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体字网 > 知识库

井陉吧

来源:篆体字网 2024-01-11 03:54:07 作者:篆字君

微物价

每多一个人关注,价费就多一点阳光;每多一个人分享,监督就多一份力量。“阳光物价”需要你我他。

千年古县历史悠久

井陉自秦置县至今,已有 2200 多年历史,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据《穆天子传》载:“穆天子猎于陉山之西阿,升于三道之蹬。”这里的 “陉山”即井陉的别称,可见早在 3000 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有 “井陉”之名了。据 《井陉县志》载,秦始皇二十六年 ( 公元前 221 年 ) 置井陉县,距今已 2225 年,而且专名 “井陉”相对稳定,历代传承,沿用至今,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井陉县位于河北省西部边陲,冀晋结合部,太行山东麓,北邻平山县,东部和东南部与鹿泉、元氏、赞皇三县毗连,西部和西南部同山西省盂县、平定、昔阳三县接壤。井陉素有“太行八陉之第五陉,天下九塞之第六塞”之称乃冀通衢要冲,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是华北西部军事、经济、文化重镇,驰名中外的韩信背水之战,著名的百团大战,井陉都是主战场。

地方小吃回味无穷

缸炉烧饼

打缸炉烧饼都要准备一长一短的两个特制小铁铲,短的用于取贴近炉口的烧饼,长的用于取炉内底部的烧饼。不管是贴生的,还是取熟的,一次都要在一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

烧饼打上不多一会儿,那热乎乎的香味就从炉膛里冲出来,直往鼻腔里拱,让人垂涎欲滴。顾不上烫,伸手抓一个,“嘎巴”咬一口,整个烧饼的“芝麻皮”便脆生生地爆裂开来,酥酥落下,所以井陉缸炉烧饼,是捧着吃的烧饼哦!

关于缸炉烧饼有三个有趣的数字,即70、15、24。70是一炉烤制70个;15是烤制一般需要15分钟;24是一个缸炉烧饼切开来看,不多不少整24层。下次,你买时数数看吧。

拖刀面

井陉核桃园的拖刀面,因工具独特,技法独特,面好吃,现已列入市级非遗。拖刀面手劲儿很重要,和面要达到“三光”境界:盆光、手光、面光。

拖刀面的刀,长约60公分,由刀槽和刀片组成,刀槽的一头是刀把,另一头弯下来,在底端铸成一个圆形平托。因大刀太沉,拿不起来,切面时需握住刀把,来回拖动,故名拖刀面。拖刀面面条粗细均匀、不连不豁、四面有棱。整齐地码在盖帘上,看了让人馋虫大动。

煎 饼

井陉有29种粗粮细做食物,不必一一细说,单看数字,已经可以体会井陉人的无穷创造力。其中,煎饼是直到现在都盛行不衰的粗粮细做小吃。井陉煎饼已列入市级非遗,传承人为庄旺村孙秋桂。

如果是自家吃摊的少,一般在地上放三块砖,支住有三个脚的鏊子,底下烧茅草、麦秸、树皮软柴。井陉煎饼讲究越薄越好,刮的时候能透出下边鏊子的黑色,取下来薄如纸,晾干了吃着脆,摞起来吃着软,放一放吃着筋。会吃的人,要求煎饼必须有豆味儿,否则不认账。

包皮儿面

面条做成夹心的,猛一看井陉人想象力真大啊,究其苦衷,却是为了把豆面变着法儿吃下去。做包皮儿面,先把白面和成团,擀成圆饼状,然后山药面也和成面团,再把山药面包在白面里,就像包包子那样,用擀面杖压平,最后切成面条。此面条上下二层为白色,中间为褐色,所以又称为“夹心面条”。

面条儿煮熟后浇卤食之,最好再配上点儿免费的腌菜,味道也非常好,有面粉香,质感更是无话可说,坚韧弹牙,像有生命一样和牙齿在拔河。所以,在井陉吃面是不能够一箸放入口的,而是要一条一条地吃,才能征服和享受那种面条的筋性。华丽的手艺,实在的吃食,令人饱足。吃一碗,半天温饱。

咸 饭

在上世纪50年代修绵左渠和绵右渠之前,井陉除绵河两岸有点水浇地,其余多是旱地,粮食产量不高。人们最常吃的是“咸饭”:将瓜瓜菜菜和小米、杂面条同锅煮熟,放盐,吃时就窝头或菜饼子。

苦 累

日常粗粮类中,列入县级非遗的是“苦累”。有两种做法,一种是蒸,将玉米面、菜叶子加少量的水搅拌蒸熟,成品干散。一种是煮,水开后放菜叶、盐、玉米面,煮成近于固体的稠糊,这种方法做出来的叫“挠挠”,比苦累口感软嫩些。两种吃的时候均蘸醋蒜或辣椒。初春用榆钱或洋槐花做的苦累味道最好。

抿絮儿

以豆面为主料,掺少量白面增加粘性,湿水和面软面团。锅里水开后,将一个类似礤床的“抿絮儿床”架在锅上,放一块面团,用一个类似薅锄的抿絮儿锄,压住面团往前擦,面即从小孔里挤到锅里,成为寸把长、粗细不匀的短条。因形似蝌蚪,也称“抿蝌蚪儿”。捞出浇卤汤食用。

风景名胜别具一格

苍岩山

井陉名在关险,秀在苍岩。苍岩山周围皆为荒山秃岭,唯独此山林木苍翠,古树葱笼,故名“苍岩”。苍岩之秀在于山奇、石怪、林异、境幽,更有桥楼夺造化之功,古刹增山林之色。多少游人山中醉,古今题咏石上留。山前,流水涤魂;谷中,檀香沁肺;听清韵流自好鸟,看万景临之诸壑;履悬蹬可入云表,壮同剑阁;跨飞虹而践天堑,绝并龙门。

云雾缭绕,发幽情于神话;重峦无际,寄遐思于河山。忽临碧虚,幸有危栏;一凌绝顶,竟至桃源。情景如此迭宕,名山可谓不虚;气势磅礴雄峻,风光实甲太行。著于笔端,脍炙人口的“苍岩十六景”,将这古老的寺院山林,化作一幅幅画图展现出来。

山上有一座公主庙,庙后是公主坟。这里还有一个传说:苍岩山是南阳公主的修行之地。南阳公主是隋炀帝的长女,公主目睹父皇荒淫暴虐横征暴敛,劝阻无效,看破红尘削发为尼。南阳公主以慈善之心扶助弱小,赢得人们尊敬。

一日,南阳公主来的苍岩山,被此山吸引,决意在此修行。山有一老道说他先到,以山上插入的一把宝剑为证,故不让南阳公主在此修行,如不信明日上山查证。公主很惆怅,晚上有一只灵猴拿了公主一只鞋埋到宝剑下。第二天,老道带公主来到山顶,果然有一把宝剑插于山上,但挖下去一看,宝剑正好插在公主鞋上,老道只好退出。从此南阳公主在此修行六十二载终成正果。后来隋炀帝得病,需亲人的手和眼才能治,南阳公主献出了一只手一只眼。南阳公主圆寂后,葬于庙后公主坟墓内。

仙台山

仙台山位于井陉县辛庄乡,距石家庄市50公里。是河北秋季观赏红叶的好去处,这里树木繁多,自然景色优美,每至汛期,百泉汇合飞流直下,山光水影,宛如银河倒悬,仙朗凌空,故名仙台山。仙台山是河的源头,林的海洋,花的世界,云的故乡,以绿、凉、幽、野著称,有'太行绿宝石'之美誉。

华夏燕赵,烈日炎炎,茫茫的华北大地燃烧似沸腾的海洋,热浪滔天。而景区仙台山,则林密蔽日,朝可观日出云海,暮能赏薄雾环山,闻之心仪,欣然往之。越崇岭,渡群溪,凉风习习。夜宿宾馆,素月生辉,不觉拥衾入梦。佛晓,鸟鸣惊醒酣梦,推扉,凉风扑面,疑至爽秋,内心不禁慨叹:好一处避暑胜地!

秦皇古驿道

秦皇古驿道风景区位于河北省石家庄西部井陉县境内,距县城2.5公里,总面积5平方公里,被称为冀晋通衢之孔道。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皇古道是连接京、冀、晋、陕、川的交通要道,史称“冀晋通衢”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世界文化遗产协调官员亨利·克利尔考察这里后说,“这里的古道比罗马古道至少早100年”,深及尺余的历历车辙显示出当年这里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保存完好的清驿铺为研究中国古代邮驿史提供了重要物证。著名的韩信以少胜多的背水之战、抗击八国联军的庚子之战均发生在这里。到秦皇古驿道可观古驿道叹古今巨变,临古战场感兵法玄机。

于家石头村

于家石头村,用石头书写的村落史诗,是河北省惟一一处古村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石头村在四面环山的洼地,山峦环抱,绿树掩映,不到村头见不到人家。走进村子,一下就置身于石头的世界:石楼石阁,石房石院,石桌石凳,石磨石碾,石街石巷,石桥石栏,村路也是古老的石头铺就的。

铺路的石头多是青灰色,石质坚硬,岁月的摩擦使石头棱角圆润光亮,但这石路光而不滑,干爽洁静,走在上面,脚下发出轻轻而有韵律的“哒、哒”的声响,这声音让人心中泛起一股宁静、幽远的情思。

这个于家石头村落是明代著名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谦的后裔居所。500年前,于谦之子隐居井陉南峪村,留有三子:于有道、于东道、于南道兄弟三人。成化年间(约1486年)因生活所迫,于有道携家眷秘密迁居于这旷野深山隐居。春风秋雨,世事沧桑,于家人在这里依漫山石头,开一方乡土,繁衍生息,由几户人家,发展到一个石头村落。

于家先祖、民族英雄于谦,曾以石灰为喻,表达自己坚贞不屈的节操,宁愿粉身碎骨,也要在人间留下清白的品格。他的后裔用朴实坚贞的石头在荒野深山抒写下不朽的生存史诗。于家石头村,穿越岁月沧桑,存活到今天,这是于家后裔坚韧不拔,代代相传的奋争精神的写照,也是先祖精神风范的遗存。

锦 山

锦山是太行山区最大的原生态自然风景区,它位于井陉县南部深山区,总面积160平方公里。距井陉县城56公里,距石家庄市80公里,这里气候宜人,年平均温度12.9℃,年平均降水量500㎜。锦山以碧湖、茂林、奇峰“三绝”闻名,奇、秀、雄并存,幽、静、险齐聚。

民俗文化独具特色

拉 花

井陉拉花类属北方秧歌。井陉拉花产生并流传于河北省井陉县境内,是一种当地特有的汉族民间艺术形式。起源于明清,源远流长。井陉拉花源于民间节日、庙会、庆典、拜神之时的街头广场花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井陉拉花经过多次挖掘、整理、发展,享誉全国,名扬海外。

井陉拉花有多种流派沿传,有关“拉花”称谓的传说很多。一说拉花是在拉运牡丹花过程中形成的舞蹈,故称“拉花”;又说“拉花”是在逃荒中形成的舞蹈,“拉花”即“拉荒”的谐音;还说因舞蹈中的女主角叫“拉花”而取名拉花。2006年5月20日,井陉拉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金灯节

井陉县长岗村,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传统的“金灯节”,从古至今,相沿成习。“金灯节”的来历,众说纷纭,但终究不外乎两种:一说是搞“雩祭”,祷告一年四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平安。二是说实习和演练之举。

民间戏剧

井陉的民间戏剧流派繁多,剧目丰富,俗称“戏窝子”。井陉县318个村,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曾有197个农村业余剧团,盛极之时“村村锣鼓响,处处有戏唱”。

焰 火

旧时井陉称之为“放火”。“放火”是井陉民间非常普遍的一种庆贺元宵佳节的习俗。井陉保留着最古老的“药发傀儡”式的“斗火龙”,也有独具一格的“点火竿”、“打铁花”,更有令观者倾倒的融“花会”与“焰火”为一体的“跑火马”、“划火般”等。

行走石家庄周边县系列——井陉

(注:“石家庄微物价”根据网络整理,欢迎个人分享,公号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青黛

下一篇:春季服装搭配

相关阅读