有的爱

都注入其中

直至燃烧

一个瞬间,一次喷发

就熔化为一颗星球

悬浮在无限的夜空中

大海的神秘钟声

已然静默

在这颗黯淡的星球上

我们相互驯养

等待着它……被销毁

重新返回大海的怀抱

14

夏日里最后一朵玫瑰

无眠,在河湾的庇护下

轻轻酣睡

你领取了适合自己年龄的领悟

一日长于一百年

你低眉矗立在风中

你所洞见的

是脚趾,是纯真

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修辞

合唱退去

尖利的歌声在黑夜里奔驰

你在歌唱简朴的田野和星光

不可见的出征

深入尘世的密林

迂回,呈现

15

返回大海

我需要积攒足够多的怜悯

海面上的飞行艺术家

仅仅依靠爱

……与信仰

你独自坐在悬崖上

向黑暗敞开心扉

你带回一个宁静的季节

讲述光明者的传奇

一片树叶落下

七月走到了疲惫的尽头

我们裸露的心灵

便莫名悲伤起来

16

那些隐喻从未放弃显影的机会

倘若一直沉默

山川、海洋和大地便落入其中

我们在世间苦苦寻觅的那把钥匙

为庞大的阴影所笼罩

日月星辰,山河大地

本是微尘

只是浩瀚世界的一次电闪

你所祭奠的

……唯有虚无

我手捧金针

却空空如也

我确信——

我有保持愚蠢的权利

17

琴声响起

孩子们的面孔从蔚蓝深处呈现出来

他们曾经日夜踞坐在黑暗的大门边

他们向着鲜活而生

他们朝着死亡而去

明亮透彻的大眼睛里

闪烁着未知

母亲在瓢泼大雨中

听到了可怕的寓言

雨滴

落在脸上

命运

落在眼睑

她默默地

朝高冈上的楝树走去

她从那儿眺望大海

她看到她的孩子像海豚一样

在海面上欢呼雀跃

18

当你成为永恒循环之水时

悔恨爬上你的心头

是的,你想燃烧

你想在瞬间升华

纯洁,赤裸

然后消失在镜子中

谁都不知道

你曾经来过

身体成为一座忧伤的花园

你徘徊

却有无数人迷恋

你无法销毁它

那世间最遥远的道路

就在你的脚下

我伫立在楝树下

开始理解七月

19

你从哪一颗星星中降落

我并不知晓

我认识的

是泪水的果实

在湿润中

响起起微弱的歌声

你不曾轻易承诺大地

重力的废墟并未倾圮

你飞翔

如河流流亡大海

必然性是唯一的爱

也是最后的

20

雾霭布满河岸

邮差怀疑着自己的职业

为什么总是送来夕阳西下的消息

忧伤,微光随河水一直向东流淌

朴树下

他熄灭了最后的火焰

你去擦拭那只夜莺失明的双眼

我把受伤的脸庞贴在夏天的地面上

任何光线和声音

都迷失在归来的道路上

季节彻底沦丧于寂静

零时刻到来了

一切都不再重要

21

在通往大海的路上

星辰书写者写下各种箴言

反复歌唱一首儿时的童谣

一方面为了自我麻醉

另一方面为了欺骗死亡

闭上双眼

他以最低限度的梦

开始他的旅程

是的,没有其他的路可走

他用自己的巫术驱散心中的黑暗

在风平浪静的拂晓

他面带微笑,到达大海

22

我的王国存在于七月

我穿过整个王国去看你

看你双眸中的灰烬

和他们忧愤的舞蹈

在石头宝座上

端坐着火的使者

你那茅草做成的权杖

瞬间就毁于一旦

水的尽头

光给你带来短暂的白昼

黑色的鲜花

次第开放

23

为了漫长的旅程

父亲精心准备了无数的装备

你握住他的双手

递给他最后的礼物——

沉默的和解

父亲离开之后

你的内部打开了一扇门

你轻轻地走进去

清辉普照,没有影子

到处都是父亲的味道

你终生要挣脱他那暴虐的统治

血液中肆意滋生的依旧是他炽热的火焰

在尘世与另一世界的边缘

你与父亲

在那棵独孤的栎树上共生

有时,相互代替对方

咆哮,或啜泣

24

忧郁的午后

你迷失在生命的最初十年里

细微的位移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剧

墓石坚硬

铸就不可改变的心灵秩序

奥秘,在镜子的体内不停繁殖

风声,雨声,抽泣之声

回响在通往悬崖的道路上

大海守望者

蹲在暮色中

吸烟——

烟雾寥寥升起

命运之轴轻轻转动

暴风骤雨即刻降临

我们像孩子一样参与游戏

获取某种天真的时间

把自己钉在那狭窄的墓室中

永不回头

25

悲怆的音乐沉入大海深处

我想起那只双眼噙满泪水的鸽子

宿命激发勇敢之心

我学会倾听晦暗命运的歌声

并在其中沉睡

我制造的天平

称过罪孽

称过悲伤

也称过阴影的重量

但无法感知虚空

大海无言

我的双眼在水与火的交汇中

燃烧,消逝

26

月光洒在你的脸庞

年轻的微笑坐在木瓜树的枝丫上

七月的那场暴雨

劈头盖脸,从少年下到中年

麻雀失声

世界顿时安静了下来

你逆流而上

乘着寂寞的小船

重返少年码头

树枝已失明

朝着死亡的方向

踟蹰前行

车轴河水正在上涨

散发着福尔马林的气味

27

你最终接受了你最初拒绝的生活法则

从外到内,那么彻底

就像行将就木之人接受死亡

你心中的荒草繁盛无边

你是一个孤儿

在这世上,无缘无故地走

白发如雪

你依然在那里行走

世人遗弃的

正是你所乞讨的

28

大海奏响他的幽暗声部

苍白的塑像站在海边

沉默,倾听

位于你口腔中的金色麦浪

像见到草原的野马

奔涌而出

秋天寂寥

那个参悟季节的禅师

身负形形色色的悖论

分发着迷惘的智慧

你倾向于相信海洋深处的蔚蓝

而不是顿悟

29

栗树的影子覆盖了你全部的身体

在正午的阳光之下

你开始誊写最后的诗句

你在夜晚来临之前走向地平线

星光遥远

烛照岩石、树木、海鸥与阔大的水面

——一个无法洗涤的世界

你的瞳孔里展示一个更加完美的大海

那里闪烁着邪恶的善良

以及忧郁的悲悯

我们迷失在黑暗里

我们永久地在水中生活

上一篇:粤菜图片

下一篇:韩学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