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还是中药汤剂,其具有疗效确切、组方灵活、个体针对性强、易于调整的特点。虽然目前市面上有许多采用现代制剂技术制成的中药水丸、滴丸、口服液、注射液等产品,但中药汤剂仍然是传统中医的首选用药方式。而采用正确的中药煎煮方法才能确保所有有效成分溶出、最大限度减少药物副作用,并节省贵重药材,确保“药尽其效”。
中药的煎煮方法
中药分类众多,包括植物的根、茎、叶、花,动物及矿物,其包含生物碱、糖和苷、挥发油、去氧胆酸等不同成分,其各自的蒸煮温度、时间不同。同时一些特殊的粉末状药物、带有毛刺的药物,和贵重药物都有特殊的熬制要求,这导致中药煎煮时有“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冲服”“另煎”等等方法,使不熟悉煎煮中药的患者很困惑。
普通中药的煎煮方法
所谓普通中药,是不需要进行“先煎”“后下”“包煎”等特殊处理的中药。可通过处方中药物名称后面或右上角是否有标注来识别,普通中药无特殊标记,其他中药有标记,例如生石膏(先煎)、薄荷(后下)。
普通中药煎煮法可概括为:一泡、二开、三熬、四滤、五重来。
一泡:指先将所有中药用水浸泡30分钟,使植物叶、花等药材充分舒展,确保药材浸透。应注意使用凉水浸泡,热水会使药材中的淀粉等成分溶出包裹在药材表面,不利于煎煮。
二开:指用“大火”或“武火”将浸泡好的中药加热,以开锅为目的。注意不应将第一步浸泡中药的水换掉,而应适量添水后一起加热,因为在凉水浸泡时,一些药物成分已溶出,不应浪费。
三熬:中药开锅后,使用“中火”继续加热,以液面持续沸腾冒泡为度,熬煮20-30分钟。一般来讲,治疗外感类疾病,含有金银花、连翘、桂枝、羌活、独活、防风等药物的中药,熬煮20分钟;治疗内伤杂病,尤其是具有补益作用的含有黄芪、党参、太子参、熟地、何首乌、枸杞、龟板、鳖甲等药物的中药,熬煮30分钟。
四滤:中药熬制完成后,使用纱布或滤网将药汁滤出备用。应注意尽量滤尽药汁,保证药物有效成分的充分提取。
五重来:在过滤后的药渣中再次加入适量清水,重复二开、三熬、四滤的步骤,得到第二次煎煮后的药汁。把第一次和第二次煎煮得到的药汁混合均匀,在一天内服完。应注意的是对于某些皮肤病,如湿疹、银屑病、荨麻疹等,可将煎煮后的药渣按步骤二至四煎煮第三遍,用得到的药汁涂擦病变皮损。
特殊中药的煎煮方法
所谓特殊中药,是指处方中标注特殊用法的中药,其常用的煎煮方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冲服”、“另煎”。
先煎:包括毒性药及大部分矿物药。毒性药如附子、乌头,先煎可破坏其含有的生物碱,祛除药物毒性;矿物药如生龙骨、生牡蛎、代赭石、灵磁石、珍珠母,这类药物质重难熬,需充分延长煎煮时间。先煎药物不需浸泡,应直接置于清水中加热,多种先煎药物可一起加热,先武火加热至开锅,再中火熬制30分钟。之后再将普通中药连同浸泡水一起倒入容器内煎煮。
后下:包括大部分含有挥发油成分的中药,如薄荷、荆芥、藿香、青蒿、钩藤等,其有效成分久煎即挥发损耗;以及一些含有蒽醌类成分的中药,如生大黄、番泻叶等,其有效成分久煎即被破坏。后下药物只需开锅10分钟,即应在普通药物第一次煎煮的第三步完成前的10分钟投入,第二次煎煮时所有药物同熬即可。
包煎:需包煎的药物一般为粉末状,或煎煮后容易破碎成粉末状,这些药物煎煮时易浮于水面或导致糊锅。如蒲黄、青黛、滑石、五灵脂、车前子、葶苈子等。煎煮时用纱布包包好,按普通中药标准进行熬制。
烊化:需烊化中药多为动物胶类,如阿胶、鹿角胶、龟板胶等,其易于黏附于其他药物或药罐上,影响其它药物有效成分的溶出,并造成药物浪费。烊化时将胶类药物放入少量清水中或煎煮好的药汁中溶化,再与其他药汁混合。
冲服:冲服药多为用量较少的粉末状贵重药材,普通煎煮法常造成巨大浪费,如三七粉、珍珠粉、琥珀粉、羚羊角粉、水牛角粉、牛黄粉、沉香粉等。当普通中药两次药汁混合后,再加入冲服中药,混匀后服用。应注意一张处方中的用药量是全天量,需根据服药次数分批冲服。
另煎:需另煎的中药亦多为贵重药材,如人参、西洋参、鹿茸片、海马、冬虫夏草等。使用时将另煎中药加入适量清水,单独煎煮,开锅30分钟,将所得药汁兑入普通中药药汁后服用。另煎药物煎煮后的药渣应细嚼后全部吞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